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乐派的表现手法及效果本来就是有争议的。施万春教授亦结合其多年创作、教学、阅历作过深刻分析,颇为叹婉。这一点先不展开。
写一首作品,采用什么架构、曲式等,是由主题及具体内容决定的,而不是由流行什么手法风格决定的,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认识。切不可陷进学院派应试模式那个小圈子里(事实上从这些年的发展来看,现代乐派不但没有流行得起来,反而局缩在学院考试的题库里,成为扼杀学生对古典音乐美好印象与创 fallingforyou 发表于 2016/10/20 17:02:15 
|
好的,有空多交流。
简单地说,我认为你这种想法不符合音乐发展史的,甚至是一种倒退。
你这种观点,可能现在也有支持者,不过我个人不认同的。
中国的艺术,象音乐,其实和美术一样,受当时的国情限制,和外面缺少交流,难于接受现代艺术。
就象对现代绘画的理解,在当时,塞尚、高更、梵高、马蒂斯也不被接受,但艺术史证明,这些人的艺术是真正为艺术史所认同的。
谈到小提琴协奏曲,你可以看看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巴伯和潘德雷兹基这些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带有现代作品的特征并体现了现代派作曲家对欧洲传统的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