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关于最挚爱的小提琴大师——内森.米尔斯坦的文章
(2011-05-09 19:01:08)
转载▼(无意中在网上发现的,特此留下)
作 者: ilchopin (万神殿主) 2000.01.26
看到有不少朋友很喜欢听小提琴,于是很惭愧地再挖出一篇六年前写的文
章,是专门介绍米尔斯坦的,曾发表在一份杂志上。
不过先始声明,由于是六年前写的,所以很幼稚,请大家原谅,有许多说得过分
的话万请包涵。
十年来,我一直最喜欢听米尔斯坦拉小提琴。自从五年前看过他最后的演奏会LD
后,我一直深信世上不会再有这样伟大的演奏家了。
完 美 的 声 音
二十年来,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如此完美的声音,那是米尔斯坦的琴声。作为一
个小提琴迷,我爱克莱斯勒的温暖柔美;我爱梅纽因的委婉妩媚;我爱蒂博的浪漫潇
洒;我爱布希的严谨高洁;我爱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豪迈奔放和艾尔曼的高亢入
云;当然,我也爱海飞兹的王者之风。但是我最爱的,却是内森·米尔斯坦华贵高雅
,含而不露的贵族风范。与许多人不同,我知道米尔斯坦,远比知道海飞兹要早得多
。
童 年 的 回 忆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时,我父亲已开始培养我对古典音乐的兴趣。那时我最喜
欢的CD是一套DECCA公司出版的"古典音乐精华",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一首
由郑京和演奏的肖邦升C小调夜曲。甫一看见,我觉得非常惊奇,肖邦的钢琴曲怎么
能用小提琴演奏呢?再一听,郑京和柔美的琴声之中,透出丝丝高雅浪漫的气息,着
实令我陶醉。这时,我才留意到此曲乃是由米尔斯坦改编成小提琴曲的。当时,我
非常渴望了解这位可以通过别人演绎表达自己改编意图的小提琴家,无奈市面上没
有他的CD,书刊中也没有介绍。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古典音乐的了解也日渐加深,但仍忘不了曾给我留下深
刻印象的米尔斯坦。就在我二十一岁生日的那天,我的一位开音像制品店的朋友从
日本进了一款由东芝EMI公司出品的米尔斯坦小品集,当时数量极少,只有一张,而
同时另有一位先生也看中了这片CD。我实在心急如焚,幸而那位先生竟肯主动割爱
,终于使我第一次有机会聆听米尔斯坦这位我仰慕已久的伟人的琴声。
第一次听米尔斯坦
我打开家中那套普通的索尼音响,本来也并未期望有什么惊人的音响效果(我听
音乐从不计较音响效果,但求欣赏风格与技巧),但这次我却有一种震憾性的感觉。
我那时已拥有绝大多数世界名小提琴家的录音,然而这次却是我二十年来从未有过
的感受,即使是海飞兹,克莱斯勒等名家都没能引起我如此强烈的共鸣。
CD中第一首是贝多芬浪漫曲之二。米尔斯坦的第一弓,便已深深地吸引了我,这
时我才意识到米尔斯坦的伟大,儿时的空泛想象终于找到了实在的印证。他的琴声
竟象是口琴簧片发出的声音,实在难以想象一个人竟能将拉弦乐器的声音变得如管
乐器般亮丽动人,清晰而具有穿透力,丰盈溢彩,如一阵阵清风拂面而过。他的代表
作则是塔天尼的"魔鬼的颤音"。米尔斯坦以其高超的技术,巧妙的速度处理赋了此
曲新的生命。听完此CD,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回味再三,仍觉余韵绕梁。
生 平 与 评 价
