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637383940414243» / 26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音乐之外(德国摄影师Frank Tischer的风景史诗) [复制链接]

781#

刘海粟的青绿山水与宋元的青绿山水相比高下立判,即便与当代女画家陈佩秋相比,也不及一二。刘海粟的山水画实际上是没落的,没有进步的,更没有根基。
yilinliulin 发表于 2020/9/11 8:47:20

言论自由,呵呵。不过对陈佩秋还是很赞的。陈佩秋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和积淀,她的国画确实有一定创新意义的。她也擅长工笔。
她于今年去世,确实是一大遗憾。
不能说刘海粟没有传统,他早期的绘画也很传统的。但在中后期,他作了比较大的尝试和改变。
晚年,刘海粟的泼墨泼彩绘画趋于成熟,他非常善于捕捉大自然中的大美、壮美境象,将其作为绘画的表现对象,于气势磅礴、多姿多彩的境象中蕴涵着自己对世界的深刻感受。
10上黄山,他的绘画很多从写生得来。不是闭门造车那种。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2#

陈佩秋的山水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3#

陈佩秋的工笔画: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4#

陈佩秋的艺术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陈佩秋于昆明度过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年幼时已爱好艺术,学习成绩优异,尤精于数学科。她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高中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呼唤,于1942年入西南联大。基于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灭,陈氏决意转读艺术,并于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均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憧憬着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陈佩秋却不为同辈所影响,她早已醉心于传统的中国绘画,专注于钻研古代大师的艺术,并深信前人的艺术能启发她的艺术创作。陈佩秋在国立艺专攻读时期,潘天寿及黄宾虹均是校内院系的教员,她得以随潘天寿学习花鸟画。然而,她认为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故决心仿效前人步履并追随古代大师之艺术路向。她由宋代花鸟及山水画开始,无论是工笔或写意的风格皆细心探究。

1950年毕业后,陈佩秋开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当时的工作给予她大量机会浏览古代画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鸟扇画以便临摹。《花鸟杂册》展现了陈佩秋精于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而当中所画的都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在用心揣摩了工笔技巧后,陈佩秋转向探究较为粗放、写意的风格。一般来说,画家的情感和精神较能以写意画法表白及发放出来。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简约的造型与富于情感的水墨运用技巧。数年后,她的泼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组合,她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和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优美。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然而她视这些困难的处境是创作的催化剂,亦只有拥有此特殊性和执著的人才可以建立起精炼的技巧和清晰地表达出艺术家的思想。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于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在钻研传统表现手法后,她细心观察自然万物,专注于表达她对大自然的崭新观感,写她的胸中丘壑。(转载编辑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5#

陈佩秋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8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0#

海派书画

渊远流长

刘海粟、陈佩秋都属于海派大师。

海派是指发生于十九世纪中叶至廿世纪初期时,活跃于上海地区的一群画家,所从事绘画创作的结果与风尚。海派书画的产生发展是和中国传统书画一脉相承的,深厚的江南文化传统是海派书画的重要源流之一。华亭画派、吴门画派、虞山画派、金陵画派、扬州画派等,均对海派绘画产生过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海派绘画远承宋元以来的绘画传统,近取明清陈淳、徐渭、陈洪绶、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等诸 家的艺术特色,同时深受清代金石学的影响。海上画派的前源是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海派书画其名声最卓著者为“四任”,以善花鸟、人物、肖像、山水的任熊为首,包括任薰、任伯年、任预。此外还有赵之谦、吴昌硕、虚谷等知名画家。海派即“海上画派”的简称。中国画流派之一。形成于近代,即清末上海辟为商埠以后,一些文人墨客从各地流寓于上海,以卖画为生,日久,遂成绘画活动中心。

1843年上海开埠,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十里洋场,繁华发达。强有力的经济支撑、方兴未艾的书画市场、日趋成熟的鉴赏群体等为海派的萌芽、形成、发展、壮大、推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生存环境。在外来冲击和内在变革的双重推动下,海派绘画在继承中国绘画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吸收中国民间艺术和西洋绘 画技法的精髓,完成了中国古典绘画到现代绘画的转变,赋予了中国绘画新的生命力。

