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小榄拜访中山张兄 [复制链接]

查看: 52434|回复: 214
21#

回复 75# 好大炮 的帖子

原帖由 好大炮 于 2012-6-14 11:34:00 发表
原帖由 KEN 于 2012-6-13 18:55:00 发表名琴胸,张胸大房的听感怎样啊?

中山兄大房里拥有的这套虚拟系统,全世界的发烧友没有一个人能有这个眼福欣赏到,顶一下!

原帖由 好大炮 于 2012-6-14 11:53:00 发表
莫非名琴兄有这福气欣赏到中山兄大房的高文系统?请名琴兄介绍一下。

呵呵….奇怪了,小小一套小系统难道刺红你的眼?!
今晚带Goldmund 到你府弟,搭配一下你对大箱,看看搭配结果如何,由你来介绍。请留联系电话和地址。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2#

回复 74# penchong2008 的帖子

原帖由 penchong2008 于 2012-6-14 11:38:00 发表
越说越神秘了!到底是什么呢!

您好 penchong2008 兄!
这里不太方便交流,有兴趣可到我们俱乐部,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3#

原帖由 NHJJHCH 于 2012-6-14 16:08:00 发表
原帖由 天长地久 于 2012-6-14 15:56:00 发表
小弟是欣赏名琴LP兄的帖,对中山张的器材不感兴趣。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4#

原帖由 天长地久 于 2012-6-14 15:56:00 发表
小弟是欣赏名琴LP兄的帖,对中山张的器材不感兴趣。

那台母盘机拿回来至今还没到一周,到过我处见过和听过的烧友不到5位;我还以为您这么快就…….欣赏了!哈哈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5#

回复 89# jadis12 的帖子

原帖由 jadis12 于 2012-6-15 8:40:00 发表
中山张兄的小客厅系统,是通过摩改器材来配合环境,这种玩法和一般的搞好环境来配合器材,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的理解对吗?张兄?

您好  jadis12 兄!大至也可以这样理解。

一般搞好环境来配合器材是很难达到最佳效果的。一般成品系统特别是音箱,只有在厂家的实验室(开发测试室)里使用才能真正达到最佳的效果状态,音箱一旦离开厂家实验室后,因各个用户使用的环境也不用,会导致音箱在用家处产生的一切数值和厂家实验室里的数值发生巨大的异变;因此使本来是一对成品的箱,到户后就变成一对半成品箱了;如何把一对落户的半成品箱变成原来实验室里的成品箱,就要视用户的能力了。 普遍的换换线材、摆摆位是无法改变这个结果的,用这样的方法能碰到接近原厂的数值也只不过是巧合好运而已;修正这个事情必须从箱体和分频器着手,改变音箱的运行方式使其与听音环境能达到最佳的吻合度;也可以通过电子分音或使用一些可调前级如类似Cello 12键这类、或高级调音台来完成这项工作,但效果是比不上前者的;在实施这些做法时必须使用一些专业的声学仪器来检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音箱发出的能量与听音环境吞吐量是否成正比和合理,经发现很多烧友在买音箱前是没有考虑这些的,音箱到户后就是恶梦折腾的开始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6#

回复 92# NHJJHCH 的帖子

原帖由 NHJJHCH 于 2012-6-15 10:10:00 发表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系统器材......?

您好黄生!

奇怪了,我的小客厅是:4.3m宽 X 6.8m深 X 3.3m高,且是非全密封式的,两个音箱中间除有台电视处,听音环境有什么不妥呢?按照听音环境来讲,黄生您大厅里的 802 这样摆,离室内后场最小有5米这么远,您觉得现在音场如何呢? 舞台感、三维 或 四维音场出了来没有? 优质的堂音出了来没有?  另外黄生可向帮您购买 和 调教您现使用的这套系统的朋友了解一下,他一年到我这个小厅里听多少次音乐,然后按照我的声音回去调教他的系统多少次,听讲近期他也搞出个好成绩了。再讲系统嘛,您知道CD只不过是吃了多少首版黑胶里的信息牙屎呢?综合这些事情想想便知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7#

原帖由 xgn-011 于 2012-6-15 9:04:00 发表
“如果不是听遍所有的古典曲,能够有这么深厚的素养是不可能的”。

古典小弟还没有全听遍,只是听过一部分而已,据英国2000年统计,全球发行过的 LP 唱片约1700万辑左右(还没有包含没有统计到的和CD)。
一个人买碟买到归西那天,也只不过是唱片海洋里的冰山一角。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8#

回复 90# jadis12 的帖子

原帖由   jadis12 于 2012-6-15 8:47: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13 19:49: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2-6-13 19:15:00 发表
“细致透明,有穿透力的音质”这个不容易做到!

