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2728293031323334» / 3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春节前再访南京威虹音响 [复制链接]

查看: 179700|回复: 350
301#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21:2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m711130 于 2014-1-28 19: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17:44:00 发表
对于吴大师的如下听感:KTEMA这对喇叭相当大食,很难搞到平衡,而且有一个相同的特点:高音太亮,低音量感不足,大音量下紧张压迫感比较明显,无法提供宽松无压力的听感。KTEMA双9寸的低音单

所以我前面说过我对他的观点持保留意见。在花鸟家的敞开式空间,KTEMA喇叭即使是一对MBL9008A推,也显得低频能量和密度不足,更何况胆机来推了,胆机的阻尼系数本来就偏低,反映在对低音单元的控制力无法和大功率,大电流的石后相比,过阻尼一说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当然KTEMA不是不能用胆机来推,大草的KTEMA就是用KONDO的GAKUON单声道后级(每边两只211并管)来推的,但大草的空间是密闭式,后面有实墙对KTEMA的低频进行足够的反射从而增强低频的量感,而且面积比花鸟家小得多,个人感觉,KTEMA并不适合面积太大的开放式空间,20-30平方左右的密闭式空间是最适合这对喇叭的。
最后编辑wm711130 最后编辑于 2014-01-28 21:58:18
TOP
302#

说实话,2402论HIFI,低频强劲远不是我以前玩的SALON的对手,如果用9008推,音压,场面感远胜2402.抛弃他只是因为声音太机械,而号角的乐感还不及SALON。反正到现在没听到让我中毒的能演绎古典音乐的号角箱。
TOP
303#

原帖由 wm711130 于 2014-1-28 21:5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21:2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m711130 于 2014-1-28 19: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17:44:00 发表
对于吴大师的如下听感:KTEMA这对喇叭相当大食,很难搞到平衡,而且有一个相同的特


9008A推KTEMA在花鸟家已经算不错啦,2402如果拿过去,低频下潜和密度本身其实不如KTEMA,声音表现本身是可以预期的。如果不是箱子太大不方便搬动,不然真可以现场比较说明的。明年上老周那里找对KTEMA和最接近2402的号角箱比较一下。
大草的听音房如果没记错的话是:3米*6米=18平方。很小,但能在香港,不是大富大贵,能在家里弄出这么个独立空间,已经算是极其不容易。大草现在用KONDO推KTEMA,到底是玩的什么路线,耍的什么声音,我和花鸟也很好奇地讨论过,是不是在杂志社大鱼大肉,大鸣大放惯,回家清茶一杯,小家碧玉一番,把上半身的音色味道玩出就行?从他用全套银彩双皇冠线材就可看出几分端倪的。草哥来常州,见过面,谈过话,但不算熟。以后有机会去香港,如果他还没换的话,还真想去他家听听的。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4-01-28 22:10:42
TOP
304#

从SERBLIN设计的草图上可以看出,KTEMA的低音其实是双侧向发出,模拟音乐厅的立体多向发声,后背板上几条细长孔是泄压孔,去除木板共振的因素比较多,不是为了让声音通过板而靠后墙的反射来取得低频的。所以摆位上还是比较灵活的。在相位处理上要注意一下。
showimag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1/28 22:25:52 上传)

showimage.jpg

showimage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4/1/28 22:25:52 上传)

showimage2.jpg

TOP
305#

原帖由 wm711130 于 2014-1-28 21:5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21:2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wm711130 于 2014-1-28 19:58: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4-1-28 17:44:00 发表
对于吴大师的如下听感:KTEMA这对喇叭相当大食,很难搞到平衡,而且有一个相同的特

说了个半天还是hifi性,玩HIFI低频当然是多多益善,欣赏音乐KTEMA足矣。况且2402的低频延伸还不及KTEMA,还原钢琴的低音键,交响乐团的低音提琴组2402是少下半段的,不过这并不影响欣赏音乐,2402缺的是播古典音乐的气质,音乐缺了起承转合,少了点感情。艺雅推2402确实把号角的特点玩出来了,乐感增加不少,我认为已经是好声了,但300胆机,20周年推出来的声音依旧是呆木平直。2402最适合的估计还是爵士,古典并不擅长。还有ktema的能量只有那么大,即便侧面是实墙,也差不多。2402后面也是玻璃窗,是否极低频跑掉了,我看未必,纸盆,布边15寸也只有那点能量。ktema高音不偏亮,儿子弹琴时,我也在听钢琴,这是真实的对比,你的观点只是书上的HIFI论,自己心里认为的钢琴声,并没有脚踏实地和现场对比。
TOP
306#