活力无限

海派书画笔墨紧跟**变化,富于**气息,追求不同风格,展现个人灵性,避开千人一面,体现民众思想、艺 术追求,满足多元化的新兴市民阶层文化需求和审美情趣,充满生机与活力。随着海上画派的壮大,各种画会、雅集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时切磋成风,形成了海派新特色。新的教学方式、西式学校的产生,与传统的师徒传薪共 同存在,相得益彰,共同传承、发展、繁荣了海上画派。伴随着中西交融,思想解放,海派画家队伍中还涌现出一 大批女画家,她们积极投身于艺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为海派绘画增添了不一样的风貌。

兼容并蓄

上海开埠后,本土、外省、外域等多种文明与艺术在此地交汇,文化的互补与价值的融合,使得艺术有了“海纳百川” 的气度与姿态。海派书画的形成也具有组**员广泛、风格兼容并蓄、笔墨表现多元、创作理念多维和题材亲和入世等特点,出现了 大量风格鲜明的优秀作品,创造了海上画坛空前的繁荣格局。

承古创新

海派书画发展了中国书画的传统,汲取了我国民间绘画的技法、艺术特点,突破日渐衰微的困境,不断地革新、吸 收、融合。一方面传承了旧有的书画题材,另一方面增添了新的理论和实践,创造出了一个继续注重传统笔意墨韵、线条多样、 清新活泼、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影响四方

海派书画使书画艺术形式更加商品化,书画家更加职业化,文化团体更加世俗化,艺术语言更加多样化,使书画艺 术走出象牙塔,走向大众化,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不言而喻,甚至影响了绘画史的发展。

其影响力纵横东西,跨越南北,画风甚至影响到海外。随着沪上画家们的流动,或通过艺术交流和华侨,海派画风 逐渐影响到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地。(摘自网络)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1#

陈佩秋及她这一代国画名家如何影响了艺术史的走向

(作者:汤哲明,美术史论家)

普通人往往认为画家的历史地位取决于画得好不好,殊不知艺术史上的坐标,或者说是否领风气之先,才是决定一个画家历史地位的根本。

画得好固然要紧,但对于画家的历史地位而言,有时却未必如人想象的那么重要。艺术史上的大家,主要体现在其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对于引发艺术风尚变迁的画家,人们称之为大师。举个极端的例子,历史上有许多画得很好的画家,连名字也没留下来,倒是有不少不善画甚至不太画画的画家,却成了历史上绕不开的人物,比如宋代的苏东坡和米南宫……

前不久故世的陈佩秋先生,与她的伴侣谢稚柳一样,都称得上是影响艺术史走向的画家。当然,他们非但具有划**的意义,而且画得非常出色。本文要说的,就是陈佩秋包括谢稚柳,是如何影响了艺术史的走向。元明以后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醉心于笔墨,导致造型能力衰退而难以表现现实,借助西画的写实主义来改造国画的思潮应运而生

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先对中国画史稍加阐说。

中国绘画史从晋到唐宋是一个阶段,以画政教体裁的人物画为主,适合精准表现人物形象与衣纹的双钩技法,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主流,形成了线描与彩绘的艺术高峰。用谢稚柳的话来说,这是著色画的**。所谓的著色画,应对的就是后面要说到的水墨画。从东晋到元,因士大夫寄情山水成为风尚,山水画迎来了发展高潮。适合表现山水的水墨画,从五代到元渐渐发展成了画史的主流。宋元以后,“水墨为上”成了中国画坛的主流观念,水墨画也成为此后中国画的代表。

