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zt】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目录700多张 [复制链接]

查看: 70046|回复: 51
31#

222
George Frideric Handel: Concerti Grossi, Op.3 & Op.6
亨德尔:大协奏曲,作品第3和第6
NEVILLE MARRINER/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学院管弦乐团
DECCA  444 532-2



就如同和巴赫管弦乐组曲的录音一样,马里纳和圣马丁室内乐团在1960年代末期的亨德尔大协奏曲集的录音,也是他们演出的颠峰时期。这种充满现代感的演奏,非常地舒适、愉快。合奏气质气氛华丽,演奏者的技艺也非常的高超,各声部井然有序如同一人所奏。这种演奏真是巧夺天工,使人目瞪口呆!

这版完整的亨德尔《大协奏曲》录音成了具有天才学识的瑟斯顿·达特和具有音乐家素质和诠释技巧的内维尔·马里纳之间合作的永久纪念。当时(还没有爵士头衔的)马里纳和他卓越的乐团正处在60年代后期的巅峰时期。达特明智的使用了管风琴和羽管键琴双重通奏低音来改变音色的结构和重量。按照亨德尔的建议在“作品3”中使用了长笛和双簧管(效果很好);在“作品6”中的第1、2、5和6协奏曲中使用了可选择的双簧管声部。“作品3”中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使管风琴突出为一件独奏乐器,然而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这并非是亨德尔的本意;但这里的效果非常像是有作曲家的灵魂漂浮在背景之中。另外,瑟斯顿·达特还指出过于温暖的录音声学环境和作曲家所希望的剧场里比较干的声学环境是不相符的。因而室内管风琴被审慎地加以平衡,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没有多少必要再增加协奏部的音响。其中op.6- No.12的著名旋律——轻柔的小广板还出现在几年前的电影《加勒比海盗》中。

223
Handel: Concerti Grossi 1-12, Op. 6
亨德尔:十二首大协奏曲(Op.6)  
Iona Brown/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布朗指挥圣马丁乐团
Philips 410 048-2(3CD)  




和巴赫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一起,被后世乐评家视为晚期巴罗克管弦 乐两大高峰的,还有亨德尔的这十二首大协奏曲。
  
它们都是由弦乐器和通奏低音的羽管键琴演奏的。有几首作品还用到了 管乐器——本来照常规是以大管来加强低声部,但亨德尔却用了两支双簧 管。小协奏组是两把小提琴、一把大提琴和一架羽管键琴,作为与大协奏组 的弦乐队和另一架古钢琴对峙的一方而出现。十二首乐曲都很风光,尤其第二、五、六、十这几首,最负盛名,曲调优雅别致,演变手段变化多端,真 正可谓完美无瑕。第五号的首乐章被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一首法国序 曲,容光焕发,动力十足。第六首的“风笛舞曲”犹如梦境中的田园景象, 曲调愉悦、甜美,令人听来无比沉醉。第十首的“咏叹调”乐章,仿佛就是 一曲以乐队唱出的意大利美声歌调。总之,亨德尔这十二首大协奏曲,充满 大自然和生命的自身的诗情画意,风光旖旎,壮美动人,并且处处可见亨德 尔音乐的朗朗风骨。它们对后世的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产生过不可估量 的巨大影响,想来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布朗这套唱片佳评如潮。这位圣马丁乐团的前首席,继马里纳之后接棒,已经有不少巴罗克音乐的唱片佳作了。

224
George Frideric Handel, Francois-Adrien Boieldieu, Karl Ditters von Dittersdorf:Harp Concertos  
亨德尔:竖琴协奏曲  
布瓦尔迪约:竖琴协奏曲  
迪特斯多夫:竖琴协奏曲
罗布丽丝(Marisa Robles)竖琴  
Iona Brown/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布朗指挥圣马丁乐团  
Decca 425 723-2




亨德尔的六首管风琴协奏曲中,降 B 大调的第六首,是他所有同类作品 中最精彩动听的,也是被后人演奏得最多的一首。如今,通常演奏此曲是由 管风琴主奏,唱片录音如胡尔弗德和里夫金的版本(Decca 430 569-2),但 竖琴版也同样出自亨德尔本人。在我听来,这还比管风琴版更生动、迷人。 或许是因为竖琴那玲珑、清丽的音色与乐队更般配,更调和吧。听音乐的耳 朵总是倾向于越来越挑剔了。  

唱片上另外两首同类曲子的作者,法国的布瓦尔迪约(1775-1834)和奥地利的迪特斯多夫(1739-1799),都不是很有名,但他二人的各一首竖 琴协奏曲还是蛮好听的,清风习习,古色古香,引人入胜。另有三首分别是 亨德尔、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竖琴独奏曲也很迷人。
  
罗布丽丝的竖琴弹得玲珑百态,如歌如吟,音色丰润,造句典雅,透出 一股大家闺秀的高贵灵气。恰巧,这里的乐队指挥也是一位女性,细腻而体贴,和竖琴的配合令人颇觉亲密、柔美。

225
George Frideric Handel: Concertos Pour Orgue  
亨德尔:管风琴协奏曲全集
托恩-库普曼(Ton Koopman)管风琴
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弦乐团  
Erato 2292-45394-2




托恩-库普曼这个亨德尔管风琴协奏曲全集不论在演奏及录音都较其它竞争者优秀,其弹奏充满绝妙的活力与热情,速度的判断极为适切。虽然他运用了当时的乐器,但却亲切地将之展现在眼前,而荷兰圣巴托罗缪教堂温暖的音响效果,更增加了管弦乐团鲜明活泼的音色,尤其弦乐特别吸引人。

226
Handel: Music for the Royal Fireworks
亨德尔:焰火音乐(管乐队版)  
Holst: Suite No.1 & 2
霍尔斯特:两首管乐队组曲
Frederick Fennell/Cleveland Symphonic Winds
芬尼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管乐团  
Telarc CD-80038



1749 年 4 月下旬的一天晚上,成千上万的人们聚集在伦敦沃克斯霍尔花 园的焰火晚会上,聆听亨德尔这首新作的初演,以此庆祝英国与欧陆列强之 间一项和平条约的缔结。历史学家后来评论说,《焰火音乐》显然是比那实 际的焰火——它造成一场火灾和一片混乱——更为成功的。如果没了亨德尔的音乐,那场庆典就只是个笑话了。
  
这是一首六个乐章(或将两首小步舞曲合并而成五乐章)的组曲,整体上是一派辉煌壮丽,而在第二乐章布雷舞曲和接着的“和平”乐章里也有安 祥、优雅之美。因为是露天演出,要让那上万观众沸腾起来,亨德尔作了许 多大胆尝试,譬如序曲不用赋格写法,简单明了而富有动力;乐队配置也令人咂舌,光是圆号就用了九支!  

此处的《焰火音乐》,就是当初那个供管乐队演出的原始版本。芬尼尔几乎一生都是在指挥管乐队演这类曲子的,五六十年代曾在 Mercury 有过许 多管乐作品的精彩录音。譬如他指挥霍尔斯特两首管乐队组曲,就曾在 Mercury 灌过唱片。而今在 Telarc 的这个版本里,霍氏这两首军乐风格和英 国民歌情调兼而有之的曲子,被芬尼尔琢磨得益发细巧、精美。

227
Händel:Recital
亨德尔:咏叹调集
费丽亚(Kathleen Ferrier)女中音
Adrian Boult/Lpo
博尔特指挥伦敦爱乐
Decca Mono 414 623-2  




费丽亚对亨德尔有独特的诠释方式,而博尔特也是一位亨德尔通,因此使得此版本有其特殊之处。线条高贵优雅,音色厚实,虽是单声道录音,但完美的演唱与演奏,总令人为之停留伫足。

228
Handel:Solomon  
亨德尔:所罗门  
Watkinson, Argenta, Hendricks, Rolfe Johnson  
沃特金森、阿根塔等人演唱
Gardiner/EBS, Monteverdi Choir
加迪纳指挥英国巴罗克独奏家乐团及蒙特威尔第合唱团  
Philips 412 612-2(2CD)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亨德尔的清唱剧里包含了犹太-以色列民族的全部 古代史。在他的 20 多部清唱剧中,一半左右是用了犹太《圣经》即《旧约》 的题材,一一叙述了这部历史的重大场面和人物,从表现最初的摩西故事的《以色列人在埃及》算起,接着是讲摩西继承人的《约书亚》,讲一位具有 传奇色彩的犹太勇士的《参孙》,还有讲一位女英雄的《底波拉》,讲以色 列先知的《耶弗塔》,讲约书亚之后第三代和第四代犹太领袖扫罗和大卫之 争的《扫罗》,还有后来与罗马军队英勇周旋的犹太游击队首领的《犹大·马 加比》,等等,从最初的以色列人逃出埃及一直写到几个世纪后他们被掳于 巴比伦(《伯沙撒王》),这部可以接上那部,仿佛是连续剧一般。  

《所罗门》可以接在扫罗和大卫的故事之后。大卫王的一个儿子是所罗门。这是个犹太历史上少有的幸运儿,不仅因为他是大卫最宠幸的妻妾拔示 巴所生,得以越过其兄长而继承王位,而且他接手过来的是一个由他父王重 新统一起来的,空前强大的以色列。所罗门坐享其成,受用着一个太平盛世 的荣华富贵,亨德尔这部清唱剧讲的就是犹太历史的这一段。

应以这套唱片作为巴罗克音色的准则。

229
Handel:Messiah  
亨德尔:弥赛亚(全曲)
Vyvyan · Sinclair · Vickers · Tozzi 等人演唱
Sir Thomas Beecham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及合唱团
RCA GD 61266-20  



  
这是以古森斯(Goossens)改编的管弦乐谱录制的,它会让人想起1930年那种充满活力的演出。
古森斯试图扩大乐团编制,又要不失原来的圣洁气氛。当第一次听到完整编制的打击乐,法国号,伸缩号和大团体的弦乐时,您会非常震惊与兴奋!但是这样的奏法并不影响歌词的原意。这录音在显示指挥四射的光芒!事实上,比彻姆对于亨德尔有很深的研究,四位独唱者表现也很突出,是伟大的作品。

230
Handel:Joshua  
亨德尔:约书亚
Kirkby, Bowman, Oliver, Ainsley, Micharel George  
姬尔克拜、安斯莱等人演唱
Robert KingChoir of New College Oxford and The King's Consort  
金指挥金氏康索特乐团及牛津新学院合唱团  
hyperion CDA 66461/2(2CD)




巴罗克时代的很多清唱剧都是从《圣经》取材的,尤其《旧约》中上帝 和以色列人的一段漫长的故事。那故事的开头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和 上帝订下誓约,得到上帝赠予的“应许之地”,条件是以色列人只信这唯一 的上帝。当初以色列人还在埃及受着奴役(亨德尔用这题材写过另一部清唱 剧《以色列人在埃及》),是摩西领导他们逃了出来。但摩西却没能带领族 人进入上帝的“应许之地”迦南。这个最终完成和上帝的约定的使命,落到 了犹太民族的第三代领袖约书亚的肩上。  
  
亨德尔这部清唱剧,讲的就是约书亚如何率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的耶利 哥城,从而真正获得这块后来成为犹太家园的“应许之地”,在此缔造了一 个新国家。那大约是公元前 13 世纪的事。1748 年 3 月 9 日,《约书亚》在 伦敦的柯文特花园首演,则是征服了三千年后的英国听众。它被音乐史家们 认为是亨德尔最成功的晚期清唱剧之一。音乐很美,一派高贵,既是亨德尔 一向的刚健、爽朗,也仿佛弥漫着远古旷野的尘埃。第一幕刚开头,合唱队 唱起“以色列的子孙”,立刻就把我们带入迦南的旷野。  
  
五位歌手的美仑美奂,仿古乐器的迷人光泽,非常正宗的演绎和非常清 爽的录音,这些就是这套唱片令我着迷的缘故。

231
Handelhe World of Handel  
亨德尔:“90分钟”——著名管弦乐合集,“皇家烟火”、“水上音乐”“、序曲”、“弥赛亚”等等  
Various Artists
Decca 414 028-4
  




这个杰出合集是针对录音带而言,收集了众多亨德尔著名的管弦乐作品,集合许多知名的艺人,如塞尔、马里纳、费丽亚、苏瑟兰、Greevy等人,录音带转制效果佳,更甚者是时间长达90分钟,使得物超所值。  

注:因手头没有该磁带,所以只能贴上CD图片。

232
Haydn: The London Symphonies, Vol. 1 & Vol.2  
海顿:十二首伦敦(第九十三——一○四)交响曲  
Colin Davis/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戴维斯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Philips 442 611-2/442 614-2



  
自第九十三首至第一○四首的最后12 首交响曲,无疑是海顿一生的精华所在。因为是应一位英国音乐会经纪人约翰·扎洛蒙的约请,海顿两次(1791 年和 1794 年)旅居伦敦时写的,并且都是在伦敦的音乐会上首演,故而这12 首曲子的总称也叫“伦敦交响曲”或者“扎洛蒙交响曲”。它们不仅是海顿那浩繁惊人的交响音乐中被演奏最多、最热门的曲目,也足以代表早期古典交响曲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的海顿是真正炉火纯青了。  

海顿交响曲处处充满妙趣,但真要想捕捉到它们可不省劲。演奏海顿交响曲,要求乐队有滑润悦耳的音色,管乐手得保持机警,有幽默感,弦乐队 有极好的合奏力,能在保持每件乐器清晰质感的同时,又将大块音响处理得 细密、精致。海顿常有那种近乎恶作剧的突如其来的“大喝一声”,这时候光靠弦乐也得铿锵豪壮,势如惊雷。这些做起来都不容易,仿佛海顿在跟你捉迷藏似的,据说卡拉扬最头痛此翁了。

戴维斯把海顿演绎得花团锦簇,可与早先多拉第的声誉媲美。尤其原先录有第九十三、九十四和九十六首这三首的那张(Philips412 871-2),真正是令人为之倾倒!1994 年 Philips 再版的两套双张廉价 CD,将戴维斯版的 全部 12 首“伦敦交响曲”收齐,明摆着是个首选。  

233
Haydn/Hertel/Hummel/Stamitz: Trumpet Concertos  
海顿:小号协奏曲
胡梅尔:小号协奏曲  
哈登伯格(Hakan Hardenberger)小号
Neville Marriner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Philips 420 203-2



  
所有的小号协奏曲里,这两首最出名,最常演奏,的确也是最好听、最让人着迷的。或者换句话说,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两首杰作,后世作曲家就几乎没有人再写小号协奏曲了,因为这毕竟不是表现力很广阔,可以让人大有作为的形式,因为小号的特殊音色与管弦乐队的协调存在种种困难。就连莫扎特也没写过小号协奏曲!  