内森·米尔斯坦,1904年生于俄国敖德萨一个犹太家庭,四岁开始学琴,七岁师
从当地著名的小提琴教师斯托里亚斯基。以后前苏联两位最优秀的小提琴大师大
卫·奥伊斯特拉赫和列昂里德·柯岗(KOGAN)均是米尔斯坦同门师弟,其中前者与
他更是同乡。十岁的米尔斯坦在格拉祖诺夫的指导下公开演奏了格拉祖诺夫小协
,之后投身于伟大的奥尔门下,成为继津巴利斯特,艾尔曼和海飞兹后奥尔的又一位
名动天下的学生。然而在奥尔班上,他并不受奥尔注意,尽管他是最优秀的学生之
一。当时年仅二十岁的米尔斯坦在基辅开了几场独奏音乐会。与他年纪相仿,后来
的"钢琴之王"霍洛维茨听完他的全部音乐会后邀请他一同喝茶,继而共进晚餐,由
此开始了两位绝代大师之间一段终生不渝的友情。音乐会后两人联手在苏联国内
巡回演出,1923年更在格拉祖诺夫的指挥下演奏格拉祖诺夫小协,但霍洛维茨的光
芒盖过了米尔斯坦。由于斯大林专制时代的到来,他们两人被迫迁往西方,以至霍
洛维茨直至1986年才再次踏上故土,而米尔斯坦则至死都不曾再回俄国。1926年,
米尔斯坦遇到了一代小提琴传奇巨匠伊萨伊。虽然大师并未教过他什么实质性的
东西,但对他日后艺术风格的影响却不小。数年后,米尔斯坦的技术已完全配得上
当时光芒四射,名动四方的霍洛维茨。米尔斯坦于1929年与斯托高夫斯基率领的费
城乐团合作格拉祖诺夫小协获巨大成功,从此声名鹊起,征服了美国听众。三十年
代,米尔斯坦加入美国籍。1936年"指挥之王"托斯卡尼尼在迟暮之年力邀米尔斯坦
担任他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战后,米尔斯坦再回欧洲作巡回演出,后来在
朱丽亚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教授。1979年11月5日,米尔斯坦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大
厅举行了最后一次公开演出,当时堪称盛事。上至帕尔曼等新一代大师,下至差不
多每个朱丽亚和柯蒂斯音乐学院的小提琴学生都蜂拥而至。1987年一次意外中,他
的手臂骨折,被迫完全退休,1993年,这位时代的巨人与世长辞,享年89岁。
著名的音乐评论家H·C·勋伯格在<<纽约时报>>上评道:"他是他那个时代最接近
完美的小提琴大师,就算是齐格蒂这样有深度,技巧全面的小提琴家比之也稍有不
如,因为他能吸引任
何人,那是同时代极少数小提琴家能做到的。"大提琴名家彼亚提戈斯基则说:"他
的琴和他的手足一样,都是身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提琴家兼教师舒华斯则
认为海飞兹的名声之所以能盖过米尔斯坦,"完全是一种命运的讽刺"罢了。
既 生 瑜, 何 生 亮
诚然,做谋士的人,与诸葛亮生在同一时代,是一种悲剧;然而对于与海飞兹同时
氏的小提琴家来说,他则是一种灾难。因为他完美的技术如火山灰一样不但遮盖了
其后的小提琴家,使之永远活在其阴影下,同时也令前辈黯然失色,如艾尔曼等。米
尔斯坦可算是这个时代的最大牺牲品,因为他的技术最接近海飞兹,差距之小,常人
难以分辨。他的风格则有违俄罗斯学派的传统风格:甚少激情演奏,感情内蕴。难
怪人们称他为"最不具俄罗斯风格的俄国大师。"米尔斯坦在我国国内的知名度远
不如同门的海飞兹和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等。但几乎每位乐评人都承认唯有海飞
兹才可以盖过他。
米尔斯坦的一生甚为平淡,除了在晚年时得到里根总统授予荣誉勋章外,并没