山水画史上艳称的宋元究竟是什么关系?简单说宋乃基础,元是在宋基础上的升腾变化。

宋画的特征是形体与笔墨兼顾,完成了用笔墨来表现自然的几乎所有任务,元画则更直接地追求表现笔墨自身的美感,甚至因此不再像前人那样关注形象的表现。明清人顺着元人的方向继续演进,从吴门的沈文直到后来的董其昌、四王,将元画视为典范,元明清因而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四王正统派亦深深地影响了近代画坛。由于对典范的模仿与反复体认成为时尚,明末清初的画坛形成了摹古之风,也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公式化,导致至明清之交,画坛又出现了新变——原来崇尚元画的画人一分为二,专注摹古的正统派之外的另一群画家,在继承元画传统的同时拥抱自唐至南宋一直潜在的禅宗写意画,借此挑战正统派的公式化,开辟了个性鲜明的写意画新局面,亦深刻地影响了近代绘画。

近代绘画循此两大潮流而下,绝大多数画家不是继承四王吴恽的正统派,就是步武由青藤、八大、石涛振起的大写意,或者说野逸派。

如果没有近代巨大的社会变革,也许中国画会在由正统派与野逸派构成的文人画小圈子里依然故我。然而,社会的激烈变革造就了新文化运动的风起云涌,传统文艺的远离现实,招来了革新主义者的猛烈抨击。元明以后以文人画为代表的中国画醉心于笔墨,导致造型能力衰退而难以表现现实,故有激进者必欲废之而后快,就不难理解。因此,借助西画的写实主义来改造国画的思潮,也应运而生。

陈佩秋、谢稚柳包括陆俨少等人引发的艺术史转折,在于重新接续起复兴唐五代宋元绘画的潮流,引导着人们完整地理解中国画传统20世纪上半叶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与科技的迅猛发展,画坛出现了另一大新变——清宫秘藏的古画随着清王朝的崩解重见天日,交通与传播技术的空前发展,让一些人有机会率先看到了高古**的中国画。了解古画传统,不难理解中国画曾经拥有过不逊西画的造型能力,只是到元以后被醉心笔墨的文人画家人为忽视了。恢复这一传统,使中国画重新具备表现现实的能力,而不必仅仅乞灵于西画的思路,便应运而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20至1940年代,画坛由北而南,出现了复兴唐、五代两宋绘画传统的思潮。

陈佩秋与谢稚柳,及其同**南方的张大千、吴湖帆、陆俨少,北方的金城、溥儒、于非厂、陈少梅,都是上述这股复兴唐宋绘画潮流里的主力。

按下更早接触唐宋画传统的北方画家不表,南方画家从师承上来说,张大千与谢稚柳更偏向于唐、北宋及元的传统,陈佩秋则集中于南宋与元的传统,而吴湖帆、陆俨少则偏向于宋元特别是元画的传统……这股复兴古代中国画传统的思潮,因故宫博物院的开放,于1930至1940年代由北而南影响了全国。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学习苏联绘画的写实主义成为主流,也由于曾作为画坛风向标的张大千渡海,复兴宋元的思潮一度式微,以北方更甚。相对而言,在南方,因陈佩秋与谢稚柳包括陆俨少持续不断的努力,这股思潮,如幽润潺湲般绵延至改革开放,于1990年代至新千年前后又重新迸发出了活力。

复兴唐宋元绘画虽在1920至1940年代形成过潮流,但影响尚未普及便因风气的切换而渐趋黯淡。明清正统派在新中国成立后则因脱离现实的公式化弊病,虽知者甚众,却不为时人所重。相对而言,明清形成的大写意最为普通人所熟悉,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画的典型代表。清末直至20世纪上半叶从赵之谦至吴昌硕,影响巨大,1950至1980年代更是风靡海内,从新中国成立后健在的齐白石、黄宾虹,到其时正当年的傅抱石、潘天寿,大师名家亦层出不穷。

正统派延续至20世纪上半叶其实也孕育着新变,其传人如吴湖帆及其弟子辈的陆俨少等,在1930年代宋元画重见人间后,迅速转向师学宋元。新中国成立后,四王吴恽在相当一段时期成为非主流,后陆俨少应潘天寿邀去到浙江美院执教,改革开放后影响日益巨大,此一风气,亦开始转变。陆俨少的意义,实际上是在南方的浙江美院率先复兴了元画传统,随之亦引导了明清吴门派与正统派的复兴。故宋元传统1990年代在南方的复兴,是以元画和与之一脉相承的明清山水为先导的。

