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6869707172737475» / 5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之外(德国摄影师Frank Tischer的风景史诗) [复制链接]

查看: 1901284|回复: 5213
711#

正在展出的徐悲鸿画的奔马,这是以奔马为题材的中国画里最有名的一幅: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2#

下面这幅以鸡为题材的中国画是徐悲鸿与齐白石合作的,可谓强强联手,英雄相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3#

正在展出的徐悲鸿著名油画作品《徯我后》: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6#

周总理生前题写《悲鸿故居》以及徐悲鸿生前办公的地方。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7#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编写自网络)

《田横五百士》是画家徐悲鸿1930年完成的大型历史题材布面油画。该画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划了不屈的激情,表现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鲜明主题。徐悲鸿创作此画时,正值中国政局动荡,日寇开始在中国横行,徐悲鸿意在通过田横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田横五百士》的故事出处是《史记》上的《田澹列传》。田横是秦代末年齐国的旧王族,继田檐之后为齐王。汉高祖刘邦消灭群雄后,田横和他的五百壮士逃亡到一个小岛上(今称田横岛),刘邦听说田横得人心,恐日后有患,所以派使者去说服田横,赦他的罪,召他回来,欲封其王或侯,否则威胁将要诛灭他们。但田横终因不肯屈服于刘邦的淫威而自杀。岛上五百壮志得知后也随其后而自杀,表现了田横及其子民的“威武不屈”的“高节”,这也是千百年来,优秀中华民族的许多仁人志士所拥有的、当民族处于外忧内患之危难之际表现出来的“高节”。所以《田横五百士》的创作有其历史性内容。画面选取了田横与五百壮士诀别的场面,着重刻画了不屈的激情。田横身着红袍,挺胸昂首,面容肃穆地拱手向岛上的壮士们告别,他的眼睛里闪着凝重、坚毅、自信和视死如归的光芒。壮士中白发老者沉默低首,垂髫者掩面而泣,忧伤无限;远处更多的勇士在表示愤怒和反对他的离去。一瘸腿老者,右手拄杖,左手微伸,嘴角嗫嚅,眼神中流露出依依不舍的神情,似再向田横做最后的劝说。执剑的壮士,双手似乎要将剑身攫折,无助和悲戚的目光射向画面之外,他们仿佛已感觉到这已是最后的诀别。在田横身侧画面的右下角,一个少妇和一个老妪身拥着一个幼童昂首注视着田横。

徐悲鸿在法留学期间所接触的老师,最推崇的是法国学院写实画家达仰•布弗莱。徐悲鸿回国后大量的写生及创作以及不遗余力地提倡“写实主义”表明,达仰在绘画方面“超越简单情节”、“深入到事物灵魂之中”的追求促使徐悲鸿运用写实手法,通过大量的写生与观察,身体力行的对现实生活进行了写实技巧与精神融为一体的创作实践,《田横五百士》便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产生的。

《田横五百士》是以历史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传统的绘画里面几乎很难找模式借鉴。徐悲鸿运用其在欧学习的经验,以光影素描为基础,利用解剖学、**学的方法,通过大量的写生而后完成了创作。用古典主义的方式将画面处理成“舞台式”的构图。把人物安排在几乎相同的基点之上,运用颜色的突出变化来隐喻画面情节的起伏。借助人物姿态的变化来体现静态中的运动感。人物的形体,严格按照科学解剖的方法加以描写。

