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多年未出山,普及电影原声--查漏补缺篇 [复制链接]

21#

55. Yann Tiersen 杨.提尔森
超喜欢他的天使爱美丽,相当动听有意思的配乐。人也长得帅,超有男人味的感觉。


杨·提尔森1970年7月出生于法国布勒斯特。6 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在很小的时候便成为当地音乐学校的一名童星,经过多年古典音乐的训练,最终成为一名指挥家。他年轻时就会演奏很多种乐器:玩具钢琴、钟乐器、班卓琴、曼陀铃、吉他、大键琴、铁琴、手风琴、口风琴等等,对每种乐器的内在特质有独到和精妙的把握。
      20 世纪80年代,正是欧洲后朋克音乐巍然成风的时候,杨·提尔森喜欢上了大卫·鲍伊、快乐分裂等乐队,在后朋克风潮里度过了青春期,叛逆的种子开始在身体里发芽,古典主义男孩走上自己的不归路。
     杨·提尔森往往喜欢把自己关在巴黎安静的住所里独自录制专辑。他将自己擅长的各种乐器,玩具钢琴、钟乐器、班卓琴、曼陀铃、吉他、大键琴、铁琴、手风琴、口风琴一轨一轨地合成成一首完整的曲子,他对这样的烦琐工作乐此不疲,在《天使爱美丽》之前,他已经独自制作了四张专辑。
      《野兽的华尔兹》是扬·提尔森的第一张专辑,主要运用小提琴、大键琴和钟乐,浪漫欢快,。
      《灯塔》在小提琴的主调外更加入了曼陀铃和大键琴,加入了更多丰富而变化多端的情绪情歌、舞曲……
      《一切平静》在保持惯用乐器如钢琴、小提琴、曼陀铃等营造“杨·提尔森”风格的同时,更加入贝司、吉他、键盘、打击乐,抒发日常生活的细小感受。
      《缺席者》,大量采用手风琴和玩具钢琴弹奏仍演绎着浓郁的法国风情,维也纳43人的交响乐团更是增添了专辑的底蕴。正是这张专辑,放在了让·皮埃尔·热内的汽车音响内,让杨·提尔森名声大躁。
       不仅如此,杨·提尔森还喜欢剧场音乐和摇滚乐现场演出,他和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音乐人合作,包括极地双子星的女主唱等很多先锋摇滚音乐人。
        2006年,他展开了全世界的巡演,也来到了中国。
 异想世界

  “什么是你心中的巴黎情怀?”

  “我不住在巴黎,也没有巴黎情怀。巴黎只是我工作的地方,巴黎情怀只是我的一种音乐形式被人想象成了那个样子?”

 “你怀旧吗?”

  “不怀旧,怀旧的人是可怕的,他们无法进步。”

  “你喜欢孤独吗?”

  “我不孤独,我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喜欢独自一人。”

  “什么是你心中的浪漫?”

  “我不浪漫。”

  “你受到过哪些音乐的影响?”

  “被人影响的音乐家太糟糕了,我尽量摆脱任何人的影响。”

  “《天使爱美丽》……”

  “不想回答太多《天使爱美丽》的问题。”

  “你的玩具钢琴……”

  “它只是我喜欢的一种音色,我演奏它而已。”

  在采访中,杨·提尔森疲惫而简短地回答着问题,否定外界对他一贯地主观猜想。他拒绝别人以了解他的姿势询问他,因为他们其实根本不了解他。
    “我是用身体来表达我的音乐的,乐器就是我的身体伸出来的神经”。杨·提尔森回答了记者最后一个问题,当被问到他与他的音乐的关系时,杨·提尔森讲了一个法国式的黄色笑话。
     而当你看到他的演出,就不得不赞叹这个黄色笑话有多么精准。
9点,演出开始,那个在采访区疲惫得连话都不想说的杨·提尔森不见了,他充满了感情和精力,犹如被某种精灵附体,杨·提尔森垂目低唱了2首法文歌曲,然后很长的演出时间内,人声不再出现,吉他和插电的小提琴是这次演出中杨·提尔森使用的主要乐器,他赋予这两样乐器以生命并让他们唱主角,他和乐队以及大提琴配合得相当默契,一个有些癫狂的偏执的音乐人代替了用钢琴和手风琴在电影里制造浪漫怀旧气氛的音乐人,古典的、法国街头的,摇滚的,朋克的,先锋实验的各种音色被巧妙地混合在一起,按照杨·提尔森内心世界的样子一一排演,他和乐队有很多即兴演奏的成分,但都很耐听,似乎每一个音色都有早已在实验室里配定好的美丽成分。

  拿小提琴的弓去拉奏失真吉他,或者将插电玩具钢琴配合大提琴,或者用手风琴加低音贝司,或者在离麦克一个特定的距离用特定的方式发音,那么那些童话里才会出现的甜美、梦幻、迷离的音色就会变成现实,这是很奇妙的,杨·提尔森如同一个声音化学家,研究出了最动听的化学音符。
    两个小时,返场两次,从浪漫到疯狂,体力充沛的小伙子, 用身体演奏音乐的小伙子,声音化学家。
    所以,不要再把杨·提尔森的沉默当作法国人的高傲,因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异想世界中,那里物品丰富,空间不大,行动自由,但容不得别人打扰。

  “你怀旧吗?”

  “不怀旧,怀旧的人是可怕的,他们无法进步。”

  “你喜欢孤独吗?”

  “我不孤独,我只是在创作的时候喜欢独自一人。”

  “什么是你心中的浪漫?”

  “我不浪漫。”

  杨·提尔森生活在自己的异想世界中,那里物品丰富,空间不大,行动自由,容不得别人打扰。
2007070925546734_132_o.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1:22:29 上传)

2007070925546734_132_o.jpg

952_1.30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1:22:29 上传)

952_1.300.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09 11:23:5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2#