元画的率先复兴,除了陆俨少执教浙美的契机,还因为明清与元属同一系统,人们并不陌生,只是自四王与董其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四十年内曾为人所弃。相比而言,唐宋绘画传统要令人陌生得多,这主要是因为画风太古,作品太少,范本难见。1990年代前,印刷技术虽较以往已有改善,但相对今天来说却仍不发达,故古书画的普及程度始终不曾解决,陈与谢关注的许多问题也不曾引起人们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谢稚柳长期从事鉴定工作,厘定了元以前古画的基本脉络,其中对北宋画史的朽定,贡献尤大。新中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谢稚柳编辑出版了为数不多但却影响深远的介绍与推广宋画的书籍画册,但在当时却仍属阳春白雪。附带说明,陈佩秋晚年做的古画鉴定与断代工作,成果与贡献同样集中在两宋。这是两人一以贯之的兴趣所在,只是陈佩秋到晚年才倾力于此。在其绘画创作之外,这些研究工作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大宗师地位。也说明了这类画家,包括此前的张大千与吴湖帆,所以善于鉴定、收藏古画,痴迷于研究古画,是与以往复古开新的先贤如赵孟頫、董其昌等,一脉相承,他们的着眼点,其实更在创作领域,惟曲高和寡,知音殊少而已。

约至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后技术的进步与艺术市场的报复性反弹与飞速发展,令古书画过去不为人们了解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00年后,国内博物馆特别是谢稚柳曾经供职的上海博物馆率先举办一系列高古书画大展,更震动了国内的艺术界与收藏界。陈佩秋与谢稚柳,包括张大千及其背负并率先倡导的唐宋传统,至此开始被人们重新认识与熟悉。1990年代后期,谢稚柳虽然作古,陈佩秋却以其精深独特的画风震动了画坛,2000年之后更声名远播,几成画坛绝无仅有的传统派大师,影响日甚,更带动了世人对两宋绘画传统的认识。1990年后期至今,随着宋元包括**画风,开始在江南成为人们师学的热点,风尚也渐影响北方。如上所述,便是陈佩秋、谢稚柳包括陆俨少等人引发的艺术史转折。在半个世纪之后,他们重新接续起20世纪初复兴唐五代宋元绘画的潮流,引导着人们完整地理解中国画传统,影响至今仍在持续之中。

色彩成为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无论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还是谢稚柳的落墨法,都曾在色彩上寻求突破……陈佩秋绘画色彩的独特性在于积墨积彩,层层积厚,墨上加彩

借此一并绍介陈佩秋绘画的独创及其艺术观。

陈佩秋以唐宋绘画的观念为其根本,取两宋绘画笔墨与造型并重的手法,强调写生,亦吸收清代八大的大写意笔墨,丰富其表现手法。在观念上,她不认同西画在造型上优于国画的观点,认为唐画人物、宋画鸟兽,造型绝不逊于西画,而她本人亦自在写生上痛下功夫。这一观念,建立在对中国画传统坚实而深刻的理解之上,故亦与同**很多论者大相径庭。

然而陈佩秋从未否认西画之长,她认为西画的优势在于色彩,她本人的绘画也循此创造出了独特的面目。色彩是近代中国画家在创新上的重要领域。中国画在20世纪初之前以文人画为主,以水墨为主,故至近代,色彩成为中国画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色彩亦西画之长,也为中国画的创新带来了灵感。无论是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还是谢稚柳的落墨法,都曾在色彩上寻求突破……陈佩秋绘画色彩的独特性在于积墨积彩,层层积厚,墨上加彩,基础是南宋山水画的水墨苍劲一派,墨上加彩则源于宋人的重彩花鸟,概括起来就是在墨底子上积叠重彩,其特色是厚重响亮。色调上则多取印象派莫奈等人的意趣,开创了自己独特而全新的面目。