有得到什么名衔,也没有获什么大奖,为人也不会哗众取宠,以致风头与声名皆远不
如挚友"现代李斯特"霍洛维茨和师兄"小提琴之王"海飞兹。他不具备他们的霸主
气慨,但却是一位隐士,纵有超凡的本事,却无辉煌的一生。
近 乎 完 美 的技巧
听音乐要讲究各人内心感受。由于文化背景,性格喜好的差异,各人喜爱的风
格也各异。象我对米尔斯坦的偏爱源自我的兴趣和文化背景。我对米尔斯坦高雅
的贵族风格情有独钟。我一直认为,技术最好的,不一定对自已的口味,然而在选对
了口味的前提下,技术就很重要了。米尔斯坦
的技术比之海飞兹或许稍有不如,但比之其他人则只高不低。他的颤音是乐坛一绝
,在这一点上,只怕海飞兹也有不如。他的颤音频率快慢控制恰到好处,清晰而不会
混淆,听起来顺滑自然,因此他演奏的"魔鬼的颤音"及其他巴洛克时代颤音技巧要
求高的曲目的版本是权威版本。他善用长弓,对弓的压力虽不虽大,但音量大而不
会产生噪音,有几分萨拉萨蒂的风格。
音阶演奏直上云霄, 如履平地,永无难色,当真举重若轻。落指干净利索,音准极佳
,乐感超群
。由于手腕的力度控制已炉火纯青,因此换弓时绝不显勉强。在极快的乐句或琶音
、和弦从不出错,
,每个音符均交代得清清楚楚。跳弓,顿弓快而稳,节奏感强,力度十足。
米尔斯坦的演奏永远保持绝对的高贵典雅气质,每个音符均以其最优雅形式奏
出。较少风格豪放或激情演绎,但一旦出现则如山洪突至,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置身
于音乐的汹涌浪涛之中。尽管在激情中,仍可让人隐约看到一个高高在上,气质超
凡脱俗的隐士巍然屹立于高峰之上,挥洒自如,从容若定。
一 把 神 琴, 几款杰 作
米尔斯坦的风格与他那两把音色绝佳的斯特拉迪瓦里"当克拉"和“金人”是
分
不开的。其实每把琴都是有生命之物,都有其独特的音色与特性,而米尔斯坦手上
的这两把琴则非常适合他的个性,音色纯之又纯,高音处丰满饱实,清脆玲珑,低音
处沉
厚无比,实是不可多得的神品。成为他与听众交流感情的最佳工具。
米尔斯坦的录音在国内并不多,也就十款左右(六年前是这样),其中音色最
佳的就是东芝EMI的小品集,可谓动人心魄。另有一款门德尔松小协与布鲁赫第一
小协,则是协奏曲中的上品。他与爱乐管弦乐团合作,配合默契,从不互抢风头,主
客相宜。巴津指挥下的爱乐乐团表现令人吃惊,尤其在布鲁赫第一小协第一乐章高
潮处采用较快和连贯的处理,与一般乐队不同,显得更紧凑,更有力度感。我对比过
海飞兹,奥伊斯特拉赫父子,柯岗等人的同样曲目,均不及米尔斯坦处理得细腻动人
(尽管米尔斯坦60年代后音准已稍差于前,音色略显干枯,但演奏表情更丰富,刻划
更细致,于细节及转折处更是巧夺天工)。EMI还有一套米尔斯坦全集,不但曲目齐
全,而且效果一流。在这里,我终于听到米尔斯坦自己演奏肖邦升C小调夜曲,才发
现儿时推崇备至的郑京和版本,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伟大的大师,常在心间
正如香港著名乐评家陈浩才所言:"内涵的演绎未必即时令人接受,一般人都追
求表面效果,喜哗众取宠式的表现,俄国小提琴家米尔斯坦在世时名气不及海飞兹
,大概也有这种原因,不过真正完美的技艺是经得起考验的......米尔斯坦的演绎
技巧及音乐修养同样精湛无懈可击,百听不厌,越听越觉温馨......"与众不同的艺
术风格,反而成了埋没米尔斯坦一生的祸首。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米尔斯坦去世
后,越来越多的乐迷开始认识到他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