天使爱美丽

超喜欢的电影音乐,动听无比,被很多中国的节目和电视盗用。


2001年,法国大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决定拍一部最与众不同的电影,把自己今生积攒的所有梦幻般的现实记忆串联起来,他通过一个小女孩自闭而又纯真的成长,来表达他心目中的巴黎情怀——那就是《天使爱美丽》(又译作《爱美丽的异想世界》)。《天使爱美丽》上映前两个月,配乐迟迟未敲定,导演助理告诉让·皮埃尔·热内,有个作曲家杨·提尔森最近蛮红的,回家路上放来听听看吧。结果车子还没开到家,导演已不停惊叹:这就是我要的巴黎感觉!
     让·皮埃尔·热内在他听到的这张专辑里挑选了四首曲目,并要求提尔森十五天之内赶工谱写新乐段,《天使爱美丽》于是诞生。层层叠叠的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鼓、口琴……构成杨·提尔森自成一格的异想世界,悠扬荡漾的旋律如同打在湖面轻泛涟漪的细雨,如同秋日微风中摇晃的秋千,如同午后阳光中街头艺人的舞蹈——巴黎的感觉被完美地展现。
    《天使爱美丽》那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电影原声专辑荣获比利时电影节最佳电影原声带、美国《娱乐周刊》A-的佳评、英国影艺学院电影奖提名。杨·提尔森也开始名声大噪,这位只喜欢一个人闭门造车的音乐家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展露头角。
      继《天使爱美丽》之后,杨·提尔森又在电影《再见,列宁》中担任配乐,这个讲述新旧时代交替的故事,被杨·提尔森的钢琴赋予了浓浓的怀旧和忧伤的味道。杨·提尔森用音乐谱写了一首关于永不再来的过去的美丽诗篇。
     《再见,列宁》问鼎200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及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并让杨·提尔森赢得了当年德国奥斯卡奖的最佳原创音乐奖——杨·提尔森获得了流行明星般的国际性声誉。
951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1:27:45 上传)

9515.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3#

再见列宁

又一部超好听的音乐专集,电影也同样很有意思,推荐。


  再见列宁以喜剧的方式展示着一个儿子对于母亲强烈的爱.他的母亲一辈子都活在共产主义的信仰里,一次无意中发现自己儿子居然参加反社会主义示威活动直接被气晕过去,在医院里昏迷了8个月,但是在这个短短的8个月里,东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各国商品和文化蜂拥涌入东德,以前的那个国家和生活方式再也回不去了,可处在昏迷中的母亲对此一无所知。母亲苏醒后,在医生的告诫下,为了不刺激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的母亲,儿子使出浑身力气拼命制造着以前的东德还存在的假象,可是外部的世界却在飞快地变化着,为了制造这个巨大的谎言,儿子费尽心机得重新布置了母亲的房间,除去了一切来自西方的时尚文化和产品,并雇用两个以前的少先队员为母亲唱那些被遗忘的歌,他翻遍了垃圾桶疯狂收集那些还贴着东德商标的瓶瓶罐罐,最后儿子又搞笑得炮制了曾经的那个英雄宇航员成为东德的总统,宣布东西德统一,柏林墙倒掉的新闻,母亲在幸福中死去...在这样一个社会巨变下的小家庭却通过一个随时可能被揭穿的弥天大谎上演了一个生离死别的感人故事!

   再见列宁,一个这样让你联想到政治的电影名字,而且在电影中政治无处不在,但这却不是一部关于政治的电影。小人物的命运,只不过是政治斗争中一个微小得不能再微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棋子, 却可以被演绎得如此生动如此深刻, 这就是对人性中美的一面的赞美,儿子为了母亲,是如此执著,他为妈妈做的每一件事放在我们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难以实现的.他却那么轻松且快乐的坚持得做着。需要提出来的是再见列宁的电影配乐非常好听,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本片的电影配乐CD也值得收藏!
2005127214133.67370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11:34:40 上传)

2005127214133.67370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4#

56. Klaus Badelt
Klaus Badelt,德国人,2000年被他的老乡Hans Zimmer看中并带到了好莱坞,在Hans的MV工作室工作,协助Hans完成了《The Pledge 誓言》、《Hannibal 汉尼伯》、《Invincible 纳粹制造》等电影的配乐。2002年,Klaus Badelt第一次独立完成了电影《The Time Machine》的配乐,依靠一曲曲气势磅礴的乐曲,一鸣惊人,确立了自己在好赖坞的地位。随后,Klaus Badelt再接再厉,在近几年里谱写了《K-19: The Widowmaker》、《The Recruit》、《Pirates of the Caribbean》、《Constantine》《无极》以及今年的《Poseidon 新海神号》。

Klaus Badelt 是近年来电影配乐的有名作曲家,先后为电影 Pearl Harbor(珍珠港), Hannibal(汉尼拔), Mission: Impossible II(不可能的任务2)以及 Gladiator(神鬼战士)配乐。可谓是大有来头。The Time Machine 的 OST 可以说是非常的雄伟壮阔,有些地方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动态很大)。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管弦乐风格,这也继承了 Klaus Badelt 作曲的风格。比如 Gladiator(神鬼战士)和 Pearl Harbor(珍珠港),第一首曲子 01.Professor Alexander Hartdegen 一上来就是气势恢宏的法国号群奏。从 Gladiator和The Time Machine 这两张 OST 来看,Klaus Badelt 不但擅长管弦乐的配器,而且擅长穿插民族乐器,特别是打击乐。另外,人声合唱也是这两张专辑的一大两点,不过这点看来在 The Time Machine OST 裏表现得尤为突出,听听 08.Eloi 和 15.God Speed 就知道了,洒脱而感人肺腑的旋律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整个配乐基本上是围绕两个旋律在进行,一个是 01 中就可以听到那段法国号群奏的旋律,另一个就是 08.Eloi 中的女声合唱实在让人动容。整张 CD 音质应该非常好,用来做试音碟都绰绰有余了。另外,提醒大家一下,听 07.Time Traval 的时候小心不要被吓到了。
200910140529.9699129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22:21:27 上传)

200910140529.96991294.jpg

200910140045.3006080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9 22:21:27 上传)

200910140045.30060805.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5#

无极

说这部电影是垃圾确实有点过份,因为垃圾会很不高兴的。不过,中国人估计会比较熟悉。就音乐而言,相信是电影中少有甚至是唯一的亮点了。


无极的音乐制作动用了100多人的中国交响乐团,由德国籍作曲家克劳斯·巴代特(Kluse Badelt)制作配乐,音乐除了交响乐以外,还包括由李心草指挥的中国交响乐团搭配中国民间乐器二胡、古筝等中国乐器。
s300_56102838df3e282a289021e3129f9d0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18:57:54 上传)

s300_56102838df3e282a289021e3129f9d05.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6#

K-19 寡妇制造者


很大气的配乐,推荐!听着更像首交响诗,动听并有气势。

派拉蒙电影公司、国家地理频道电影制片机构与德国Intermedia制片厂斥资一亿美金,女导演 Kathryn Bigelow筹拍五年完成的《K-19: The Widowmaker》,电影音乐由Klaus Badelt负责。 Klaus Badelt在《K-19》中特别以G小调为基调,以缓板、慢板、快板的方式点出K-19核舰上官兵的情绪主题--"Fear"、"Fate"、"War"、 "Soul",透过阴郁的提琴声、悲柔的弦乐声、急促的铃响鼓击、凝重的哀悼曲式,彰显出那份属于军人的使命感与赴汤蹈火的情操,"Heroes"、 "Journey"更是哀荣并蓄的英雄挽歌。 俄罗斯名指挥家 Valery Gergiev 和他率领的基洛夫交响乐团 ( The Kirov Orchestra and Chorus ) 担任音乐演奏。
s275845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19:09:15 上传)

s2758452.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0 19:24:0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7#

