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WESTMINSTER(西敏寺)室内乐全集听感 [复制链接]

21#

说到TERTIS,就顺便说说他与波西米亚四重奏的一段趣事:1906年波西米亚四重奏在伦敦AEOLIAN大厅演出,中提琴OSKAR NEDBAL拐走了第一小提琴KARL HOFFMANN的老婆,没办法只能找人顶,于是TERTIS顶上去了。他成了波西米亚四重奏的中提琴。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2#

好人做到底,波西米亚四重奏,1918年起称“捷克四重奏”,1906年时第一小提琴KARL HOFFMANN,第二小提琴JOSEF SUK,中提琴OSKAR NEDBAL,大提琴最老资格的HANUS WIHAN。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3#

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通过对比着听,阿玛迪斯被比下去了。为什么呢?
我用TELDEC的阿尔班伯格和GD的阿玛迪斯同曲目对比听,然后用这套里面的维也纳音乐厅四重奏来跟阿玛迪斯对比,再用巴利里四重奏和阿玛迪斯对比,本来这套里面就有一张上面有阿玛迪斯的K516和维亚纳音乐厅的K614,也正好拿来对比听,结果阿玛迪斯完败出局。阿玛迪斯的演奏太过直率,过于匆忙,从第一小提琴到整个组合都是这个毛病,而且复杂乐段混乱,解脱不出来。反应到听觉上就是不好听,我听过的这几个里面最不好听的。所以出局。拿有阿玛迪斯组和维也纳音乐厅组的那张对比更说明问题,阿玛迪斯的听完,维也纳音乐厅组一开始,就好像突然间雨过天晴一样。
接下来说说这套中的巴利里四重奏,有K80,K155,K156,K157,K158,K159,K160,K168,K169,K170,K171,K172,K173,K387,K421,K465,K499,K575,K589和维也纳音乐厅四重奏的K465,K421。巴利里的琴音有些娇媚,但是他的运弓在快速乐段变化巧妙,在ANDANTE乐章旋律线条拉得很长,所以整个效果听起来很悠扬,非常好听。而维也纳音乐厅组还是保持了清脆利落的风格,但有很浓的情感表达。阿尔班伯格的莫扎特很好,这首先要归功于第一小提琴GUNTER PICHLER,他的琴拉的很轻盈,整个效果就比较好听。还有TALICH组的K458,第一小提琴PETR MESSIEREUR拉的轻盈,但是阴柔的美,所以TALICH的听起来就是阴柔的美。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是类似于小提琴协奏曲,所以第一小提琴的水平直接决定演奏水平的高低。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0 19:48:53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4#

接下来顺便说说莫扎特的钢琴四重奏,当然不是这套东西里的。
K493 霍尔绍夫斯基+梅纽因+沃尔费什+卡萨尔斯  老霍很轻盈,梅纽因很克制
     卡佩尔+格鲁米欧+托马斯+托特里耶   卡佩尔很雄浑,格鲁米欧是亮点
     科曾+鲁伊斯曼+克罗伊特+施耐德  科曾有老师施纳贝尔长长的旋律线
K478 阿劳+鲁伊斯曼+克罗伊特+施耐德  阿劳早期弹的很爽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5#

