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见证录制广州交响乐团一场音乐会的非常发烧之旅 [复制链接]

查看: 28915|回复: 102
11#

听现场最明显的是声音自然,宽松,没有压迫感,声音密度高,层次分明,没有所谓听音响强调的音场。
晚上8点钟我们进入了广州交响乐团的监听录音室。同行的多了资深动手派发烧友阿杰。监听室的现场有一大屏幕,可惜当天因线路维修原因不能监看现场情况。音乐会一开始,我深深体会到即使是监听的现场实况与现场的差别太大了。无论多好的录音器材通过器材出来的声音都没办法和现场相比。毕竟经过各种器材出来的是压缩的声音。现场的实况有些听LP的感觉(正确是听LP的声音接近监听录音室实况的声音,邝版话是开盘母带的感觉。由于本人缺乏听母盘的经历,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不知如何形容了)。最大的分别是当小提琴协奏曲演出时,张金茹的琴声比现场的大声很多,和LP唱片里的声音很相似。原因是排练场现场没有摆麦克风拾音。我们虽然上午坐在皇帝位,毕竟琴离我们距离很远,上午排练时,张金茹的身体随音乐的演奏有一定的摆动,琴面有时向指挥的方向,有时正对观众台,琴声也有明显的强弱变化。更何况她的那把琴不是意大利名琴。上午一位在台下负责监听的工作人员就曾向叶詠诗指挥建议:演出时张金茹应走前些,靠近一些观众席。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24:46
TOP
12#

上半场结束后有一段休息的时间,坚叔马上倒回一小段录音给我们听。原始的录音直白,干净,没有味道,象白开水似的。说实话,那种声音不会吸引多少“发烧友”。坚叔见状马上说想不想听一下变化?说完,他在面前的器材上按了几个键,再重放了刚才的一段录音。哗,小提琴声圆滑了,泛音丰富了些。我看到机器显示屏上出现了某世界著名音乐厅的英文,估计是使用调音台设置了该音乐厅的音响效果。录音师几下动作,设置了某种音乐厅效果出来的音乐就改变了不少。由此可见,平常我们觉得好听的唱片很可能与原始的录音是大相径庭,录音作品经录音师调整后(俗称加了“味精”后)就象你和老婆去照婚纱照,经化妆师化妆后,有的妆你老婆变得典雅了,有的变得成熟了,有的变妖艳,甚至可能咋一眼看都认不出了。音响的录音师完全是对音乐作品的深度加工,再创作。好的录音师对音乐录音是锦上添花,象伟大录音师韦坚信,创立了“迪卡树”的录音方式,也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录音风格。而差的录音师可能毁了一场精彩的演出,降低了乐队在唱片听众中的水平,甚至影响了乐队、乐手的声誉。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0:55:25
TOP
13#

晚上十点多,音乐会散场了,坚叔去音乐厅收录音的麦克风。他临出门时我问过他,当晚录该场演出使用了8支麦克风拾音,其中单独一只是录张金茹的小提琴。坚叔早上约六点起床,七点多来到星海音乐厅设置录音的麦克风,一早忙到晚。我们看到的是录音的一个片段,对录音工程师来说,重要的后期工作才刚刚开始。临走时,坚叔送我们每人一张广州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C小调第二交相曲(复活)的现场CD。我看到后面写着录音师:杨震,蔡亚敏,后期制作:邓弈坚 翁业增。可惜字太小,我看不清叫女儿认真看才看出。唉,怎么这么不重视录音师们的工作呢。
TOP
14#

近日买了套张惠妹的双HQCD精选碟,碟中小册子中对每首歌的作词、作曲、甚至和声创作者,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甚至和声的人的名字都列了出来,清清楚楚。可见台湾对知识产权,音乐唱片整体创作人员的尊重。希望我们今后的唱片制作过程中亦能向台湾同胞学习一下。遵照台前幕后参与创作的工作人员付出的劳动和应有的署名权。让我们共同向付出辛勤劳动的唱片录音师敬礼,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手头上的好唱片。
   感谢坚叔给机会我们体现现场,体会监听录音和现场的对比和录音的变化。这种机会可遇不可求。希望坚叔等音响录音工程们能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音乐会现场录音,让更多没到现场的音乐爱好者聆听音乐的美,分享现场的旋律魅力,感受现场的热烈气氛。
TOP
15#

TOP
16#


峰哥都很认真听



动手派资深网友阿杰



中场休息,摆拍,有姿势没实际,不敢真动坚叔的东西

淡定的罗总


这招象弹古筝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2:00:30
TOP
17#

KEN版这招象弹钢琴



阿斌版主若有所思


最后编辑shotchen 最后编辑于 2013-01-25 22:10:59
TOP
18#





TOP
19#

你问我参加活动后的感受如何,就象星海音乐厅夜色般美丽:












TOP
20#

如果在我面前摆两场音乐会门票,一张是近七十岁的国际著名小提琴家的演出,另一张是中国金钟奖第一名的小提琴手的音乐会门票,二选一的话。我一定会选后者。看了一些世界伟大小提琴家的介绍,他们很多都是青少年时就表现优异,脱颖而出。很多十来岁就登台演出,令很多导师都非常赞赏。有趣的是很多小提琴家,或者指挥家经常是在救场的时候一炮出名,震惊乐坛。他们在成名前绝大多数都是每天超过8小时练琴,风雨无阻。他们多数不缺技巧,只是缺乏登台表演的经验。其实登上事业高峰前的“黑暗路程”,这段人生的经历往往是最难忘的。很多的音乐家因为没有遇到伯乐,没有良好的机遇才未被发现。善于发掘提拔青年人才,才是中国音乐界的希望。希望象张金茹一样的青少年人才能在音乐事业上最终获得璀璨的成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