时间机器

动听、流畅、大气的音乐,他的成名作,独立MV之后的作品。


时间机器
专辑英文名: The Time Machine
音乐作者 Klaus Badelt
音乐演奏 伦敦爱乐乐团电影
导演 Simon Wells
专辑介绍:
这部科幻题材的电影配乐是作曲家Klaus Badelt。The Time Machine的OST可以说是非常的大气,有些地方可以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动态很大)。是那种典型的好莱坞管弦乐风格,这也继承了Klaus Badelt作曲的风格。比如Gladiator(角斗士)和Pearl Harbor(珍珠港),第一首曲子01.Professor Alexander Hartdegen一上来就是气势恢宏的法国号群奏。从Gladiator和The Time Machine这两张OST来看,Klaus Badelt不但擅长管弦乐的配器,而且擅长穿插民族乐器,特别是打击乐。另外,人声合唱也是这两张专辑的一大两点,不过这点看来在The Time Machine OST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听听08.Eloi和15.God Speed就知道了,洒脱而感人肺腑的旋律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整个配乐基本上是围绕两个旋律在进行,一个是01中就可以听到那段法国号群奏的旋律,另一个就是08.Eloi中的女声合唱。整张CD音质应该非常好,只可惜我只在网上找到了128kbps的MP3版本,如果是APE版本的话,用来做试音碟都绰绰有余了。
电影简介1895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副教授亚历山大·哈德金博士,人近中年却仍抱有着孩童一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脑子旁人看来稀奇古怪的理论。这些理论从来得不到校长的赏识,总是被看作“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打入冷宫。纵使如此,亚历山大还是决定自行建造一部时间机器来向世界证明--人类完全可以在时空中穿梭旅行。  为了避免冒然改变过去所可能造成的逻辑混乱和时空崩塌,哈德金全力着手飞向未来的计划。整个建造过程都进展得非常顺利,亲手建造的机器终于完美地启动,时间如流水般划过,世界以惊人的速度变化,时间旅程展现出一幅幅奇丽而又壮观的景象。时间机器载着他成功地抵达了第一个目的地
--2005年的纽约。  时间机器的降落地点已经不是他出发时的实验室,纽约周遭环境的改变更是让他大吃一惊。公众图书馆变成了彻底的虚拟真人交互式访问系统。人们所热衷谈论的,是关于在月亮上建立新殖民地的雄伟计划。受到科学家本能的好奇心趋使,亚历山大迫不及待地动身前往另一个未来
--2007年。  谁也没有料到,在未来等待着他的是如此难以想象的险境。人类的殖民计划出了大问题,肉眼就可以察觉天空中的月亮已经变得比过去大得太多。事实上殖民计划给月亮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月球的运行轨道正在下降,很快将坠入地球。来自月亮的碎片轰击着纽约的曼哈顿区,人们匆忙逃入建立在地下的防空洞中想躲过这场大灾难……  为了逃离可怕的地球生物浩劫,亚历山大调整他的机器来到年代更加久远的802701 年。当然,跨越一个冰河纪的地球早已彻底改变了模样。不过人类顽强的生命力似乎使一部分人熬过了浩劫,生存下来。例如他首先遇到的,和平、友好、温和有礼貌的伊洛(Eloi)人。不过就在亚历山大以为地球的一切已经恢复了正常的时候,他们却又遭遇到穴居地底、近乎于怪兽、以捕猎伊洛人为生的莫洛克 (Morlock)人。  为了解救被莫洛克人掳走的伊洛人玛拉(Mara),亚历山大只身犯险,前往寻找莫洛克人的巢穴。在路上他得到了生化机械人沃克斯(Vox)的帮助,来到了被奉为神圣遗迹的纽约地下铁。在这个充满讽刺的地方,亚历山大却发现了隐藏在莫洛克人和伊洛人背后的邪恶秘密!
s300_22a7438fc480c2a8ee557be9ab4425b0.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19:32:46 上传)

s300_22a7438fc480c2a8ee557be9ab4425b0.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8#

插一张


雨果的电影原声  Howard Shore的作品,极度贴近电影的配乐,清心动听。电影唯美精彩,西赛西斯的力作。想找的一张好碟啊。

s300_71fd43ff4a901f498d855a7f9b600fef.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19:42:01 上传)

s300_71fd43ff4a901f498d855a7f9b600fef.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29#

57. Erich Wolfgang Korngold 康古德

Korngold Erich Wolfgang 科恩戈尔德(1897—1957)美籍奥地利作曲家,一生中创作过各类题材的音乐作品。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音乐评论家。科恩戈尔德是二十世纪初的音乐神童,著名指挥家,作曲家Gustav Mahler (玛勒)惊讶之余推荐給著名的Alexander von Zemlinski为学生,Korngold 十二岁時就由Felix von Weingartner (温加特纳)指挥他的作品首演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当时著名的音乐家如Bruno Walter,Arnold RosFriedrich Buxbaum 等都曾演奏小Korngold的音乐首演。二十四歲時以歌剧Die Tote Stadt奠定他的音乐大师的地位。自1934年康果尔德到美國後,受好萊塢之聘,为好莱坞电影配乐,其音乐被誉为”极富创造行的电影配乐”。在作曲家的电影配乐创作的黄金岁月,为18部故事片电影配乐( 他自称其配乐是“没有人声的歌剧—operas without singing”) ,两次获得奥斯卡音乐奖。此首作品是作曲家在1937年开始完成首稿,1945年重新。结构为快慢快三个乐章。在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引用了大量他创作的电影音乐素材,颇有好莱坞大片的风格。1947年,由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Jascha Heifetz与St。 louis 交响乐团合作,进行首演,指挥Vladimir Golschman。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大师Anne-sophie mutter 穆特说道:“对这首音乐我个人的感受是这样的:‘体现了小提琴无限制的音色’”。作为一个听众,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这首作品,你都会被它感动。
  科恩戈尔德于30年代末到美国,受华纳兄弟影片公司之聘,担作电影音乐作曲。他凭Anthony Adverse《风流世家》(1936/美国)和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罗宾汉历险记》(1938/美国)而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接着,又以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江山美人》(又名《伊丽莎白女皇和埃塞克斯的私生活》,1939/美国)和The Sea Hawk《海鹰》(1940/美国)分别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提名。他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