今天说说莫扎特的五重奏,然后莫扎特结束,下周进入贝多芬。
这套里面巴利里的有K406,K174,WILHEM HUBNER为第二小提琴,K46,K515,K593他却做第二中提琴。听起来也是很好听,非常喜欢巴利里在ANDANTE,ADAGIO乐章里长长的旋律线。感觉应该休息一下了,但还在继续,而且前一段刚结束,后一段已经接上去了。他的手受伤不知道跟他这个习惯有没有关系?请哪位专业大神解答一下。
DUTTON有GRILLER的K516,第3,4,5乐章(维格组的4,5乐章合并为一个乐章)是莫扎特的内心喃喃自语,GRILLER很克制,维格的很强烈,维格的小提琴拉的从容不迫(维格录音里第二中提琴是沃尔费什)。
总的来说,莫扎特的弦乐五重奏近似于小协,第1,4乐章还有维瓦尔第的小协的影子,而巴利里四重奏听上去这两乐章有点洋洋自得,很有巴洛克音乐的神韵。
DUTTON这张唱片上还有K407圆号五重奏,由GRILLER+GILBERT+BRAIN+BURTON+HAMPTON,可爱的演奏。这个录音原属于DECCA,因技术原因一直没出。
至于EMI的K452钢琴和管乐五重奏(季雪金和爱乐管乐团)很悠扬,很好听。
现在说说K581单簧管五重奏,我听过维格组+冈萨雷斯,还有就是这套里面的维也纳音乐厅+乌拉哈(或者叫乌拉赫),听了前一个觉得还可以,但听过后一个,前面的一个就是打酱油的。乌拉哈的吹奏简直是让人灵魂出窍的魔音。而且配合就不用说了。看来普拉德斯也不都是大师的盛宴,也有滥竽充数的。
在同一张上面的是勃拉姆斯的单簧管五重奏OP.115,在第一和三乐章维也纳音乐厅组的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对复杂乐段的剖析脉络分明。第二乐章隐忍的表达了勃拉姆斯悲催的内心,而最后乐章则是在挣扎。这个作品就是一首交响乐,是勃拉姆斯的“悲怆”。
清理CD时发现一张DG大荷花的阿玛迪斯勃拉姆斯OP.67弦乐四重奏OP.96德沃夏克“美国”,本来想扔了,后来说扔前再听一次,听了听竟然还可以,德沃夏克的演奏的充满生气。还是留下算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6#

弦乐四重奏的演奏形式起源于1794到95年李奇洛夫斯基王子维也纳住处的SCHUPPANZIGH乐队,1808年后来的拉祖莫夫斯基王子又叫这个SCHUPPANZIGH组成了新乐队,名字是拉祖莫夫斯基乐队,直到1830年SCHUPPANZIGH去世。
1849年老乔治(约阿希姆和奥尔的老师)的儿子约瑟夫建立了维也纳的HELLMESBERGER四重奏,1887年他儿子小约瑟夫顶替了他的位子直到1907年去世。这个四重奏从不巡演。
1869年约阿希姆建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四重奏,并四处巡演,直到1907年去世,他的成员都是德国人。
1885年罗马尼亚小提琴家KNEISEL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四重奏,一直到1917年。
一战前跟KNEISEL齐名的有1902年由法意音乐家成立于纽约的FLONZALEY四重奏和比利时的PRO ARTE四重奏。前一个1928年解散,后一个1912年由ONNOU建立,1940年解散。
1883年维也纳成立的罗塞四重奏,1946年罗塞去世解散。
1893年卡佩创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四重奏于巴黎,1928年解散。
1897年出生的CALVET组成的四重奏20年代没有录音留下来,30年代第一次重新组团录有贝多芬OP131,第二次换人40年代录的舒伯特是失败的。
1917到1926年,中欧诞生了五个很强的四重奏,匈牙利有三个:HAUSER建立的布达佩斯四重奏(1936年起变成没有匈牙利人的团体),LENER建立的LENER四重奏,1929年去美国,直到1952年解散。第三个请教哪位大神补充?
德国的是1919年成立的布什四重奏,1952年解散。
奥地利的是跟勋伯格他们混在一起的科利施四重奏,也主要演奏勋伯格,伯格和韦伯恩的作品,1922年成立,39年解散。
苏联也有1919年成立的格拉祖洛夫四重奏,1923年成立的贝多芬四重奏和1924年成立的科米斯塔四重奏。
二战结束后,战后新成立以意大利四重奏、阿玛迪斯为代表的新四重奏,老一辈或去世或退隐,淡出历史舞台。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7#

顺便说说新老布达佩斯四重奏,在HAUSER时代,他很节省的使用颤音,自由运用滑音,演奏从容,不紧不慢。而ROISMAN则更快,更直接,而且喜欢使用连续的颤音。如果你听过SONY的布达佩斯,觉得满意的话,那么听过早期的才发觉丢失了好些东西:灵敏、魅力和生命力。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8#

