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21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页,星海音乐厅莫扎特K361欣赏感受)出差广州3个月左右,请问... [复制链接]

查看: 85809|回复: 207
131#

原帖由 Real 于 2016/4/7 15:30:00 发表
播放同曲目或段落估计大家差不多分钞的(有也是误差,不讨论)返回例,我们更关心小提琴与大提琴问答间的互动感,,,,,,,如还在数节拍,那还用欣赏,,,,,,,??


兄可能没有认真理解我的意思。刚才我举了好几个例子,不同演奏家或指挥家演译同一部作品,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演译同一部作品,都会有区别。而这个区别不但不是误差,还正是表现作者独特理解、表现音乐作品独特魅力的地方之一,恰好也是欣赏音乐的无穷乐趣之一。

而我举节拍的例子,只是说明节奏与情感表达的必然联系(注意:是必然联系)。听音乐适合自己就好,不需要每人都成为乐器、乐理专家。但另一方面我还是相信如果掌握的专业知识越多,对器材调校、音乐欣赏只会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同一套器材,或同一部作品,专业知识少的看得到1、2成,有专业知识的可能就能看到5、6成、7、8成。

例如同样的楼台会,兄提到的小、大提琴之间的相互倾诉,它的速度与强弱就直接影响情感变化,也就是兄所说的“互动感”。但这个速度并不是由音响器材可以决定和影响的。同一首作品中,有人可能只感觉到有某些区别,但有的人除了听出了区别,还知道这个区别的原因,甚至能很快知道它的节拍变化、演奏者对作品的编配意图及由此而来的情感变化、精彩之处。既然了解的信息量大了,无论音响、音乐理解还是把玩乐趣,多的可能就不只一点半点了。

既然讲到这里,普及古典乐的一个常识:
绝大多数作品或某个乐章的速度,总谱里都会有标注。每个速度,除了会有一个标准值外,都允许有一个变化区间。例如allegro,标准值是132拍,但允许在大概128-168拍之间变化。无论作品的演奏还是指挥,在这个区间内的都算准确。但是同一个快版,128与168拍差了就是1/3了,具体到同一首作品中,对情感的影响就大了去了。除了速度外,演奏者的音符强弱音把握、和声的营造、乐句的造句方法等等,也同时会影响作品的表达。


前面回复中我也提到过:深刻的欢悦,可以来自于知足常乐、浅尝即止--“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来源于好学进取、深厚积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没有必要将两者对立。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平时很少写这些狗屁类常识文字,这次难得无聊,讲了这些,欢迎大家多拍砖指正!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07 16:41:43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32#

难得REAL兄提到<<梁祝>>。
<<梁祝>>是我喜爱的古典作品之一,手头了不下十个不同版本。这部作品,每次听都会不自禁的感动。我的一位朋友,对中医药、传统文化极为喜爱,造诣颇深,经常来我小听音室一起聆听了。前段时间我还用几张不同版本原版CD抓取、刻录了好几张CD给他在车上播放。
这里将我年前写的一篇RCA版本梁祝黄河听感发到这里来,与大家交流:






听这版epstein的黄河钢协(ormandy指挥费城管弦乐团1973年)真是独特的感受。开始时几无好感(因录音音质甚差),听了一会却不想停下了--仿佛如听BBC的《锦绣中华》(又译《美丽中国》)般东方韵味,又如摩根口中的《肖申克救赎》或《百万宝贝》般随性沧桑…
严格来说其节奏与衔接算不上流畅,尤其民乐器的把握,但每个声部与乐器却总是出现在你思维唤起与接续的适当时候,简练准确的表达了内容…对的,他们更像是你内心思绪的唤起者与接引者,引发与激荡你的阅历与理解,而不是试图去塞一份别人的理解给你。
真是独特的聆听体验…

而同专辑收录的《梁祝》小协(这本是我买此碟的主要目的,没想实际收听却被《黄河》抢了风头)西崎祟子的演奏细腻柔美,曲子节奏亦较其他版本舒缓,本是有特色的版本。可惜乐队在呈示部、展开部高潮时表现不尽如人意--力度不够均衡衔接不够顺畅。尤其展开部的临终投坟,刚出现的京梆,是我听到过声音最奇怪的梆子--低沉、暗淡而音域宽散,丝毫表达不出山伯临终时的崩烈悲急愤恨;而后面投坟时铜管与打击乐器(例如号、大钹、锣)又过于轰然、无论声压还是衔接均与前段失衡。

