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转帖】哈丁这么差吗? [复制链接]

1#
週五聽了哈汀 (Daniel Hardin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上半場的演出,甚為難過與感慨。這可分成很多層次。就個人層面,倫敦是我學習並居住四年的城市,我也常常欣賞倫敦交響樂團的演出。我想念倫敦,也想念這個樂團,一如我曾在波士頓念書,至今仍然想念波士頓交響樂團的聲音,也支持紅襪隊一樣。離開倫敦兩年多,多麼高興能夠再次見到這個樂團,見到許多熟悉的團員。但多麼遺憾,居然是在如此不堪的情景下再會。倫敦交響樂團變差了嗎?或許沒有,畢竟在這種拙劣指揮的帶領下,要有好演出大概也很困難。而這也是我的感慨。我16年前就聽過哈汀演出了:他22歲,和女高音薛佛(Christine Schafer)合作,指揮逍遙音樂節晚上10點場的荀貝格《月光小丑》 (Pierrot Lunaire)。那時的他真是英國音樂界的新希望。哈汀首次來台是和馬勒室內交響樂團合作,那時的他也還是一個音樂會結束後會馬上在譜上註記演出問題的認真指揮。但如今的哈汀,40歲不到,卻已經變成一個排練漫無章法,不專業也不敬業的節拍機,我不知道會有哪個指揮,會在排練協奏曲時說:「樂團有一百多個人,很難合,也很難跟,你(指獨奏家)應該要配合指揮,而不是我們來配合你。」而這還是他在巡演前從來沒有指揮過,但鋼琴家已經演出過40遍的協奏曲。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成功來得太容易,觀眾又太仁慈。哈汀的崩壞不是一朝一夕,但直到這次親眼目睹排練,才知素質可以低落至此。但他仍然是一個被捧出來的「明星指揮」,不少觀眾也就聽信宣傳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果演奏得荒腔走板,觀眾仍然給予一樣的掌聲,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夠持續進步呢?以呂紹嘉/國家交響樂團和里斯 (Dmitry Liss)/北市交的近期同曲演出相比,倫敦交響在哈汀的指揮下,拉赫曼尼諾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樂團部分表現,連國家交響樂團和北市交的一半都搆不到,而這兩場的確是精采演出。如果周五晚上的聽眾平常也能夠多聽一下國內樂團的表現,就會知道迷信國外樂團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或許連鼓掌都鼓不出來。但掌還是要鼓的。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面對一個完全拿不出專業水準的指揮,當晚的獨奏家王羽佳還是完成了演出。只能說,那是在所有難過和感慨中,僅有的一點安慰。
分享 转发
EMT 982
JBL K2 S9800
ARYE K 1XE
DANIEL HERTZ M5
TOP
2#

如果哈丁对着王羽佳说出这种话,那真是除了博羽佳同学轻蔑一笑无他了。
哈丁的协奏曲录音也听过一些,总体上是尽职尽责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协奏。对着王羽佳能说出这种话纯属敷衍,态度很恶劣。当然LSO也是出了名的无组织无纪律,每一个铁腕的指挥确实可能也很难带。
难怪三大青年指挥,他最没什么起色了。杜达梅尔红的发紫,雅尼克加盟DG以后半年发了3张专辑(不算他的协奏曲录音)曲目都是重量级的。哈丁呢,一张马勒10毁的人多赞的人少。只有一张布兰诗歌尚算不错。后面就跟绝唱了一样,一直没有新唱片。
最后编辑chrisspher 最后编辑于 2014-03-18 23:29:39
TOP
3#

听过一次他带巴伐利亚广播在东艺的现场,感觉还行啊,不至于这么不济吧?
TOP
4#

听了他和LSO在北京的演出,实在是太平庸了!和Chailly与莱比锡在上海的演出相比,不在同一个档次。以后我不会在听他的音乐会了!Thunder Download Plugin
Thunder Download Plugin
最后编辑hecq 最后编辑于 2014-03-19 11:15:24
TOP
5#