这套里面就有,等我后面慢慢说。有耐心就行。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29#

我觉得能在唱片堆里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去伪存真,也对得住那些唱片公司和那些远去的大师了。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0#

音乐会现场只能听,没办法去分析比较,唱片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所以唱片公司真是功德无量。虽然唱片上的东西并不能真正代表音乐家的真实水平,但是从一个可靠的载体来进行比较还是比听音乐会的比较来的更有说服力,而且现在不还有很多现场录音吗?
我其实想过:如果有音乐会能让不同的音乐家现场演绎相同的曲目,恐怕很多音乐家不敢吧?因为比输的可能就会失去饭碗,压力大的很多人不敢上。
还是唱片好,比输了音乐家还是可以继续谋生。但对于我们喜欢音乐的人来说就是好事情,你可以有所选择。放弃自己的权利,你真的失去太多。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1#

我觉得说艺术没法比还是没有经过仔细思考。例如绘画,如果没有一个模特,那么就可以说没法比,但如果有个模特,而且规定只能画素描,那就有的比,不然大学凭什么来录取学生呢?音乐也是一样,有乐谱,有那个时代的风格要求,当然你也可以用现在的风格来处理。但你不能离开乐谱来处理吧,所以也就可以比较了。
比较的目的其实不在于分高低,而是更深的了解作品,挖掘作品的内在价值,对音乐的创作能有助益(这对当代纠正磨灭个人性格的教育显得更重要)。当然对我们来说,你就可以根据你的喜好来选择。对于唱片公司滥竽充数的东西当然要说NO。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2 10:07:51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2#

舞台上当然是没法比(站在商业的角度也不能比),但唱片提供了这么好的机会,我们就自己拿来比。其实象TAHRA已经在做了,不过他们是把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演奏放在一张碟上,象富特文格勒。考虑到不同的音乐家签不同的唱片公司,同一公司也肯定不愿自己来做这种砸自己牌子的事,把不同的音乐家演奏同一作品放在一起比较真是我们的福利。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2 10:21:36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3#

贝多芬的OP.74竖琴
维也纳音乐厅组的ALLEGRO,PRESTO乐章有股清脆劲,第二、四乐章拉的很慢、很小心。
巴利里组的一、四乐章洋洋自得,好听。二、四乐章适合巴利里长长的线条,很抒情。
格万特豪斯组的一、三乐章直率、粗鲁,第四乐章唱片公司搞错,贴了不知道什么音乐。SUSKE的小提琴很抒情。
东京组中的三个日本人存在用力过猛的问题,OUNDJIAN的琴拉的不错。
卡佩组很精致,有很多细节。第二乐章拉的简单但好听。
阿尔班伯格组第一乐章凝重和轻盈的转化很好。第二乐章婉转优美,第三、四合并,开始时厚重于轻盈的转换精彩。
匈牙利组第一乐章哀怨和断的变化很多细节。第二乐章小提琴拉的很长而且有变化,很凄美。第三乐章象暴风雨。第四乐章从容不迫。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4#

OP.132
维也纳音乐厅组干净利落,脉络分明,第二乐章很克制,但略显平淡,有些偏快。
布什组简练,挥洒自如,无论在第三乐章还是很快的段落都非常稳。贝多芬是如此的简单,顺理成章而又平易近人。
卡佩精致,细节很多,有激情。第三乐章声音很不稳定,可能是录音的问题,不平淡。
巴利里组有布什组的影子,简洁,第三乐章音比较短而偏快,听起来不够稳。
匈牙利组从容不迫,小提琴很抒情。第三乐章近于布什组,慢而稳,虽然突然一下的重音是败笔,但已经很不错了。
阿尔班伯格组非常轻盈,第三乐章偏快,还好感觉比较自然。
意大利组很热情,第三乐章还不错,够克制。
林赛组充满戏剧性的对比,第三乐章够稳,不错。
斯美塔那组柔美的小提琴和非常激烈的合奏的对比,第三乐章够稳。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5#

