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次有趣的音乐欣赏和录音尝试 [复制链接]

查看: 23660|回复: 99
31#

上海朋友今天下午和我们提到他有SONY D50.以后有机会的话,可以请他再带来一起比较了玩。
TOP
32#

继续报道。介绍一下这位上海朋友的情况。

这位上海朋友年纪并不大,接受过很好的高等教育,温文尔雅,气质内敛。从小酷爱古典音乐并学习小提琴,曾经拜过两位老师,一位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手,另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跟着他们学了不少年。尤其酷爱巴洛克音乐,比如BACH,维瓦尔第,海顿以及稍后的莫扎特等。因音乐而与海内外不少爱乐人士结缘,与音乐大师霍格。伍德亦是很好的朋友,霍格伍德大师来华时,曾作长时间陪同,探讨。

与本地烧友MTCN-CY兄亦因乐结缘,相识于上海各音乐厅现场。此次特地利用假期过来以乐会友。
最后编辑johnleeh 最后编辑于 2012-06-24 16:16:55
TOP
33#

现场经过几次试录,最后确定作如此话筒摆位法。
近小提琴摆一支舒尔话筒作主话筒收录琴声。后面两支普通动圈话筒作XY制立体声收录环境声。
实际监听效果还不错。
2012_0623013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24 16:27:27 上传)

2012_06230136.JPG

TOP
34#

上海朋友再试录过程中拉了多首名曲。因为没带乐谱,我的听音房里亦没电脑可上乐谱网站对谱演奏,全部背谱演奏,遗忘和生疏之处难免,以乐为主吧。
2012_0623012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24 16:41:07 上传)

2012_06230126.JPG

TOP
35#

曲目有BACH的小步舞曲,G弦上的咏叹调,勃兰登堡协奏曲,维瓦尔第的四季,海顿的奏鸣曲,贝多芬的春天,莫扎特的小夜曲,陈钢的小提琴曲等等的片段。
2012_0623013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24 16:52:20 上传)

2012_06230132.JPG

TOP
36#

原帖由 ewb_topic 于 2012-6-24 16:53:00 发表
玩法花样很多呀,支持,赞


谢谢支持!希望大家有机会也能尝试对声音的多种玩法。未必是为了达到多大的高度。
人生,不就一玩嘛。
2012_0623013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24 17:11:06 上传)

2012_06230133.JPG

TOP
37#

也不是一直拉,拉一段时间,再坐下来听听回放,再讨论讨论音乐与音响的话题。其乐融融!
2012_0623014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24 17:46:30 上传)

2012_06230141.JPG

TOP
38#

当日我们玩下来最大的心得是:乐器就是乐器,音响就是音响。

音响不可能完全地还原乐器的声音,但听音响也有音响的好处。
TOP
39#

体会一,声音的重播和记录,经过的环节越多,失真和损耗越大越多。

这一点其实是在意料之中的,不过经过自己的实践再次得到了验证。
TOP
40#

实际上损耗从话筒就开始了,话筒实际上就像是唱头,同一类型的(动圈或电容等)外面看看都差不多,但通过实际比较来去就大了。尽管我们比较的还不多,但是已经有直观的体会。

国产的普通动圈式话筒明显信号的损耗和失真就大,录下来的声音不像了。虽然也不难听,但是柔化了,圆糊了,听上去似乎是染色,实际上是细节还原丢失与扭曲。

换上了舒尔话筒,声音明显要真实,细节多,还原效果好。说明舒尔的拾音系统好,素质相对比较好。以后我们还会尝试森海塞尔等其他动圈话筒,甚至比较好的电容式话筒。以取得感性的经验。

总结一:一切的还原的前提和基本是降低失真,还原细节。而不是风格上的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