几乎没有哪位位作曲家能象埃里希·沃尔夫冈·康科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1897-1957)那样在音乐舞台上戏剧般地死而复生。这位音乐史上最令人吃惊的神童曾靠着他在好莱坞的电影创作将自己从纳粹手中拯救了出来。然而这样做的代价是惨重的,在当时人们的眼中,康科尔德不再是位受尊敬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充其量是个与故事情节打交道的“好莱坞音乐家”。
直到1997年他百年冥诞,情况才终于有了变化,一股康科尔德热突然间冒了出来,并且五年来没有减弱的迹象。现在康科尔德的古典音乐作品造就了一大批当红的表演艺术家,如安德列·普列文、安妮·索非·奥特尔、吉尔·萨哈姆等。他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电影音乐范畴,尽管那些电影音乐创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经典,然而在协奏曲和歌剧方面,他的影响正在迅速蔓延开来,他被忽略的才华正在音乐舞台上复苏。
1897年康科尔德出生在布尔诺。4年后他的父亲朱利亚斯被任命为当时维也纳颇为著名的杂志《新自由》(Neue Freie Presse)音乐评论主编爱德华·汉斯利克的副手。在汉斯利克去世后,朱利亚斯成为了这个音乐喉舌的掌门人,与他的前任一样,朱利亚斯·康科尔德的音乐观点十分保守。也许正是这些保守的观念对小康科尔德产生了不经意的影响,妨碍了他对当代音乐尤其是当时呼声极大的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接触,特别是当康科尔德早年那部迷人的钢琴三重奏流露出这种时代共鸣时,朱利亚斯站出来竭力干扰这些音乐对儿子的影响。
1906年朱利亚斯带着康科尔德去见古斯塔夫·马勒,马勒被这个站在他而前的孩子惊呆了,他当即宣布康科尔德为天才。1909年10月,朱利亚斯将康科尔德的钢琴作品印成册子分发到当时德国一些重要的音乐家手中,这些作品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理查·施特劳斯后来写到,“当我得知这些作品出自一个I1岁的孩子时,第一个反应是震惊和担忧,这样一个早熟的天才显然没有经受一般意义的训练,我诚挚地祝愿他得到发展。”正是施特劳斯的赞赏,1910年就在比利时国王访问之前小康科尔德的芭蕾舞哑剧《雪人》(Der Schneemann)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上演了。
康科尔德14岁开始着手创作他那了不起的《小交响曲》(Sinfonietta),与此同时,在他的钢琴套曲中就已经能够窥见到他特有的开放式风格;另一部钢琴曲《童话》(Marchenbilder现名:欢愉的心境动机)被看成是康科尔德的音乐标签,此外,他的独幕歌剧《波利克拉提斯的指环》(Der Ring des Polykrates)和《维奥兰塔》(Violanta)于1916年在慕尼黑首次被搬上舞台,其中《维奥兰塔》是一部心理描述的情节剧,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对于一个涉世不深毫无竟争力的年青人来说实在令人吃惊,但它充满激情的管弦乐效果让人们感到了康科尔德的份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康科尔德开始有条不紊地创作他的歌剧《死城》(Die tote Stadt),这部取材于比利时象征派作家乔治·诺登巴赫小说的歌剧满是潜在的弗洛伊德式的意识。它华丽的结构使得它的演员阵容配置要求极其强大。这是康科尔德成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死城》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但几年后它的魅力开始散发,欧洲几家歌剧院几乎同时开始上演这部歌剧。在今天,除了NAXOS的CD版本,最引人月毛口I司时也是唯一的一部全剧录音版本是莱恩斯多夫在瑞典指挥的现场录音版本。虽然它作了大量的音乐删减。
康科尔德的另一部歌剧《赫利亚纳的奇迹》(Das Wonder der He.liane)甚至更为雄心勃勃,更加复杂和更富于表现主义。它采用了多调性和丰富的管弦乐机制。剧中赫利亚纳的咏叹调“我向他走去”通常被看成是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中“爱之死”的翻版。
不幸的是康科尔德的《赫利亚纳的奇迹》由于父亲朱利亚斯有问题的倾向而受到了连累:奥地利作曲家恩斯特·克热内克以黑人为主角并采用爵上乐创作的歌剧《容尼奏乐》(Jonnyspielt auF)使正在抬头的纳粹信徒大感不快;而出于音乐上的偏见,朱利亚斯也去竭力贬低对方,而这种指责正好迎合了当时纳粹的需要;《赫利亚纳的奇迹》与《容尼奏乐》的学术之争不幸变成了政治争斗的工具,而最后的获胜者却是《容尼奏乐》。
《赫利亚纳的奇迹》上演时,康科尔德已经有了一个小家庭,他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以应付开支,他在维也纳一家剧院谋得了一个指挥职位并在那少L排演小歌剧。至少那时他认为约翰·施特劳斯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是天才。后来他遇到了伟大的德国歌剧指挥家马克斯·莱恩哈特;1929年他们合作编排了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 Die Fledermaus),这个新版《蝙蝠》上演后在柏林热闹了好几个星期。
1933年当希特勒上台后,莱恩哈特离开德国去了美国。在好莱坞,华纳兄弟曾邀请他指挥莎士比亚名作改编的影片《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 Dream)的演出,但莱恩哈特却推荐了康科尔德,应年恩哈特的要求,演出具有门德尔松式的轻松风格,然而它还是浸透了康科尔德特有的那种幽暗般的魔力。
1936年,康科尔德适时地推出了他在好莱坞的首部电影配乐《布拉德船长》(Captain Blood),这也是影星埃罗尔·弗莱恩和奥利维亚·哈维兰德在好莱坞的首次亮相。片中的音乐融合了康科尔德的歌剧配乐技巧;微妙的煽情与排山倒海般的气度在当时的好莱坞影片中实属罕见。康科尔德开始走上了理想主义的电影配乐创作路途。通过电影这个特殊媒体接近更力11厂一泛的听众。1946年康科尔德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到“音乐就是音乐,无论是在舞剧院、音乐厅或者影片中都是如此。形式或许改变,写作风格也许不同,但作曲家不会在他认同的音乐形态中让步。”
多年来,康科尔德不断地往返于好莱坞与维也纳之间。出于某种有远见的考虑,1936年他开始巾请加人美国国籍。1938年德奥合并时,他正在好莱坞创作电影配乐((罗宾汉历I记》。(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在当时的政治形势卜,作为犹太人,康科尔德被迫流亡美国。那个时期,由于在电影配乐中的巨大成就,他成了这个领域最具影响的作曲家。华纳兄弟公司将他看成是一名有特殊公民权的人物。他的名字在片头中耀人眼目,他可以随意挑选剧本进行创作。应他的要求,导演们不得不恢复那些本已删去的乐段。一部部山康利一尔德精彩伦绝配乐的影片不断地流向市场:如具有史诗意义的影片《海鹰》(The Sea Hawk)以及《王子与贫儿》 (The Prince and the Pauper)、《伊丽莎白与埃塞克斯的秘史》(Elizabeth and Essex)和《圈套》(Deception)等。此外以《圈套》配乐为蓝本,康科尔德还创作了他的大提琴协奏曲。
康科尔德电影音乐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敏锐的才思和特有的悟性获得了电影圈内同行和追随者们的尊敬。这当中包括了他父亲的老对手阿诺德·勋伯格。一次,勋伯格问康科尔德为什么不用十二音序来创作,康科尔德拿起一支笔反问道这是什么,勋伯格回答说这是一支笔,然后康科尔德将笔调了个头,让笔尖向上又问道是什么,勋伯格还是回答说是支笔。“现在你看”,康科尔德说,“你不能用它来书写”。
长期的劳作和心脏疾病使康科尔德的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50岁对一个天才来说似乎老了点,他开始平静地看待他的电影配乐创作,假如电影不再走红,川S么他的电影音乐也将随之消亡。I钱后,康科尔德开始寻找机会重返音乐大厅;不过老朱利亚斯并不这样看,他直到1947年逝世之前都认为儿子会再次创作电彤音乐,他最喜欢电影《再度黎明》(Another Dawn)中那辉煌的旋律。1948年康科尔德写出了他那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大提琴协奏曲一样,其旋律也源自他的电影《Juarez,Anthony Adverse》和《王子与贫儿》。1945年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家海飞兹在圣路易公开首演。尽管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评论却非常刺耳,它被形容为“好莱坞协奏曲”、“虚有其表”等等,这些病态的反应给康科尔德不小的打击。1949年当他回到维也纳时,发现情况更为痛心,人们把他的音乐称之为“落伍”,康科尔德感到非常沮丧,几年后他又回到了好莱坞。
升F大调交响曲是康科尔德重要的晚期作品,是他自我流放时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充满强烈悲哀与痛苦情感的挽歌,然而在他有生之年这部交响曲都未受到重视。他感到被世人遗忘了。但是康科尔德并未因此而停止创作,1957年当康利,尔德在好莱坞逝世时,差不多完成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初稿。
在音乐创作上或许康科尔德走到了时代的前而:他明白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音乐终归是音乐。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了这种观念,康科尔德的电影音乐、严肃音乐和歌剧被看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音乐整体,它展示了康科尔德音乐创作的非凡技巧、天才和多样的个性。
korngol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2:07:48 上传)

