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1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次有趣的音乐欣赏和录音尝试 [复制链接]

查看: 23552|回复: 99
71#

实际上损耗从话筒就开始了,话筒实际上就像是唱头,同一类型的(动圈或电容等)外面看看都差不多,但通过实际比较来去就大了。尽管我们比较的还不多,但是已经有直观的体会。

国产的普通动圈式话筒明显信号的损耗和失真就大,录下来的声音不像了。虽然也不难听,但是柔化了,圆糊了,听上去似乎是染色,实际上是细节还原丢失与扭曲。

换上了舒尔话筒,声音明显要真实,细节多,还原效果好。说明舒尔的拾音系统好,素质相对比较好。以后我们还会尝试森海塞尔等其他动圈话筒,甚至比较好的电容式话筒。以取得感性的经验。

总结一:一切的还原的前提和基本是降低失真,还原细节。而不是风格上的追求。
TOP
72#

在小提琴演奏完一段后,我们都会听一听同步录音的回放。

监听方式有两种:一,用AKG K601耳机直插在VICTOR 931录音卡座上监听录音磁带(一类带)。

二,通过VICTOR 931用音频电缆输出到我的系统上,通过我的音箱还音播放。
TOP
73#

话筒特性不好的可以在调音台上调整,调音台并非全打直,不然要调音台干什么呢?关键是合理准确的调音。你的器材比我二十年前搞录音的都好,那时只用国产风雷电容咪,不过我现在有时还用。说来也怪,大部份的乐手反而说录下来的声音比他的原声好听,可能陶醉自已的演泽吧,因为他们都不是名家吧,也很少有机会录音。录音很好玩的,玩法也很多,别在符器材的高低。
TOP
74#

原帖由 南海十三郎 于 2012-6-25 11:05:00 发表
话筒特性不好的可以在调音台上调整,调音台并非全打直,不然要调音台干什么呢?关键是合理准确的调音。你的器材比我二十年前搞录音的都好,那时只用国产风雷电容咪,不过我现在有时还用。说来也怪,大部份的乐手反而说录下来的声音比他的原声好听,可能陶醉自已的演泽吧,因为他们都不是名家吧,也很少有机会录音。录音很好玩的,玩法也很多,别在符器材的高低。

调音台由胡敏强操作。我们比较的是在同样设定下话筒表现的不同。
我的理解这是两种听法:一是听话筒的基本素质和声底。二是类似玩均衡器一样去从外部和全套环节改变话筒的表现和声音。
TOP
75#

我们自己在听刚刚录下的声音(包括提琴声及我们再演奏完后各位朋友的讨论声),也请演奏者听自己的录音。

我们的感觉:用耳机在卡座上听到声音是相对最接近乐器的原声的。但是用演奏者的话说,还是丢了很多东西,也就是细节。

接到音响系统通过音箱播放,因为经过的环节更多,损耗更多,声染色也就更多,真实还原度又不如耳机直入卡座。不过还好,也算是母带直播,基本声音元素还是保持的,没有面目全非,比听唱片的感觉还是要好。
TOP
76#

其实玩录音和玩发烧不同,录音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加工,因为没有一个录音能真正把现场的声音录下和重放,更何况手头的这些设备?在现有器材上能把声音录出最美、最好听就可以了。
TOP
77#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2-6-25 11:37:00 发表
我们自己在听刚刚录下的声音(包括提琴声及我们再演奏完后各位朋友的讨论声),也请演奏者听自己的录音。

我们的感觉:用耳机在卡座上听到声音是相对最接近乐器的原声的。但是用演奏者的话说,还是丢了很多东西,也就是细节。

接到音响系统通过音箱播放,因为经过的环节更多,损耗更多,声染色也就更多,真实还原度又不如耳机直入卡座。不过还好,也算是母带直播,基本声音元素还是保持的,没有面目全非,比听唱片的


怎么可能比听唱片感觉好? 太难以置信了!
TOP
78#

原帖由 南海十三郎 于 2012-6-25 11:40:00 发表
其实玩录音和玩发烧不同,录音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加工,因为没有一个录音能真正把现场的声音录下和重放,更何况手头的这些设备?在现有器材上能把声音录出最美、最好听就可以了。


你说得有道理。我们听完了乐器的真实近距离演奏(水平怎么样且不论),再马上听这个演奏的录音回放。直观感觉一是声音被损耗了,二是似乎美化了一点,乐器本身的那种粗粝直接还是少了点感觉,这说明经过一些环节后,细节无可避免地产生了损失和改变。
简单点说,音箱里出来的还是音响声,而不可能是完全的原音重现了,HIFI,HIFI,只是往FI上尽量HI。无论调声还是调整器材。如果对原声都心里没数,找不到靠的方向,那HIFI说实话是无从谈起的,那就无非是按照直接喜欢的音色玩点小曲,开心一下了。
TOP
79#

听完了几段录音,我们开始讨论心得。MTCN-SY兄提到他开始理解为什么很多音乐大师不喜欢录音,比如像切利比达克大师生前就很抗拒录音,甚至不同意出版他的录音,我们今天听到的正规录音大多数是他身后,唱片公司从他儿子手里买到的版权和授权。

其实老切身前在慕尼黑等地的现场录音,我们听下来是非常好的,演绎水平那是不用说,录音素质在唱片大海中也是相当出色啊。为什么老切不愿意出版它们呢,他肯定听过这些录音的回放。

我们的理解还是大师听过了这些录音后,认为录音还是没能把他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这一切通过声音的细节来体现)完全而毫无扭曲地表达和保存下来。他认为他的音乐会的声音只能存在一次,一录音下来就已经变掉了,变成不是他的音乐了。作为一个完美主义者,他选择了不要把录音出版。
TOP
80#

第二天我们又到朋友家听了他黑胶系统,并作了同曲目音响系统和乐器的同场对比,感觉还是一样的。

先听黑胶,感觉不错,松融自然,富有乐感。听完了乐器演奏,再听黑胶,感觉就又不得劲了,尽管我们的乐器演奏水平没有唱片里的高,但是听来听去又是音响声了,总是有点假了。甚至感觉黑胶和CD也没那么大的来去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