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112131415161718»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东小榄拜访中山张兄 [复制链接]

查看: 52225|回复: 214
141#

原帖由 乐林8 于 2012-6-17 0:46:00 发表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2-6-16 18:37:00 发表
8兄得闲也要多来指导一下!

张兄久仰了,指导不敢当,下次一定过去欣赏一下。

中山协会有古典音乐后起之秀——中山张兄。
我们协会有古典音乐活字典郭理事长。
睇来要约个时间比区地两位面交下先得!两位一埋位可能就嘴钉钉讲头版黑胶~~~~!!!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TOP
1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43#

我也是,特别是他那个不公开的专业用设备。
TOP
144#



当晚实听音像结实不虚胖也不清瘦,密度很高而重量感适中,一下就能够分辨出钢琴的琴槌敲着弦的效果与小提琴弓弦交错的摩擦表情,毕竟还是合并功放,大场面的气势与规模感有所限制。  
海飞兹运弓的位置非常靠近琴码(这是他独有的),琴弦在那个位置的张力非常高,要想拉出同样的响度,运弓的力量需要大很多,但琴声却是明亮而极具穿透力。就运弓的技术来说,力量大了相对就不灵活了,所以只有海飞兹才具备这样的技术。
海飞兹的录音有许多是模拟录音的精品,明亮感和穿透力都能轻易地记录下来,头版LP也具备了相应的属性。

模拟母带经过数十年后,高频的信息量丢失了很多,琴声只剩下明亮感而欠缺了穿透力,
用体无完肤的母带来制作CD,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中山张兄经常说:“海飞兹和鲁宾斯坦的大部份演、录是被CD害死的”。十分有道理
如果海飞兹还在世的话,他会以一巴掌来感谢CD的(CD的发明是个错误)。似是而非的解释。
您将马上面临另一个巨大的尴尬——
事实上,国际上对海飞茨的所谓“冷”的评价恰恰是来自LP时代,而非CD时代。只不过国内对这些文化信息开始普遍了解的时期刚好赶上了CD时代而已。

Audionet分体式唱放试听那清澈绵密细致的高音听起来就是不一样,到现在笔者还认为Audionet的高频延伸绝对是世界上最好的机器之一.
TOP
14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146#

先顶!
TOP
147#

喜贺中山张先生年青有为!
TOP
148#

对音乐和黑胶如此投入,本身就值得尊敬。

但器材如此叠着放,应该不如上个器材架吧。
.
.
————每一支导体,每一套钉垫,内部都潜藏着小小的精灵,只要找到并解除她的束缚,她就会为您深情地歌唱————.
.

.
.
.
TOP
149#

真好!
TOP
150#

原帖由 yudeanwu 于 2012-6-17 14:23:00 发表
很好奇,张兄客厅的书架箱重播大部头音乐不知如何

物理特性所限。不要强求完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