korngold.jpg

images (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2:07:48 上传)

images (1).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0 22:11:17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0#

原帖由 morefeel 于 2012-6-10 21:14:00 发表
楼主论坛老鸟了,好帖


彼此彼些,转眼已快在168上呆了近十年了,这个坛子里有太多自己年青时的回忆。
希望能把这个贴子作完收山。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1#

海鹰

我的不是这张,而是RCA的那张美国版,如第二张图,古典音乐迷会比较喜欢的。
由安德烈•普列文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科恩戈尔德:海鹰》,2009年的《企鹅古典唱片指南》中推荐为三星。
埃里希•沃尔夫冈•科恩戈尔德(Erich Wolfgang Korngold)于1897年生于布尔诺,1957年卒于加利福尼亚好莱坞,是出生于奥地利的作曲家、指挥家。1943年入美国籍。音乐评论家朱利叶斯•科恩戈尔德之子。曾在维也纳师从策姆林斯基、R.富克斯和格拉德纳。是钢琴和作曲神童。施纳贝尔曾演奏过他13岁时所作的一首钢琴奏鸣曲。1919年任汉堡歌剧院指挥;1927年任国立维也纳学院教授。歌剧《死城》(Die tote Stadt)在汉堡、维也纳和纽约都获得成功,在纽约上演时由玛丽亚•耶里察唱主角。1935年定居美国,为许多优秀电影配写音乐,至1947年。
科恩戈尔德与好莱坞电影也有着不解之缘,其无拘无束的浪漫主义风格证明非常适合如《风流世家》、《侠盗罗宾汉》这类神气活现的故事,其它十七部电影也是如此—1939年的《江山美人》(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和1940年的《海鹰》(The Sea Hawk)分别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提名等等。《船长血》(1935年)、《海鹰》(1940年)、《人性的枷锁》(1946年)等电影也是科恩戈尔德谱曲。其它经典之作有管弦乐组曲《无事生非》(1919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947年)和《升F大调交响曲》(1950年)等作品。
安德烈•普列文是二十世纪乐坛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音乐全才。他是举世公认的指挥大师,成功统率伦敦交响乐团11年之久,并曾担任多个欧美著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也是成就超卓的古典和爵士钢琴家,在DG公司录有爵士乐唱片。身兼指挥家与作曲家、钢琴家的普列文在严肃音乐方面的表现比较传统,经常在钢琴协奏曲中同时身兼指挥与钢琴独奏。安德烈•普列文指挥的这个录音收录了科恩戈尔德为电影《海鹰》、《船长血》、《江山美人》等的配乐。
2009788503847316.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2:52:11 上传)

2009788503847316.jpg

425425720455.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27:59 上传)

425425720455.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02:27:59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2#

风流世家

这是我最珍贵的康古德的原声,可惜,连介绍都没有找到。相信古典音乐迷都会喜欢这样的配乐,他后来的小协就取材这部电影。
s181283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0 23:01:43 上传)

s1812834.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02:28:53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3#

58. Francis Lai 弗朗西斯.赖


弗朗西斯·莱(Francis Lai,1932-,法国-阿尔卑斯滨海省-尼斯)是法国的手风琴演奏家和电影配乐作曲家。
  在他二十多岁时,弗朗西斯·赖离开了家,去了巴黎加入到热闹的蒙马特乐坛。 1965年,他结识了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为他的电影《A Man and A Woman》配乐。 这个电影在1966年发行,取得重大的国际上的成功,赢得了多项奥斯卡奖,并为年轻的弗朗西斯·赖赢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配乐奖”提名。 这个初步的成功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1969年,他为导演勒克莱门特的电影《Rider On The Rain》配乐。于1971年9月被授予金碟奖。
  1970年,弗朗西斯·赖为电影《爱情故事》配乐,赢得了奥斯卡奖的最佳音乐,配乐奖及金球奖【最佳原创奖】。 在美国,他的《Original Soundtrack》专辑进入【Billboard album charts】排行榜的第二名,由卡尔西格曼填词、传统流行歌手安迪威廉斯演唱的影片《Where Do I Begin》的主题曲作为主打单曲大获成功。 这首歌曲也是他与亨利·曼奇尼和雪莉·贝西合作的结果。弗朗西斯·赖还为1978年的爱情故事名为奥利弗的故事续集配乐。
  在他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一共创作了超过六百首歌曲。
70330299_37908280_middle.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33:10 上传)