在代理商提供的手繪稿當中,我們大致可以理解Ktema特殊單體配置設計的原因。Franco希望喇叭可以表現出真實音樂廳的聆聽感受,而在音樂廳當中,交響樂團的配置並不是「排排站」,而是弦樂在前、銅管在後,打擊樂更是在最後一排,因此Ktema的中高音單體一如傳統,一樣擺放在喇叭前方,但低音單體則在喇叭背後,外增加一塊反射板,把低音從兩側向外擴散。這樣的設計想法講起來很合理,就是模仿音樂廳的聲響與配置,但實際上卻很困難,大部分喇叭會讓高、中、低音單體排成一列,就是為了讓各頻段的聲響達到一致的時間相位,當我們把低音單體擺在喇叭後方的時候,如何讓低頻與中高頻達到一致的時間相位,就成了新的難題。
我相信Franco在為Ktema選擇特殊的背波擴散低音設計時,早已胸有成竹,這類設計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喇叭當中,低頻可以很自然地擴散,表現出開闊的音場與輕鬆的量感延伸,但遇上快速激烈的音樂場面時,往往會有速度比較慢的問題。Franco理當瞭解設計本身的限制,也想好如何解決這樣的難題,箇中技術細節我手上資料不夠多,無法詳細為讀者們介紹,但背後藏著2只特別訂做的9吋低音單體,加上兩側板上面特殊的弧形開口,處處都是Ktema設計的玄機,單講技術名詞或許顯得生硬,我們不妨把這些細部的處理看做是Franco Serblin數十年經驗的累積,融合為嶄新的喇叭藝術呈現。
TOP
307#

在巴洛克試聽Ktema,搭配選擇全套Electrocompaniet,包括EMC 1UP CD唱盤、EC 4.8前級、AW400單聲道後級,以大功率驅動Ktema。從原廠數據92dB的效率來看,Ktema應當不是太難推的喇叭,搭配400瓦的AW400可說是綽綽有餘,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音質音色的表現,而不需要擔心功率夠不夠的問題。簡單地用Ayre測試片檢查一下頻率響應與聲音相位,我就開始正式試聽了,畢竟Ktema在巴洛克這裡已經唱了一陣子,而我又只有這麼一個下午的時間可以和Ktema相處,自然要把時間盡可能擺在音樂上面。

熟悉Franco過去作品的朋友,大多為其甜美高貴的中高頻表現所迷醉,Ktema也不例外。譬如女高音弗萊明演唱的「The Beautiful Voice」,播放第四軌德弗札克的「媽媽教我的歌」,弦樂與木管帶出工整而輕柔的旋律,接著是弗萊明輕柔甜美的歌聲,Ktema展現出均衡而真實的樂器質感,而且帶著獨特的高貴感,那是一種難以言喻的聲音光澤,音樂中帶有明亮舒適的光采,舞台空間感開闊而深遠,室內樂團與女高音的合奏有著聲響上的親暱感,樂團的位置略在後方,弗萊明的歌聲則凝聚而浮凸,嗓音厚實而有密度,有著非常漂亮的均衡感,可以感受到女高音咬字清晰的些許唇齒音,同時把演唱時的胸腔共鳴表現得很好,這些豐富的音樂細節,配合著開闊的舞台音場,Ktema不僅有音樂會現場的真實感,同時把很難表現的音樂美感一起帶了出來。我幾乎忘了我是來工作的,是來試聽Ktema的,一路就讓CD播放了下去,連聽好幾首歌。
TOP
308#

室內樂的表現這麼迷人,我在拿出Carol Rosenberger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Opus 57「熱情」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但Delos這張錄音精彩地把貝森朵夫鋼琴的龐大動態收錄下來,成為音響迷非常好的試金石。