哈丁刚和李云迪、柏林爱乐合作了皇帝
TOP
6#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14-3-18 23:28:00 发表
如果哈丁对着王羽佳说出这种话,那真是除了博羽佳同学轻蔑一笑无他了。
哈丁的协奏曲录音也听过一些,总体上是尽职尽责的,他不可能不知道该怎么协奏。对着王羽佳能说出这种话纯属敷衍,态度很恶劣。当然LSO也是出了名的无组织无纪律,每一个铁腕的指挥确实可能也很难带。


说的在理。这种说大话居高临下的态度,简直是美、英盎格鲁-撒克逊的通病。
TOP
7#

各位都想多了,他一定是妒忌王MM和他师父滴关系。。。
TOP
8#

呵呵。话说哈丁这小子,最早是从什么石头里面跳出来的?阿巴多、拉特尔哪一个是他第一个师傅?
TOP
9#

这个我觉得很奇怪,哈丁和伦敦交响乐团在北京的马勒第一,大家都说不行;而在广州,大家纷纷喝彩,广州观众不是没听过好的马勒第一啊,郑明勋带过首尔爱乐来。

或许音乐厅的因素是很大关键,星海的效果比国大好太多了。
TOP
10#

国大的效果两个字,稀薄。和音箱一样,没有了饱满的中频,说什么都白搭。
TOP
11#

原帖由 hecq 于 2014-3-19 11:14:00 发表
听了他和LSO在北京的演出,实在是太平庸了!和Chailly与莱比锡在上海的演出相比,不在同一个档次。以后我不会在听他的音乐会了!Thunder Download Plugin
Thunder Download Plugin


Chailly人家成名已久,虽不是顶尖但也跻身一流
TOP
12#

原帖由 bbc4 于 2014-3-19 13:58:00 发表
呵呵。话说哈丁这小子,最早是从什么石头里面跳出来的?阿巴多、拉特尔哪一个是他第一个师傅?



17岁时,哈丁组织起一批乐手演出勋伯格的作品,并制作录音寄给了自己心中的偶像——指挥大师西蒙·拉特尔爵士,西蒙听过立即聘请他为助理指挥。随后哈丁就读剑桥,19岁又被克劳迪奥·阿巴多聘请担任自己在柏林爱乐的助理指挥


话说这二位都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这徒弟不听也罢
TOP
13#

drdd兄真渊博啊。从这份简历来看,小哈必然是有两下子的,两位当代大师不约而同青眼有加,足以说明其过人天赋。

不过我对他的两位师傅也不算感冒,太轻太琐碎。哈丁也是这个调调(DG的录音更加突出这一点)。纯粹是个人口味问题,我更喜欢不拘泥细节厚重生猛的钝刀。
TOP
14#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TOP
15#

原帖由 玄英閣 于 2014-3-21 21:55:00 发表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介个是太先入为主了,我以前也有这个状况,是“心胸狭隘”的状况,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国籍和演绎真的没太大关系,倒是和人的性格气质有关联。真的不是德奥的就是日耳曼人独美。
TOP
16#

原帖由 meta 于 2014-3-21 23:56:00 发表
原帖由 玄英閣 于 2014-3-21 21:55:00 发表
其实不少人是人云亦云的,我一个朋友就不喜欢阿巴多,看到阿巴多的CD就浑身不舒服,连带不喜欢穆帝、夏依等意大利指挥,说德奥味道不浓郁。我看就是心理作用吧,如果用卡拉扬的标准去衡量这批意大利指挥,自然风格完全不同。

