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其实它也没有什么,只是带给你音乐------KTEMA印象 [复制链接]

查看: 30721|回复: 90
51#

永恒之光,KTEMA

瑞士大提琴演奏家Demenga兄弟演奏、由唱诗班合唱的乌兹别克斯坦作曲家Alexander Knaifal(1943- )创作的《永恒之光》作于1998年。这是一首特别感人的作品,它被用于电影《梦的安魂曲》,成为其配乐。http://t.cn/zjsEYMt
46fc810bjw1e110j7a20xj.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3/1/21 11:23:29 上传)

46fc810bjw1e110j7a20xj.jpg

TOP
52#

要爆到打心口,听迪斯科爽到癫,震到聋的建议就不用听此箱,更不用考虑选用此箱了。这箱对有那样听音爱好的人来说,彼此永远只会是路人甲。

KTEMA基本上就是旋律提琴箱的全频升级版,对音乐的理解和述说性一致,不过更全面更精致,完成度更高。所以,到目前为止,本地听此箱中毒,一听难忘的基本上还是所谓“旋律党”成员。
TOP
53#

和周道前辈,大草哥等KTEMA用家分享一下KTEMA的一种玩法:

在买入KTEMA后,我的听音房没法同时摆放作品12号,所以就把作品12号收了起来。这样就多余了两副垫在提琴箱和君子脚架之间的老凌中国钉。

后来我想想在老周的试音房里在KTEMA上各压了一块HRS压震板,据说效果不错。我这里现在只有一块HRS板。我突发奇想,能不能把中国钉放在KTEMA的上板三个角处当HRS板一样试试呢?

说试就试,反正也很方便。切换了一下,我是用的DECCA青鸟副牌,音乐PARTY演奏的海顿“夜曲”来试音比较,一试,效果还真不错呢!乐感和旋律线,细腻度更好了,声音更活跃,弦乐更油光水滑,结像也更幼细精致,整体上都是很好的正面提升,绝对是意外之奇效。手头有老凌中国钉的朋友不妨一试。

但请注意,必须是钉的木头面接触箱体,而不是反过来用石墨那一面接触箱体。

这个试验我第一时间通知了花鸟让他也一试,但没说结果。过一会问他感觉怎么样,他的听感和我是一样的,也很是惊喜。

这样闲物利用,不另外再花钱的玩法,是我们最喜欢的。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3-01-21 18:40:33
TOP
54#

几天听下来,感觉KTEMA播放音乐体裁,歌剧最佳,钢琴第二,第三才是弦乐组,交响乐。

原先听歌剧和西方宗教音乐总是感觉还未贴切惬意,我在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听过大型唱诗班和管风琴做弥撒,回来后总是很难再音响上还原当时现场的那种宏大庄严而又亲切柔和的韵律和气氛。现在再KTEMA上,觉得可以感受到宗教音乐的魅力了。
TOP
55#

高贵,宽松,欧式的优雅,加上精准和中性的传达,这就是永恒的KTEMA.

特别是播放钢琴,那种大型的琴腔共鸣感和木质感是非常让人惬意的。
TOP
56#

KTEMA对唱片和录音的反应还是相当灵敏和中性的。周六和森哥和吴大师听了不少录音。录音的好坏辨别能力很高,同样的钢琴独奏,施坦威和贝森朵夫钢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同样的DECCA帆船(罗西尼序曲集),普通欧版CD和日本版XRCD的区别也非常明显。XRCD的声音HIFI了,透明了,突出了中高,但耐听度和还原忠实感不如普通CD。日本人经手过的东西,还是宜谨慎和远离。
TOP
57#

以前老是看不太上NAXOS的录音,以为其比较平淡,空间感可以,但细节上的收录要少一些。

不过昨天在家里听刚买的NAXOS在2009年帮中国华人青年小提琴家杨天娲和一个西班牙交响乐团录制的萨拉萨蒂小提琴协奏曲集(我买的是杨天娲亲笔签名 的第三集),感觉非常不错,杨天娲拉得非常好,录音也录得相当不错。声音柔韧水滑,但又富有质感,味道和感觉都对,国内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唱片公司能录到这个份上。

值得诚意推荐!
TOP
58#

自从KTEMA回来后,对硬件已经不那么关注,对买唱片的兴趣又比较浓起来。最近又买了大概900到1000张CD(包子为多,单张为辅),囤在家里,准备过年时好好大快朵颐了。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3-02-04 10:39:04
TOP
59#

以前对杨天娲了解不多,印象中只知道她很小的时候在雨果录过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创了年龄最小的录制者纪录,后来就没怎么听说了,现在一听,已颇有所成,没有成为仲永,她还很年轻,感觉将来的发展无可限量。


杨天娲1987年生于北京,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童年时期已在六个比赛中胜出。10岁入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随林耀基。11岁起开始受邀与国内外各大交响乐团合作演出,受香港媒体誉称「华人的骄傲」。13岁灌录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全集,成为世界上灌录此套作品的最年轻演奏者。2003年获德意志文化交流基金会颁发特别奖学金赴德学习室乐演奏,从此展开于欧洲的演奏事业。杨天娲曾获奖项包括大众基金由小泽征尔颁发的「明日之星」奖项,及2006年德国「万宝龙青年音乐家大奖」等,在音乐成长路上曾得到约尔格-沃尔夫冈·雅恩及巴罗克音乐专家安娜·包斯玛等之指导。