布什是Hess 和Eldering的弟子,后者是胡鲍依的弟子,所以他也继承了匈牙利派四重奏自由运用滑音,很节省使用颤音的风格,而且喜欢用长弓来拉长的音,他拉琴无论很慢的段落还是非常快的段落都很稳。布什四重奏从录音听来是达到了四重奏的理想的境界:挥洒自如。而且听的出他对贝多芬的作品做了很深的研究,能够化难为易,化烦为简。听他的录音最好是听黑胶,我听的是从黑胶直接转录的CD,所以能听到更多细节,也能得到更多的享受。以前我也有EMI的CD,但实在太糟糕,EMI的转录实在太坑爹了!下面是郑延益先生对布什的评价,供大家参考:
曾经讲过,艺术高超的齐默尔曼有一首认为现在还不敢碰的曲子,这就是舒伯特的幻想曲,我在《什么是小提琴技巧艺术的顶峰》一文中,曾提到这首听起来容易,实际上却极难演绎的名曲,可作为小提琴技巧顶峰的范例。因为它除了一段旋律主题,和以跳弓和分弓的变奏外,什么技巧都没有,连双音都缺乏,仅有几下和弦。又曾提到这首曲子为很多小提琴家所喜爱,因为它太美了,但却很少人演奏(包括和唱片),因为它太难了。它难在哪里?主要难在弓法的运用,音色、音准和揉音。克雷默灌过两次都不成功。唯一精彩到出神人化的版本是海菲茨(RCA 7873—2—RG)。同时,我认为这首曲子没有变化万千的揉音是演绎不好的。但是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听了布什和塞尔金(EMI7610142)的版本,才知道这首曲子可以用和海菲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去演绎,而且只能也只需少量的揉音(或者说是一种不需多用揉音的古典风格)。从感性说,我还是喜欢海菲茨的演绎,因为他已将这首曲子的浪漫、幻想的惋惜和热情发挥到淋漓尽致。但从理智上却不得不承认,布什的演绎可能更近乎舒伯特的原意,因为当时像海菲茨这种千变万化的揉音还不存在,因此舒伯特不可能想像到由这种揉音而产生的主动向前的热情。如果他有的话,他大概不致于是这样,而是生活更充实和幸福,活得更长寿。这首杰作所表现的是一种无限的惋惜、淡恬、听天由命的一种朴素美丽的憧憬。在听布什之前,我一向认为海菲茨是唯一的经典版本,但也有一种感觉,他的主题的最后一句琶音式的结尾太“凶”了些;整个变奏太强有力了些,但当时我想这可能是一种对比,借以衬托出主题的柔美。但布什从一开始处理手法就有所不同。海菲茨的第一个音是轻轻的,音色极松、极美。布什却一开始就很清晰、明亮;他的发音固若磐石,弓毛像磁石般吸着在弦上,开始时一点揉音都没有,后来才加了那么一点点,但这么简单的一个音却依然表达出了一种古朴、深奥的感情。它靠的完全是弓子上的功夫,是一种类似在少林拳上浸淫了几十年的站马步打椿的功力,和克莱斯勒或海菲茨的弓子完全不同。布什曾经是神童梅纽因的老师,而且是由艾乃斯库极力推荐过去的。以艾乃斯库当时红极一时的威望,会这样做,我就一直觉得奇怪;以为艾乃斯库推崇的是布什在古典音乐上的修养。可是布什的唱片都是四重奏的唱片,录音较差,独奏的很少(只听见过一张很奇怪的贝多芬奏鸣曲和巴赫“恰空”),这张CD才使我大开“耳”界,原来真的是一位超级大师。虽然在后面的跳弓变奏里,他的技巧不是无懈可击,但依然能清楚地表达出内容,有这样的功夫,实在了不起。他的学生梅纽因曾和肯特纳在1958年四十几岁时灌录此曲,虽然意思还在,但却是力不从心。不知他听过老师演绎此曲否?这张CD对所有的小提琴学者有很大的教育意义。这样一首看起来简单的曲子,居然可以如此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来表达,音乐真玄妙。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3 10:33:38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6#