海顿的《降E 大调小号协奏曲》非常流行,人们对它的熟悉程度丝毫不亚于《惊愕交响曲》或者《皇帝四重奏》。它是华丽、爽朗的,充分利用了小号音色的辉煌,将整个乐思空间照亮。首乐章的青春冲动带点顶真、执著的稚气,而如歌的中间乐章,则仿佛那少年陷入沉思。在后边这个典型的海顿式末乐章里,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被巧妙结合起来,将这情不自禁的欢乐表现得益发绚丽、畅美,还把我们也搞得很情不自禁哩。  
  
我有时倒还更喜欢胡梅尔(1778-1837,奥地利人)的这首也是降E 大调的小号协奏曲,尤其是它的慢乐章,让小号在忧郁、伤感的情调中作出一 副迎风而立的姿态。嘹亮的小号变成了柔美的小号,实在迷人透了。哈登伯格在这里吹的是高了半个音的E 大调,想听胡梅尔的原调原作,可选择伯纳德与马尔考姆合作的版本(Sony SBK 47663)。

234
Haydn: The Symphonies  
海顿:交响曲全集
Antal Dorati/Philharmonia Hungarica
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
Decca 430 100-2(32)


  
这个多拉蒂的著名录音终于出版CD了,其前后一贯的愉悦演奏,活泼的快板与流畅的行板,外加干净无暇的结构,实在显示了他是海顿交响曲的权威诠释者,虽然其中小步舞的缓慢朴素颇受争议,但弹跳的节奏却使其深具魅力。录音维持Decca的高水准。

235
Joseph Haydn: Symphonies Nos. 1-19
海顿:第一至十九交响曲  
Antal Dorati/Philharmonia Hungarica  
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
Decca SHD 25111-D/1-6(LP)  



  
多拉蒂全套海顿交响曲的灌录,是唱片史上的一项记录,Decca此一伟大举动也令人回想起60年代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全套录音,勇气的确可嘉。海顿的创作力旺盛,但早期他所写作的交响曲依然件件佳作,有一定的成熟度,并不青涩。

236
Joseph Haydn: Symphonies Nos.44、49  
海顿:第四十四和四十九交响曲
Marriner/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学会管弦乐团
Philips 9500 199(LP)



在马里纳海顿交响曲唱片中,以此张最为突出。此张唱片最大的特色在于分明的动静变化。如第49号开始的慢板富表现力,然后导入朦胧美感的第二乐章。而在第44号的慢板乐章中,马里纳以一种庄严虔敬的心情来表现,而据说这也是海顿选做为自己葬礼的音乐。请注意乐曲在暂休和持续演奏间的微妙转变。

237
Joseph Haydn: Symphonies Nos. 82-92  
海顿:第八十二至九十二交响曲、交响协奏曲    
Antal Dorati/Philharmonia Hungarica  
多拉蒂指挥匈牙利爱乐
Decca SHD 25062-D/1-6(LP)



除了一至十九交响曲之外,八十二至九十二号这套交响曲的成绩也很可观,突显在其它版本上,也更肯定了多拉蒂对海顿的权威。录音鲜活明亮,演奏具有独特的风格,匈牙利爱乐的表现亦佳。另外也收录了交响协奏曲于其中。(注:其中第八十二至八十七号已经重新以Double Decca系列发行,编号为:Decca 448 194-2)

238
Haydn: Paris Symphonies 82-87
海顿:6首“巴黎交响曲”
Sigiswald Kuijken/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奎肯指挥启蒙时代管弦乐团
Virgin VC 7 90844-2,VC 7 90793-2




这是以仿海顿时代演奏方法诠释的唱片,效果令人轻松愉快。这种演奏的准确性并不是重点所在,甚至在慢板乐章的速度有极大弹性的发挥,例如第83的行板乐章。整个来说,活泼热情,木管鲜明但并不过分突出,纹理透明清楚,是各方面都传达出海顿喜悦巧思的唱片。

239
Haydn: Symphony No. 88 in G major、Symphony No. 98 in B Flat  
海顿:第八十九、九十九交响曲
Eugen Jochum/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约夫姆指挥柏林爱乐
DG Heliodor 2548 241  



  
这张唱片录于约夫姆与伦敦爱乐同样曲目之前,但新片除了弦乐高音较清明,其它均不能与此版相比较。柏林爱乐的演奏显然光辉些,而约夫姆在此的诠释则颇甜美,令人陶醉;而情感变化也比较丰富。
TOP
32#

240
Franz Joseph Haydn:Symphonies 93 & 99
海顿:第九十三交响曲、第九十九交响曲  
Georg Solti /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索尔第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Decca 417 630-2



  
索尔第的风格通常体现于恢宏、磅礴,公认是最能制造排山倒海的音响声势的大师,而一般说来并不擅长演绎海顿、莫扎特这类温馨自然的音乐。最初看到这张唱片时,我有点犯嘀咕:莫非他还想把海顿做得像马勒那般嚣张?是个新样儿的?
  
当然,这是非常海顿化的演奏,毫无生硬、勉强,在油光锃亮的乐队音色的闪耀中,多多透出机警而舒展的跃动感。管乐器的表现尤为可爱。  

《第九十三交响曲》有一个堪称浪漫派先声的首乐章和一首已经接近贝多芬之后那种谐谑曲的小步舞曲。而第九十九首,更算得上是海顿交响曲中 最富有交响性的几首之一了。单簧管就是从这首交响曲开始加入管弦乐队的,由此完成了现代模样的乐队建制。首乐章庄严而热烈,虽然其间不时地穿插着个别管乐器和小提琴组的悠然自得的嬉戏。慢乐章居然有了些贝多芬的那种悲怆感,而海顿在我们想来似乎从来不是这么沉重的。我猜想这大概 就是某些乐评家和爱乐朋友非常看好这首曲子的一条道理吧。
  
如果说索尔第的演绎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地方的话,那就是小步舞曲乐章稍稍有些不够舒展,节奏的柔韧性上略有欠缺。

241
Haydn: Symphony No. 94 'Surprise'; Symphony No. 96 'Miracle'
海顿: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九十六(奇迹)交响曲  
Christopher Hogwood/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霍格伍德指挥古乐学院乐团  
L’Oiseau—Lyre 414 330-2  




我在听霍格伍德的古乐团演奏贝多芬交响曲的时候,总觉得它的音色是太亮却也太薄了,尽管那是个颇获好评的新做法。我不喜欢他把贝多芬中晚期交响曲做成像是水彩画的那种薄透透的效果。可这回,他从从容容地把一个本质上是调侃性的海顿意境勾划出来,亮堂,清爽。总之,这张唱片堪称仿古演奏的模范。  

而且所录曲目又是海顿交响曲里最热门的两首。《惊愕》简直就是海顿旋律的象征了,尤其是它的第二乐章,那个著名的行板,不仅有气氛,出效果,曲调也很优雅。在小提琴和弦乐队轻柔而小心翼翼的行进中,忽然来一下整个乐队最强音的全奏,好比一记惊雷,“惊愕”也由此得名。这原本就是爱调侃的海顿的惯技,而用在这首交响曲里,据说是存心要让那些爱附庸风雅,却老在音乐会上打瞌睡的太太们吓一大跳。  

第九十六首的别名“奇迹”,却是得自一场事故:当年在伦敦的音乐会上,观众都挤向前排去看在台上指挥演出的海顿因而躲过了大厅中央一盏大 吊灯的突然砸落,竟然无一人受伤!今天坐在家里听唱片的爱乐者对这个“奇 迹”可以不怎么理会,但必定注意到乐曲本身的种种“奇迹”——首乐章里 相当浪漫化的情绪转折、极简单却极优美的行板和幽默、俏皮的终曲等等。

242
Haydn: Symphony No.93 & No.96  
海顿:第93、96号交响曲    
Colin Davis/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戴维斯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  
Philips 412 871-2



借海顿这两首交响曲,充分地表现出戴维斯和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名不虚传的实力,他们的作风明快直接。两首的慢板乐章轻快,令人愉悦。而终乐章弦乐声音温暖,而且巨细无遗,录音极佳。

243
Haydn: Symphony No.100 & No.104  
海顿:第100、104号交响曲    
Colin Davis/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戴维斯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  
Philips 411 449-2




戴维斯在此的成就犹如60、70年代,比彻姆和胡约姆同样的曲目录音,是80年代唱片界的代表作,凭借它精彩万分的演奏和无与伦比的录音,是很难再被后者超越,拍胸推荐!

244
Haydn:Symphonies Nos.99-104
海顿:第九十九至一百零四交响曲(伦敦交响曲)
Sir Thomas Beecham/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比彻姆指挥皇家爱乐
EMI CMS 7 64066-2




在音乐的表现艺术中,换气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彻姆在这套交响曲集中,将换气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充满温暖的音色与张力,更可见指挥者的智慧。而录音的效果更令人无法相信是1959年的制作,小提琴的声音美而不尖锐。比彻姆注意的是海顿的精神而非他的音符而已,他一生都喜爱大编制的乐团,不管什么曲目编制都不变。但是整体散发出浓郁的古典气息,这是他的一大成就。和另一套戴维斯的录音都值得珍藏!

245
HAYDN:Piano Trios 7/9/12  
海顿:钢琴三重奏第七、九、十二号
BEAUX ART TRIO
美艺三重奏  
Philips  9500 326  



  
海顿的交响曲和四重奏经常被灌录长唱片,但三重奏则否,美艺三重奏乐团有计划地灌制海顿的三重奏作品,无疑令人期待。Philips的录音尚有极高的水准,在此亦展现了他们一贯的鲜明度,平衡感十足,非常的自然传神,也烘托出美艺三重奏臻于至善的音乐表现。

246
Haydn: Last 4 Piano Trios  
海顿:钢琴三重奏第四十二至四十五号  
Anner Bylsma, Robert Levin, and Vera Beths演奏
Sony SK 53120



  
大家总把海顿当作是“三重奏”形式的建立者,但他自己总认为是在偶然的状况下“搞”出这种形式的。然而,由Bylsma、Levin、Beths等三人的成功决非偶然。这个Sony公司大力培养的三重奏组,不论在技艺,华丽感、韵味,还是内容表现上都毫不逊色于其它室内乐团,并且他们在第43钢琴三重奏曲末乐章,以散出火花式的名演,奠定了本版的价值。无瑕疵的演奏,加上真实纯净的录音真令人爱不释手。

247
Haydn: Complete Piano Trios  
海顿:三十一首钢琴三重奏(全集)  
Beaux Arts Trio
美艺三重奏组  
Philips 422 512-2(9CD)




音乐史告诉我们,海顿在室内乐领域的成就丝毫不比他在交响乐上的逊色。  
  
不过从以往的情形来看,室内乐方面人们历来更重视海顿的四重奏。这也有些道理,毕竟弦乐四重奏被看作室内乐的代表,就像乐队音乐的大家族常常推举交响曲来代表它们那样。然而,重视“代表”,不等于就可以忽视被代表者。从5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愈来愈留意海顿的钢琴三重奏了,并且 由这些作品而对海顿性格有了新的,或者说是更多的了解。它们和他的四重奏同样优雅、谐美,是那个时代最让我们称羡的所谓古典风范的完美体现。 而海顿作为有史以来少数几个集高贵、典雅、宁静、幽默乃至游戏态度与一身的音乐家,他的乐思的机智、精巧,他的情致和手段的丰富性,你几乎都能从他的钢琴三重奏中一一领略,美美地饱览。音乐是那么动听,里面有那么多迷人的乐段。

美艺三重奏组演录了全部31首海顿钢琴三重奏,曲曲精湛,始终整齐,演奏和录音都堪称尽善尽美。当然你也可以只选其中的一两张听听,譬如Philips 单独出版的收录第二十四至二十七首曲子的那张(422 831-2),可以看作是海顿三重奏的精华。但请务必认准“美艺”的版本。

248
Haydn:Prussian Q.
海顿:弦乐四重奏第四十四至四十五号
TOKYO STRING QUARTET  
东京弦乐四重奏团
DG 2530 440



  
海顿这个Op.50录音,是自50年代的施奈德四重奏(Schneider)和战前的Pto Arte乐团以后最佳的演奏版本。东京弦乐四重奏对于章句的推敲颇为用心,显现他们不凡的一面;演奏热力十足,是一张值得大力推荐的海顿作品唱片。

249
Haydn: String Quartets Op. 76, Nos. 1-3  
海顿:第七十五弦乐四重奏、第七十六(五度)弦乐四重奏、第七十七(皇帝)弦乐四重奏
Kodaly Quartet  
柯达伊四重奏组  
Naxos 8.550314  




