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那些感动您的音乐瞬间 [复制链接]

查看: 23121|回复: 49
21#

一次和老婆逛商场,商场里熙熙攘攘,飘来一段改编自魔笛的长笛作品,一地鸡皮。一次在超市门口,一个投币测身高和体重的仪器里出来一段巴赫长笛独奏,又一地鸡皮。还有在去北京的火车上,在卫生间的狭小空间里,巴赫的平均律第一首不期而至,如厕真是酣畅。
我的淘宝http://store.taobao.com/shop/view_shop-3816db9bfba735d36fd466ff8e8ff6a0.htm?nekot=a3N6eGx5cDIwMDc%3D1270610206826出不听或重复的古典LP\CD
TOP
22#

感谢楼主。这个论坛里很少有像这篇文字一样抛开版本、年代、演奏家而纯粹谈论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动。你的文字也让人感动。
TOP
23#

2004年七月,大清早爬起来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直播。近结尾处的一个节目,在马勒三第六乐章中,一些雕像的碎块吊在空中翻转腾挪,在音乐的最高潮,合并成为一个人形雕像。那一刻,激动和感动的无以附加。
TOP
24#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3-7-29 21:58:00 发表
感谢楼主。这个论坛里很少有像这篇文字一样抛开版本、年代、演奏家而纯粹谈论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动。你的文字也让人感动。

很久不见老兄了。有时候我也觉得:把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放到音乐上,究竟是幸运还是遗憾甚至错误呢?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5#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3-7-29 22:04:00 发表
2004年七月,大清早爬起来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直播。近结尾处的一个节目,在马勒三第六乐章中,一些雕像的碎块吊在空中翻转腾挪,在音乐的最高潮,合并成为一个人形雕像。那一刻,激动和感动的无以附加。
奥运这个马勒的细节就记不得了,很抱歉。不过马勒很早就听了。还是在90年代,那时候用SPHINX和BW听马三,细节清清楚楚,深受震撼。后来器材换了又换,始终找不到当年的感觉了,可能是自己心气浮躁了。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26#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3-7-30 13:46:00 发表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3-7-29 21:58:00 发表
感谢楼主。这个论坛里很少有像这篇文字一样抛开版本、年代、演奏家而纯粹谈论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动。你的文字也让人感动。

很久不见老兄了。有时候我也觉得:把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放到音乐上,究竟是幸运还是遗憾甚至错误呢?

这绝对是幸运!古典音乐能给我们不同于其他外在事物的感官和内心感受,有别人体验不到的感动和舒畅,它们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精华,是上天的恩赐,花在这上面的时间和精力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TOP
27#

(十多年前一篇旧文,贴上来)音乐经验说得吗,也许说得,也许说不得。一张盘里装着同样的音乐,我们却常有完全不同的体会。某一些时刻,音乐似乎格外动听感人,某一些时刻,同样的音乐,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某部作品你可能听过百遍了,你还记得第一次听它场合和感受吗?这些是音乐的经验吗?音乐经验就是私人经验,你自己的体验。音乐经验肯定于音乐有关,但是有时音乐在场,有时音乐却可能不在。中国人说信神如神在,当你想音乐时,谈论时,音乐怎么会不在场呢?

1.车上,带着耳机听《贝三》(英雄),是老克莱柏指挥阿姆斯特丹管弦乐团在decca那张录音。车子在小巷子里穿梭,突停突进。音乐在耳边挣扎奋进,曲折萦回。车子开到东关,路畅了,眼前一下子开朗。恰好耳机里小号吹得耀眼,音乐到了高潮。窗外,人声喧嚷,车内,大家表情冷漠。管弦乐就在一片静默中狂响,这场面多奇特。宏阔的高潮声忽然就打通了什么似的,胸里涨满,满面通红,一下子眼睛就湿润了。

2.听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的柔板,第一次听是福特文格勒纳在emi那一版,在南门到韦曲的中巴车上,座位上的弹簧直扎得人难受。几个半大小伙子骂骂咧咧拉客,车发疯似的开。沉寂中,马达轰响,作家预感瓦格纳之死的哀乐忽然就指到人心里,悲剧气氛如此浓烈,似乎要掏空人的身体和感情。那张盘后来送人了,我想如果再听,肯定还能想见车上那些恶小子的神情和身体那种空洞的感觉。

