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非专业人士欣赏音乐、美术(艺术)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25683|回复: 133
11#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这么多的历史上的研究者都没有指出这个错误吗?我是皇帝新装的孩童吗?


维米尔大师,你脑子进水了,还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啊?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04:55:52
TOP
12#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9:57:00 发表
Alma兄,你好.你说的观点大部分我都不能认同,他并没有挑战他自己对光阴的传统布局,这是他一贯喜欢的处理方法,最暗的在前面而亮的部分在后面这就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吧,引人入胜吧,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处理方法,不一一举例。(对于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我觉得更不同意了,这

"Alma兄,你好.你说的观点大部分我都不能认同,他并没有挑战他自己对光阴的传统布局,这是他一贯喜欢的处理方法,最暗的在前面而亮的部分在后面这就是他特有的一种风格吧,引人入胜吧,大部分作品都有这种处理方法,不一一举例。(对于没有大明大暗的处理,请对比一下另一荷兰大师的杰作)我觉得更不同意了,这副画明暗对比绝对是大明大暗的!和其他荷兰大师处理方法不同太正常不过了,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每个画家就算是大明大暗处理方法肯定不同。你说他还运用了平涂的方法,其实哪可能平涂啊,只不过比较含蓄吧,有微妙的深浅和颜色变化,还有也是增加一点画面对比。吊灯拿掉行不行?绝对不行!画面上方横状物体太多正好可破一下,如拿掉更会觉得缺少什么,画面不平衡。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透视上画家已经注意了条纹的渐进关系,也许你觉得吊灯离画面墙壁近了些,不符合客观对吗?但是它和画面很符合,哪个重要很清楚,否则就不是画家而是摄影师了。我只是觉得这幅作品是维米尔仅有存世几十幅作品中出类拔萃的一张,可能它不是完美的,但不是你们说的问题,打个比方,你说某一部作品你喜欢旺得不喜欢卡拉扬,那很正常,但是因为不喜欢卡爷这部作品你不能说他第几乐章指挥错了,拍子也打错了,谱也看错了,应该怎样怎样......讲的比较直接,不要生气哦。"


谢谢点拨,我不会生气的,尤其是我还学到了东西。向木兄讨教一下:
1)关于明暗处理。维米尔一直都是这样的大明大暗。我没有现场看过原作,但是看了楼主贴的本件作品,与我现场看过的原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相比,他在这幅作品里所表现的明暗对比,要柔和不少。这幅作品在亮部表达方面非常细腻微妙。
2)其他荷兰大师的作品,我指伦勃朗的夜巡,我现场看过以后,发现伦勃朗的大明大暗几乎到了剪影的效果。
3)我不是说吊灯要拿掉,而是说它与顶棚的连接构造不合理。
4)这部作品,最让我神迷的是她的寓意-------《绘画的寓言》。维米尔将画家摆在了中间,但却以背影方式存在,我们无法看到画家,只能看到画家所看的东西,但不知道他看到了什么。很有意思。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0 15:18:50
TOP
13#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2-7-21 16:59:00 发表
原帖由 alma 于 2012-7-20 4:16:00 发表
更专业的批评,在于吊灯的构造连接。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吊灯与顶棚之间的构造,是否合理呢?
这么多的历史上的研究者都没有指出这个错误吗?我是皇帝新装的孩童吗?


维米尔大师,你脑子进水了,还是受到了上帝的指引啊?

大哥,这回您真不是那“皇帝新装的孩童”;二者人家维米尔脑子里也

嗯,bodyheat兄见多识广。关于吊灯问题,我原本的看法是这样的:1)吊灯的圆环不在重力线上,虽然这样的挂法也会有,但非常少见,而且灯具还是有重量。2)圆环是作为吊挂件存在的,但是在楼主贴的图上,我看不清楚这个吊挂的支撑物,感觉吊灯被悬空在顶棚下。(可能是因为对着屏幕看而看不清楚的原因,可是看原件的机会又太少了)。我相信这不是透视问题,维米尔这幅画的透视非常准确。

关于墙面上的地图那是我看错了,O(∩_∩)O~。地图上的褶皱画的很好,很自然。兄提出的这幅画的解释,让我大开眼界,看来这是维米尔在向历史和宗教致敬的一幅画,看来这幅画蕴藏的故事还是非常丰富的。
最后编辑alma 最后编辑于 2012-07-21 22:52:54
TOP
14#

原帖由 bodyheat 于 2012-7-21 17:56: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9:57:00 发表
吊灯拿掉行不行?绝对不行!画面上方横状物体太多正好可破一下,如拿掉更会觉得缺少什么,画面不平衡。
([/

“在画面结构中起突破作用的不是吊灯,吊灯存在的作用也不在这个。
此画中真正起结构突破作用的是地面上斜方布局的黑白格大理石地板,它显然是不大可能真实存在系画家虚构出来的。众所周知,画家的画室在二楼,以当时他家可能的建筑规模,不大可能在楼上地板上铺设沉重的大理石,因为结构上承受不住。


兄这个说法我同意,地面的斜向大理石地板构图,既增加了空间的进深,也与顶棚的水平线条一起构成一种丰富性。这个斜向网格还有助于建构画家和模特的空间关系。所以,本画中空间的层次感非常强。我看过那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对维米尔画室的地板已经没有什么印象,好像是木地板的。
TOP
15#

原帖由 木几几 于 2012-7-20 21:55:00 发表
Alma兄好,讨教不敢当。维米尔的作品明暗对比还是很强的,这幅作品感觉相对柔和不少主要是因为要处理的东西很多,他们在画面中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要有区别对待,和画一个头像碰到的问题要复杂和困难许多……与伦勃朗的大明大暗相比,两人追求的画面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然吊灯那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我觉得吊灯画的特别醒目,我宁愿它稍微弱化一点,但这样的话可能会损失室内的光感。在伦勃朗和维米尔中间,我更喜欢后者。伦勃朗的明暗显得太直接,而维米尔在室内画法中的光线显得更柔和匀称,充满阳光,生气勃勃。

感谢木兄不吝赐教。有机会能向木兄现场讨教。上次在音乐厅我们一起听的那场,那支古乐团的音色不咋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