弦乐四重奏在海顿音乐里几乎是和他的交响曲一样重要的。  

甚至,我们还不妨这样考虑:在交响音乐的成就上,海顿是让后人在很多方面大大超越了。然而,在弦乐四重奏上,你就不好说什么人真正是超过海顿了。无论后来的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巴托克乃至肖斯塔科维奇等等,作出了多么大胆、新奇的创举,多么了不起的发展,海顿四重奏的紧凑、精致、活力充沛而尤其是旋律上的纯净之美,则永远是后世的楷模。  
  
终其一生,海顿总共写了84首弦乐四重奏——没有第二个人在四重奏 的数量上可以和他匹敌。在这张唱片及其续片上的作品第76号(Op.76)的这六首,即第七十五至八十首,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组。尤其是第七十七首 的《皇帝四重奏》,爱乐者们应该很熟悉了。它的慢乐章主题是海顿早先写的一首四声部合唱曲《皇帝颂歌》,亦即当时的奥地利国歌的变奏,非常有名。曲调雍容、高贵而不失柔美,仿佛那位皇帝(或许还应该加上皇后)在某个隆重的仪式上缓步登殿,环顾左右,眉宇间是一副既君临天下又温文尔雅的和蔼神态。  

柯达伊四重奏组合作默契,音色自然、清澈,四件乐器比例完全适当,演绎上没啥好挑剔了。
TOP
33#

250
Joseph Haydn: Six Quatuors , Op. 20
海顿:弦乐四重奏第三十一至三十六号
QUATUOR MOSAIQUES弦乐四重奏  
ASTREE E 8784(2)



  
MOSAIQUES弦乐四重奏团是由两男两女以古乐器演奏而扬名。他们的提琴都是在17-18世纪名噪一时的好琴。这个四重奏的演奏尽管表情敏锐,凝聚力强,但毫无造作之感。四位演奏者成为一体,表现出作品的深度,但他们并没有放入过多的感情,而是以明确的结构,做出幅度宏大的表现,使用这些知名的老乐器,没有任何的苦涩与暧昧,杰出的音色极具说服力。

251
Haydn:Prussian Quartets,Op.50  
海顿:第四十四至四十九弦乐四重奏  
Tokyo String Quartet
东京弦乐四重奏组
DG 2740 135 (3discs)  



  
这是一张绝佳的四重奏范本。东京弦乐四重奏组融合了深思熟虑的内涵,加以充满活力的外表,成为四重奏团的最高表现和最高成就。而录音地点在华盛顿Corcoran美术馆的一个厅,音响效果很棒,也为这个唱片录音增色不少。

252
Haydn: The Seven Last Words—string quartet, H. 3/50-56  
海顿:弦乐四重奏第50—56号
林塞(The Lindsays)弦乐四重奏
ASV CDDCA 853



  
就算是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作品,也不曾象海顿作品51的弦乐四重奏”十字架上救世主的最后七字真言”遭遇到许多艰难、无法合理诠释之处,尤其在慢板的乐章是令一般水准平平的室内乐团头痛不已之处。林塞弦乐四重奏毫不犹豫地向它挑战,他们详细读谱令人钦佩,透析海顿的原意。四人的表现如出一辙,锐利无比的演出、透澈的诠释个紧密的和声,音乐从头到尾表现优美而流畅。

253
海顿:第七十四弦乐四重奏“骑士”、七十七号“皇帝”
阿班贝格弦乐四重奏(Alban Bery Quartett)  
Teldec/Warnei 2292 42440-2  




不论就演奏或是录音各方面而言,这都是一张很不错的唱片。阿班贝格对于慢板乐章的处理,可看出其实力。在“皇帝”四重奏中,极为流畅柔和;而在第74号中,则更充满诗情的美感。

254
Haydn Franz Joseph:27 String Quartets  
海顿:弦乐四重奏集  
Pro Arte弦乐四重奏
EMI Reference 290604-3(9)



  
Pro Arte弦乐四重奏可说是海顿四重奏的发言人,他们的演奏精致内敛,对音乐的洞察力强,常深入音乐的核心,其程度为其他乐团所不及。这些都是Pro Arte何以成为他们那个时代代表的原因,而至今仍为我们后人所崇拜不已。



注:图片是TESTAMENT再版CD,分1、2两盒,第一盒3碟,第二盒4碟,共计七碟,强烈推荐大家收藏!

255
Haydn: Missa "Sunt bona mixta malis"; Offertorium "Non nobis, Domine"
海顿:弥撒曲残篇  
Vallin\Monoyios演唱  
Bruno Weil/Tafelmusik Baroque Orchestra  
布鲁诺-维尔指挥Tafelmusik  
Sony SK 53368  



  
这是一个世界首次的录音,这首海顿“弥撒曲残篇”是最近才在北爱尔兰乡间一个农庄的阁楼中发现的,上面有清楚的海顿签名,且明显标示着是1768年。担任指挥的维尔,表现出他固有的合唱水准,音质朴素、美感。无论是独唱者与乐团都非常注意到音乐的每个细节,调子较亮,音色优美。情绪起伏虽然不大,但平衡极好,演奏精炼,录音效果极佳。

256
Headington: Violin Concertos
汉廷顿:小提琴协奏曲  
薛伟(Xue Wei)小提琴
James Glover/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格洛弗指挥伦敦爱乐
ASV CDDCA 780



  
这首完成于1959年的协奏曲是为纪念已逝的Ralph Holmes所作。温暖的旋律使它成为一首动听的作品,中间的诙谐曲是两个不同主题的结合,激昂而有活力,正好和华尔顿与普罗科菲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相互辉映。薛伟的热情表现一如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协奏曲的录音,格洛弗与乐团温暖的衬托很成功。喜爱20世纪音乐的朋友绝对不要犹豫!

257
Ferdinand Herold:  La Fille mal gardee  
赫罗尔德:芭蕾音乐“园丁的 女儿”(兰奇贝里编曲)
Barry Wordsworth/Royal Liverpoo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沃兹沃斯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管弦乐团  
EMI Dig.CDC 7 49403-2  



  
“园丁的 女儿”的音乐源自于民间的歌谣,曾多次被改写整理过。而兰奇贝里(Langchbery)所根据编曲的则是赫罗尔德的版本。旋律明朗易记,从头到尾均很轻快,娱乐性高,兰奇贝里自己也有唱片录音,但相比较下不及EMI这个版本。

258
Hildegard von Bingen: Canticles of Ecstasy ,Barbara thornton
希德嘉·冯·宾根:销魂赞美诗
SEQUENTIA合唱团咏唱  
Harmonia Munndi 05472 77320-2



  
你要试试什么是“歌德式之声”?就来听听这位在9个世纪前的作曲家Hildegard von Bingen的圣乐吧!事实上,这类曲目在唱片工业中是非常冷门的项目,而唱片公司敢着手进行录音,在资料的考证、音乐的制作必是下了极大的功夫。所以对古乐或圣乐有兴趣的人,这张Hildegard von Bingen的古乐咏唱将带你神游中世纪的神秘音乐世界。

259
Hindemith: Mathis der Maler; Violin Concerto; Symphonic Metamorphosis  
欣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画家马蒂斯(交响曲)
欧伊斯特拉赫(Oistrakh)小提琴  
Hindemith/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欣德米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Kletzki,/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克雷茨基指挥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
Decca 433 081-2




1934 年在柏林的音乐界有过一场轩然大波:纳粹宣传部禁演了正在柏林歌剧院排练的欣德米特歌剧《画家马蒂斯》,因为它取材16 世纪德国画家马蒂斯·格伦纳瓦尔德的生平,表现艺术家的个人事业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 这在当时纳粹气焰日益嚣张的德国是个敏感话题,触动了纳粹的神经。禁演激起反抗,当时的德国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愤然辞职,以此声援欣德米特。
  
歌剧虽遭禁演,但此前欣德米特据歌剧音乐改编的一部同名交响曲,成为他最重要的传世之作。交响曲有三个乐章,标题分别是:“天使的音乐会”、 “埋葬”和“圣安东尼的诱惑”。虽然如此,作者断然否认此曲为标题音乐, 因为这实际上也是马蒂斯所作三幅祭坛画的题名。这部令听众宛若观画的交响曲,充分显示了欣德米特融通古今的巨大综合能力,在中世纪曲调、巴罗克对位、古典曲式和现代和声的相互渗透、缜密交织中,创造出这继往开来的崭新音乐。深刻,却动听;神秘,但决不晦涩。
  
这首极出色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慢乐章可谓欣德米特音乐中最优美、最富歌唱性的一篇了。作曲家本人和欧伊斯特拉赫合作的这个演录,无疑是此曲唱片首选。

260
Paul Hindemith: Symphonia Serena (1946) / Symphony "The Harmony of the World" (1951)
欣德米特:宁静交响曲、“世界大同”交响曲
Yan Pascal Tortelier/BBC Philharmonic  
Y.P.托特利埃指挥BBC爱乐  
Chandos CHAN 9217


  
这两首欣德米特在战后完成的交响曲——“宁静交响”与“世界大同”一起收录在这张Chandos的示范级录音中。托特利埃的诠释是一种典范的现代笔法,一种冷静的态度面对这两首巨作。在排除感动味的做法上,可以感受到他强烈的主张,由于合奏很精致,结构极为明确,使得此版变得格外的突出。托特利埃强调出欣德米特的理论家面貌,将严谨的格调整体凝聚起来,这是一个结构扎实的演出。

261
Paul Hindemith:String Quartet  
欣德米特:弦乐四重奏  
Hollywood String Quartet
好莱坞弦乐四重奏  
Testament SBT 1052



  
或许你认为欣德米特的弦乐四重奏从来不会和普罗科菲耶夫弦乐四重奏曲在同一张LP或CD上出现,但是,1952年好莱坞弦乐四重奏团却将这两首充满现代感的弦乐四重奏,一鼓作气做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录音演奏,四位演奏者成为一个整体,直接切入作品的最深处。明确的结构力与惊人的戏剧张力令人敬佩。

262
Holst: Suite No.1 & 2
霍尔斯特:军乐组曲第一、第二号  
Frederick Fennell/Cleveland Symphonic Winds
芬聂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Telarc cd 80038  



  
霍尔斯特的两首军乐队组曲听来威风凛凛,可惜很少被灌成唱片。芬聂尔60年代曾为Mercury灌录过,而今在Telarc又展雄风,数位化更增添不少威力,高潮的处理如同面临千军万马的壮阔场面,非常的过瘾。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演奏很具水准。

253
Holst: The Planets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卡了扬指挥柏林爱乐合唱团和管弦乐团  
DG400 028-2  




霍尔斯特最伟大的作品“行星”,版本何其多!卡拉扬在数位化录音的早期,便选择此曲做为音响效果的试金石,而也着实带给了听者一个全新感觉的“行星”。柏林爱乐此时正处颠峰时期,因此本版自然比早20年的卡拉扬与维也纳爱乐的版本好得多了。

264
Vagn Holmboe: Symphonies Nos. 8  
霍尔姆伯:第八交响曲
Owain Arwel Hughes指挥Århus Symphony Orchestra  
BIS CD 618  




霍尔姆伯的交响曲版本相当有限,在本版之前,仅有第七、八、十号出过录音。事实上,第八交响曲可能是霍尔姆伯最能拿得出来的杰作,在本张CD的另外一曲,第九交响曲更是冷门,黑暗、沉闷是它的特征,若非BIS的录音实在够棒、够水准,霍尔姆伯的这些作品可能只能做为扩充聆听曲目之用。

265
Honegger: Symphony No. 2 for String Orchestra and Trumpet; Symphony No. 3 "Liturgique"
奥乃格:第二交响曲、第三(礼拜)交响曲
Herbert von Karajan/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DG 423 242-2  




正如这张唱片封面的左下角字样所标明的,这是20 世纪的音乐经典之一。奥乃格虽是瑞士人,却从青年时代起就活跃于法国现代乐坛,与米约、普朗克等人结成著名的“六人团”,在本世纪20 年代至30 年代是很先锋的。  

奥乃格写过五部交响曲。第二号本是供弦乐队演奏的,不过作者又声明演奏时可随你高兴自行添加一支小号。卡拉扬就在这次演奏中把小号加进去了,使得弦乐音色益发亮爽。《第三交响曲》的别名是“礼拜仪式”,不过首乐章听起来像是打仗一般热闹,乐队音响灿烂辉煌,戏剧冲突剧烈而富有悬念。在接下来的长笛徐徐的慢乐章里,有着真正动人的柔情蜜意。而它的交响画面也是颇具动感的,恍若我们拿目光去轻拂远方逶迤起伏的层层山峦......  
  