70330299_37908280_middle.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4#

爱情故事动听得不能再动听的音乐,少见的电影原声,推荐下!电影嘛,我都没有兴趣找来看。



    关于病魔夺走爱情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且很多都是流俗之作。我以前看过韩国的《菊花香》,由于拍摄唯美浪漫,因而深深打动了我。相比而言,《爱情故事》应该算这种类型电影的鼻祖级代表了,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感人,却足以纯洁透彻。
    故事发生在美国著名高校哈佛大学里。奥利佛和珍妮在图书馆相识,起初两个人还因为图书的事情争吵,结果一个镜头切过来,变成了奥利佛在餐厅里请珍妮喝咖啡。转换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捉摸,这种缺乏过渡的剪接成为第一个败笔。后来他们迅速坠入爱河。恋爱中的男女的娱乐生活自然会十分丰富,奥利佛专攻他的冰球,珍妮一直在支持着他。这期间有很多的小波折,就不一一赘述了。
    奥利佛带珍妮去见自己的父母。奥利佛的父母是百万富翁,可是奥利佛却与父母之间有很深的隔阂,他养成了叛逆的习惯。父母得知珍妮的家庭是个烤面包的,就犹豫了起来。可是奥利佛还是毅然与珍妮结婚。
    婚后的生活依旧琐碎,我都很难归纳。终于,重点来了。珍妮患上了绝症,在那最后的日子里,奥利佛无时无刻不在守候着她。为了给她治病,奥利佛向父亲借钱,父子两人也因为这件事拉近了距离。但是可惜的是,珍妮还是被病魔带走了。只剩下奥利佛一个人面对着茫茫白雪发呆。

是瑕还是瑜
    这部电影的剧情属于大学生原创DV剧的水平,简单平实,波澜不惊,即使是面对病魔也依旧是那样沉静、那样孤寂。剪辑方面也是有很多瑕疵,除了上述的那一处以外,还有很多貌似擅自插入的段落,拼凑的很生硬。这也难怪,这样一部没有名导演、没有名演员、更没有强大制作班底的电影也就只能这样了。
    尽管如此,电影中还是有一些场景拍摄的比较好。例如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冬天,校园里都积满了厚厚的雪。奥利佛和珍妮在雪地里打闹翻滚、堆雪人,珍妮甚至在吃雪。两个人的脸冻的通红,却掩盖不住他们的笑容。仰面朝天的躺在雪里,愉悦的心情从他们心里弥漫到镜头里,在感染到每一个观众的心里。羡慕那样的大雪啊!我今年居然没有见过雪的样子。而在电影结尾依旧是纯白的背景,失去了真爱的奥利佛只留给我们一个孤独的背影,独坐在雪地上,缅怀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或许他们唯有在记忆中才会再次重聚。哈佛的雪景成为了本片的一个重要标志,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如同雪花一般纯洁美丽,可是又是短暂易逝,终究是要融化在春天的。尽管有着悲伤的结尾,但是导演却把这种悲伤处理的特别低调,甚至都不被人察觉。我们没有看到珍妮离开人世的情景,我们只有在男主角的背影里意识到什么,而当字幕出现,观众就会猛然领悟到一种难以名状的酸楚。
   绝大多数观众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那首同名歌曲。在影片当中,那段非常耳熟的音乐时常响起。钢琴声略带着爱意,又有一些悲壮,与剧情配合的丝丝入缝。后来这首《爱情故事》的歌曲风靡了全世界,尤其适合作为花样滑冰比赛的伴奏音乐。
  
历史意义
     假如没有那首歌曲,我们还会不会想起这部电影呢?会的,因为与逊色的剧情相比,《爱情故事》这部电影的历史意义更为重要。
     众所周知,20世纪60年代世界陷入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美国社会出现较大的转型。文化动荡、信仰危机、精神危机,于是年轻人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角。他们渴望追求幻想中的反叛与自由,就如同片中的奥利佛一样,与家长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严重的代沟,并逐渐走向对峙状态。这一时期,吸毒、摇滚乐、迷幻乐、性解放、民权运动、越战等等就是此时的关键词。可以说整个60年代都是在游行口号、歌声枪炮声中度过的。世界变得非常疯狂,乱成一团,似乎完全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而就在这时,一部《爱情故事》诞生了。虽然讲述着一段关于年轻人的并不复杂的故事,却一下子带给人们一种久违的美好感觉,仿佛一股来自田园的清新空气,让人们回到了战前的那种平静生活。正是这部电影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乌托邦世界,所以在那个时代显得独树一帜,也因而写入了历史。进入70年代之后,年轻人们追求的独立和自由的脚步停滞不前了,或许与这部电影的关系不是太大,但是本片在70年代初带给观众的心灵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200810231451477728.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3:05:09 上传)

200810231451477728.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5#

少女情怀总是诗

我就知道他两部,法国的香颂,优美动听的典范。虽然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赖,然而爱的故事和这部电影的主题,却基本已是人人皆知了。
影片改编自法国同性恋作家 Pierre Louÿs 的原着小说《比利蒂斯之歌》,关于原声唱片
这部影片中的主题曲可谓历史上最着名的爱情旋律之一,它由法国电影音乐大师 Francis Lai 创作,是许多乐迷们的最爱。而音乐家提姆"莱斯对这部配乐主旋律非常激赏,特别征得 Francis Lai 的同意,填上了英文歌词,改编成流行歌曲“The Second Time”,由世界音乐剧名伶 Elaine Paige 唱出,成了她的招牌歌曲之一,Elaine Paige的另外一首招牌曲也许中国听众更熟悉,那就是
  这首曲子带给我的是无限的遐想,可以在音乐里飞。
4c0b98596eb0e3e606eed.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3:43:05 上传)

4c0b98596eb0e3e606eed.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13:51:31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6#

59.  Michel Legrand  李格兰
米歇尔•勒格朗(Michel Legrand),1932年2月24日出生于巴黎,法国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他担任的电影配乐制作作品多达200余部,从1964年的《秋水伊人》、1966年的《天罗地网》,而1971年的《往事如烟》的配乐制作让他夺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在法国影坛上也让他大放异彩!同时他也是位出色的爵士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他多次与菲尔伍兹等人合作,其中《What Are You Doing The Rest Of Your Life》和《The Summer Knows》被许多爵士音乐家演奏并收集在唱片里。
p129778579-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0:07 上传)

p129778579-1.jpg

p129778579-2.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0:07 上传)

p129778579-2.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14:11:12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7#

1942年夏天

这部电影还有其它译名,不过,记不清。


这部电影大致是描述第二次大战期间的1942年夏天,在某一个度假海岛上,住着一位丈夫赴海外参战的美国少妇,一个邻居的少年暗地里迷恋着她,却不敢开口,少妇知道少年的心事,仿佛少年是她战死的丈夫,两人春风一度,第二天一早,她就远离他乡,只留下一张纸条--温和的告诉少年不要会错意了,他们之间不可能有任何的发展和结果。