陈佩秋强调中国画传之千年的特长,在于用笔,这是陈佩秋高于普通按部就班的美术史家之处。

强调笔墨,如前所述,是自宋至清形成的传统与观念,难以涵盖唐宋时主流的双钩传统。如今仍旧流行的将中国画的特点仅仅视为水墨、生宣与笔墨,包括写意画优于工笔画之类似是而非的观点,其实都源于对史实的混淆与误解。中国画迥异于西画的特色,或者说国画之长,在于用笔,既是陈佩秋的经验,更是其洞见,合乎“骨法用笔”的理念,彰现了其大方之家的本色。

陈佩秋是秉承六法的大家,始终强调六法并臻,乃成其为艺术。换言之,她不接受肯定儿童、动物作画之类的白左观念。她强调与求索的,是正常人的健康向上之美。就我个人的体会,我不反对上述的这类观念,也承认其中有合理性,只是觉得执着于此,过于迂腐,属超以象外却未得其寰中。换言之,我觉得艺术应服务于人,人却不应该受制于艺术。我认为,陈佩秋的艺术观近乎此,而这,我觉得正是她所以用“健碧(健康自然)”与“高花(积极向上、大器晚成)”命名本人与画斋的原因。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2#

祝君波:忆一代大家陈佩秋


陈佩秋老师去世那天,我住进了医院,不能去家中悼念,也无法核对资料写纪念文章,颇感不安。一段时间,看了很多朋友写的悼念文章,回想与陈老师的交往,往事历历在目。

我第一次见到陈老师是在1985年10月。那天下午,我们朵云轩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85周年回顾展,拿出了很多精彩的藏品。汪道涵、刘靖基以及刘海粟、朱屺赡、谢稚柳等先生都出席了开幕式。陈佩秋老师也来了。记得她戴一副墨镜,派头与众不同,一来就坐在空无一人的贵宾席中。我不知道她是谁,想上去核对一下贵宾名单。现场总指挥岑久发对我说,“她是陈佩秋,谢先生的夫人,个性很强的,你不要去问,让她坐着吧。”开幕式后,我注意到陈老师一直在独自看画,看得特别仔细。这就是我的第一个印象。

后来,我慢慢知道了陈老师是位才女,她有个性,正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得有一次朵云轩在洛杉矶长青书局办画展,请了陈老师来剪彩,主持人介绍道,今天我们请来了谢稚柳的夫人陈佩秋来剪彩。这一介绍令陈老师很生气,她剪完彩,把剪刀一丢,说了一句,“我要靠他(指谢先生)出场吗?”这就是陈老师!她讨厌人家称她谢夫人,也讨厌人家称她女画家。这次很多悼念文章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了这一点,就是陈老师的奇、侠之处,特有大丈夫气概。她年轻时见识过荣华富贵,在浙江美院读书拜的是黄宾虹、黄君璧和潘天寿这些大家,进上海中国画院后是上海后起之秀的代表,志存高远、心气很大。



20世纪90年代初,朵云轩创办了国内首家拍卖公司,谢稚柳先生作为顾问为我们敲响了第一槌,后来我与陈老师的接触就越来越多了。先是向她要拍卖作品,谢先生故世后,我们又请陈老师担任顾问,为拍品质量把关。当时徐建融教授也在拍卖行上班,他将陈老师技法创新的青绿山水以及新派花鸟介绍给我们,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艺术视野,而我对陈老师的人品、才华也有了新的认识。最近,我特地查了朵云轩20世纪90年代的拍卖图录,1994年春开始拍卖她的画,每次一二幅,到了后期,每次多达七八幅,她已成海派艺术的亮点。如1995年秋的《春山白云图》、1996年春的《荷乡纳凉图》特别精彩,从中可以看出陈老师的画风发生了质的飞跃,早先宋元风格的传统山水已逐渐被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山水所取代。中国画画家最怕的是没有传统根底、有了传统根基以后又怕跳不出来。好画家如张大千、齐白石都是来自传统又跳出传统的。陈老师的亮点就是具有宋元的传统功底深厚,但七八十岁时又推陈出新,画出自己的新境界。