无论弦乐还是管乐,在这张唱片里,柏林爱乐的表现都是优异无比,令人听来颇觉兴奋的。如果说奥乃格这两部交响曲还算不上多么伟大的话,那么至少卡拉扬的这个演绎是足够伟大的。录音是DG 少有的沉稳、扎实,弦乐“溢出”特多,低频磅礴成势,又不过于突兀。

266
Honegger: Pacific 231, Symphonies 2 & 3  
奥乃格:第二、三交响曲,“太平洋号231”  
Mariss Jansons/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  
EMI 7243 5 55122-2



  
奥乃格属于法国六人团的一员,但在风格及外观上却能别具一格。他的音乐事实上与中欧传统相去不远,幽默情趣少之又少,音诗“太平洋号231”是他的登峰造极之作,也是管弦乐中的发烧曲目,光彩夺目。杨松斯在“太平洋号231”的指挥成就非凡,另外两曲——交响曲第2、3号也有相当的突破,甚至超过1970年代的卡拉扬,杨松斯的技艺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267
Arthur Honegger: Jeanne d'Arc au bûcher  
奥乃格:火刑堆上的贞德
Jean-Philippe Courtis, John Aler, Francoise Pollet, Georges Wilson, Marthe Keller
克莱尔、威尔逊等人演唱  
Seiji Ozawa/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小泽征尔指挥法国国家乐团及广播合唱团
DG 429 412-2  




在19 世纪清唱剧简直像是消声匿迹了——海顿以后几乎没有什么重要的作曲家写出过有分量的清唱剧。这种情况直到德彪西以后才有所改变。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那代人,一只脚迈向音乐的现代性,又把另一只脚踏在巴罗克情结的复古上。当然现代清唱剧已经不再拘泥于犹太-基督教的题材来源了。它们现在主要是非宗教性的,而其形式上的一大好处是既可作舞台演出,也可当戏剧合唱音乐来表现。

奥乃格这部清唱剧也是如此。它说的是中世纪的法国遭受英国入侵,农家少女贞德揭竿而起,率众抗击英军,并以她的英雄气概激励了本该感到惭愧的法国的男人们。她后来因奸细出卖而被捕,受火刑而死。奥乃格1935年完成此剧,3 年后于瑞士巴塞尔首演,成为他获得国际声望,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
  
剧中带说白,音乐并不优美动听,但气氛浓郁,非常紧张、刺激。奥乃格惯常使用一些与主要材料关系并不和谐的固定低音音型,并以此构成音乐的戏剧性高潮。这里又故技重演,的确很出效果。  

小泽的这个版本几乎是此剧唱片的唯一选择。法文演唱,法国的乐团和合唱队,一切都很正宗。

268
A Celebration of Herbert Howells: Te Duem and Jubilate, Office of Holy Communion, Magnificat and Nunc dimittis, etc.  
豪厄尔斯作品集
Cleobury/King's College Choir  
斯蒂芬-克利奥伯利指挥国王学院合唱团  
Argo 430 205-2




以学院派合唱团而言,克利奥伯利指挥的国王合唱团,以及剑桥合唱团可说是学院中第一把交椅的团体,相对这张豪厄尔斯精选集当然也是乐迷的上上之选。本片收录于1989年,这些合唱团表现了温暖活生的热闹场面,曲目安排紧凑,极高的张力和密度,让人大呼过瘾。
TOP
34#

269
Hummel : Trumpet Concertos  
胡梅尔:E大调小号协奏曲  
哈登伯格(Hakan Hardenberger)小号
Neville Marriner/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学会管弦乐团
Philips Dig.420 203-2



  
胡梅尔通常喜好以降E大调来写作乐曲,但哈登伯格在此却升高了半音,以E大调老吹奏,结果使得声音效果变得明亮不少,也使乐曲更有张力。而哈登伯格虽属年轻一代,但其高超的技巧,在同辈中非常的耀眼。本张唱片录音奇佳。

270
Leos Janácek:Concertino、Sinfonietta
雅纳切克:为钢琴与七件乐器所写的协奏曲、小交响曲  
鲁道夫-弗里库斯尼(Rudolf Firkusný)钢琴
Rafael Kubelík/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DG 493 437-2



  
库贝利克是个作风严谨、精力过人的指挥,指挥手法考虑精到,不考虑修饰,直接将音符打入听众的心中。弗里库斯尼一向以演奏清晰,技艺精良著称,加上库贝利克长期搭配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一起合作演出,一种栩栩如生,敏锐透彻,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库贝利克这张的录音是纯音乐的诉求,并不添加多余的情感,曲中旋律朗朗高歌,可谓道地的中欧风味。

271
Janacek - From the House of the Dead  
雅纳切克:死屋
Martin Gatt, Wendy Philips, Antony Pay, Julian Farrell, Michael Harris
扎拉德妮切克、兹德克等人演唱
Charles Mackerras/Salzburg Vienna Philharmoniker  
马克拉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及歌剧院合唱团  
Decca 430 375-2(2CD)  




由马克拉斯、维也纳爱乐和一批捷克优秀歌手组成的这副班子,从70年代末到80 年代初,以其丰厚的实力和优异的表现,在Decca 极为成功地灌录了雅纳切克的全部重要的歌剧。除了前面介绍过的《耶努发》,另外还有《卡佳·卡巴诺娃》(421 852-2)、《狡猾的小狐狸》(417 129- 2 )、《马克罗波洛斯事件》(430 372-2),以及眼前的这部《死屋》。雅纳切克的这几部全都很值得欣赏,虽然我不再一一细说。

《死屋》是雅纳切克最后的歌剧,取材于俄国大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著名小说《死屋手记》,由作曲家本人改编脚本。剧中并没有多少人物关系 的纠葛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而主要是一系列生活画面和种种心灵感受的表达,在着力表现西伯利亚流放地被囚的革命者们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坚强意志和高尚气节的同时,营造出极富人情味而令人深深感动的音乐。在那些合唱中,我们听到的是灵魂深处那摧残不了、压抑不住的美丽呼声,有着人类良心和体面的神圣而不可玷污的高贵。  

无论演出还是录音,马克拉斯这套《死屋》都和前回的《耶努发》同样漂亮。

272
Janacek: Jenufa / Mackerras, Soderstrom, et al  
雅纳切克:耶努发  
Leos Janacek, Dalibor Jedlicka, Elisabeth Söderström, Eva Randova, Marie Mrazova
索德丝特隆、奥克曼等演唱
Mackerras/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Wieslaw Ochman  
马克拉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及维也纳歌剧院合唱团
Decca 414 483-2(2CD)  



  
这位天才而大器晚成的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如今享有的国际声望,一点儿也不逊色于其他几位东欧作曲家。他是捷克的光荣上的又一光荣。
  
尤其在歌剧方面,雅纳切克的成就已经不能拿“东欧音乐”或者“东欧作曲家”这类字眼来说了。在 20 世纪初,有几部不朽的歌剧是出自普契尼之手。雅纳切克则写出了另外的几部。它们都是充满人情味且富有优美的抒情气质的,音乐具有鲜明的美感和生动的舞台效果,乃至音响色彩都极为绚丽迷人。
  
这些可人之处,最先就是从他的第一部重要歌剧《耶努发》(又译《养女》)中显示出来的。耶努发姑娘是教堂女管事的养女,在剧中故事里,她同时被她的两个养兄弟所爱。其中品行恶劣的那个养兄得到了她,还同她有了私生子。爱情常会走火入魔,这本不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怪事。但耶努发的养母也确有理由容忍不得。为制止这场恶梦继续下去,她竟夺走那婴儿,残忍地投入河中......  
  
从文学的观点看,这是个无论动作上还是心理上都非常剧烈的冲突。可我们在这里面听到的音乐并不那么声嘶力竭。《耶努发》的悲剧性不是表面化的,它完美地融入深切迷人的抒情境界,使得整部歌剧相当地精致。

273
Robert Johnson:Shakespeare's Lutenist  
罗伯特-约翰逊:琉特琴与剧场音乐  
Emma Kirkby, David Thomas演唱
Anthony Rooley琉特琴
Virgin VC 7 59321-2



  
英国的唱片公司再加上英国企鹅指南的青睐,这位音乐史上默默无闻的英国琉特琴作曲家罗伯特-约翰逊终能将作品重见天日,并重新受到注目。这是混合文艺复兴时代和伊丽莎白风的作品,不过分的华丽,仍保有一份纯粹利落。这是一种英国当时的流行音乐并无太大的深度,但是细腻而流畅的情感发挥,在起伏不大,温馨宜人的气氛中,却有一种珍珠般的柔亮光泽。
TOP
35#

274
Josquin Desprez: Motets et Chansons  
若斯坎-德普雷:经文歌曲和歌曲集
Paul Hillier/Hilliard Ensemble, Leigh Nixon  
伊利耶指挥希利亚德乐团
EMI Dig.CDC 7 49209-2



  
若斯坎的唱片录音少之又少,因此任何一个曲目的录音都会让人趋之如骛!在本唱片中所收的经文歌,以一种极为流畅自然的方式进行,颇令人愉悦。而歌曲部分则具鲜明的变化,有轻快的触感,伊利耶全然地表现出意大利歌曲特色,声音平衡度佳,有真实感。

275
Jerome Kern:“Show Boat”  
杰罗姆·科恩:音乐剧《画航璇宫》
Von Stade、Hadley、Hubbard等人演出
John McGlinn指挥伦敦小交响乐团
EMI CD-River  




“Show Boat”(1927)可能是百老汇最成功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曾改编过电影及在世界各地公演过。这套由John McGlinn领导演出的唱片,不仅各个要角表现出色,Ambrosian合唱团亦演唱得毫无瑕疵,而指挥适度的改编及删简更是此片成功最重要的因素。

276
Aram Khachaturian:Concerto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哈恰图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David Oistrakh/violin  
奥伊斯特拉赫小提琴
Aram Khachaturian /Moscow Radio Symphonia Orchestra  
哈恰图良指挥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
Chant du Monde LDC 278883  



  
哈恰图良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充满了俄罗斯的华丽色彩,也是哈恰图良最好的作品。此曲是他为奥伊斯特拉赫而写的,亦由奥伊斯特拉赫本人演奏,他所向披靡的小提琴技巧诠释俄国的作品,更是只此一家。这首曲子的副标应叫“奥伊斯特拉赫”!

277
KODALY:PSALMUS HUNGARICUS、MISSA BREVIS  
柯达伊:匈牙利赞美诗、小弥撒、张口吧、诗篇114等  
布莱顿节庆合唱团和Gale、Le Sage、Francis、Hodgson、Caley、Rippon等人演唱
Wandsworth School Boys' Choir
汪兹握童声合唱团  
Bowers-Broadbent管风琴
吉利恩-韦尔(G-Weir)管风琴
Kozma独唱
克尔提斯(Istvan Kertesz)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海尔陶伊(Laszlo Heltay)指挥  
Decca 433 080-2  



  
海尔陶伊这位匈牙利的合唱大师录制的CD实在令人激赏!小弥撒是精简有力的弥撒圣乐。在“张口吧”中,合唱团散发着光芒的声音和张力,在诗篇114中,成分展露柯达伊柔性及具说服力的艺术特质。而管风琴的表现亦不可忽视!克尔提斯虽然只指挥一首,却充分表现出他多样的艺术特质。虽是70年代末期的录音,仍是高格调的作品。

278
Krommer: Partitas For Wind
克罗默尔:八重奏组曲作品57、69、79
Netherlands Wind Ensemble
尼德兰室内管弦乐团
Philips 9500 437



  
尼德兰室内管弦乐团以一种慧黠、幽默的方式来诠释作品57,尤其是三重奏那一段,令人会心一笑,有娱乐的效果。本唱片录于70年代,但经Philips的转录,声音仍然相当的厚实。

279
Lalo: Cello Concertos  
拉罗:d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Yo-Yo Ma/Cello
马友友大提琴
Lorin Maazel/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
马泽尔指挥法国国家管弦乐团  
CBS Dig. MK 35848




马友友大提琴技巧高超,音色的掌握非常的漂亮,但在内涵情感上,亦同样地呈现了他的成熟度;一些细微的变化均可看出他的用心。配以马泽尔和法国国家管弦乐团的伴奏,相得益彰,也成就了一张好的唱片。录音空间感十足。

280
Constant Lambert: Summer's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 Shimell, Burgess
兰伯特:英雄的早晨、格兰德河、夏日的最后意愿与遗言
Burgess、Shimell等人演唱
C.吉本斯钢琴
Lloyd-JonesChorus of Opera North and Leeds Festival
劳埃德-琼斯指挥英国北爱尔管弦乐团
Hyperion CDA 66565  





“格兰德河”是兰伯特以爵士为基础,用席特威的诗所作的合唱协奏曲,比同期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更有浓郁的色彩与丰富的和声!可惜在他22岁写下这首代表作后,就没有可以比拟的作品出现了。“英雄的早晨”是回忆1940年和一群朋友在荷兰,在纳粹侵略那个早晨担心害怕的情景;“夏日的最后意愿与遗言”则是纪念他两位酗酒过世的朋友。这张唱片的制作人特别建议它为“为爱滋病的安魂曲”!劳埃德-琼斯3首音乐的气氛都处理得非常好。

281
Constant Lambert:Three English Ballet Suites
兰伯特:“星相”芭蕾舞组曲
David Lloyd-Jones/English Northern Philharmonia
劳埃德-琼斯指挥英国北爱尔管弦乐团
Hyperion CDA 66436




兰伯特是英国音乐重要人物之一,“星相”是他1937年的芭蕾音乐作品。“星相”的音乐全然令人愉快,而大卫-劳埃德-琼斯颇适合于此英国音乐的特殊气氛,他机智地强调了吸引人的节奏形态,如“Dance For The followers Of Leo”及“Bacchanale”,而第三乐章“ Valse For The Gemini”则有悦人的诱惑力。

282
拉苏斯(Lassus):Misa Super Bell altera  
SIMON PRESTON Christ Church Oxon
普累斯顿基督教堂合唱团
Argo ZRG 735  




这个录音地点在牛津的默顿学院(Merton College),音色温暖厚实,有如亲临现场的感觉。而基督教堂合唱团的演唱水准更是一流。普累斯顿这个版本远比Bruno Turnear在Archiv的版本为佳。

283
Leclair: Scylla et Glaucus (Gesamtaufnahme)
勒克莱尔:歌剧“席拉和葛洛克思”
Donna Brown、Crook、Yakar等人演唱  
GardinerMonteverdi Choir
加德纳指挥蒙泰威尔迪合唱团  
Erato Dig. ECD 75339(3)  




勒克莱尔与拉摩为同时期的音乐家,他年纪稍小,他作此剧遵循的正是卢利和拉摩所主张的悲剧形式——包括一个寓言式的序言和五个幕,但勒克莱尔的风格较明快清晰、直接。加德纳对于法国巴洛克的潜心研究,是诠释勒克莱尔的最佳人选。

