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系统中均衡器使用利弊孰大? [复制链接]

查看: 87067|回复: 194
11#

回复 88# wfw1951 的帖子

老先生好,一般而言,点声源的音箱与号角箱子相比,在钢琴和人声方面显得有所不足(尤其是钢琴演奏中左手低音的泛音部分),往往由此朋友们得出结论说,箱子各有所长;我想表达的是,用好均衡器,能使前者弱势往后者强势方面靠拢,至于如何做到,那就看机遇了。这是我不得不进来再次为此设备阐明的观点;谢谢。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3-12-23 14:29:21
TOP
12#

回复 91# wfw1951 的帖子

回老先生,您能看出我对你的尊敬,上贴涉及箱子调声如何发挥长处,向正能量方向靠拢,恕我直言,不可公开,主要不是针对您的。您看威信老板家中所用器材包括搭配,在一般人眼里是反其道而行之,可是他将雅马哈钢琴放在客厅里,有其自信,因为他的做法是对的,他的箱子也有那个“小盒子”。
TOP
13#

回复 104# 修竹 的帖子

和兄握个手,前者链接中第一款是日本“神话”唱片出品的黑胶复刻CD唱片,现将其使用的设备载录如下,以证明同样器材在不同人手里会制造出截然迥异之声:
JAPAN  MYTHOS  GIVE  YOU  THE  BEST  SOUND /  OUR  MACHINE  
(日本“神话”给你最好的声音/我们的机器)
Preamplifier-Marantz Model 1 & Model 7 (前级:马兰士1、7)
Power Amplifier一Mcintosh MC-275 (后级:麦景图MC275)
Player-Garrard 301 BBC (Full CFRP Carbon tuned) & EMT 927 (唱盘:EMT 927 唱盘惰轮和Garrard 301 英国广播公司播放唱盘)
Cartridge-Ortofon SPU-AE ( 1959 model) -CC composite carbon shell
(唱头:Ortofon SPU-AE ( 1959 model) -CC composite carbon shell、EMT TSD-15 、EMT OFD-25 )
Tonearm-Ortofon RF-297 original (唱臂:Tonearm-Ortofon RF-297 original)
Turntable Mat-CC Composite (5mm) (转盘垫:CC Composite (5mm)
CD Recorder- Tascam DV-RA1000HD (CD刻录机:Tascam DV-RA1000HD)
Monitor CD-Studer d730 (专业CD播放机:Studer d730)
Monitor Speaker- Tannoy Autograph (Monitor Gold 15 inch) (监听音箱:天朗“奥特格拉芙,金15寸”
Monitor Headphone-Sennheiser HD-800(监听耳机:梅森海尔 HD-800)
TOP
14#

回复 110# Real 的帖子

你真是狂妄至极啊!就是这堆东西在你面前,你能搞出这种声音?教导你不是摆资格:如何用数据创造美的音乐?
TOP
15#

回复 123# wfw1951 的帖子

老先生好,我们知道均衡器的前身不就是调音台吗。唱片制作能离得开它吗?以此观点,录音工作就是一个搞失真过程啦,显然是不对的。关键问题是使用何种均衡器、如何掌握和使用好它。
TOP
16#

回复 126# 車佬 的帖子

回兄,您说的波形失真是针对于均衡器而言呢,还是因为多个香炉而推算出来的?这样说吧,古典唱片和流行唱片在灌录过程中,EQ值肯定不同,这是因为不同音乐所需表现形式而定,那么家用音响器材为何不能按此要求调整呢,如果以“失真”来衡量这一切,那么请问,世上那套音响器材同时把爵士、古典、流行都播放好,答案是否定的,这个“失真”可谓不小啊;我们更不能说,唱片录制完成后录音室之声是唯一标准。
TOP
17#

回复 130# 車佬 的帖子

车佬兄好,失真和谐振,对于音响系统而言是无处不在的,不用回避和担心,这里有个大小前提问题,引用调音台或均衡器,能够帮助我达到现有音响器材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相信任何搭配与组合的音响设备都无法替代调音台和均衡器对于eq值的修正,这是正能量,其作用相对于其他小失真不足为奇。我们以常见的器材设备而论,小型书架箱在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时,为了突出小提琴声部,自然会强调这一部分,可是与现场聆听效果差异很大,而大型音箱则能尽可能朝现场靠拢,如从“失真”角度而言,书架箱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可是很多朋友都在用,现在前者提及的调音设备可以派上用场了,听者如能掌握诀窍,使小提琴出现略微“远景”状态,以达到与乐队声部平衡状态,这过程自然会以减低HIFI性为代价,这种转化如果通过线材、沉板、脚钉等辅材,其经济代价较高,有得不偿失之嫌,当然这些调声辅材其主要作用,我以为不在此,该问题留着以后讨论,谢谢。
TOP
18#

我很担心你进来啊,万一被你偷学这门技术,跑出去招摇撞骗,那还了得,呵呵。。。
TOP
19#

回复 139# szlghyj 的帖子

回兄,我们简单一点吧,前者言及威信的旗舰箱子用上此原理,请想七八十万的箱子设计者不至于“自毁其声”,对吗?再提几位,菅野老者家中也用此设备,一代日本发烧大师兼录音工作者,此行干了大半辈子总比我强;就拿唱片爱好者熟悉的Mark Obert—Thorn(马克 奥伯特-索恩)、沃德•马森(Ward Marston)、平林 直哉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唱片制作人和转录工程师,他们都是使用者,这些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哦。
TOP
20#

回复 139# szlghyj 的帖子

兄可以找来日版绿门公司和Marston公司出版的唱片进行比较,前者不怎么信任eq值修正,而后者则加以补正,请问,何家出来的钢琴声更像、更能描绘出演奏家的演奏艺术特征呢。用聆听音乐的方式调整器材之声,其数据是为了更好展现演奏风貌,如果用“失真”来衡量音响中的一些行为,音响技术就会成为科技的附庸,从而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和价值。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