3.1999年,北京,严冬。里赫特奏的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甘家口金刚家,有金刚和李凝,王硕在场。刚买回来的盘,用金刚那破套机放。他家没暖气,就都裹着棉衣听,挤在他家的小沙发上跺脚。金刚仍那么抗拒,王硕仍那么真诚,李凝的眼睛仍那么美丽。天太冷,音乐也没听出什么名堂,但是那个场面却老记起。

4.1995年,北京钢院学生宿舍,和朋友谷壮说起听马勒《第二交响曲》最后一个乐章“复活”的场面。描述的时候,浑身战栗,当时没有音乐,音乐却如在耳边。

5.车上,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伯恩斯坦在dg的那一版。圆号响起,闭上眼睛,旧俄知识分子集体的苦闷情绪,老柴的个人抑郁症、同性恋,俄罗斯风物等全冒出来。睁开眼睛,窗外,二十一世纪初年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小街,大家伙各忙各得,发廊、餐馆、行人,看起来活得都不错。

6.某夜,苦闷交集难与人言。听肖邦《夜曲》,马加洛夫在philips的版本,19首中靠后的一首,忽然入心,大感悲凉愁闷后,似有所解脱。于是发短信给三个朋友说此感受,须臾,得到这样三个回复  :1)你怎么了,想到什么伤心事了?2)怎么还不休息?3)很好的感觉,悲剧是自己的宽慰。

7.某年12月25日,圣诞节,大清早。我假模惺惺取出亨德尔《弥赛亚》来听,谢尔欣在westminister的超长版本。其实这部作品很适合在夜间用适当的音量作背景,悦耳的人声,柔软的弦乐,极其曼妙深远。但是我们没有宗教背景,又无意去寻探原文,总觉得和它有说不清的距离,只拿其当好听的音乐欣赏。那天,音量开大,那些合唱忽然就发出了我从没听过的雄浑,好啊,简直可带人跃上云端,去触摸上帝之足了。突然,厨房里声音大作,好杀风景,关了门也不成。于是我只好跑到厨房给母亲帮厨,这时音乐从我屋里曲曲折折传过来,却再也没什么干扰了,这才是我和这部作品最适当的距离吧。

8.夏,烈日当头。鼓楼,巨大的城门洞,我从中穿过。忽然听见唢呐声,中国乐器里,我最怕听这个,一听就掉眼泪。大太阳底下,一个盲人昂了首在吹,却平静得很。一个中年女人,可能是他老婆,似乎眼也不好,手里拖着个盘子,里面有些毛票。我手里撰着一块钱,撰出汗来,可我不敢走进他们,我是怕那唢呐声。这场面大家都看到了,可是唢呐声是否吹进每个人心里,就不得而知了。

9.某年进山,随身听没了电,几天听不到音乐。可是某个旋律却总在脑海里盘桓,吃饭说话它都在脑海里,赶也赶不走。开始是一点,最后整首我都能背诵了,离开山时,我才想起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将它念叨了好几天,回到家,就赶紧找出那首作品来听,却发现根本没有自己脑海里那首好听。

10.某夜,蜗居里听巴哈的《约翰受难曲》,里希特指挥慕尼黑巴哈乐团的版本。本来边看书边听,可是众赞歌一起来,耳和心就全被拉过去了。肃穆、沉静,整个让人无话可说。直至曲终,许久,我仍出神的坐在寂静中发呆。音乐真的结束了吗?在曲终的那个时刻。
TOP
28#

心灵的感动······
TOP
29#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3-7-30 21:45:00 发表
原帖由 shinelb 于 2013-7-30 13:4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ludwig2000 于 2013-7-29 21:58:00 发表
感谢楼主。这个论坛里很少有像这篇文字一样抛开版本、年代、演奏家而纯粹谈论音乐给人带来的感动。你的文字也让人感动。

很久不见老兄了。有时候我也觉得:把这么多精力和时间放

很佩服兄台的境界。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30#

原帖由 法国组曲 于 2013-7-30 23:38:00 发表
3.1999年,北京,严冬。里赫特奏的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甘家口金刚家,有金刚和李凝,王硕在场。刚买回来的盘,用金刚那破套机放。他家没暖气,就都裹着棉衣听,挤在他家的小沙发上跺脚。金刚仍那么抗拒,王硕仍那么真诚,李凝的眼睛仍那么美丽。天太冷,音乐也没听出什么名堂,但是那个场面却老记起。

谢谢兄台和大家分享您的爱乐经历,我尤其喜欢第三条。其实,这段话就是说人的精神生活要比物质生活还要重要,我很能理解的。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