284
Lehár:The Merry Widow
雷哈尔:风流寡妇  
Schwarzkopf, Wächter, Steffek, Gedda, Knapp
施瓦茨科普英、盖达等人演唱  
Matacic/Philharmonia Chorus & Orchestra
马塔契奇指挥爱乐乐团及合唱团
EMI CDS 7 47178 8(2CD)  




匈牙利出生的雷哈尔(1870-1948),在维也纳过了大半辈子,写过许多美妙、迷人的圆舞曲和轻歌剧,但几乎只以一首音乐会上很流行的《金银圆舞曲》和你现在看到的这部三幕轻歌剧《风流寡妇》而为世人所知。  

当然,戏里的这位巴黎的年轻寡妇也的确是很迷人的,不仅美貌,且有万贯家财,很自然就成了全巴黎的单身汉们争相追逐的目标,由此便也闹出许多风波,许多的风趣——依我看这正是轻歌剧最合适不过的题材了,怎么演都出戏。何况《风流寡妇》的音乐也很不错,整出戏里有不少好听的段落, 妙趣很多,譬如第二幕中男女主人公在一支圆舞曲旋律上的二重唱,如轻波荡漾,柔美极了,你一听就知道这曲调是你很熟悉的,因为它的确十分入耳,自然也十分流行。
  
至于唱片,施瓦茨科普芙和马塔契奇联袂演录的这出《风流寡妇》,则是录音史上的经典之作,30 多年来盛名不衰,至今仍是此剧唱片的首选。不仅是歌手和乐队都有极佳的表现,而且录音的再现,也始终洋溢着活生生的舞台感。甚至剧中人物的走动,叹息,打哈欠等等,都像是在我们身旁发生的一样。施瓦茨科普芙扮唱“风流寡妇”汉娜(又名索妮亚),既放荡、轻佻,又不乏挚爱真情,性格全出来了。

285
Liszt: The Two Piano Concertos; The Piano Sonata  
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 /piano
里赫特钢琴  
Kiril Kondrashi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康德拉辛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Philips 412 006-2



  
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以此版马首是瞻。里赫特独特力度与情感的浪漫方式,非常适合演奏李斯特的乐曲。而里赫特和乐团的熟练度形成良好的默契。康德拉辛指挥下的管弦乐井然有序,当钢琴和乐团对同一旋律进行交错演奏时,竟有一股迷人的诗意。

286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李斯特:第一、二钢琴协奏曲、死之舞  
Brendel/piano  
布伦德尔钢琴  
Haitink/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海廷克指挥伦敦爱乐  
Philips 426 637-2  




  
Philips除了前述里赫特的版本之外,在这个布伦德尔的版本中则多加了一首乐曲“死之舞”,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条件,但布伦德尔的钢琴亦相当有水准,尚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无瑕疵的录音,琴音与管弦乐处理得相当的平衡,这一点是绝对超过里赫特版本的。

287
Liszt: Piano Concertos Nos.1 & 2; Totentanz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死之舞  
齐默曼(Krystian Zimerman)钢琴  
Seiji Ozawa/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小泽征尔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DG 423 571-2


  
  
李斯特这两首钢琴协奏曲当然都是排在最流行的一批同类作品曲目单上的,尤其是别名(毋宁说绰号)叫做“三角铁”的第一首。因为在配器上加入在那个时代只用于通俗音乐的三角铁,此曲曾遭到当时的乐评权威汉斯利克的嘲讽。李斯特本人却颇得意于开头部分的一段,由弦乐奏出,继而被管乐器的和弦插入而遮断的那个曲调,并且常拿它来哼唱一句他自己编的歌儿:“对于你们大家,这是个神秘的谜!”
  
单乐章的钢琴和乐队作品《死之舞》,甚至是比两首协奏曲更精彩,更多独创,也更能代表李斯特精神上的某个方面。1838 年,李斯特曾在意大利的比萨见过一幅教堂的壁画,上边是一个背后长出蝙蝠翅膀的丑老婆子,代表着死神,正挥起大刀,向那些毫无防备,正优哉游哉而全然不知死神临头的人们砍去。作曲家由此得来灵感,又将这恐怖、荒诞的动机,同中世纪的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教会歌曲《震怒之日》(即《安魂曲》格式中的第三乐章《末日经》的由来)联系起来,作成这首极富幻想色彩的杰作。乐曲从钢琴弹出的强有力的“震怒”开始,此后的五组变奏,都是想象力无比丰富,音响上色彩绚丽而效果奇佳的。

288
Lisztrchestral Works
李斯特:匈牙利民谣幻想曲、匈牙利幻想曲、前奏曲、马采巴等  
契卡斯基(Cherkassky)钢琴
Karajan/Berlin Philharmonic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DG 415 967-2(2)



  
契卡斯基弹奏的“匈牙利民谣幻想曲”录于1961年,充满了温暖的情感,琴音粒粒晶莹。转制成CD之后,音质改进不少。而卡拉扬和他的乐团则正处黄金颠峰时期,演奏得闪耀出无比的光彩,令人激赏。

289
Liszt:Piano Sonata in B Minor, Mephisto-waltz, Rhapsody No. 15  
李斯特:钢琴奏鸣曲、巡礼之年(第二、三年)、梅菲特斯圆舞曲等
普列特涅夫(Mikhail Pletnev)钢琴
Olympia Dig. CD 172



  
普列特涅夫的这张李斯特作品展现出精湛的技巧,并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及幅度宽广的动态对比,是说服力十足的杰出演奏。

290
Liszt:Annees De Pelerinages  
李斯特:巡礼之年(第二年)、但丁讲演后等等
布伦德尔(Brendel)钢琴  
Philips 6500 42(LP)  



  
录音与演奏俱佳!这是李斯特钢琴作品唱片中,数一数二的代表作。布伦德尔以充满诗意的心情来诠释,隐约中可感觉得出其亮丽的特质。而录音则完全地展现钢琴真实的声音,不矫柔造作。

291
Liszt:Annees De Pelerinages、Hungarian Rhapsody  
李斯特:巡礼之年
Kun Woo Paik钢琴  
Virgin VJ 7 59646-2  



  
这是张杰出的李斯特钢琴独奏唱片,而且时间长达78分钟!Kun是杰出的李斯特钢琴代言人。这张唱片也是李斯特细致而愉悦的巡礼之年。无论是绚丽光彩的《梅菲斯托圆舞曲》,或是火焰四射的《匈牙利狂想曲》,Kun的表现都非常出色!每个音符都那么自然。只是《巴赫变奏曲》里的高潮时,显得有些拘束。无论从什么角度而言,真值得推荐!

292
Liszt: Annees De Pelerinage、2nd year、Venezia Napoll  
李斯特:巡礼之年等  
简诺-扬多(Jeno Jando)钢琴
Naxos 8.550549




简诺-扬多(Jeno Jando)在Naxos公司的支持下,录下不少李斯特的钢琴曲,而且口碑都相当不错,有成为李斯特权威的潜力。这张CD收录 “巡礼之年”的“第二年”等作品,都是李斯特赫赫有名的超技钢琴名曲。扬多的技艺与琴声都很精彩,绝不一味追求华丽效果。这是一个感觉极为新鲜、快乐且安稳扎实的名演。

293
Liszt: Missa Choralis & Via Crucis  
李斯特:弥撒合唱曲等  
Brown、Tantcheff、Alary等人演唱
阿兰(Marie-claire Alain)管风琴
苏里斯(Jean Sourisse)指挥Audita Nova de Paris Vocal Ensemble
Erato 2292 45350-2  



  
在弥撒曲中那种自然流露如波涛般的感情与对拉丁文的了解,给人深刻的印象!而另一首李斯特晚期的作品: Via Crucis,是描写耶酥被钉死的程序。一段管风琴前奏就宣告悲剧的开始,李斯特前瞻性的曲风在这CD内忠实地呈现出来。无论是合唱团或独唱,以及阿兰的管风琴都表现杰出。在圣安东尼大教堂的录音,更增加合唱厚实而纯净的音色。

294
Adolf Fredrik Lindblad: Symphony No. 1
林德伯莱德:第一交响曲、序曲、叛乱  
Okko Kamu/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卡穆指挥斯德哥尔摩爱乐管弦乐团
Caprice CAP-1197  




林德伯莱德,瑞典音乐家,向以写作歌曲著名,Lindblad在DECCA有不少歌曲集的录音。但他也写作了两首交响曲,,第一交响曲具备少有的闲适轻快曲调,没有深奥的结构,,犹如清晨的音乐,非常好听。全曲长达40分钟,另收录两首管弦乐,可窥林德伯莱德的音乐风格。

295
George Lloyd: A Symphonic Mass
乔治-劳埃德:交响弥撒  
George Lloyd/Bournemouth Sinfonietta,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Brighton Festival Chorus  
乔治-劳埃德指挥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布赖顿节庆合唱团
Albany Records TROY 100  



  
劳埃德的《交响弥撒》是为1993年布赖顿节庆所谱写,也在同年做了首次录音。劳埃德曾说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但是他很少上教堂,所以对他而言用上一些传统拉丁形式弥撒会有些麻烦。这首弥撒的旋律简单明了,和声纯净不复杂。低音弦乐组始终衬托在和声的底部,配上简单的小提琴,小号与合唱团,构成一幅简单肃穆的画面。劳埃德的手法圆融,非常生活化,丰沛的音响令人赞叹!

296
Andrew Lloyd Webber:Tell Me on Sunday  
劳埃德-韦伯:星期天告诉我(歌曲集)  
玛蒂(Marti Webb)演唱
Rabinowitz/London Philharmonic
拉比诺维茨指挥伦敦爱乐  
PolyGram 833 447-2  



  
这个歌曲集主要叙述一位在美国的英国女孩在异地悲伤的爱情故事。歌词均由Don Black填写,而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则针对女歌手Marti Webb来写作歌曲,Marti Webb完美的歌喉把心理状况拿捏得很准,充满了伤感情愫,令人掬一把同情之泪。请不要怀疑这个作品的严肃性。

297
Nicholas Ludford:The Festal Masses
路德弗德:弥撒等
安德鲁-卡伍德(Andrew Carwood)指挥The Cardinall's Musick  
ASV CDGAX 426  



  
路德弗德是16世纪的音乐家,ASV公司将他的作品收集放在这四张一套的CD之中。他的乐曲的长度都非常的短,但是充满了热情。在路德弗德作曲之时,音乐的改革已有长足的进步,对位的技法与和声的美学也逐渐的成型,我们也可以从路德弗德的音乐中见到一点端倪。

298
Hans Christian Lumbye:The Strauss of the North—More Galops, Marches and Dances from  
汉斯-克里斯蒂安-卢姆比:波尔卡舞曲与圆舞曲  
Peter Guth/Odense Symphony Orchestra
彼得-古思指挥欧登塞交响乐团
Unicorn DKPCD 9089




Unicorn公司的这一系列CD都是每张75分钟,属大腕的录音。这张录音是由古思指挥欧登塞交响乐团的演出,这个组合是以演出施特劳斯圆舞曲作品出名,所以这次录制卢姆比的圆舞曲集可说是驾轻就熟。这种三拍式圆舞曲一向是最富音乐性及娱乐性的古典音乐,Guth的音乐表现就是典型的华美,速度稳重,然而在旋律的进行中非常注重圆滑线的勾勒效果,一股自然的欢娱节奏感,更令人觉得这是物超所值的佳片。

299
Witold Lutoslawski: Symphonic Variations / Symphony No. 1 / Musique Funèbre / Symphony No. 2  
鲁托斯拉夫斯基:后奏曲第一号、交响变奏曲
Witold Lutoslawski/Polish Radio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鲁托斯拉夫斯基指挥波兰广播交响乐团  
EMI CDM 5 65076 2  



  
这是一个杰出的录音。鲁托斯拉夫斯基的交响变奏曲于1939年发表,恰巧是波兰国运乖舛的一年。乐曲内涵深刻,令人心醉神往。而后奏曲第一号则晚20年,风格不尽相同,但音乐气氛的营造则均有鲜明的特色。
TOP
36#

300
MacDowell: 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马克杜威: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阿马托(Donna Amato)钢琴  
Paul Freeman/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弗里曼指挥伦敦爱乐  
Olympia Dig. OCD 353



  
这两首作品是马克杜威早期的作品,他曾在李斯特门下,而这两首曲子也有他明显的影子,尤其是第一号.但第二号则较为人所熟悉,曾由Clibrn和Szidon合作灌录过.是一首曲调清新的佳作.阿托马的钢琴颇有说服力.