有专业大神说看一个四重奏的水准就看第二小提琴声部是否能清晰的显示出来,不知哪位大神能否详细说说为什么?另外录音的第二小提琴是否清晰跟录音关系更大吧?具体人家是这么说的:
四重奏的要素:
各声部的清晰度决定整体的水平;
弱音的表情决定乐手的和谐程度;
二提要有理性,节奏和音准一定要非常准确(海飞兹是最顶尖的二提声部人选,可惜他不会去干二提);
一提要有充分的感性,并且和大提声部一定是非常了解的朋友,双方递个眼神就知道要干什么;
最重要的--------你能否从乐曲中清楚的听到二提错落有致的声音?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3 17:41:41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7#

大赋格
TALICH组有条不紊,非常有力。
巴利里组和意大利组一样,OP130用另外一个结尾,而把大赋格放在后面。巴利里演奏的非常有力,中间柔的一段很优美。意大利有力的演奏,柔的一段婉转,但比其他的长了差不多3分钟。
而林赛组和匈牙利组则将大赋格直接作为OP130的最后一个乐章,而将另一个结尾放在后面。林赛是非常凶猛的演奏,柔的一段小可爱。匈牙利演奏非常有力,柔的一段轻描淡写。
最后编辑科托 最后编辑于 2012-11-14 09:53:08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8#

OP59拉祖莫夫斯基第一
巴利里组有布什组的影子,简洁而清新,第三乐章稍快,匆忙了点。
维也纳音乐厅组干脆利落,第三乐章稍快。
卡佩组细节丰富的精致演奏,第三乐章够快、够稳,有味道。
东京组以急速的节奏开始,轻盈,第三乐章不错,有味道。
阿尔班伯格组也是急速的开场,轻盈,第三、四乐章合并,开始偏快,但感觉还好。
匈牙利组轻快的节奏,小提琴的凄美处处可闻。第三乐章偏快,少了不少东西。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39#

OP59拉祖莫夫斯基第三
布什组以稳定的长音开头,深沉然后一切都活了起来。一切都简单而顺理成章,非常平易近人。第二“脚步声”乐章,拨弦的变化很有意思。第四乐章让人想起海菲兹拉流浪者之歌,非常精彩,非常稳,快了还能更快,一切都有可能。
维也纳音乐厅组第一乐章从容不迫、干净利落。第二乐章小提琴精彩,大提琴拨弦比较轻。第四乐章干脆利落,强调的是变化,速度相对比较慢。
巴利里组第一乐章深沉,马上转为洋洋自得。第二乐章小提琴柔美,大提琴表现合格。第四乐章有布什的影子,速度。
东京组轻盈,但有用力过猛的情况。第二乐章脚步声效果不错。第四乐章靠强弱对比,靠变化取胜。
匈牙利组第一乐章深沉,转为轻快优美。第二乐章脚步声比较轻,小提琴柔美。第四乐章靠速度、强弱的变化取胜。
阿尔班伯格组第一乐章深沉,转为轻快,合奏很有力。第二乐章脚步声清晰,小提琴柔美。第三、四乐章合并,最后是速度,听上去接近PICHLER的极限了。
斯美塔那组第一乐章深沉,转为轻快优美。第二乐章脚步声轻,小提琴柔美。第四乐章轻重对此的效果。60年代的斯美塔那组比后来80年代的录音更优美,更有生气。
第四乐章最能比较小提琴硬技术的高低。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40#

第1-6近于莫扎特的风格,类似小协。布什组的第1很洒脱。
斯美塔那60年代的第1很优美,有股朝气。
巴利里组洋洋自得而又优美,欣赏慢乐章长长的线条。
匈牙利组和阿尔班伯格美则美矣,但是戏剧性稍强了点。
无分别心为公正!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