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和谐花园 于 2013-7-25 11:14:00 发表 香港歌商业味浓点,有时候整张专辑一首原创,九首改编。弹丸之地已近极致。 |
我倒是觉得,80年代到90年代初,香港乐坛的鼎盛,其实和唱片监制乐于改编各国歌曲密不可分。我有资源,可以找好的音乐人创作,我钱不多,就可以直接改用流行的外国歌曲。也可以说,香港乐坛的衰落,其实罪魁祸首是所谓的主推本土创作,甚至杯葛外来改编。
毕竟,香港就弹丸之地,哪有那么多优秀的音乐人(尤其是曲作者),你要支撑那么多歌手每年那么多歌曲,就靠本地的创作人,显然是不可能的。林夕可以一年填三百多首词,但如伦永亮每年写几十首歌,已经是顶峰了。因此,改编优秀的外国歌曲,是最简单的,但最有效的方式。
我觉得,当时香港乐坛的这个做法,是过犹不及了。最终结果,导致很多的歌曲,粗制滥造,旋律雷同。而且,好的几个音乐人,比如雷颂德,CYKONG,都被大公司拉去做某些歌手的御用作曲甚至监制。香港乐坛,就再也不是百花齐放了。
我们可以随便说出50个在80年代成功的香港歌手,但在新世纪的十几年呢?真的屈指可数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