杨天娲曾合作的乐团有美国底特律交响乐团、西雅图交响乐团、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新西兰交响乐团、MDR莱比锡交响乐团、巴伐利亚歌剧院、斯特拉斯堡爱乐乐团、香港管弦乐乐团、水牛城爱乐乐团、BBC爱乐乐团及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等。曾合作的著名指挥有贺壁、利维、杰拉德·舒华施、西奈斯基及格雷罗等。此外她曾于黑森州电台乐团法兰克福的音乐会工作室、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伦敦域摩堂、巴黎普莱耶音乐厅及莱比锡布业大厅等演奏。她亦曾在柏林爱乐大厅举办独奏音乐会,由德国电台现场直播;在德国施韦靖根音乐节演出,由斯图加特SWR电台现场直播;在法国蒙彼利埃音乐节演出,由法国电台现场直播。

杨天娲是Naxos唱片公司旗下录音艺人,过去录制的萨拉萨蒂全集大获好评,如获《今日古典》赞赏为「非常有才能的小提琴家」及《All Things Strings》赞赏其「令人惊叹、不费吹灰之力的精湛技术」及「对西班牙音乐有一种不可思议的亲和力」。其他录音有:与纳什维尔交响乐团合奏的皮亚梭拉《布宜诺斯艾利斯之四季》及与她自己的合奏小组演奏的韦华第、皮亚梭拉《八季》。未来的录音项目有孟德尔逊两首小提琴协奏曲、萨拉萨蒂全集共八集之余下三集、易沙意六首独奏奏鸣曲、里姆小提琴钢琴作品全集、拉罗西班牙交响曲及万侬小提琴协奏曲等。

2011/12乐季,杨天娲的演出包括与华沙爱乐乐团、堪萨斯城交响乐团、托莱多交响乐团及德意志电台爱乐乐团合作、再度为西班牙那瓦勒交响乐团及维珍尼亚艺术节等演奏,及于英、美、欧洲多地举行独家会。
TOP
60#

唱片就是这套曲目和这个乐团合作的。

2008年元月3日,由西班牙音乐大师萨拉萨蒂创建的乐团纳瓦拉王室交响乐团将在保利剧院举行新年音乐会。这次乐团特意邀请了中国小提琴神童杨天娲演奏萨拉萨蒂的炫技作品。

被香港媒体誉为“华人骄傲”的小提琴家杨天娲,前不久在北京获得万宝龙颁发的杰出青年音乐家奖及奖金一万美元。今年十九岁的杨天娲从小就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显露出惊人天赋。五岁就以绝对优势摘取了北京市华姿杯小提琴比赛第一名的桂冠;六岁时又摘取了全国小提琴比赛第一名和中国作品演奏第一名的两项桂冠;十岁时被著名音乐教育家林耀基教授收为弟子;十一岁开始受邀于大型交响乐团演出,并在音乐会上担任小提琴独奏。现在杨天娲正在德国学习和演出,这次专门赶回北京来领取大奖并为北京的观众汇报她在德国的学习成果。



  我不是神童



  杨天娲获得了由万宝龙首次在中国颁发的杰出青年音乐家奖项,颁奖理由是超人的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让人相信这是一颗正在冉冉上升的未来之星。在北京音乐厅颁奖现场,杨天娲则以伊萨伊第三独奏奏鸣曲的完美演奏,再次技惊四座,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神童”、“天才”、“未来之星”这些称呼在杨天娲的成长道路上始终陪伴着她。



  其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杨天娲十四岁时灌制了首张唱片帕格尼尼《随想曲全集》。该《随想曲全集》是帕格尼尼惊世骇俗之作,是对演奏者体能、耐力、思维、技巧、音乐表现所承受的极限考验,杨天娲是目前世界年龄最小的录制该唱片的纪录保持者。如此辉煌的成绩让人们更加坚信她是真正的小提琴神童,杨天娲自己却不太喜欢别人称她为神童。



  “我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的生活、练琴,大家看到的都是我在台上一面,而台下的辛苦是别人不知道的。努力和耐力,我依靠的是这些而不是天才。”



  如果称得上天赋的话,杨天娲最初的天赋就是上幼儿园学电子琴时,老师发现她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就可以听绝对音高了,建议父母让她去学更专业的乐器。于是喜欢音乐但是不懂音乐的父母便把四岁的杨天娲送到林丁丁老师那里学小提琴。令所有人惊喜的是,八个月后,她就赢得了北京市华姿杯小提琴比赛的第一名。仅靠对小提琴惊人的领悟、技巧和灵气,并不能成就今天的杨天娲,她真的是一点一点练出来的。“我当然更想去玩,一天拉四五个小时琴,哪个小孩子愿意呢?练琴是很苦的,所幸我的启蒙老师林丁丁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懂得孩子的心理,除了教我怎么拉琴,还让我喜欢上小提琴。所以我坚持了下来。”



