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发烧笔记06 [复制链接]

查看: 87448|回复: 99
11#

造成这样的阅读感觉,是我没有留意到的,也许是因写得太快了。
在强调环境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前,条件是“豪华级”的“强能量”的音响器材,声音能量强大了,对环境的要求就增加了。
但是,从技术上,我仍然是觉得环境很重要,比音响器材本身更重要。香港大草在他的文章里面数次提出“环境占60%”,在与我做直播节目时我提出不同意见,我说“环境占90%”。大草反应很大,激动地表示,他也认为“环境90%”,但不敢这么说出来,只好退一步说“环境60%”。
这是一个认识的问题,不是好坏的问题,更不是“惧怕”。相反的,认识到了这个方面的问题,才能更好去看待这个问题。
喇叭发出来的声音能量是很弱的,把音箱摆到旷野,听到的声音就是喇叭的声音,很弱。我们在室内听到的,大部分的声音能量来自各种发射面反射叠加的声音能量。
但是,环境不会自己发声,声音的品质仍然是由喇叭决定的。这个必须多加说明,以免引起别样的误会。

对于花费上百万资金组建一套音响器材,于我来说,就该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才对环境加强的阐述。
但是,我从不惧怕环境的问题,这来自于很多年前读的一本书里面的一句话给了我信心,那是一本美国电声工业协会一个专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写的一本教材:任何一个房间都有音箱喜欢的一个位置。

另,关于“缺陷”问题,任何放大线路,都有天然的缺陷,没有任何一个放大线路是没有缺陷的,所以越大功率机器越需要伺服线路,而伺服线路本身也有天然的缺陷,那就再伺服。在一些大型放大器里面,那些复杂的线路板,很大一部分不是放大线路,是伺服线路。
音箱就更加复杂了,复杂的不是电声问题,而是力学问题。音箱的力学问题,我们人类目前的科学水平还做不到完全解决,而对于环境声学的问题,人类目前可能只是起步。
最后编辑怀冰 最后编辑于 2017-10-13 21:44:27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2#

乐乐兄,我们继续探讨。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3#

美国电声协会早在二十年代就大量研究声音和空间的关系了,并且对声音进行了一些描述,比如什么成分的声音就是“热情的”,什么成分的声音就是“亲切的”,等。
那个实验主要采取“采样实验”。
最后编辑怀冰 最后编辑于 2017-10-13 21:56:42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4#

顾随在论文学创作时说,作者写东西是创作行为,读者在阅读时也是创作行为。
我想,好的写作者就会更全面地考虑读者的创作过程,三言两语就能准确表达。
我写了这么多字,回头一看,还是不能清楚,自顾自己写得高兴。
我需要斟酌修改。谢谢乐乐兄。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5#

一早就看见guoguo兄的添砖加瓦,太好了。你使用的这些专业名词,在我读的书上也有,你是专业人士。我也来回忆一下,很久没用了,也许记起来的不多。

circle ,录音是我的工作中的一项,不需要换位的。录音房间都是需要有残响时间的,并且有一套计算残响的长短的公式。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6#

大草下月来访,我来问问他的钱够不够买泰斗一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7#

录音师录音和混音的过程,乐器的声音是他的“质料”,他采取的技术是“形式”,不论乐器的音色有多好,他都是要“形式”一下的。
我们摆弄音响,唱片里面的音乐却成了我们的“质料”,我们对搭配的处理和对空间的处理,是新一轮的“形式”,不论录音师如何处理好他的作品,我们也都是要“形式”的。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8#

利奥·贝拉尼克1976年出版的《音乐、声学和建筑》一书,提供了他总结的对声音的三种描述和基本涵义。大概是:
亲切的:早期发射声总体密切跟随直接声不超过15毫秒或20毫秒。
生动的:在500-2000Hz的中频段有1.5-2.0秒的残响。
热情的:125-250Hz的频段的残响时间比中频段明显长。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19#

目前配合录音有一些先进的效果器,延时器和残响发生器以及相位器比较常用,处理亲切的声音和生动的声音,很容易就能做到,但要处理热情的声音,就往往效果不好,所以,需要录制有热情色彩的音乐,还是需要寻找合适的场地。并且,在一个大的场地中,不同位置的声音热情度也略有不同。
比如,李小沛录制的《竹吟》,其中的竹相就很热情,后来有唱片公司模仿,制作竹什么竹什么的碟,竹相的声音与《竹吟》里面的竹相的声音很不同。
《竹吟》是在央视的一号录音棚里面录的,我现在使用的也是一号录音棚,同一套技术方案,同一个施工队造的。在录音之前,针对不同的乐器,我们要在录音棚里面的不同位置试听这个乐器的声音效果。
一号录音棚的“正简方式”是14Hz。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20#

在一个声学空间,声音发生器送出一个声音,首先是直接声最早到达耳朵,其次是第一个反射点的声音到达耳朵,这两个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越小,声音越清晰,我读的书上的要求是25毫秒。在音乐厅中,天花板上总要悬吊下来几块大型的发射板,那就是要解决一些位置的早期反射声的问题。
我去星海音乐厅,最喜欢购买的票是G区的第一排,三等票,那里就离上面的发射板最近,可以听到清晰的声音,楼下一等座倒不如G区这个位置。

那么,我们使用音响器材听音乐,我们家里没有请来乐队,音箱就是我们的乐队了,我们要对音箱发出的声音进行处理,首先也要考虑这个早期反射的声音的性质。
最后编辑怀冰 最后编辑于 2017-10-14 12:07:09
登山千条道,共仰一月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