以徐悲鸿的大部分的具有更多古典精神的写实作品来看,《田横五百士》在色彩上进入了另一个更具分析特性和追求更自由更大胆的色彩表达的阶段,这种看似具有实验性质的色彩追求较其它作品更具特色,表现的已是相当成熟和成功。《田横五百士》在色彩运用和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更注意色彩上的提炼和概括,也更注意色彩与形体的结合与统一,把重点放到了照顾色彩的大的布局上,使色彩的运用表达更加粗旷和更加自由灵活,这也更适应了画面那悲凉但又豪壮的主题表达,既兼顾了大体色调的沉稳、庄严,又具备了强烈而响亮的艺术特色;虽然《田横五百士》在构图上主要吸取了古典主义的精神,注重平稳的构图结构和庄严永恒的整体效果,但是在色彩上由于更注重色彩的对比,加上其画面上展现出的生动,色彩在对比中的明亮和跃动感,技法上的自由,笔法上的流畅和不拘小节,使整幅画面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徐悲鸿始终以通过古典题材来表达好古之人的内心激情为追求。油画《田横五百士》是取材于古典经籍一次重要实践,由此开辟了徐悲鸿古典历史题材绘画的道路。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8#

徐悲鸿《愚公移山》

(编写自网络)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著名作品。徐悲鸿先生曾画过三幅《愚公移山》,均是在1940年左右抗战时期创作的。《愚公移山》极具现实意义。该画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两山阻碍出入,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结果终于感动上天,两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当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的危急时刻,画家意在以形象生动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1939至1940年,徐悲鸿赴其他亚洲国家举办画展宣传抗日,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油画写生,但最重要的成果是这幅《愚公移山》。《愚公移山》共有三幅。包括油画第一稿,它的尺寸稍小,在2006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价格达3300多万元。2011年在沈阳展出的油画《愚公移山》则是徐悲鸿辗转从新加坡带回的第二稿。而巨型中国画《愚公移山》则是第三稿,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徐悲鸿先生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一位泰斗级的人物,他开创了一种新的绘画语言,确定了其在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位置,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徐悲鸿“遥看群息动,伫工待奔雷”,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日救亡斗争。他画跃起的雄狮、长征的奔马、威武的灵鹫等,表达了对中华民族奋起觉醒的热切期望。他的中国画世作《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篇中的一个寓言,借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念。从悲天悯人到人定胜天,这是徐悲鸿艺术思想的一次升华。画家为创作这幅画准备了多年,画了许多精确的人物素描稿,并曾考虑过用油画或壁画的形式表现。该画在构图和笔墨色彩技法上,利用了中国画线描的表现力,又融汇了素描的造型准确,以前无古人的独创形式表现了主题。

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提出了近代国画之颓废背景下的《中国画改良论》。

《愚公移山图》是徐悲鸿投入最大热情、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事实上,徐悲鸿几乎终其一生都在颂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一个生死存亡的年代,徐悲鸿与当时许许多多中国艺术家和思想家一样,在救亡图存的**大主题下同时也都关注着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命题。但独具匠心的是,徐悲鸿对这一命题的关注,没有停在简单的形式语言上,即在绘画风格中谋求所谓的中西合璧,而是溯本清源,回到中国文化生成的价值源头,在那里去寻觅沧桑巨变背后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精神。

愚公移山不移志的故事,不仅可以给当时痛失家园的中国人以力量的填充,同时也能够折射出“洋为中用”背后的文化实质。而徐悲鸿借题发挥,对这个古老神话的再阐释,无疑也创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的视觉典范。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19#

新馆终于修好了,缺失了老馆的古朴,庄重与亲民,艺术同人民大众的距离又被拉远了。
这是**的通病,艺术在 表面上繁华欣欣, 表面下生机寥寥 。
文艺不走与人民大众结合, 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道路,转沦一小群人的孤芳自赏,独上小楼自乐乐的东西,早就丧失了灵魂与生命力。
TOP
720#

新馆终于修好了,缺失了老馆的古朴,庄重与亲民,艺术同人民大众的距离又被拉远了。
这是**的通病,艺术在 表面上繁华欣欣, 表面下生机寥寥 。
文艺不走与人民大众结合, 不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道路,转沦一小群人的孤芳自赏,独上小楼自乐乐的东西,早就丧失了灵魂与生命力。
TonyFang 发表于 2020/8/4 9:07:09
老馆太简陋了。
我倒觉得新馆很好啊,这是**的进步。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