回复 31楼fallingforyou的帖子
楼主是专业人士,还能看乐谱,辩节拍。我可是一点专业理论都没有,不会看五线谱。不过,听音乐,确实纯粹是个人的感受和喜好! 他人的意见仅限参考。自己喜欢的就是好的。 我听贝多芬的音乐,自从听进去以后,就真的会着迷,他能够至强至刚,宏大至极,又能够轻柔至极,温情万种,贝钢协5就是很好的体现。 贝交的3,4,5,6,7,9 也是百听不厌!各种版本都想听听。在国家大剧院听过陈萨与大剧院交响乐团的贝钢协5,感觉她的力量还是不够。 最近下载了不少24 96的音频,包括卡爷的60年代贝交全集,伯恩斯坦的维也纳贝交全集,也都要好好听一下。 今天晚上,又专门找了 DG蓝光音乐的版本来听,蓝光音频的密度比CD要好很多,小克莱伯的贝5,真的是 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我认为其他的版本 确实不如,请楼主去听一下这个版本 bomber 发表于 2017/12/15 21:26:28  |
多谢兄之分享与推荐。小克莱伯的贝交很有名气的,只是机缘关系一直没有收齐全。以后吧。现在手头已经有好几个指挥家的版本,各有精彩,先听透他们再说。我并非专业人员,只是在聆听音乐作品时逐渐碰到瓶颈,又感觉到、舍不得它蕴藏的魅力,于是
半路出家,逐渐的自学一些乐器、乐理及音乐知识而已。现在还在学,并且估计这辈子都在学。我在其他文章说过:深刻的快乐,可以来自于深厚积累、厚积薄发;也可以来自于浅尝即止,不求甚解。兄的欣赏方式,自有其独特快乐的,与我、与其他人的欣赏方式没有高下之分。具体到贝多芬的交响全集,我觉得9部作品各有精彩;虽然有几部比较出名,但其他几部不太出名的,同样蕴藏着深厚的内涵。欣赏这些作品,是需要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情况,才能发现其可贵之处的。例如兄的精彩名单中没有提到的第一、第二、第八。
讲下我对这几部不出名作品的聆听感受,大家拍砖。
第一交响其实是最能反映贝多芬交响乐的探索与尝试,体现着他在这个体裁上的成长印记。我常对朋友说,第一交响是“海顿的弦乐、莫扎特的管乐”,并且框架、调性上也有着对他们比较明显的借鉴(说好听点是“继承”吧)。听这部作品,会令我觉得贝多芬与我们很贴近,感受到他在创作时也会像我们一样,有忐忑,有小心的去探索去尝试。因此随乐曲的变化,我感受到作品体现的除了本身的内涵外,更多的还在体现着贝多芬在创作时的上微妙的思绪、心态变化。这是非常特别、亲切的聆听体验来的。
第一、第九交响其实是我听得最多的。尤其第一,刚开始听那会,开车时在车上单部循环的反复听了好长一段日子。正是这一部充满着作品外的内涵的作品,让我更为贴近、了解、喜爱贝多芬。可以说,正因听透了这一部作品的上述意味,令我消除了与“乐圣”的隔膜,对他的其他作品欣赏、理解几乎不再费力、步入全新空间。
而第二交响,表现上看似乎没有后面几部交响那么出名。但如果了解了它的创作背景,才会知道它的可贵--这部欢快的、甚至充满着生命礼赞一样的作品,其实是作者对生活、生命充满了绝望、甚至已经写下了遗嘱(就是后来文献中的“海利根遗嘱”)。这部作品,正是在这样
的情况下,顽强的调整了自己,走出了巨大困境而写就的。这部作品创作前的那个时期,是贝多芬生活上最为低谷的时期之一。正是那时开始,他的听力开始开降、身体出现问题(严重腹泻等),生活、际遇上也越来越差。不妨设身处地想想,什么样的境况才会令人丧失了生存的信心?而从这样的绝望之中走出来,又需要多强大的意志与品格?朋友们,重新听听这部被忽略了的第二交响吧。还有第八交响,同样也是贝多芬经历了身体、生活、际遇及至欧洲大环境战后箫条的逆境下创作出来的。说到第八,就离不开第七。因为第七创作前,虽然这个时期贝多芬不再对生存失去信心,但他的外部境遇,真是差到一生之极点、多次失恋(甚至失去已订的婚姻)、好友相继离开甚至死去、严重疾病的折磨、几乎温饱都成问题的拮据生活.....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下,贝多芬,他创作出了第七交响--这一部“欢愉至狂热的舞曲”!!!这是需要何等的坚毅与胸怀?而第八交响则是在第七交响完成的同年5月紧接着就完成了的。第八交响,放弃了那些剧烈、深重的强弱对比、矛盾冲突,回复了古典味道;既有第六里“田园”的清丽、和美气息,又有贝多芬少见的幽默、机灵,是虽不出名,但却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如果说,第七交响是贝多芬走出逆境的胜利庆祝,那第八就是从这胜利后,得到寄托、平复,重新回归内心的恬静吧。
我相信,正是这些不同的艰辛历练,及走出逆境之升华与积累,才最终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第九交响”,以及贝多芬的艺术颠峰!其他几部作品都非常出名,我当然也都是非常喜爱。之前与怀冰老师交流时也提到,第五交响第三乐章,甚至直接将我从2008年投资失败及生活的低谷里打醒拖了出来。但是第一、二、八这三部作品,在我心中地位,并不低于其他作品。我是这样听贝多芬的交响曲的,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