应该是:声音的纯净度,解晰力,微动态瞬态响应能力,信息量,系统与音箱的响应速度,即系统对音箱的控制力,对吗?张兄,很佩服你的较声功力。

对!上面打错了个字,不好意思,已修改了。
jadis12 兄太抬举了,小弟只是玩玩而已,功劳归功于帮我实施完成这些的工程师,小弟只负责出耳仔。见笑了!

系统声音的纯度和全方位平衡度是首要的,很多人说到声音平衡,指的只不过是单单系统的高、中、低频这几方面的平衡而已,大部分人也忽略音箱振动空气后,空气传动到耳莫里这段过程的平衡性,在空气传动过程中的平衡度的重要性与系统平衡性也同样非常重要,会直接受听音环境的墙壁、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所影响,且影响很大,但偏偏很多烧友也不注意这个方面,任由空气湿度和温度自由变化。

微动态瞬态响应能力。一般很多系统大动态都很容易做到出来,但一谈到微动态就多数会完蛋,这里关系到一套系统究竟丢失了多少唱片里的信息,交流发生周率有多快; 交流发生周率越快,信息量将会丢失越小,微动态响应就会越快。例如很多系统播放DECCA 海丁克指挥的《肖8和11交响曲》时,为何到最低电蔽时如关了功放一样,完全没有声音呢? 这就是信息量和微动态响应不足造成的,更何况要求更高,在播放这些曲目的最低电蔽时,不旦要有音乐出现,更要求里面一样保特着张力、有率动感的节奏起伏、活生感、像真度、乐部乐群里的层次感、方位感和形体;能做到这些就不是开玩笑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9#

回复 96# 名琴LP 的帖子

因上个月新换过的正切臂,臂线还没有完全褒透,估计要褒半年左右,现装上的 BENZ 主要是用来褒线用,待唱臂线完全入装态时就会换过一个唱头,现心水是 MicroMagic 的 Magic Diamond;到时又有一翻新色了。呵呵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30#

回复 98# jadis12 的帖子

原帖由 jadis12 于 2012-6-15 13:23:00 发表
中山张兄,你的讲法很对,我开始玩音响时也是蒙查查的,特别是对声学知识和环境声音这些最基本的理论,暂时不讲深层次些的理论,只讲最基本的,一知半解,刚好,身边有很多玩音响的发烧友,有Dly派,有崇拜品牌派的,你不服我,我不服你,我呢,就做了两面派,他们都和我做朋友,我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再加上自己也补习一些书本知识,逐步了解到玩音响确实不简单,不是说把一套系统买回家,接上电,摆好位就可以出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见到Dly的朋友帮用成品产品的用家改动一下,效果马上见好,使到我以后不再完全迷信成品产品,我意思是,就是喜欢它,买回来都要稍作改动,使它更配合自己的环境,就是依你最后那向句话,音箱到户后就是折腾的开始,我故意把恶梦去掉,因为玩音响不是恶梦,是经验的积累,人生的逐步成熟,谢谢。

有您这样体会、经历和认知的烧友小见。赞!
使用全成品品牌系统,部分烧友在搭配过程中只会对供电、线材、避振处下下工夫(当然处理这些是必须的),但在更换附件后产生的变化是好了、还是怀了,有部分烧友还是一头雾水的,今天说换上了很好,明天就说不行,但过几天后又说很好;然后就不断换来换去,最中也是搞了个吉出来。为何上面加上个 “ 恶梦 ” 呢?就是指这个意思了。以 jadis12兄的水平一会动手、二会听音乐就当然可以去掉  “ 恶梦 ” 这两个字了。赞!见到很多烧友折腾了一贝子系统,最终也没有怎样真正在系统中欣赏到音乐,一贝子的音响折腾也离不开那一百几十张像套餐式的试音碟;看见这些真是有点心哀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