301
MacMillan: Veni, Veni Emmanuel, concerto for percussion & orchestra /After the Tryst, for violin & piano
麦克米兰:为打击乐与管弦乐团的协奏曲、小提琴与钢琴的小幻想曲  
葛兰妮(Evelyn Glennie)打击乐
James MacMillan/Scottish Chamber Orchestra  
麦克米兰指挥苏格兰小交响乐团  
RCA Catalyst 09026 61916-2  



  
麦克米兰这两首协奏曲与幻想曲分别完成于1990年与1992年,其中打击乐器之协奏曲可是本张CD的卖点。打击乐器的演出,由音响效果到营造戏剧性是演奏的要素之一。麦克米兰自己身兼指挥,效果果然不同凡响,一开始打击乐器就让音乐场面充满了喧闹和紧张的气氛,光与影的表现屡有神来之笔,至于录音上,也有不错的音质表现,尤其音量控制得宜,不会使人有压迫烦躁之感。

302
Gustav Mahler: Orchestral Songs—Das Lied von der Erde
马勒:大地之歌  
James King, Janet Baker
蓓克、King独唱  
Bernard Haitink/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海廷克指挥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  
Philips Duo 454 014-2




  
这是一张最能表现马勒的声乐家与深入研究他音乐的指挥的组合,美妙的结果令听者感动不已。最后一个乐章“告别”虽然很长,但凝聚一起的力量好象是一口气录完,这是最极致的表现!有时King不能配合另一位独唱,但是他的声音充满智慧与共鸣,转录成CD音色更明亮清晰,但不如LP的温暖饱满。

303
Mahler: Symphony No 2 (Resurrection )  
马勒:第二(复活)交响曲
Arleen Auger/janet baker  
奥吉尔、蓓克演唱
Simon Rattle/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莱托指挥伯明翰市交响乐团及合唱团  
EMI CDS 7 47962 2(2CD)  
  



《第二交响曲》的别名是“复活”,因其末乐章中女高音与合唱的歌词来自德国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同名诗篇。最后的一段歌词,“展开我为自己取得的翅膀......”,却是马勒自己的文字。这个效法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带合唱的末乐章,是在前面四个乐章完成之后,又让马勒憔悴了一年才写成的。它对应第一乐章“葬礼”,对死的意义,进而也是对生的意义作出回答。而那首“葬礼”,又曾是马勒本人非常看重,却遭到他的恩师汉斯·冯·比 洛断然否定的一首单独的交响诗。从弦乐器上的阴沉而强有力的碎弓开始, 到一个鼓号齐鸣的庄严主题在管乐器上出现,形成宽广、高远的气势。第二 乐章有优美的抒情,在沉郁中流露出温婉。谐谚曲从活泼、撩人的打击乐和 流畅的木管乐稍带幽默的曲调,逐渐演变成怪诞乃至恐怖。第四乐章“原光” 其实是末乐章的引子,女低音独唱的《啊,红玫瑰》,歌词选自《少年魔角》。由这个短小而朴素的慢乐章,把我们带入集天地人为一体,气象万千的末乐章。

莱托在EMI 灌录的马勒交响曲唱片张张都好,尤其杰出的是“第二”,诠释充分,表情丰满,甚至录音也透出许多灵气。其它的好版本还有:克莱 姆佩勒版(EMI CDM769662 2 )、阿巴多版(DG 427 262-2)和希诺波利版(DG415 959-2)。

304
Mahler: Symphony No.4、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马勒:第四交响曲、旅行者之歌  
Judith Raskin/Frederica Von Stade
拉丝金女高音/斯泰德次女高音
George Szell/Cleveland Orchestra
塞尔指挥克利夫兰管弦乐团  
Andrew Davis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安·戴维斯指挥伦敦爱乐乐团  
Sony SBK 46535  
  



许多爱乐朋友认为《第四交响曲》是马勒交响曲中最好听的一首,我觉得不无道理。  
  
首乐章从一串马步节奏的铃铛声中开始,立即便引人入胜。长笛的啁啾鸟语伴着铃声,在这短短的几小节中,诱发了我们的许多向往。第二乐章是谐谑曲,被调高了音的独奏小提琴奏出怪怪的、极富想象力的曲调,神秘而幽默,被马勒本人戏称为“死神领奏”。后边的慢乐章是作曲家在观看了一处教堂墓地后受到感悟而作,曲趣安详、情美,并且在乐章的结尾由灿烂的铜管引向最后的末乐章。女高音出现了,唱着从《少年魔角》中选出的一首《天堂装满小提琴》。这会儿你觉得晴空碧蓝,整个儿是祥和、圣洁的天国气息。再又转回来的马儿铃铛,听上去也仿佛已经是载着天使在天国而不是原野上乱跑了。
  
不过,马勒音乐的这种天国气息也就到此为止了。在此后的交响曲里, 马勒更醉心于人世间的生死莫测、悲欢无常,带点迷惘感,甚至也带点神经质。
  
塞尔的马勒“第四”是30年盛誉不衰的名演奏,至今未有出其右者。无比优异,令人不敢多言的演绎,高贵的亲切感,加上辽阔、舒展的柔韧性。而且录音品质绝佳,你只需听上几分钟就满耳滋润了。

305
Mahler: Symphony No. 5  
马勒:第五交响曲
Sir John Barbirolli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乐团  
EMI CDM 7 69186 2





在美妙而清新的《第四交响曲》之后,马勒的志趣从天堂转回了人间。

《第五交响曲》再度需要一个庞大编制的乐队来对付。但这回纯粹是器乐的。在五个乐章的历时75分钟的演奏中,仅仅管弦乐的音响就已经很够咱们受用了。尤其是巴比罗利1969年录制的这个演出版本,既有高贵的气度, 又不乏兴奋的表情,加上音效上表现的音场深阔惊人,音响饱满且层次充分, 使它成为交响曲唱片的一大奇观。在主要靠唱片来爱乐的我辈心目中,几乎可以说是巴比罗利“炒”热了马勒“第五”。20 多年来,在这个曲目上没有其它版本可同巴比罗利的这张分享殊荣。  

巴比罗利致力于推广马勒是50年代的事了,比瓦尔特和门格尔贝格晚了许多。他后来回忆自己当初是如何迷上马勒的:在那时的英国乐坛,内维尔·卡达斯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乐评家,有一天此翁认真地告诉已经50多岁的巴比罗利,“约翰,我的孩子,你现在还不知道马勒。但他的音乐却是为你写的!”  
  
的确,马勒音乐中蕴含着许多巴比罗利最擅长发掘的内秀。听这首交响曲,特别是第四乐章,那个极著名的,也常常被单独演奏的“小柔板”,你或许会想到,那些听马勒只注重听音响的朋友,是多么不幸。

306
Mahler: Symphonien 6-8  
马勒:第六、七、八交响曲  
Klaus Tennstedt/London Philharmonic Chorus,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腾施泰特指挥伦敦爱乐
EMI CMS 764476-2




爱乐者有福了,腾施泰特的马勒“千人”交响曲是以正价版发行,但EMI公司竟然并上第六、七交响曲以中价版发行。腾施泰特的马勒一向口碑极佳,他对马勒的热情,变成牢固的自信,展现出魅力十足的演奏。他在第六号的表现实在很微妙,力度也很大,但音乐的分句柔美。腾施泰特一样认为演奏乐曲时必须在情感的表达和理性的控制力间保持平衡,他自己做到了吗?就试试本片吧!

307
Mahler: Symphony No.8
马勒:第八(千人)交响曲
Rene Kollo、Arleen Auger、Heather Harper、Yvonne Minton  
哈蓓、柯罗等人演唱  
Solti/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索尔第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及维也纳合唱团等  
Decca 414 493-2(2CD)




管风琴、合唱和乐队的全奏骤然而起,造成一个声势骇人的开头,旋即便在一片祥和、抒情的气氛中由第一女高音引出八位歌手(五女三男)的重 唱和轮唱,时而激昂,时而惆怅,且令乐队和合唱队在背后像大海波涛似的 时时起伏,或澎湃或绵延,汇成这壮阔无比的景象。这就是马勒《第八交响 曲》的整个激动不已的第一部分留给听众的辉煌印象。
  
马勒“第八”之所以还被称作“千人交响曲”,是因为它的正规演出需要一个大型管弦乐团、两组混声和一组童声的三个合唱团、八位歌手和一部管风琴,以至于音乐厅的乐池里实实足足有上千人在参加演出。声势之大, 亘古未有,简直令人怀疑马勒是不是太过分了?  
  
至少这样的怀疑在马勒那个时代是很普遍的。而今天的已经享受惯了现代音响条件的音乐会或唱片听众,反倒会因此而欢呼呢。何况,这股音响狂潮里毕竟还是淌着真正音乐的涓涓细流。即使是在喧嚣动荡的第一部分里, 那恍若汹涌的海面上飘着云朵般的抒情的歌唱,还是相当迷人的。更何况,后边很长的第二部分,曲趣、氛围。人声和乐队的音响等等,都比第一部分更多变化,更富色彩。有些段落还非常优美。
  

308
Mahler: Symphony No.8
马勒:第八交响曲  
Elizabeth Connell, Edith Wiens, Dame Felicity Lott, Trudeliese Schmidt  
克乃尔、维恩丝等染演唱
Klaus Tennstedt/Tiffin Boys' School Choir, London Philharmonic Choir
腾施泰特指挥伦敦爱乐
EMI CDS 7 47625-2(2)




马勒第八交响曲是腾施泰特系列中最后录制的,也是最杰出的一张唱片。虽然不及索尔蒂的壮阔声势,但是他以更宽广、华丽的视野,也同样地散发出慑人的威力,而EMI当代优秀的录音将腾施泰特丰富的音色完美地记录下来,威斯特敏特管风琴的声音排山倒海,值得一书。

309
Gustav Mahler: Symphony No. 8  
马勒:第八交响曲  
Giuseppe Sinopoli /Philharmonia Chorus & Orchestra  
辛诺波里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DG 435 433-2  



  
辛诺波里对于乐曲的研究方法相当特殊,可能是新一代指挥家中唯一以心理学的角度剖析乐曲的指挥,所以他的一些录音有时似乎学究味太重。这回和爱乐交响乐团着手录制马勒交响曲全集可也费了好大一番心力。这张第八交响曲“千人”,辛诺波里的热气沸腾,每个乐念的转折都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310
Mahler: Symphony 9/Kindertotenlieder  
马勒:第九交响曲、亡儿之歌
普莱(Hermann Prey)男中音  
Bernard Haitink/Concertgebouw Orchestra Amsterdam  
海廷克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Philips 416 466-2(2CD)  
  



尽管忌讳这不祥的数字,马勒还是没能回避得了“第九”,在《大地之歌》之后还是躲不过去又写了《第九交响曲》。但好像是真有“天数”的, 他终究也没迈过这道门槛,没等写完“第十”便辞世了。因此,以完整的作品而论,《第九交响曲》便是马勒的绝笔之作。为纪念马勒,瓦尔特1912年6月在维也纳指挥了这部交响曲的首演。

《第九交响曲》又是80分钟的长篇巨著,而且又是极庞大的乐队编制。很长的首乐章非常冲动,然而结尾却意味深长地沉静下来。第二乐章表情复杂多变,既亢奋不已,也有纤细的抒情段落,而又始终带有明显的谐谑曲风味。“回旋曲——滑稽曲”乐章听起来闹洋洋的,整个乐队像一群七嘴八舌的小孩。这里面几下低沉有力的大鼓或许是音响迷更感兴趣的。最出格的是, 末乐章竟是一个慢板!而且几乎是纯粹用弦乐队演奏的。音乐原本带点悲凉, 骨子里却让人听得温暖,深情厚爱绵绵无尽。  

海廷克演绎此曲从容不迫,显得动必有方。尤其末乐章的弦乐合奏精致、柔韧,层次丰满,甚至比他在令人难忘的布鲁克纳“第七”慢乐章中表现得更为杰出。此外,卡拉扬1982 年的现场演录(DG 410 726 或 439 024-2, 2CD)也有经典地位。再还有巴比罗利版(EMI CDM7 63115 2),也是个明智的选择。

311
Gustav Mahler: Rückert Lieder, song collection for voice & piano  
马勒:5首吕克特歌曲  
蓓克(Dame Janet Baker)女中音  
Sir John Barbirolli/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巴比罗利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C 7 47793 2  



  
如果你喜欢马勒的交乡曲,却忽略了他的歌曲,那么实在是不可原谅。马勒的5首吕克特歌曲写于1901-1902年间,是以诗人弗雷德里克-吕克特(Friedrich Rkert)的词入乐,严格说来并不是一组连篇歌曲,但各具曲趣。蓓克的演唱表情丰富、情感真挚投入,令人动容;巴比罗利的伴奏同样相当精彩。本片另外还收录“悼亡儿之歌”与“流浪青年之歌”,是马勒迷不可错过的唱片。又,如果想听男声唱的,EMI另外有一张菲舍尔-迪斯考演唱的版本,曲目与本片完全相同,编号为:EMI CDC 7 47657 2 。

312
Mahler's Songs of Youth  
马勒:“流浪青年之歌”等歌曲  
蓓克(Janet Baker)女中音  
帕森斯(Geoffrey Parsons)钢琴
Hyperion CDA 66100



  
这里收集的是马勒早期的歌曲,其中有两首1880年写作的曲子,甚至从未被录音过——Im Lenz和Wintenilied。蓓克的演唱温暖感人,与帕森斯营造出一股诗情画意。

313
Frank Martin :Orchestral Works
佛朗克-马丁:管弦乐作品  
Matthias Bamert/London Philharmonica Orchestra  
巴默特指挥伦敦爱乐
Chandos CHAN 9312  




自昂塞尔梅之后,似很少人会去碰这位瑞士籍作曲家马丁(Frank Martin )的作品。当然新一辈的指挥家Bamert将这种状况稍做了改观。“小协奏交响曲”是马丁十二音列音乐代表,他仍使用着协和的和弦与全音阶。Bamert乐曲的井然有序,造型端正,让聆听者放下抗拒之心,专心聆听马丁的作品。

314
Frank Martin: Polyptyque; Études; Concerto pur 7 instruments à vent  
佛朗克-马丁:为七支管弦乐器、打击乐与管弦乐团的协奏曲;练习曲——Polyptique for violin and two orchestras  
Marieke Blankenstijn小提琴  
Thierry Fischer/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菲舍尔指挥欧洲室内乐团  
DG 435 383-2  



  
这是一张出色的录音。Polyptique是应梅扭因的邀请而成于他去世前一年,这是从一次纪念耶酥受难的典礼得到的灵感,这六个乐章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充满复杂的情感;另一部分则在探索内心世界。乐团与独奏者的投入产生强大的力量。虽然Erato的版本在协奏曲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但这里仍超越其成就!练习曲的表现亦很杰出,录音精纯,捕捉到每一个细节,而且动态范围很广,值得推荐!