那一阶段,她时常与我们交流,讲述她为什么这样创作。20世纪八九十年代,她曾在美国加州生活过几年。她不止一次地对我说,“加州四季如春,各种各样的花开不败,太美了。在美国,又有机会看欧洲大师的作品,特别是莫奈、凡•高等印象画派,他们的用色、画法对我影响很大。中国画颜色淡,西洋画颜色厚重,我就考虑要把两者结合进来。另外,去美国各地游历、写生,尤其是美国西部的黄石公园、大草原,那种缓缓的、大片的草地,是中国少见的,我也尽收眼底,融入其中。”陈老师注重学宋元打好基本功,但她晚年不保守,不死守宋元,而是将西方的、现代的美术理念,融入绘画之中营造出崭新的**气息。她后期的山水,与早年的完全不同,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符号,满构图,山势舒缓,峰峦相连,晴翠相叠。用色深沉、厚实,不同于林风眠、吴冠中用大排笔刷出来的效果,而是用毛笔一层一层染上去的。染而不粘,这是功力之所在。

与山水变法相仿,她的花鸟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满构图,但有透气的地方。她的花鸟笔墨有透明的感觉,充满灵气,用笔果断,工笔结合,但是笔笔、层层有交代,有水墨淋漓的效果。像1997年春的《鹭鸶图》、1999年秋的《游鱼图》,只有她这样的高手才画得出来。尤其是《游鱼图》色彩绚烂,用色厚实,有油画的韵味,是中西融合的范例。

谢家与张大千有很深的渊源,陈老师与我多次说起过张大千。她说,张大千派头很大,来的都是客,坐下就吃喝,在朋友身上花钱如流水。她说,张大千技艺高超,他画的荷花很少人能超过,很长的荷杆,一笔下,一笔上,两笔相接了无痕迹。她也认为张大千传统根基深,但没有晚年的变法就没有张大千。我相信,陈老师70岁后的变法,与她从大千先生身上受到的启示是分不开的。改革开放初期(查为1980年),张大千82岁时托人带来一张泼彩山水画,上有谢稚柳、陈佩秋的上款,一本画册,还有一对牛耳笔和几幅古画。这笔是大千先生在日本定制的,精选上等牛耳毛,一共做了10对,有分送20世纪画坛执牛耳者的意思。这是大陆人最早看到的张大千晚年泼彩山水。陈老师这么聪明的人,一定理解了张大千的用心——一代大家应该怎样形成自己的个性。



业界对陈老师的书法都赞美有加。记得在朵云轩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20年前,有位年轻人定了陈老师100副四尺整纸对联,总价15万元 ,但是迟迟不来付款。李年才兄获悉后向我报告,我们当即决定全部收下存朵云轩。这批作品后来价格不菲,有50至100倍的增值。可见我们的喜欢,是对的!

说起陈老师的书法,也可以讲出一整套理论,而陈老师跟我说,最难是草书,“文革”中她曾得到过一本《智永草书千字文》,反复临写、反复背诵。“在开批斗会、学习班时,太无聊了,我手别在背后用右食指在左手掌心写一个个草书,草书也是有法度的,不能乱写。”可见她的草书每个字及笔画都按智永千字文默记在心里。后来,又临过怀素,吸收了灵动飘逸的气息,再加上以“兰花”笔意入书而成。我很多次看她写字,感觉她写字像画兰叶,问过她,回答说有点这意思。以前光知道书画同源是最高境界,如吴昌硕以书法入画,但像陈老师的书法渗入兰花笔法,柔中有刚,却是不多见的。

