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44.1KHz 16bit (也就是音乐CD)真的过时了么? [复制链接]

查看: 34920|回复: 162
11#

没关系,还是你根本看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呢?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2#

回复 46#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记录一、两件乐器的录音16/44.1足矣;但要记录多个乐器或一、两百件乐器的大型交响曲,又要分方位,又要分层次,同时一百几十轨的录音,问题就来了。等于一只能坐10人的小船,坐两个人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坐50人下去的话,这只小船还能坐下吗,没位坐的人就会掉下海。事情就这样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3#

回复 48# eric 的帖子

原帖由 eric 于 2012-6-20 23:33:00 发表
16 44.1如果全部用尽,用好,其实比什么做得不好的24、192要好。问题就是现在没有太多人去做好16 44.1,所以,如果都是做得不好,我情愿要24、192了。
如果16 44.1的唱片都有这张碟的水平,24、192就没有必要了:http://paintingmoon.blog.163.com/blog/static/17284529620091025340699/

对。
E版!但是一个做得再好的16/44.1 对比一个24/192 的原格录音母文件呢?这个差别就天大了。
现在网上很多把16/44.1原格录音,做成24/192的格式;类似用一张VCD格式的文件做成蓝光,这样当然是没有什么区别,但VCD格式一旦与真正以蓝光录制的对比,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4#

回复 50#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有界面点。

最关键的是原来的录音是什么格式的,如果本来是16/44.1录音的,就算后来做成怎样高格式也是无意义的。这样就算是低格、高格也好,里面装的东西也是一样的。现在很多人发现不到16/44.1与24/192有多大的差别,问题就是在这里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5#

原帖由 HappyWater 于 2012-6-20 23:47: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0 23:44:00 发表
对。
E版!但是一个做得再好的16/44.1 对比一个24/192 的原格录音母文件呢?这个差别就天大了。
现在网上很多把16/44.1原格录音,做成24/192的格式;类似用一张VCD格式的文件做成蓝光,这样当然是没有什么区别,但VCD格式一旦与真正以蓝光录制的对比,就会产生很大的差别。[/quo
有差别不要紧,反正人的感官已经感觉不到这个差异了。

您完全搞错了,如果您真的感受过后,您就会收回这句话了。
昨天我在朋友的录音室里拿了一个 32/192 的母文件回来听,对比首版LP,连首版LP也与这个文件差很远,何况是16/44.1的呢。两都的信息量实在差太远了,根本无可比性。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6#

再次明白您为何听MP3、16/44.1、24/192也听不出有何分别了。呵呵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7#

回复 57# 白了头一夜间 的帖子

可以这样理解。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8#

回复 78# woow 的帖子

原帖由 woow 于 2012-6-21 14:31:00 发表
原帖由 神农 于 2012-6-21 0:04:00 发表
嘿嘿,其实很简单。拿画面来做比喻的话,24bit相当于更高bit的色彩,比16bit更接近真色彩。192khz相当于更高的分辨率。楼主认为cd格式已经相当于1080p了,其实一般器材来放只达到dvd水准而已。如果谁有米买dcs旗舰,他也可以大声说cd格式就够了。而母带格式可以用更小的代价获得满意的音质。lz理论水平很高,但是没有搞明白这个道理,所以纠结。lz

这个举例不恰当,如果大家都用CRT,那看蓝光和看DVD画质差别不大,没错理论上高码率,高比特色彩画质更好。但别忘了。现在大部分节目源,并非像视频一样,有很多官方蓝光碟,而所谓很多高清音频,大部分都是个人自己制作的,除非你用SACD ISO,我们在讨论音频文件的差异时,不能忽略了重播器材的水平。

Woow先生说到点子上了。不管是什么格式的采样,最大问题是源头是什么东西。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19#

原帖由 woow 于 2012-6-21 14:45:00 发表
现在市场化的高规格音频文件只有SACD,DSD,但为何大家都不买呢? 原因很多。其中一条就是某些SACD根本就是CD的升频版。没有本质区别。

对,这个事情比较常见。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0#

回复 79# woow 的帖子

原帖由 woow 于 2012-6-21 14:40: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20 21:03:00 发表
原帖由 woow 于 2012-6-20 20:51:00 发表
其实音响器材能100%发挥CD的数据水平。声音就已经很好的。可惜目前还做不到。只好靠高码率来弥补。

在CD唱片上不要指望能在高码率的DA上帮到您,越升越糟糕;从CD的发行版次上补充这方面的信息量才是最实际的。

这个谁都知道。问题是唱片公司肯吗?即使是唱片公司出品的所谓高码率文件,你如何知道不是升频出来的?当然你可能个人因素可以听到一些真正的高码率音频文件。但基于没有市场化拿出来讨论的意义不大。

上个月我也向几家唱片公司提议,为何不把24/192的原格录制文档发行上市?他们答我,这是他们的“鸡娜”和命脉,另外怕被别人盗版,所以不能发行上市。最多只能做1:1 直刻CD发售。但当您听过真正原格24/192录制的档案后,你会发现16/44.1的CD只不过是吃了24/192原格文件里的小小“牙屎”而已。黑胶也只能达到约40%的信息量左右。

(即使是唱片公司出品的所谓高码率文件,你如何知道不是升频出来的?)
===================================
这个打开文件从波表上可以看出的。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