Michel Legrand是当代最受推崇的电影配乐大师之一,以本片获得1971年奥斯卡最佳原作配乐。片中其实没有任何插曲,但是由于他的配乐主旋律非常优美,因此被填上歌词,改编成the summer knows这首歌。并且被很多实力派歌手争相灌录成流行音乐的经典。
23343444.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14:18:01 上传)

23343444.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8#

补一张赖的经典配乐。


男欢女爱

Un homme et une femme,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是法国导演克劳德·勒鲁什(Claude Lelouch)的成名之作。1966年,全世界都关注着法国新浪潮那群把电影折腾来折腾去的怪家伙,影评人用尽脑筋去挖掘戈达尔和阿伦雷乃片中的每一处含义,电影似乎变得越来越费解了。好像没有专家指导,一般观众都无法接近这些经典。正是此时,克劳德·勒鲁什拍出了这么一部似乎不用什么脑筋、谁都可以接受的影片,却获得了极大成功。

电影只拍了一件事--“爱情”。难得之处就在于导演拍得轻松自然,还赏心悦目。每次看这部影片,都会慢慢忘记手边要做的事、一会儿要干的活、明天要联系的人--在这样的影像和音乐里,确实很容易放松。
本部片基本上是手持摄影,勒鲁什的每部影片都是由他本人亲自担任摄影,他可能是天生就有对电影的敏感,因此他镜头下的普通生活也能显出不一样的风采。胶片拥有的质感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用现在的DV来拍,效果会差很多。而他合理、自然的剪辑功力也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刚开始,有个小男孩的男人与有个小女孩的女人相遇了。男人和女人坐上了同一辆车。导演如何拉近他们的距离呢?在汽车里的场景,是黑白胶片拍的,有不少双方表情的特写,从陌生感到好感,细微的表情都被剪了进去。在这里,跳接已经成了很自然的事。

 女人回忆起自己当特技演员的老公时,切换过来的镜头变成彩色。没有对白,只有一辆辆车撞得火花四射。再切回到汽车里的对话场面时,外面已经下起了雨。气氛自然变得伤感。男人和女人在车里时有对话,但女人对老公的回忆全是用彩色胶片展现,那时有音乐有声效有环境声,就是没有对白。夫妻俩的感情似乎很好,男人听着,慢慢把女人送到家门下面,要分开了。他有点失态地询问她老公情况,这时镜头猛地推到他的眼睛,然后切到几个彩色爆炸的画面。

 女人的老公原来已经去世了,悲伤的情绪在她脸上倒是看不太出。这个时候,外面的雨停了。摄影是随性的,剪辑也好像随性的,随之而来的情绪,自然也同样的不经意。但这一点点情绪的积累,与导演对每一细节的掌控是分不开的。

 男人与女人约定下周再见。填充下一次见面的方法就是工作。男人是赛车手,他工作场所的声音空间充斥着不安、暴燥的发动机声,越来越快的车速就像行驶在死亡边缘。白天,黑夜,男人坐在不同的车上,相同的是飞快到极限的车速。男人给女人打了电话,约好见面时间。整部片子到处都能见到“车”的影子,来和去,剧情发展和承接,都是用车来过渡,令两人总有在路上的匆忙感觉。

 两人第二次见面,又是在车里,胶片是彩色的。这一回的开头是沉默,导演在慢慢跳切着镜头,画外音是一个电台的老男人在叽叽歪歪,很有生活情调的处理。两人在寻找着可谈的话题,女人问男人做什么工作。这时候导演忽然切到黑白画面:男人一身西服笔挺,满脸坏笑地在收街边妓女的“份钱”。这是男人口中的工作,这也是男人的玩笑,是他接近女人的小聪明。这个直接切入的小段落里露出了导演的幽默。

男人和女人领回了各自的小孩,到餐厅吃饭。这一段落导演花了很大的力气,镜头主要落在了交谈的男人和女人身上。他们从工作谈起,侃到了兴趣,爱好等问题。这时男人的手搭在了女人坐的椅子背上,手指离女人的背部很近了,这是个固定镜头的中景,男人背对观众,女人侧对观众。我们于是可以看到女人有点不自然的笑容,还有她不停地用手梳自己的头发,还有,男人似乎在挪动的手指。这个中景镜头无疑提供了很多值得回味的细节。这时候导演切到一个手指与背部接触的特写镜头,再切换回来,男人饶有兴味地在讨论着电影的问题,女人的身体也越来越自然。观众完全被导演控制了。

这一顿饭吃得两个人亲近了不少。而下个段落就是户外的游艇,忽然开朗的空间对比,温暖的斜阳色调,美丽的海景加上轻曼的配乐,更重要的是身体接触,自然让男人和女人距离越来越近,导演的技巧自然流畅,影片前半段的故事把两人的爱情推到了一个高峰。

 按照剧情片惯例,该给两人的关系制造一点麻烦了。两人驱车回家,镜头从彩色的温馨海边切到了黑白的赛车场面,那些轰响的发动机声音就像怪兽在吼叫,令人不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女人知道了男人的妻子因为他曾经赛车受伤而精神崩溃。两人没有太多的话,车外的大雨打得窗户啪啪乱响。

 男人下周要去蒙特卡洛赛车,他对女人说,比赛回来就来找她,于是两人分开了。男人的比赛异常艰苦,而女人生活充满思念。用音乐把这两个人,两个地方对剪起来,这种手法很常规,却也很合体。女人在电视里看到男人,忍不住用电话发了份电报,说“我爱你”。而男人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正坐在欢庆PARTY里,周围是喧闹的音乐声和人流声。他匆匆跑出门,开车连夜要回到女人身边。

车开得越来越快,窗外又下起了雨。男人的心里活动也越来越复杂,这里是一个从车窗外拍他的特写镜头,男人不停地对自己说着各种可能的见面情景:“当一个女人给你发电报说‘我爱你’……是的,我可以去见她……可是6点半的时候她还在睡觉……我还不知道她住几楼……我必须吵醒门卫……门卫可能会说‘她不在’或‘你不能上去’……我会说‘听着,我开了2000英里--事实上是3000英里的车来见她……我要上去……”,男人在漫无边际地往下想,到后来,嘴边似乎有了微笑,“是啊,毕竟她发了电报说‘我爱你’……”结果当他顺利赶到女人家中时,发现女人却不在家。

