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地线,屏蔽层,Mess Effect,静电自由电子,地盒的思考,如... [复制链接]

查看: 47403|回复: 114
11#




其实就是初中物理学到的右手定则。还好没有辜负我当年的物理竞赛第二名的辛苦,学到知识派上用场了。
下载 (2).jpg (, 下载次数:5)

jpg(2014/4/10 10:11:53 上传)

下载 (2).jpg

images.jpg (, 下载次数:1)

jpg(2014/4/10 10:16:21 上传)

images.jpg

最后编辑sprs 最后编辑于 2014-04-10 10:16:21
TOP
12#

我有很长一段时间,CD机都是敞开盖的,但是落灰很严重。后来去做了一个亚克力的顶盖,挺漂亮的,声音高频有点文气。就是上次搬家亚克力顶盖搞丢了。
最后编辑sprs 最后编辑于 2014-04-10 16:09:48
TOP
13#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10 22:23:00 发表
大体看了一下
兄的说法是Mass Effect••••••••效应••••自由电子吃掉了音乐的细节(这是结论性的)
另一结论性的:涡流吃细节

如何使这个假设性的结论成立呢??

思考:
1如在消耗能量的角度来看,接不接地不能改变这个能量消耗
2对于静电,外壳(大块导体)受电源电流影响远大于信号传输



非常荣幸Real大侠参与讨论。


其实,不管是涡流也好,自由电子也好,我的观点就是一个:“自由电子产生涡流,从而吃掉细节”。


自由电子是主角,涡流是主角的动作,吃掉细节是动作的结果。自由电子通过产生涡流吃掉细节。补充一下,电子会产生涡流的原因是因为电子处在导体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中做运动,受到洛伦兹力的影响而做圆周运动。






思考:
1如在消耗能量的角度来看,接不接地不能改变这个能量消耗
[sprs]:产生涡流的大小和电子的数量有关系,如果机壳表面聚集了很多电子(静电现象),则涡流会增强,吃掉的细节会更多。当然金属机壳的原罪还不知这一个,输出信号或者电源也会通过机壳感应回授给输入级,造成对声音的影响,不过那个不在我这个主题的讨论范围。

2对于静电,外壳(大块导体)受电源电流影响远大于信号传输

[sprs]:确实电源电流更大,对机壳影响也更大。但是这个影响都是相互的,在电流影响机壳的时候,机壳也会影响电流。对于电源来说机壳对电流的影响可能还不算什么,但对于信号线来说,机壳对电流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TOP
14#

原帖由 乱刀侃翻 于 2014-4-10 22:56:00 发表
实际听音结果的确支持这个结论,理论推导却并没细化下去,涡流现象,电——磁——电——热能的转化过程加上能量守衡定律高中课本也支持,但如何推导出,这一过程,对不同频率不同电流强度信号的影响是不平均的呢?如果不能完整推导,请问:涡流吃细节,这一结论如何成立!!!


老师好,这里面确实是一门很高深学问,我也是试图从一些现象来归纳总结出能够适用于现实的结论。我下面在做一个试验,如果人为地减少机壳携带的电子数量,是不是可以让声音变得更好听。理论上如果能够全部剔除机壳携带的所有自由电子,就可以完美的解决金属机壳对声音的劣化影响。


我下面打算尝试一下能不能设计一个电路来强势的吸走机壳上的自由电子,人为的创造一个自由电子稀缺的金属环境。

TOP
15#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11 6:40:00 发表
本帖置项会更多网友关注
1兄的构想,先说了别拍砖,我就不参与再提思考了。
2兄和大学教授的对话的可能带来误区,就是大学教授会运用高中物理学知识。而兄会选择你所掌握的(认可)高中物理知识。所处高度不够。总结归纳取样偏向自己认为的方向。
3要说清兄所提出的问题,非中学物理所说的这么简单,很可能高于博士论文了。
4兄在回答我的思考,是单向性(差不多是结论性),就没很好的讨论空间了。
我可就回答再提出多个思考,但这很可能远超出音响论坛的范围,网友可能没兴趣看。

(试回复 21# sprs 的帖子)就这问题提出请个思考:
在音响应用上,电源(信号)大多都以成对出现(来回线、正负线),也就是说:这个右手定则就无从比划了,对线材屏蔽层吃掉小细节和弱音这个支撑就不足够严密了

还有...................................先一个吧



Real大侠自己的234三条意见不也差不多是结论性的么,可有证明和推导过程么?  哈哈,交流交流而已。如果碰巧我说的有道理,确实有效果,那皆大欢喜,花小钱办大事,而且这一次可能我们中国人又一次走在外国佬的前面了。如果我说的是有错误的,试验没有效果,那么至少我们也知道这条路是不对的,这也是成果是不是。IBM的leader就告诉我验证一条路是走不通的也是成就。