总之这个版本我还不太接受、听不太懂,以后多多学习,期待有新的发现。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33#

兄研究至深••••••••••••••学向兄学习。
我只是碰巧举个例而矣,上已说过行文要狡猾(幽默),我并常听,有HK模拟录音西崎版LP•••••••••
TOP
134#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7:12:00 发表
难得REAL兄提到<<梁祝>>。
<<梁祝>>是我喜爱的古典作品之一,手头了不下十个不同版本。这部作品,每次听都会不自禁的感动。我的一位朋友,对中医药、传统文化极为喜爱,造诣颇深,经常来我小听音室一起聆听了。前段时间我还用几张不同版本原版CD抓取、刻录了好几张CD给他在车上播放。[
学习!
《梁祝》我也听很多版本,因为喜欢听就多找来听了。
个人最钟意的是沙涵姆的《梁祝》,首先小提技巧是所有版本中最好的,其二与水蓝的新加坡交响融合到位、配器跳出老套框架作了一些新的尝试,第三是对沙涵姆成立自己的唱片公司演录《梁祝》发自内心的敬佩。
当然,一首作品最终还是音乐内涵才能从根本上打动人心而共鸣,沙涵姆的《梁祝》恰恰在这一点上非常独到:不刻意苦情渲染,而是旁观者清的角色透澈的叙述一个故事!
最后编辑时光车间 最后编辑于 2016-04-07 19:07:45
TOP
135#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4/7 19: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7:12:00 发表
难得REAL兄提到<<梁祝>>。
<<梁祝>>是我喜爱的古典作品之一,手头了不下十个不同版本。这部作品,每次听都会不自禁的感动。我的一位朋友,对中医药、传统文化极为喜爱

多谢时光兄分享。目前我听过的十几个国内外版本中,最好的反而是孔朝晖教授与中央交响乐团的雨果录音版。兄这个版本没听过,有机会找来听。
兄有没有这个版本的无损文件?若有,共享网盘链接。感谢之!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07 19:45:16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36#

原帖由 Real 于 2016/4/7 18:45:00 发表
兄研究至深••••••••••••••学向兄学习。
我只是碰巧举个例而矣,上已说过行文要狡猾(幽默),我并常听,有HK模拟录音西崎版LP•••••••••

LP系统之前我有玩过,也购置有一定数量的唱片,可惜小孩出世后闲置了10年,唱片基本都送人了。上个月重新入了黑胶唱机,现正重新买唱片中。不过有点悲催,发觉唱片都炒贵了......并且很多喜欢的唱片贵的都不是一点半点,是好几倍......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37#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9:3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4/7 19: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7:12:00 发表
难得REAL兄提到<<梁祝>>。
<<梁祝>>是我喜爱的古典作品之一,手
孔朝晖版的CD、LP我经常听……
孔朝晖在演录中的第一人称角色感很突出,雨果的录音中也加重了些小提的成分。
孔朝晖是火一样炽烈的,而沙涵姆是水一般澈透的。
孔朝晖的梁祝,LP版相比CD版要平衡、自然。
TOP
138#

Lp感人至深就那份张力、生动(但最难听的也是它),好好把玩吧。但,玩原版开盘则------没话说(有话也是软件了)
最后编辑Real 最后编辑于 2016-04-07 19:47:17
TOP
139#

原帖由 Real 于 2016/4/7 19:44:00 发表
Lp感人至深就那份张力、生动(但最难听的也是它),好好把玩吧,玩原版开盘则------没话说(有话也是软件了)

开盘带就算了,原版母带已经不是有钱就买得到......
目前数码播放器+CD+LP,三者互有优劣,正好互补。无损与母带文件有十几千G,相当于几万张CD,是一笔丰富的音乐资源财富。虽然音质与CD比差半口气(事实上原版母带已经很接近CD,只是对解码器要求较高),但作为音乐内涵欣赏已经足够。
CD是片源与音质之间比较能兼顾的。
LP就是为了那份味道了,唱片也少而贵。。。
最后编辑fallingforyou 最后编辑于 2016-04-07 19:52:59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140#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4/7 19:4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9:3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时光车间 于 2016/4/7 19:0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fallingforyou 于 2016/4/7 17:12:00 发表
难得REAL兄提到<<梁祝>&g
听兄描述,沙涵姆的版本值得期待。孔的LP我也找找。
霓虹下
夜太黑
怀里你孤单说着
要为玫瑰
附上夜的颜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