  十岁时杨天娲又幸运地遇上了林耀基老师,“他告诉我,拉琴是自由自在的游戏,让手指放松,跟随音乐律动,就能听到优美的琴声,这样拉小提琴是一种享受”。



  成功源自父亲的坚持



  其实当初老师曾认为杨天娲手指不够长,不适合学小提琴。而且杨天娲和每一个学琴的孩子一样,父母一去上班,她就把琴一扔,等到家长下班时听到父母上楼的脚步声,再满处乱找琴和弓。



  直到有一天,杨天娲的父亲听老师带着赞扬的口吻说,杨天娲在学校是练琴最不刻苦的,但是拉得还是很好。杨天娲的父亲就此辞去工作,专门陪伴和监督她拉琴,他希望杨天娲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许多天才琴童到了成年,才气尽失,因为许多摁弦的技巧是仗着年幼时手指的柔软做到的,没有一个很好的基础,到了成年,手指的优势一旦消失,天才和小提琴上的音符将一同僵止。



  杨天娲学琴十五年,父亲始终陪伴在她的身边。“我父亲是一个很执著的人,他说只要学了就不要放弃,他从没有想过要培养一个小提琴家,他只是觉得如果半途而废的话,这么多年的努力就白费了。父亲跟我说既然学了就要学到底,不管是好是坏,至少可以当做一个爱好。其实如果没有父亲的监督,可能我早就已经去做其他工作了。开始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坚持,到了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发现这将是我的职业。”



  十六岁独自闯德国



  2001年,十四岁的杨天娲被邀请参加德国的一个小型音乐节,这次机会让她认识了现在德国的老师。2003年她获得了德意志文化交流奖学金,这个奖学金本来是设给大学毕业生去德国读研究生的,而当时杨天娲还在上高二,对方颁给了她一份特别奖学金,两年之内可以有六个月的时间去德国学习。2003年冬天,十六岁的杨天娲独自一人来到了德国。



  现在她已经在德国的音乐学院读大二了,德语已经相当熟练,这次回北京演出和德国人交流完全没有问题,而在三年前她刚去德国的时候她的语言基础是零。“在开始去德国的日子,我一直住在老师家里,他对我很好,我很快就融入其中,没有感觉到任何困难就自然地适应了新环境。”



  由于对德国的环境适应得很快,2005年10月杨天娲决定在德国注册上大学,同时她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可以获得两个学位。



  杨天娲一个人生活在德国,父母没有陪着她同去,所在的音乐学院大概只有10个中国人,不过她倒是从没感到过孤独。“我的朋友还是挺多的,有很多的德国朋友,我经常和同学搞重奏音乐会。当然长时间生活在国外我也会想家。像这次回来之前我已经半年没有回家了,真的有些想家了。”



  现在每年杨天娲有九个月的时间都在德国度过,“毕竟古典音乐是从欧洲传到中国的,我们中国的音乐家在技巧方面绝不输于欧洲的音乐家,但在那里机会可能更多一点,所以到一定的年龄之后,在技术比较成熟之后就要去感受一下真实的环境。比如说贝多芬的生活环境,他们的语言。我的老师就说演奏贝多芬的音乐就如同演奏德语,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



  出名不是目的



  在杨天娲的成长历程中她获奖无数,但是被称为杰出青年艺术家这是第一次,杨天娲自己也说这种肯定对她很重要,“我很幸运得到这个奖,我知道评委选出的候选人每个人都是非常优秀的,十九岁其实已经不年轻了,明年我就是‘2’打头了,真的就是青年人了。得到这个奖倒没觉得压力很重,我自己觉得我的心理年龄比真实年龄要稍微大一点”。



  “对我来说,我热爱音乐,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到最好。出名并不是目的,但是名声又是和这个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成就就不会有名声。我希望自己可以一步一步地往上走,我可以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给更多的观众带来音乐的享受。对我来讲名气是离不开的,有上进的心态很好,但我不相信一夜成名,因为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无名。尤其是古典音乐更需要从小打基础。”



  杨天娲



  出生日期:1987年4月8日



  居住城市:北京、德国Karlsruhe



  职业:音乐工作者、热爱者



  80后零距离接触



  ●房间里我最喜欢的3件东西是我种的花、我的床和电脑



  ●我生活中最大的3个烦恼是长不高、长不高、长不高



  ●日常生活中吃饭是我做得比较多,又觉得没意义的事情



  ●我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是好。



  ●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去环球旅行,



  而且只带最简单的东西,只靠双脚不用任何交通工具



  ●我坚持最长时间的习惯是每天看书



  ●我没有任何怪癖



  ●目前最令我有成就感的事情是我种的西红柿“小树”



  今年长了22个西红柿



  ●长得不高让我很难过



  ●我没有信仰



  ●名气对我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名气带来的闪光灯比较



  刺眼



  名气是离不开的,有上进的心态很好,但我不相信一夜成名,因为一夜成名也可以一夜无名。尤其是古典音乐更需要从小打基础。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3-02-04 12:02:51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