315
Frank Martin : 6 Monologues from "Everyman"
佛朗克-马丁:6 Monologues from "Everyman"、歌剧“暴风雨”3首选曲
菲舍尔-迪斯考(Fischer Dieskau)男中音  
马丁指挥柏林爱乐  
DG429 858-2



  
“Everyman Monologues”是20世纪伟大的连篇歌曲杰作之一,乐曲本身格外富于想象空间。在这张经典的唱片中,菲舍尔-迪斯考及马丁的诠释鲜明生动又活泼。“暴风雨”中,管弦乐前奏曲魅力十足,而两首咏叹调亦同样杰出。这是较冷门但却值得一听的声乐唱片。

316
Massenet: Le Roi de Lahore  
马斯内:歌剧“拉霍尔城的国王”全曲
Sherrill Milnes, David Wilson-Johnson, Joan Sutherland, Huguette Tourangeau, James Morris, Nicolai Ghiaurov
苏莎兰、贾洛夫等人演唱
Richard Bonynge/Nation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波宁吉指挥国家爱乐管弦乐团
Decca D 210 D 3  



  
“拉霍尔城的国王”是马斯内第一部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的歌剧,也是他音乐生涯转折点的关键作品。马斯内以意大利的异国情调作为背景,呈现一个幻想的故事。波宁吉捉住这个原则加以发挥,非常成功。

317
Massenet: Chérubin
马斯内:歌剧“小天使”  
Dawn Upshaw, Frederica Von Stade, June Anderson, Samuel Ramey等人演唱
Pinchas Steinberg/Munich Radio Orchestra, Bavarian State Opera Chorus  
施坦伯格指挥慕尼黑广播交响乐团、巴伐利亚国立歌剧院合唱团  
RCA 09026 60593-2(2)




马斯内是个天才型的作曲家,他的才华可能是从“小天使”这部歌剧中显示出来。有人说“小天使”是从莫扎特”费加罗婚礼“之后最伟大的喜剧,真的吗?你自己试试吧!施坦伯格这个版本的歌唱家阵容是格外的整齐。他们展现活生的,洋溢快乐生命力的演奏,施坦伯格带领他们将自己的意志灌注入作品中的每一个细部之中,高密度演出令人激赏。

318
WILLIAM MATHIAS:DANCE OVERTURE,OP.16、AVE REX,OP.45、INVOCATION AND DANCE,OP.17、HARP CONCERTO,OP.50  
马赛厄斯:舞之序曲作品
DAVID ATHERTON/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阿瑟顿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SXL 6607  




这是一个和你想象中不同的现代音乐作品,马赛厄斯明显易记的旋律,有奇妙的创造力,紧紧的吸引着人们。“舞之序曲”是他较为人熟知的曲目,除此,唱片中收有竖琴协奏曲,曲风柔和,富想象力。想了解马赛厄斯请以此开始。
TOP
37#

319
Bohuslav Martinu:The Greek Passion
马尔蒂努:希腊受难曲  
John Mitchinson Pield  
Sir Charles Mackerras/Czech Philharmonic Chorus、 Brno State Philharmonic Oechstra
马克拉斯指挥捷克爱乐、Brno国家爱乐
Supraphon Dig. 1116  



  
这是一部现代的受难曲,马尔蒂努在死前身心最受煎熬时期写作的。开启乐曲序幕的前奏曲如赞美诗般简单纯洁,而作品中不时出现仿佛亚纳切克、穆索尔斯基和布里顿的音乐影子,也很吸引人。

320
Bohuslav Martinu: Piano Concertos Nos. 2, 3 & 4
马尔蒂努:第二、三、四钢琴协奏曲  
富库尼斯(Rudolf Firkusny)钢琴  
Libor Pesek/Orchestr Ceská Filharmonie
皮赛克指挥捷克爱乐管弦乐团
RCA 09026 61534  





捷克作曲家马尔蒂努是个多产作曲家,从他的钢琴协奏曲二、三、四号可以明显看到他一生的风格变化。钢琴家富库尼斯不仅是这3首作品的首演钢琴家,而且马尔蒂努的第三号还是提献给他的,权威性绝对没话说。库氏的钢琴和作品的格调完全一致,RCA录音绝佳的透明度完全表现了出来。

321
Bohuslav Martinu:The Epic of Gilgamesh
马尔蒂努:神剧“吉尔伽美什史诗”
Ivan Kusnjer, Ludek Vele, Eva Depoltova, Stefan Margita等人演唱  
Zdenek Kosler/Slova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库斯勒指挥斯洛伐克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Marco Polo 8.223316  



  
“吉尔伽美什史诗”是捷克作曲家马尔蒂努晚年的作品,亦是他受争论的杰作,具有想象力、深度与撼动人心的力量。在这张唱片中,每位独唱者与指挥、乐团的诠释都专心倾力以赴,并获得共鸣,录音则具有非常自然的平衡性。

322
Mayr:Concerto No.1  
迈尔:第一钢琴协奏曲  
利图耶(Maria Littauer)钢琴  
Alois Springer/Hamburg Symphony Orchestra  
斯普林格指挥汉堡交响乐团
Turnabout TVS 34526



  
迈尔这个迷人的作品令人联想起莫扎特,流畅的旋律、缜密的乐曲结构和无暇的章法。而本唱片演奏以优雅的方式进行,自始至终皆令人愉悦,另外录音水准也颇可观。
TOP
38#

323
John Mayer:Sri Krishna、für Flöte, Piano
迈尔:长笛协奏曲等
James Galway - Flöte  
詹姆斯高威长笛
Hiroyuki Iwaki/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岩城宏之指挥伦敦爱乐  
RCA Red Seal  RL 25389  




迈尔对印度音乐有相当程度的研究,因而产生了他东西合壁的音乐风格。在协奏曲中,迈尔对乐器音乐的处理非常轻快,令人想起罗德里戈。Sri Krishna是一首为长笛、钢琴、竖琴而作的音乐,更加入印度的Tanpura鼓。数位化的录音使得声音非常的精致明亮。

324
Nicolas Etienne Mehul : Integral of Pianoforte Sonatas  
埃蒂安纳-尼古拉-梅于尔:钢琴奏鸣曲第一至六号  
Brigitte Haudebourg/Pianoforte  
布丽吉特-豪德布尔格古钢琴  
Discover  DICD 920152  



  
一个名不见经传出生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钢琴兼作曲家梅于尔,大概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没听过。但是告诉你一件事必定很惊讶,梅于尔是乐圣贝多芬最推崇也最尊敬的钢琴家,他这一辈子只有6首钢琴奏鸣曲得以传世,由Decca公司做首次的录音发行,你可从这些奏鸣曲中听到和贝多芬作品极类似的风格及手法,更能了解这位法国人对德国钢琴作曲的影响,豪德布尔格的演出绽放出浪漫的光辉。

325
Mendelssohnvertures
门德尔松:序曲集
Claus Peter Flor/Bamberg Symphony Orchestra  
弗洛尔指挥班堡交响乐团
RCA 7905-2-RC  



  
此片共收六首门德尔松的管弦乐序曲,依次是:《卡马乔的婚礼》、《仲夏夜之梦》、《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吕伊·布拉斯》、《阿塔利亚》 和《赫布里底群岛》。
  
其中《仲夏夜之梦》的序曲(作品第21号)最流行,已经是家喻户晓了。《卡马乔的婚礼》是门德尔松唯一完成的一出喜歌剧,这首序曲意气风发,始终动力十足。

《赫布里底群岛》又名《芬格尔山洞》(作品第26 号),和《苏格兰交响曲》一样,也是门德尔松1829 年夏天在苏格兰的旅行中受到启发而作。 在苏格兰西海岸赫布里底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著名的芬格尔山洞成为旅游奇景。玄武岩石柱成行林立,海水直灌洞中,涛声隆隆,如音乐起伏,在门德尔松脑海里形成了汹涌澎湃的三小节主题乐句。此曲笔墨沉着,气韵酣畅, 尽情描绘大自然风光——其实是那景色留给作曲家的想象,情景交融,堪与贝多芬“第六”媲美。

和贝多芬的同名合唱曲一样,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平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也是由歌德分别命题的两首小诗得来灵感。  
  
《吕伊·布拉斯》是法国诗人雨果的一出话剧,门德尔松本是很不情愿为它配序曲,无心插柳,却成意外收获,只用了一天就写出这首清新而流畅的杰作。

326
MENDELSSOHN:  "ITALIAN" SYMPHONY NO. 4 IN A MAJOR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GUIDO CANTELLI/PHILHARMONIA ORCHESTRA    
康泰利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World mono 290  




康泰利是一位自律甚严的完美指挥家,从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这就是他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十分重视音乐的平衡度,穷毕生追求那份和谐感。门德尔松这首乐曲由他诠释,有一股特别的感觉。

327
Mendelssohn: Organ Works (Sonatas, Preludes & Fugues)  
门德尔松:第二、三号管风琴奏鸣曲,前奏与赋格  
彼得-赫尔福德(Peter Hurford)管风琴  
Argo Dig. 414 420-2  



  
彼得-赫尔福德以Ratzebuirg教堂的管风琴演奏这些乐曲。和他弹奏巴赫管风琴作品系列一样,在此依然展现清新迷人的音色,令人印象深刻。尤其在前奏曲与赋格带有巴洛克的迷人风采。第三号奏鸣曲华丽的开头可以明显地听到出色的录音。

328
Felix Mendelssohn:Piano Concertos Nos. 1 & 2  
门德尔松:第一、二钢琴协奏曲
霍华德-谢利(Howard Shelley)钢琴兼指挥London Mozart Players  
Chandos CHAN 9215



  
当一些浪漫派名钢琴协奏曲大家都录得不能再录时,门德尔松这两首不甚成功的钢琴协奏曲录音突然热门起来。在当年大概只有老大师赛金在CBS和赛尔有过合作,但今天却是如雨后春笋,年轻一辈的钢琴家都去碰碰它。谢利是一位美国期望的“未来钢琴大师”,他原以莫扎特作品见长,因此挑战风格近似的门德尔松是简单不过的了。整体上明朗的曲趣,和充满真诚的触键,就使人忍不住要一听再听。

329
Andre Messager: Fortunio
安德烈-梅塞热:歌剧“福尔图尼奥”  
Brigitte Desnoues, Colette Alliot-Lugaz, Francis Dudziak, Gilles Cachemaille, Michel Fockenoy等人演唱  
John Eliot Gardiner/Lyon National Opera Orchestra & Chorus, Lyon Opera Orchestra  
加德纳指挥里昂歌剧院管弦乐团与合唱团  
Erato 2292 45983-2



  
1907年最红的轻歌剧叫什么名字?“福尔图尼奥”。这部由阿尔弗雷德-德缪塞所编写的剧作,梅塞热精心谱曲的轻歌剧在当时红遍巴黎,事实上,这类轻歌剧在艺术上的实质价值并不多,所以在今日并未广为流传,尤其其中所用的俚俗之语,到今日已和时代脱节。不过这个两张一套的Erato的Libretto系列确给歌剧爱好者一个极佳的收藏机会,对于这个步调轻快的有趣歌剧是不妨可以放松心情来聆听。

330
Olivier Messiaen: La Nativité du Seigneur / La Banquet Celeste  
梅西昂:救世主的诞生、天国之宴  
Jennifer Bate/Organ  
巴特管风琴
Unicorn DKPCD 9005



  
梅西昂本人非常满意这张唱片的录音。巴特弹奏的管风琴是在Beauvais教堂中录的,音色理想,完美地烘托出乐曲的气氛,整个效果颇为可观。巴特的高超技巧,也深刻地把梅西昂这个故事的宗教主题表达出来,全曲有九个乐章。

331
Miaskovsky: Cello Concerto
米亚斯科夫斯基:c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Mstislav Rostropovich/CELLO
罗斯特罗波维奇大提琴  
Malcolm Sargent/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萨金特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EMI CDM 5 65419-2



  
米亚斯科夫斯基的大提琴协奏曲和埃尔加那首名作的风格十分的类似,但结构和旋律上倒是弱了一些,但在大提琴协奏曲曲目贫乏之下,本曲还是偶尔被大提琴家拿出来把玩一下,罗斯特罗波维奇在本曲的表现魄力十足,这只有艺术成就圆满的罗斯特罗波维奇才做得到。

332
Darius Milhaud:Symphonies Nos. 1 & 2; Suite Provençale  
米约:第一、二交响曲等
Michel Plasson/Orchestre National du Capitole de Toulouse
普拉松指挥图卢斯国民首府交响乐团  
DG 435 437-2




早在阿根廷内战时期,米约就以他极短的交响曲闻名于世,但是一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写完整曲式的交响曲。在LP时代,听过他自己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演奏这两首曲子的人,一定会对其丰富的创作力留有深刻的印象,也会奇怪为什么它一直没有获得大众的喜爱。普拉松与乐团非常喜爱这两首被遗忘的作品,录音非常纯真自然,Suite Provençale会让你有南法国假期的享受。

333
E.J. Moeran:Symphony in G Minor  
欧内斯特-约翰-莫伦:g小调交响曲  
Adrian Boult/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鲍尔特指挥新爱乐管弦乐团  
Lyrita SRCS 70



  
莫伦此首交响曲可媲美沃恩-威廉士与沃尔顿的作品,毫不逊色,共同处也颇多,但仍有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全曲荡漾着迷人的诗意。鲍尔特不以激烈的方式处理,而是小心翼翼地呈现出丰富的音色,有空间感,高潮处则力量强大。

334
Moeran: Symphony in Gm  
欧内斯特-约翰-莫伦:g小调交响曲
Leslie Heward/Hallé Orchestra
赫华德指挥哈雷管弦乐团  
Dutton Laboratories CDAX 8001  




这个录音有四大特点:第一、英国的哈雷管弦乐团表现出来的性格,与乐曲本身完全契合。第二、Heward这位享有盛名的英国指挥家在本曲录制后不久就去世了,使这个录音成为纪念之作。第三、本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首次使用Mono Sound—balance方法进行录音。第四、这是本曲完成后的首次录音。基于这么多理由,即使这是一张单声道的历史录音,你怎能错过!