陈老师也会写诗,这点大家说得比较少。大约在15年前,我把自己在朵云轩收藏的一些旧信笺拿出来,请一些名家写点信札、诗抄。陈老师为我写了一些诗抄,我拿回家一看,书法以外还亲笔附注文,都是她20世纪60年代的自作诗,共有七开四首。如《独住》:“独住小园西,邻芳香袭衣。听琴临暮色,开卷对晨晖。身着孤榻卧,心随众鸟飞。悠然尘世外,飘渺入天畿。”《女贞》:“窗畔有贞木,翛然成茂林。垂垂发珠果,冉冉沐秋阴。修干侵蜡雪,萌花讬素心。风霜颜不改,恒见叶青新。”等等。可见她的学养是多方面的。汤哲明教授的纪念文章说到她是近代绘画史最后一位大家,是一个句号,对此我是很同意的。这个句号所反映的不是一个人的美术作品,而是这个人所代表的一种历史。诗、书、画、鉴赏、做人,是一个人整体的气息,这不是学得到的,这是经风雨而修成的。

谢先生过世以后,陈老师把生命的一半时间,放到了书画鉴定的研究上。业界有人不甚理解,但我多次向她请教,始知这是她的情怀、责任使然。20世纪末,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发生了关于董源《溪岸图》真伪的讨论,《溪岸图》由张大千带往美国,后由王季迁收藏,王先生最后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这是鉴定界的一件大事。陈老师说,张大千临终前曾有信给谢稚柳,希望谢老能继续对董源作品包括《潇湘图》进行研究。谢老过世以后,陈老师自觉担负起研究宋画的责任。其实她以前对鉴定也是有根底的,只是不到说的时候。近一二十年,我去拜访她,听她经常说的主题就是绘画“六法”和书画鉴定。书画家未必是鉴定家,但我国大咖级的书画鉴定家也几乎都是书画家。陈老师在传统上的深厚功底,丰富的阅历,从张大千、谢先生身上得到的传承,自然使她有激情和责任走向鉴定的舞台。只是,我们没有想到她这么执着,这么认真细致。我多次去她家,看到她的案头也有一套劳继雄主编我经手在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九卷),并且一本一本摊开在桌上,夹了很多贴条在查看。上海大学还成立了陈佩秋书画鉴定中心,成立时我们都去了,中心还聘请了傅申和张子宁先生担任特邀研究员,可见陈老师眼界之高。

进入新世纪以后,陈老师作为20世纪硕果仅存的一代大家,她的事业达到了新境界,得到了业内外的广泛认同。



陈老师对人十分和蔼、慈祥亲切。我们作为小辈与她交谈,她也十分客气。记得2009年12月,我陪香港大业出版公司董事长张应流先生去拜访陈老师,张应流先生就是当年从张大千手里拿了画回到香港,再亲自送来上海的经手人,也是谢老和陈老师的朋友。老友相逢,陈老师特别高兴。那天,我们主要听陈老师讲古代的绘画理论“六法”,她不是做文言文翻译,而是用自己的理解,通俗地讲了“六法”每一法的要义,并进行了中外美术理论比较。那次说得高兴,我代张先生提出,希望陈老师为他写一副对联。张先生说,原来谢稚柳先生书桌后挂的一副对联是陈佩秋写的,“何愁白发能添老,须信黄金不买闲”,自己很喜欢这对联的内容。陈老师当场答应为他写。

此时我又借机把从朵云轩买来的两幅木版水印张大千泼彩山水拿出来,希望她题词。因为谢家收到张大千赠送的这幅画后,曾交给朵云轩有限复制了木版水印。张应流是此事经手人,叫陈老师题词意义很不一般。陈老师答应下来,为我和张先生分别题了。我的那幅上题词为:“此朵云轩木刻水印图,原作有谢稚柳、陈佩秋上款,此为君波先生所得嘱为记之。己亥冬日健碧识。”右下角是张大千款“庚申六月八十二叟大千”(庚申为1980年)。可见陈先生晚年很念旧、重情义。



20世纪90年代,陈先生新派作品的推广,朵云轩拍卖行和海内外藏界给予了积极配合。香港的一批藏家大量收藏谢稚柳、陈佩秋的作品,并于1998年支持他们夫妇由香港艺术馆举办大型画展,出版《谢稚柳、陈佩秋的艺术》两本画册。我们得到陈老师同意与香港艺术馆的授权,在2000年出版了这两本画册,同时在庆祝朵云轩100周年的活动中,举办了“陈佩秋书画展”。最近,我和李年才兄回忆,这大概是陈老师在上海的第一个书画展。