在Ktema上面,Rosenberger的演奏更顯深刻,「熱情」的開始很輕,彷彿一連串的問句,卻找不到真正的答句,隨之而來的強奏似乎有了回答,卻又不是全然工整的句子,就在輕與重之間,「熱情」的音樂展現出深刻的份量,Ktema表現鋼琴的輕,帶著適當的黏滯感,因為演奏者要輕輕地彈,所以琴槌不是一下子快速敲打下去的,而是稍慢一點,而Ktema表現鋼琴的重更是精彩,不僅有用力敲擊下去的爽朗乾脆,延音踏板的變化也沒有放過,呈現出演奏時生動的音樂表情。這張Rosenberger是我非常熟悉的唱片,在Ktema上面播放卻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鋼琴的表現依然剛勁雄渾,但並不是猛爆的走向,豐富的音樂細節與獨特的殘響延伸,卻讓人聽到更深刻的音樂表情,這樣的音樂表現很真實,卻更難得地把音樂的情緒用很美的方式呈現出來。
TOP
309#

真實與美感之間取得高度的平衡

我又選了一張貝多芬,那是歐陽伶宜與廖皎含合作的「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這是一張很精彩的雙CD錄音,一開始的F大調「魔笛」主題變奏曲是很容易討人喜愛的作品,旋律取材自莫札特,很難得地在貝多芬的作品中展現輕盈的性格,大提琴與鋼琴對稱而均衡地把主題演奏出來,那是捕鳥人歡樂吟唱的旋律,接著就是輕快雀躍的變奏。在Ktema身上,大提琴的共鳴帶著些許的濃郁感,但卻不會過於厚重,聲音的密度與份量都很好,與鋼琴愉快地相互應答。在聆聽弗萊明的「The Beautiful Voice」時,我提到Ktema表現音場舞台的深度與寬度非常好,但在聆聽「貝多芬大提琴與鋼琴作品全集」時,那舞台空間感就小了一些,這一點表現出Ktema再現音樂的功力了,歐陽伶宜與廖皎含錄音的亞門古典音樂錄音室,並不是很大的錄音間,Ktema很巧妙地錄音的空間感表現出來,也把音樂的親暱感表現得很好,在真實與美感之間取得高度的平衡。
TOP
310#

寬大深遠的音場

除了弗萊明、歐陽伶宜與廖皎含,我還聽了布拉姆斯的鋼琴三重奏、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馬勒第六號交響曲……,Ktema擁有很高的唱片鑑別力,錄音的取向是寬鬆濃郁,或是沈穩厚重,或是開闊寬廣,Ktema都很能把箇中旨趣輕鬆地表現。


但最讓我之迷醉的唱片,要算是伊凡費雪指揮布達佩斯節慶管絃樂團演出的「布拉姆斯第一號交響曲」,這首交響曲有著龐大厚重的展開,一路用很沈很重的份量向前邁進,我本來只想試一下Ktema能不能撐開一連串龐大的氣勢,沒想到結果卻讓人驚喜,我第一次聽到這麼寬大深遠的音場,樂團Tutti一連16個小節緊張的旋律,伴隨著重重的定音鼓,在Ktema的音場表現中,音樂本身雖然帶著重量與緊張感,但寬闊深遠的舞台卻拉開的壯闊的氣勢,彷彿是坐在音樂廳最前面幾排,音樂的聲浪一波又一波很有份量地襲面而來,但自然的聲響不帶壓力,而是讓人聽得興奮暢快。

我沒把第一樂章聽完,因為我沒時間把整首交響曲都在Ktema身上好好享受,直接切換到第四樂章,等待那令人興奮的銅管,那段音樂曾經出現在布拉姆斯寫給克拉拉的信,一段五線譜的音符下面寫著:「從高山到深谷,我獻上最深的祝福。」在一段厚重翻騰的導奏之後,法國號吹出了這段旋律,由高而低彷彿聖詠一般,接著是長笛演奏同樣的旋律,Ktema深邃寬闊的音場,把「從高山到深谷」的祝福描寫得淋漓盡致,布拉姆斯擅長應用銅管的厚實呈現音樂的份量,在Ktema一樣用足夠的聲音密度予以回應,即使用很大的音量聆聽,那音樂還是帶著應有的輕鬆感。我真的忘了自己是來試聽Ktema的,奢侈地把第四樂章一路聽下去,完全不想理會音響評論這件事,這第四樂章有多長?16分56秒,而我就這麼一直聽下去,直到樂曲結束,深深地吐了口氣,心想,這真是精彩的布拉姆斯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