介个是太先入为主了,我以前也有这个状况,是“心胸狭隘”的状况,所谓兼听则


昨晚听了遍穆拉文斯基的柴一钢和卡拉扬的,独奏都是李赫特。那味道完全是两回事。虽然烧友对卡的版本推崇,但李赫特认为那是失败的演绎
怪不得有个传说——录三重协奏曲的时候,李赫特先跳出来说不对,然后是大卫,最后连卡拉扬阵营的罗斯特罗波维奇也说不对。也就是所有俄罗斯学派的都不认同卡的演绎。
当然,卡也不是什么正宗德奥人,他是希腊血统。
TOP
17#

当然这个更准确的说是文化背景,而不是人种、国籍,诸如上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家,Bruno Walter、Otto Klemperer他们还是犹太人。音乐这东西最终还是内化到人的情感之中,人的物理构造没有区别,所以从生理上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真正的不同是演奏者和聆听者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更多个体经验不同导致的差异。我觉得好的东西有种共识,就是因为它符合大众标准,这种标准是能够凌驾到那些微观的差异之上的。比如说某个版本被权威推荐,而且在听者中也被推崇。我往往觉得以国别看待演奏者有点还是东西方冷战的思维,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区分东西欧,而不是更苛刻的区分英美德意,往往俄罗斯和德国的比较要远甚于德国意大利的。
以现代的演奏来看,先人留给后人的诠释途径不多,更多的演奏者开始强调乐曲包含自我的个性,这个也就越来越远离所谓地域文化的定义。而且从诠释角度来说,我觉得演奏气质是更为接近作曲家的风格,你很难想象莫扎特的作品演奏成排山倒海。像李赫特那种人,我反而觉得他演奏贝多芬比肯普夫恰当,因为他贴合贝氏的性格特质。
如果仔细读《游艺黑白》,你会发现当代的演奏家越来越模糊学派之间的区别,他们承认一些传统,这更多是一种历史的师承,这有点像我们中国的鉴宝,也就是说他认可他所受的教育是流传有序的,但他不承认学派带来的风格鉴定,如果有风格,也只是他作为个体的一种自我内在演绎式的展示,他也许受学派启发。
综上,我觉得不应该忽略国家民族这个大的因素,但真正决定性的并非仅仅是文化背景,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且对某个人来说这些也差异很大。
TOP
18#

原帖由 meta 于 2014-3-22 17:55:00 发表
当然这个更准确的说是文化背景,而不是人种、国籍,诸如上个世纪的德国音乐家,Bruno Walter、Otto Klemperer他们还是犹太人。音乐这东西最终还是内化到人的情感之中,人的物理构造没有区别,所以从生理上得到的感受是相同的,真正的不同是演奏者和聆听者文化背景、情感经历等更多个体经验不同导致的差异。我觉得好的东西有种共识,就是因为它符合大众标准,这种标准是能够凌驾到那些微观的差异之上的。


我相信文化上的差异非常大。后天的教育和先民的风格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再扯个我喜欢的卡洛斯克莱伯,他是德裔,但长在阿根廷。所以我觉得他指挥欢快热烈的曲目比其他人更有感染力
不过就血统论来说,李赫特是德裔,卡拉扬是希腊裔。所以“像李赫特那种人,我反而觉得他演奏贝多芬比肯普夫恰当,因为他贴合贝氏的性格特质。


嘿嘿
TOP
19#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理想的时候,谁都不是神,也不是被电脑编好程序的。娜姐再牛,也并非常胜将军。依据一两场音乐会就下结论说哈丁“那么差”,也太可笑了吧!两位大师都看走眼?
TOP
20#

原帖由 音乐的奉献 于 2014-3-23 21:53:00 发表
每个人都有状态不理想的时候,谁都不是神,也不是被电脑编好程序的。娜姐再牛,也并非常胜将军。依据一两场音乐会就下结论说哈丁“那么差”,也太可笑了吧!两位大师都看走眼?


一两场音乐会的表现可以忽略,不过那句“乐团100多号人不可能配合你(独奏)”确实很说明问题。
大师走眼的事情比比皆是,一两人的评价也只是一时的事情。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