你提的问题恰好中学物理上面也讲过,两条电流相反的导线产生的磁场相互排斥的, 因此磁力线会展开的更大,更容易和周边发生影响。见附图,呵呵,没有辜负我的高中物理竞赛第二名吧。
images (1).jpg (, 下载次数:2)

jpg(2014/4/11 22:19:52 上传)

images (1).jpg

最后编辑sprs 最后编辑于 2014-04-11 22:34:42
TOP
16#

原帖由 cy795 于 2014-4-11 9:36:00 发表
支持LZ的积极探索,透过现象看本质,去除机壳自由电子的方法对提高音质有帮助的话,哪背后必有理论依据支持,至于LZ提出的理论观点是否完全正确、是否完善这个并不重要,若超出自身认知水平,就不必再花大量精力去搞理论分析,这些工作留给感兴趣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去完成吧。现在希望LZ用有限的精力尽量去改进完善自己的设计,尽快做出完成度高的作品,造福烧友才是正道,实干才能兴邦,做比说强多了。


谢谢鼓励,我现在的想法,是如果可以搞到一块P型硅晶体,放在金属机壳上,用来P型半导体的空穴来吸收自由电子。应该可以减少有害的自由电子,对声音有好处。
TOP
17#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11 22:56:00 发表
兄:
本帖我不会作正面的论证,因将比大学教程更深奥,只会作一些提问,但愿对中学的第二名有帮助。

1如将上图左的磁力线画至相交(互相包围)后看看是什么结果(將会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相互,抵消
2为何工业上排放电缆是紧帖,尽量减小导体距离,
3为何有音频线以绞线方式制作



Real大侠好:


1、这个问题无法画到相交,请原谅我不能违背物理规律来迁就这样一个要求,因为那种情况根本不存在。上图就是反向电流实际的电磁场的样子,不是我随便画的,是比较权威的资料上给的。你所说的有点像同向的电流的磁场,是不是把同向电流的磁场和反向电流的磁场搞混了。


2、工业上的事情我不知道,不知道就不发表意见。


3、双绞线你说的很对,这个确实有效。双绞线的方式是正是为了解决1的问题,通过人为做的双绞结构,使得反向电流的磁场在一定长度上可以实现平滑,但也仅仅是抵消一部分。一部机器里如果有些连线做一些双绞,确实可以很大程度减小电磁场的影响。
TOP
18#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11 23:33:00 发表
兄:
1当兄无法超越中学物理课本时当然就无法画至相交了(中学课本因教学程度上只表达两导体之的磁场分布,没作两导体共同对外效应的说明)
2••••••••
3绞线外围的磁场是相互抵消的,对稍远(大于直径)范围是不作影响的




中学物理关于这个是讲的很好的,也是对的,而且和你的不冲突。你讲的是两个导线的磁力线相交,他讲的两个磁力线相交并抵消之后,剩余的磁力线的样子,外面的磁力线变的稀疏了,也就是说抵消了一部分,但是不是全部抵消。
TOP
19#

和Real大侠交流很酣畅
pics_haibin1013_1221784814.jpg (, 下载次数:4)

jpg(2014/4/11 23:56:47 上传)

pics_haibin1013_1221784814.jpg

TOP
20#

原帖由 Real 于 2014-4-12 0:01:00 发表
中学物理是很局限的

当一个密闭(如屏蔽网内)等效电流为0时(相当于我们的信号线),等效磁场也为0




其实对于中学物理,我有不同观点,大家看看我说的对不对。中学物理讲的是现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很多大学物理的东西都是从高中物理进一步谨慎推导的。因为我大学也是电子系的,出于兴趣和爱好,大学物理也是很用心的学过,真正回过头来,用得最多的,最有创造力的还是中学物理。


“当一个密闭(如屏蔽网内)等效电流为0时(相当于我们的信号线),等效磁场也为0 ”,这句话比较说得不够严谨,不管等效电流是否为零,只要电流在密闭的屏蔽网内,那么它在外部的等效磁场都为零,这是静电屏蔽的作用。而如果不是在密闭的屏蔽网内,虽然等效电流为0,外面的等效磁场是否为零,不是这么笼统的说了就行的,需要经过科学的计算。不难看出,除了在两条导线的平分切线上的点之外,其他的点距离两条导体的距离都是不相等的,而且两条导体在该处产生的磁场的方向也不是完全反向,因此通过科学的计算可以的出来,磁场只能减弱但是不能等效为零。这也是为什么双绞线存在的原因,虽然等效电流为0,但是仍然要做双绞结构来进一步减小等效磁场。


坛子里有物理高手可以站出来,评判一下我说的是否正确。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