后来的情节还有一些,我想自己去看这部电影会比用文字表述出来要强太多了。看到现在,其实你能够发现这部电影的情节确实老套,但看的时候却让人情不自禁,其中导演的视听功力很强是主要原因,毕竟电影是要观众亲自看和听的,而电影的形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内容”。本片很适合拍处女作的穷导演们看,让他们知道原来用很低的成本和很高的热情,完全可以拍出一部杰作。

 克劳德·勒鲁什在拍本片时穷极一时,以至于买不起足够的彩色胶片,只好用一些黑白胶片顶替。好在他请到当时的国际红星阿努克出演,她也只领了很低的报酬,这毕竟不是跟大师费里尼拍片,她也的确欣赏这个剧本。这部影片在当年一举成名,包揽当年的戛纳金棕榈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这位导演似乎在第一部电影里用尽了好运,他以后的影片也再难恢复当年的风光。
 勒鲁什又编又导,又摄又剪,可以说是“作者论”的完全执行者。甚至有人曾说勒鲁什的每个镜头都可以去参加摄影展览。勒鲁什是这样解释自己亲自摄影的原因:“导演的摄影机和画家手中的画笔一样。”可当时权威的《电影手册》对勒鲁什的片子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几十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世界上的好电影,不仅属于那些皱着眉头的大师,还有那些把摄影机当做自己的笔一样随性书写的导演们。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1 22:00:10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39#

Une femme est une femme女人就是女人

弋达尔的名著,新浪潮时期的电影。


戈达尔不按常理出牌式的拍片套路,除了成为他闻名于世的电影风格外,从而也成为了影迷对于达式电影百年不变的执迷。同样的在电影《女人就是女人》中,故事依旧没有情节性,虽然有一个简单的故事大纲,但纵观全片,还是有很多让人摸不清头脑的地方。其实新浪潮时期制作的电影,因其天马行空的创新意识与大胆的作风常常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同时又因新浪潮带来的突破常规式的个性与时尚的艺术气息让人为之疯狂。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于细节精致入微巧妙的构思与安排上,很好的弥补了剧情的单薄与人物刻画不够深入等不足之处,本应该是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在富有新意的细节的点缀下,使影片充满了魅力与吸引力。就像一个独一无二的万花筒,筒中层出不穷夺人眼球的花样就相当于影片一个个值得人们品味的精彩片段。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就像一件精致的小艺术品,看完后不会让我纠结于剧情的简单,只会让我对其中艺术元素与一些可爱的小花招为之心动,

剧情上并不新鲜更像个爱情小品。舞女安吉拉向男友埃米尔提出想要个孩子,为了抗拒这档子事,埃米尔左推右避,提出各种理由拒绝了安吉拉,任性的安吉拉为了让男友妥协开始与埃米尔的朋友阿尔弗雷德交往,最后经过软磨硬泡安吉拉终于了了自己的心愿。其实就是个三角恋的故事,一个女人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这类题材早已屡见不鲜,但戈达尔却将这种题材拍得别具一格极具吸引力,原因就在于他并没有将剧情作为整部电影的中轴或是主旨,而是将声、色、细节以反客为主的形式对观众起到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其实最初电影本身就是种影像的魅力,故事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作用,这种观点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戈达尔通过这部电影也完美的颠覆了观众对电影的固有思维。

影片中色彩的运用非常的大胆,无论是人物的着装还是背景的布置对视觉都有一个很强大的冲击力,其中又饱含着超前的时尚感,影片中用了大量的暖色调,非常的艳丽却又不觉得俗气,单单从颜色上看就很好的体现出了新浪潮时期的自由感,时尚感和实验感。戈达尔就像一个叛逆的小孩,用一种出奇不意的反叛为电影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窗。配乐也一样,在影片中戈达尔将配乐原本衬托主题的意义变为宣泄内心情感的一种渠道,或是作为表达内心语言的一种工具,随着主角们内心的变化与剧情的走向做出相应的变化,一反传统将配乐在电影中充当的角色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配乐在戈达尔的玩弄下就像是在琢磨开发一种小游戏,想开始就可以开始,想停止就可以停止,随意中夹杂着新意,让人大开耳界。

让人觉得最为异常的惊喜就是在细节的处理上。例如安吉拉耍点小花招让痴情的阿尔弗雷德学自己做一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充满了喜感。后来当安吉拉与男友埃米尔都在对彼此赌气的时候,夜间各自来回背着灯架走到书架前拿书,用书名指责辱骂对方,就像发现了小宝藏般让人觉得新奇,但也代表着双方不依不饶的性格特征。还有用雨棚的收放作为情感的一种暗示。另外在影片中戈达尔也不乏对自己的成名作《筋疲力尽》与好友特吕弗的代表作《朱尔与吉姆》、《射杀钢琴师》进行一番调侃与戏谑。这些精心设置的细节随便任何一个都可以成为最闪耀的焦点,将影片包装得异常美妙。影片中多元素的融入,包括对歌舞片的致敬,诗歌,以及以文字替代语言进行交流的形式等等,戈达尔这种冒险的尝试就已经完美的展现出了他对于电影超现实的创新意识与革新。

即使本片的剧情有些陈词滥调的意味,但还是蕴含了一层青年男女之间的不安定感与焦虑感的深意,以及表达了戈达尔对于女人的微妙理解,微妙就在于刻画安吉拉情感的变化、性格的凸显与对事物的看法上,这也使得片名显得更加的意味深长。虽说这部电影算不上是戈达尔多么出名或是多么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却让我们从中看到了拍片手法上跨越时代的优越感,同时也体现了需成为一代大师的必有条件。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影迷是幸运,至少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属于电影原本的迷人魅力,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电影人更是幸福的,至少可以在电影这片净土上任意妄为的发挥着属于自己的理想与能量,放在如今就算电影人有这样拍摄电影的想法,我想也未必会有戈达尔如此大的胆识。戈达尔可以说是重塑了电影,这种先进的创新重塑是迷人的更是盛况空前的。
200591016741.1009753.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1:41:41 上传)

200591016741.1009753.jpg

1701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1 21:41:41 上传)

17019.jpg

最后编辑zjize 最后编辑于 2012-06-12 19:26:58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40#

60. 弗朗茨•瓦克斯曼 Franz Waxman
德国作曲家弗朗茨•瓦克斯曼(Franz Waxman)是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而逃到美国的许多欧洲著名作曲家中的一位,他的电影作品令人耳熟能详,比如《蝴蝶梦》、《毁灭者的新娘》、《日落大道》。像其他好莱坞的同辈作曲家科恩戈尔德、策姆林斯基和舍恩伯格一样,瓦克斯曼是一位天才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作曲家,在当时很受尊敬。
19325756772_500X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2 1:56:00 上传)

19325756772_500X667.jpg

19324980851_500X667.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2/6/12 1:56:00 上传)

19324980851_500X667.jpg

我的淘宝小店:杰长老耳机音响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