335
Monteverdi: Vespers/Missa in illo tempore  
蒙特威尔第:祷歌  
Paul Esswood, Kevin Smith, Ian Partridge, John Elwes等人演唱  
Hans Martin Schneidt/Regensburg Cathedral Choir, Hamburg Wind Ensemble for Early Music
施奈特指挥  
DGG Archiv 2723 043  



  
施奈特指挥的蒙特威尔第的唱片佳作张张精彩。杰出的人声回荡在教堂中,清澈透明。几位演唱者如Paul Esswood,Ian Partridge和Kevin Smith表现不俗。合唱部分是Regensburg Cathedral Choir,而担任伴奏的Instrumental Soloists皆有高水准的表现。

336
Monteverdi: Sacred vocal works
蒙特威尔第:宗教声乐曲集
David Thomas, Emma Kirkby, Ian Partridge等人演唱  
Parley of Instruments乐团伴奏  
Hyperion Dig. CDA 66021




蒙特威尔第的声乐作品很少被录得如此令人怦然心动,柯克比(Kirkby)明亮的音色充满了光辉,共鸣极佳。伴奏的乐器均考证以当时的乐器来演奏,使得全曲古意盎然,充满了早期巴洛克的气氛。

337
Claudio Monteverdi:Mannerist Madrigals  
蒙特威尔第:牧歌
Nigel Rogers/Chiaroscuro, London Baroque  
奈杰尔-罗杰斯指挥伦敦巴洛克管弦乐团
Virgin Ver 5 61165-2  




“牧歌”原是牧羊人的歌调,后来经过诗人和音乐家的大量使用成为歌颂女人的魅力与大自然的美妙。蒙特威尔第这位17世纪最伟大的宗教音乐家,有十分杰出的牧歌作品。本片中我们可以听到属于世俗且热闹的各种舞曲,在罗杰斯的指挥下,让聆听者有一场中古世纪音乐的盛宴。

338
Monteverdi: Ballets  
蒙特威尔第:忘恩者的舞会  
Philip Pickett/New London Consort, Chorus
皮克特指挥新伦敦合奏团  
L'Oiseau-Lyre 440 637-2


  
这张CD最令人瞩目之处,就是诠释中古世纪的女声乐家新星凯瑟琳-博特( Catherine Bott),她和新伦敦合奏团、皮克特已经有了几次耀眼的合作。这张录音是蒙特威尔第芭蕾歌剧的代表作,全曲采用古乐器演奏,加上博特独特的发声法,可说是古味十足的名演。

339
Monteverdi: Madrigali Guerrieri et Amorosi
蒙特威尔第:合唱曲(牧歌)第八集
Armstrong、Bostock等人独唱  
Raymond Leppard/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Glyndebourne Chorus  
雷蒙德-莱帕德指挥英国室内乐团与格兰德朋合唱团
Philips 432 503-2  



  
莱帕德(Leppard)的指挥绝对没有激情但却不觉得单调。或许有些人会抱怨和声太单薄,尤其是开头的交响曲和六部合唱,但是指挥正展现了蒙特威尔第所写的三种音乐表情的变化,而以现代乐器为主的伴奏正适当地表现这些特质。你的耳朵会不断地被作者美妙的旋律所吸引,转录CD是飞利浦最高品质的杰作。

340
Monteverdi: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蒙特威尔第:圣母晚祷  
Ann Monoyios, Mark Tucker, Nigel Robson , Sandro Naglia
蒙诺尤丝、潘尼契等人演唱
John Eliot Gardiner/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Monteverdi Choir
加迪纳指挥英国巴罗克独奏家乐团及蒙特威尔第合唱团
Archiv 429 565-2(2CD)



  
蒙特威尔第的音乐有巴罗克艺术的一切长处,激情依然荡漾,却丝毫没有滥情、矫情;装饰自然很多,却不是油腔滑调、华而不实的那种。他将人类的声音前所未有地大大丰富了,但让我们听来,这声音依然是那么纯净。 我想这就是将近四百年前的这部合唱作品会让你耿耿难忘的总体印象。譬如 你听第二张CD上开头的两段,美丽至极!夜深人静时真叫人听得心肠柔软, 哪怕这世界果然污浊也对它满怀善意。  
  
所谓“晚祷”,也称“晚课经”,本是罗马天主教圣事的一项。作为合唱音乐,其内容通常由一系列诗篇、圣歌、赞美诗和“圣母尊主颂”等等组成。蒙特威尔第在17 世纪初写的这部《晚祷》,是同类作品中最精美、感人的两件杰作之一。另一件倒是出在本世纪,即拉赫玛尼诺夫的无伴奏人声的《晚祷》。  
  
加迪纳原先在Decca(414572-2)也录过一次蒙特威尔第《晚祷》,音效非常好。新版本是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现场录音的,有恰当的堂声残响和巨大的空间感。而论演出水准,新版无疑胜出。演唱把握的情调更准, 加上乐队使用色泽光亮的仿古乐器,更多地再现了蒙特威尔第的原汁原味。

341
Federico Mompou:Cançons i danses  
蒙波:Cançons i danses 等钢琴作品
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钢琴
Decca 410 287-1/4



  
蒙波,西班牙作曲家,是位创作力旺盛的当代音乐家,年近百岁。这里收集的乐曲充满了冥思、柔和的特色;而在同为西班牙籍拉罗查的诠释下,益显迷人的风采。蒙波曾在巴黎住过一段时日,因此他的音乐中也可听出法国印象派风格,受德彪西影响颇大。

342
Mompou:Songs and Dances; Preludes
蒙波:第五、第六号前奏曲
拉罗查(Alicia de Larrocha)钢琴
RCA 09026 62554-2



  
蒙波这位作曲家一生只留下几阙前奏曲作曲,多赖”钢琴女王“拉罗查的这张录音,不然去世不到10年的他可能早已被大家所遗忘。拉罗查凭着她神奇的琴艺,在充满诗情的行板与华丽的西班牙风格之间,产生巧妙的情调转变。美丽奔腾的气氛,使得平凡的乐曲耀眼无比。

343
Mozart: Complete Piano Concertos
莫扎特:  全套钢琴协奏曲  
Murray Perahia/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培莱亚钢琴并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CBS M 13 K 42055



  
瓦格纳曾将莫扎特比喻为“爱与光的天才”,培莱亚的莫扎特便有这种明亮活泼的外表,但是同时也呈现出这些协奏曲中隐隐存在的忧愁,让听者深刻地体会莫扎特矛盾的本质,这也是培莱亚之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屹立不摇的特殊原因。

344
Wolfgang Amadeus Mozart: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8 in C、No. 9 in E flat  
莫扎特:第八钢琴协奏曲、第九钢琴协奏曲  
阿什肯纳齐( Vladimir Ashkenazy)钢琴  
István Kertész/London Symphony
克尔提斯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Decca 443 576-2




人们通常最看重,实际上也是听得最多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大约是最靠后的,即从第十九或二十首至二十七首,认为那是代表了莫扎特的成熟期的。这么看大体没错,但别忘了一个重要的例外,即降 E 调的第九号(K271)。 它在莫扎特所有协奏曲中即使不算最动听的一首,也肯定是最独特的一首 了。  

一开篇就很大胆,首乐章没有以往那种长长的引子。乐队刚奏出一个半小节,钢琴就抢进来续出它的下句;乐队又叠住钢琴句尾,重申它自己的起始句,却又再一次被钢琴打断。你来我往,一上来就是对抗,如此奇险,却也如此奇妙,在古典协奏曲里实属罕见。而且与通常的只有一个正主题和一个对比主题的古典式首乐章不同,莫扎特在这里搁进四个以上的对比主题, 使得这个乐章的再现和发展非常丰满。  

慢乐章又是另一个奇迹。反差之大,与前面乐章的对比之强烈,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这也是莫扎特在其钢琴协奏曲里,首次采用小调写的乐章。 加了弱音器的两组小提琴交织成晦暗、悲惨的背景旋律,钢琴却从中发展出一个优美至极的独奏长句,宁静而略带伤感。当小调的乐队主题又转回来时, 田野的上空又被阴云遮蔽,那几句来自钢琴的甜美曲调,听起来成了一曲悲歌,令人更觉忧伤。

345
Mozart:Concerto No. 12、27 For Piano & Orchestra  
莫扎特:第十二钢琴协奏曲、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  
Murray Perahia/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培莱亚钢琴并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CBS MK 42243和42241



培莱亚钢琴弹奏是有机的、充满活力的。他的这两首莫扎特协奏曲可形容为有血有肉,虽然表现得非常丰富,但却自然平实,他似乎无意太复杂化这些音乐,由此我们更可看出他的功力。

346
Mozart: Piano Concertos Nos 15 & 16  
莫扎特:第十五钢琴协奏曲、第十六钢琴协奏曲  
Murray Perahia/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培莱亚钢琴并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CBS MK 37824


  

培莱亚1947年出生于纽约。虽然学琴甚早,却从未有过名家指点,因此几乎可以说是无师自通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的天赋之高和他的音乐个性之独特而完整,也说明了他的莫扎特协奏曲的演奏何以能够达到如此灵秀、畅美的境界。“无师”则能无拘无束,“自通”便意味着依循他本人独特悟性的清醒指引而自成一格。而这难道不正是莫扎特的本来面目,莫扎特音乐的真正精髓吗?顺着这个思路,我们甚至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培莱亚的全套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演录中不找人合作,而由他本人兼任指挥?整个莫扎特的这块天地都归他了!不仅钢琴是他特有的清泠,乐队也是他培莱亚的表情。一切都是培莱亚鲜明个性的流露,从读谱到钢琴的造句、造型,直到乐队音响的色彩和深浅变化,都将他本人完整囫囵地投入进去,和莫扎特的音乐难分难解地融为一体了。

《第十五钢琴协奏曲》由两支木管领头,雀跃般的顿挫颇具鼓动性,诱使钢琴翩翩然地以华丽的步态进入。慢乐章整个是一支忧郁而沉静的歌儿。 以迭句构成的回旋曲末乐章,模仿军乐般的号角声,是个很讨人喜欢的轻快音型。第十六首开头也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强劲动力,吻合生命自身的冲动,同时也让人想起莫扎特曾经有过的虽然短暂却真正是春风得意的那段岁月。 说到底,他毕竟还是个年轻人。
TOP
39#

347
Mozart:Piano Concerto No. 19、No. 23  
莫扎特:第十九钢琴协奏曲、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  
Murray Perahia/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培莱亚钢琴并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CBS MK 39064  



  
既然我一再推荐培莱亚的莫扎特唱片,我想就有必要简短概括一卞。在我感受中,培莱亚演奏莫扎特协奏曲的独到之处:他淡化了莫扎特音乐表面上的嬉戏成分,而多多地发掘出甚至连莫扎特本人都可能估计不足的其音乐的内在抒情性。  
  
举例说,在这张唱片上的《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的演奏中,你应该是不难听出培莱亚与众不同的充分内秀的演绎的,如果这之前你还听过三五个其它版本,譬如肯普夫和莱特纳的,霍洛维茨和朱利尼的,或者布伦德尔和马里纳的,或者卡扎德许和塞尔的,或者还有别的什么人和什么人的这个那个版本,并且是作了些比较的话,你应该会觉得,培莱亚的演奏并没有洋溢出很多的表情,不那么铺张,甚至还不那么欢爽。他只是平平和和地弹着, 顺其自然地弹出一番日朗风清。首乐章和末乐章都有几句钢琴和乐队间对答的嬉戏,有点儿俏皮意思,别家的演奏往往有些夸张。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假如莫扎特还活着,听如今这些钢琴家演奏他的协奏曲,情况会是怎样?我猜想,只有培莱亚是会让他有点感动的,因为这让他感到陌生。而其他那些弹得很张扬的,莫扎特或许是既欢喜又不以为然, 因为他自己当年也是这么玩法,很过瘾,但也很腻了。

348
Mozart: The Great Piano Concertos, Vol. 1
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第19、20、21、23、24号  
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钢琴
Neville Marriner/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Philips Duo 442 269-2  



  
看到这组由布伦德尔和马里纳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不禁使音乐迷怀念起LP的美好时代;但今日Philips公司竟以中价版复出,新一代乐迷真是太有耳福了!这些钢琴协奏曲并非古乐形式,节奏与表情都很爽朗明快,刻画出作品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布伦德尔他强烈的流动感也表现出鲜明的古典情韵。就算你有再多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录音,也不能独缺这套!

349
Favourite Mozart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第20、21、23、27号;钢琴奏鸣曲K576、轮旋曲K511
Vladimir Ashkenazy/Philharmonia Orchestra of London
阿什肯纳齐钢琴兼指挥爱乐管弦乐团  
Decca 436 383-2(2)




这是Decca双CD的组合产品,由阿什肯纳齐亲自任钢琴兼指挥。阿什肯纳齐倒不是什么莫扎特专家,但他一人兼指任挥与独奏,使得钢琴与乐团真正融为一体。阿什肯纳齐活泼的节奏和力度的变化,很率直地显示出他强烈的主张。由于自己兼任指挥,即使是乐曲细节,表情都非常一致,整体的音乐性极为紧密。
TOP
40#

兄弟们这里有带唱片图片的,我就不再转了。
http://www.sanyue.net/bbs/read.php?tid=693020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