陈老师与朵云轩感情很深,说起来是商业卖画,实质上是几代人的深厚联系。我手里有两张画家们的合影,朵云轩100周年时,陈老师与海派画家合作创作了《石榴图》和《百桃图》,祝贺朵云轩百岁。集体创作之外,她还画了一幅墨松,用新颖的笔墨绘出枝繁叶茂的风松,同时题诗一首“古木有奇香,百龄不畏霜”贺朵云轩百岁,还破例地写了《我与朵云轩——半个世纪的情谊》一文。在文章里,她第一次告诉我们,从浙美毕业来上海以后,她曾为私营图片出版社的王仲明先生画过一些作品,深受王的首肯,王在公私合营以后并入上海人美社,在王筹建朵云轩的前身木刻水印室时,想起陈老师功力不凡,开出很高的工资(比后来画院多一倍)请她到朵云轩与胡也佛先生等做木版水印勾描编辑。陈老师权衡再三,还是想专注于创作,于是推荐张大千大风堂女弟子郁慕贞去顶岗。差不多的时间,上海成立中国画院,陈老师就去了画院。

在画院工作收入是不高的。20世纪60年代朵云轩就把陈佩秋的画挂在店堂展卖,她的一幅六平尺的《蜀葵野鸭》被日本客户买去,售价80元。这几乎相当于当时一幅齐白石的价格了。画卖得好不只是钱的收入,它表明社会对画家的价值认可。

2018年春节,我去看望陈老师,当时她大病初愈,听我说那年是香港集古斋成立60周年,她二话不说,当场裁纸、折纸,为集古斋大幅题词以表祝贺和纪念,还盖了五方印章。也就是这次,我进一步懂得了什么是大家。题好词,陈老师说,“1979年,我和谢先生联合在香港新华社旗下的集古斋办画展,也是通过朵云轩组织的。130余幅书画是我们50年代以来的积累,朵云轩付给我们13000元稿费,朵云轩卖给集古斋5万多,你们这么多人上班,总要赚点的,香港展览卖了30多万元。”每张只卖100元,让我听起来心酸,陈老师还说感谢朵云轩、集古斋。记得我出门把这段文字记下来,发给定伟兄(陈佩秋之子),说你妈妈身体不错,记忆力太好了!在记这一段史实时,我在想,我们老一辈的画家太不容易了,100元一张卖出去,受益的是他人啊!

这20多年,我们那批拍卖行的老员工都与陈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我离开朵云轩以后,很多事情仰仗她老人家的支持,如筹备召开世界华人收藏家大会时,陈老师应聘担任顾问鼎力相助,有请必到。

我最后一次去看她是去年8月14日下午,那天我陪洛杉矶的几位贵客去拜访陈老师,包括于右任的儿子于中令、洛杉矶长青书局创始人刘冰等。谢稚柳先生曾任于右任秘书6年之久,小于右任一辈(小36岁),所以于中令拜会陈佩秋是于谢两家同辈的一次重要会面。谢老和陈老师在洛杉矶时,喜欢去长青书局看书,与刘冰先生也熟识。陈老师那天特别高兴,与远道而来的客人亲切交谈,拍照留念。于中令向陈老师赠送了“造化为师”的题词,陈老师也为于中令、刘冰带来的《于右任草书千字文》题了词,并且一直将客人送到门口。

因为疫情,今年春节未能去给陈老师拜年。这是多年来唯一的一次缺席,心有遗憾。但想到去年8月见到的陈老师精神那么好,总以为机会很多,不想高山流水,忽断琴弦,我们再也见不到敬爱的陈老师了!

陈老师过世以后,人们对她的尊称有泰斗、大师、宗师等等,而我还是喜欢称她为“一代大家”。古人认为,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家”是了不起的人啊!我们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宋四家”“元四家”等等,几百年才出几个人,足见分量之重。陈老师人品、艺术、侠气和影响力兼备,堪称一代大家。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3#

陈佩秋著名作品: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4#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5#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6#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799#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80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