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布列顿 <Death in Venice 魂断威尼斯> [/b]贝德福德指挥英国室内乐团 nm/nm- 3LP 英国头版 75元一张
相信不少朋友应该看过Visconti导演的戛纳电影节获奖影片“威尼斯之死”,并被其唯美的画面、惊世骇俗的情节和贯穿全片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旋律所震撼。不过指望布里顿这部与电影几乎作于同时的(也是他最后一部歌剧)作品与电影一样产生那种震撼的朋友也许会稍感失望。因为布里顿自己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部主要作品(实际上这部作品刚完成不久,布里顿就像电影中的作曲家Aschenbach一样心脏病发作, 以致不能参加首演),因此以前他还多少隐藏的性取向在这部作品中毫无忌惮地宣泄出来。 如果说与托马斯·曼的小说原著比起来, Visconti的电影多少淡化了同性恋成份, 而是让人感觉主人公是在追求一种抽象的美, 或者对逝去青春的怀念,那么布里顿的歌剧却有些过于强调情欲与艺术之间的矛盾, 以及主人公(这里就是作曲家本人的化身)的性饥渴。因此歌剧中的音乐也多少有些冗长和平淡。 剧中Aschenbach的追求对象男孩Tadzio并没有唱词,而是由一位舞蹈演员扮演。
[size=4][color=red]此版本为贝德福德指挥英国室内乐团版(Pears, Shirley-Quirk,Bowman演唱),《企鹅》评介三星。 由于作曲家在该剧首演前心脏病发作, 首演的排练就是Bedford负责的。 Pears自然清楚他终生的伴侣最后一部作品完全是为他而作,因此他的演出既是对布里顿一生的总结, 也是自己真实心理的告白。仅此一角就可以使Pears不朽[/color][/size]。
1974年,皮尔斯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首演了布里顿谱曲的 《魂断威尼斯》 ,这也是布里顿最后一部歌剧作品。当时布里顿刚做完心脏手术,但为了参加首演,他居然奇迹般地恢复过来。曾有人评价,皮尔斯演唱的阿申巴赫有一种奇特的幸福感,而这幸福感,来自于迟暮的爱人。1976年布里顿因心力衰竭去世,死在爱尔堡家里皮尔斯的臂弯中。十年后,皮尔斯在爱尔堡去世,按照遗嘱,他被葬在爱侣布里顿身边。
《魂断威尼斯》,两幕歌剧,由马凡·帕博尔据托马斯·曼同名小说撰写脚本,英国作曲家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1913―1976年)作曲,1973年6月16日首演于奥尔德堡。这是布里顿最后的一部歌剧,题献给皮尔斯。
第一幕
第一场,慕尼黑郊外。小说家艾森巴赫心力交瘁,突然有个不相识的旅行者建议他不妨到南方走一走。
第二场,在前往威尼斯的船上。船上的年轻人约姑娘们前往,姑娘回答:到那儿再去找吧。年轻人在为怎样在圣马可广场勾引女人争吵。一位年纪稍大的与艾森巴赫塔讪。艾森巴赫独自走到远离年轻人的椅子上,享受浪漫的旅行。
第三场,通往里德。艾森巴赫陶醉在威尼斯的魅力中时,小船直接驶往里德岛。到了里德岛,艾森巴赫回头要付钱,却发现船夫与船都不见了,自己“好像是被黑色棺材般的平底船运到死亡的世界”。
第四场,旅馆第一夜。艾森巴赫临窗眺望海岸。在用餐时,他无意间发现波兰人家族中有一位希腊式的美少年。
第五场,在岸边。艾森巴赫享受日光浴时,又见到了那个少年。
第六场,失策的出发。艾森巴赫离开里德岛前往威尼斯,抵达威尼斯又等待行李被送回,再乘船前往里德岛。他离不开那个美少年。
第七场,阿波罗的游戏。艾森巴赫边晒日光裕边欣赏与其他人游戏的美少年。旅馆客人们的合唱,把少年称为“金发的阿波罗”。少年回旅馆时,冲艾森巴赫微笑一下,艾森巴赫目言自语:“我爱你。”
第二幕
第八场,旅馆的理发厅。理发师在给艾森巴赫理发时,无意间问,德国人都走光了,你不怕害病吗?当艾森巴赫问是什么病时,理发师不再回答。
第九场,迫踪。艾森巴赫追踪美少年一家来到威尼斯,威尼斯正闹霍乱,报章劝德国国民最好尽快回国。艾森巴赫追踪少年一家到旅馆,他自言自语:“对英雄而言,性爱并不可耻,而艺术家的生活却是禁欲的英雄生涯。”
第十场,流浪乐师们,旅馆的阳台。乐师们演奏音乐,客人中只有艾森巴赫与少年没笑,艾森巴赫自语,“是你天真无邪的心情使你变得清高,还是因为我的引导。”
第十一场,旅行社。大家争先恐后地争购离程车票,英国职员劝艾森巴赫赶紧离开。
第十二场,戴珍珠的淑女。艾森巴赫认为,应该把这个事实告诉戴珍珠的少年的母亲,但他在旅馆门厅走来走去,见到他母亲,最终没有开口,他害怕与少年分别。他自语,威尼斯的秘密给我带来希望。如果整个人类都可能死光,只要我和这个少年可以幸存下来。
第十三场,梦,黑暗的舞台。艾森巴赫梦见狄奥忒修斯命令跳酒池肉林之舞,阿波罗高喊应崇尚理性、美和形式,但被狄奥忒修斯的声音所压倒,他让人吃喝、拥抱、狂笑、叫喊。
第十四场,冷清的海边。艾森巴赫望着少年的游戏,自语:“这一切就交给神去安排吧。”
第十五场,旅馆的理发厅。艾森巴赫为掩盖自己的老态,让理发师把白发染黑,并做脸部按摩。
第十六场,和威尼斯的最后告别。艾森巴赫跟踪少年一家人,少年终于离开家人,向他走来。当两人眼睛相遇时,艾森巴赫把视线移开,少年回到家人身边。艾森巴赫说,他终于看了我。他买了草莓吃,发现有发霉的臭味。
第十七场,出发。旅游季终了,艾森巴赫得知波兰一家人用完午餐就要回国。那少年正在玩游戏。艾森巴赫终于恶病突然发作而倒下,远处像涛声般传来许多叫喊少年“达秋”的名字,艾森巴赫觉得那少年像在向他挥手。那少年向海的那边走去。
--from <音乐圣经>
-
-
IMGP38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5/19 11:09:47 上传)
-
-
IMGP382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5/19 11:09:47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