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音响“坑爹”的问题 [复制链接]

查看: 8134|回复: 34
2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2#

回复 17# 阿度 的帖子

兄理解错误,我说的是:
重放系统的音源(如CD/LP播放机),前级,后级基本可以做到无失真,但录音/音箱/重放环境不可能做到太理想,所以实际重放效果与理想还是相差较远。
基本无失真一般指小于0.1%,一般人的耳朵极限辨别能力就是0.1%左右,故个人认为小于0.1%就可以算基本无失真。
以现有技术来说,CD,LP,前级,后级的失真做到小于0.1%不是难事,所以个人认为这些器材都可以做到基本无失真。
相对来说,音箱的全频带平均失真就很高了(超过1%),录制过程失真更高。。。。。。
其实玩发烧音响个人感觉是一种追求极致的精神,也或许是一种乐趣,量力而行,享受过程。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23#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最后编辑阿度 最后编辑于 2012-01-20 09:01:39
TOP
2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26#

原帖由 阿度 于 2012-1-20 9:16:00 发表
当一套所谓对的音响系统与一套vcd加便宜普通垃圾级功放加一对广东国产很次的喇叭放莫扎特贝多芬时,于那对的感动会多点?当一位大师与一位学童同样弹莫扎特或萧邦奏鸣曲时,我于谁更多感动?

大师弹奏的绝对没有自己儿女用猪江钢琴弹奏的感动,这属性适用于HIFI烧友//哈哈哈哈哈哈
TOP
27#

回复 22# TGLEEAUDIO 的帖子

说句不好听话,您这理论,纯属扯淡。
对一个事情的结论,需要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
如果如您所说,前端很容易做到0.1%以下,一般人的耳朵极限辨别能力就是0.1%左右,那么一般人家里,喇叭以前的部分的更替,或者是对比,一般人就都听不出来了?!!
如果您能把您这理论自圆其说,我看好多事实都会被您定义成“不是一般人”了……
TOP
28#

原帖由 deadsprite 于 2012-1-20 10:57:00 发表
说句不好听话,您这理论,纯属扯淡。
对一个事情的结论,需要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
如果如您所说,前端很容易做到0.1%以下,一般人的耳朵极限辨别能力就是0.1%左右,那么一般人家里,喇叭以前的部分的更替,或者是对比,一般人就都听不出来了?!!
如果您能把您这理论自圆其说,我看好多事实都会被您定义成“不是一般人”了……
哈哈,兄不要激动,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说的:”一般人的耳朵极限辨别能力就是0.1%左右“,是指平均辨别能力,这和视觉辨别能力一样,超过距离就无法辨别,有些人(天生或特殊训练过)会稍微强一点,但不会离平均水平太远,如果有人说能清楚看清10米外的针眼,那才是纯属扯淡。这里没有太多神话!
我说的:“以目前技术水平,CD/LP/前级/后级失真做到小于0.1%不是难事”,不是说“很容易做到0.1%一下”,更不是说大部分机器都已经小于0.1%!这有本质区别。
相反,实际情况是大部分机器的失真都要高于0.1%!可能您不信,但事实就是这样,只不过您没有实际/客观/全面的测量过。
当然,我说的这个失真是指全工作范围内的失真。
比如功放,失真数据包含频率-失真曲线图,功率-失真曲线图,负载阻抗-失真曲线图,如果有这3张图就基本可以判定实际水平了。
而一般厂家提供的只是1KHZ-1W-8欧阻性负载下的单点失真率,显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也不能代表机器的实际水平。
还有机器存在搭配问题,搭配不当会产生较大附加失真。
搭配主要包括容抗能力,阻抗能力,转换速率,机器内部接地方式等。

很多时候,您看到的并不代表事实,您听到的不能代表事实,就算您看到了,同时也听到了,也不能代表就是绝对事实。因为您看到的和您听到的只能代表在这一特定条件下的状态,这个状态会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对一个事情的结论,需要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个是您说的,说的不错。但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做到落叶知秋,不要被一叶障目。
最后编辑TGLEEAUDIO 最后编辑于 2012-01-20 14:24:03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29#

原帖由 阿度 于 2012-1-20 9:00:00 发表
t兄这么晚还猫网上,呵呵…。兄所言是也,由录音的失真到制作的平衡润饰,再到成品贩售,西哲言:一人不能同时踏到同样的河水!是说事物变迁的迅速。由录音到制品,犹河水之远逝,子曰:逝者如斯夫!原来的变质了,现在的不是原原本本的。
既是器材接近于真,就算真的能还原原本的那个真,但录音制作失真在前,音箱、环境又折杀于后,比如浓妆艳抹的“芙蓉”,认成“玛丽.莲”;清淡素颜的“某名星”,被评为“大妈”,这些都
这回理解对了,哈哈。
最近太忙,经常加班到凌晨12点才下班回家,到家再上网就一两点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TOP
30#

非常同意

原帖由 不合格焊工 于 2012-1-19 23:20:00 发表
因为我们听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原音,根本不知道音乐在制成唱片之前录音师做了什么处理,但我们每一个发烧友都认为自己的器材发出的声音最接近原音或者就是录音师做到唱片上的声音,其实那只是自己最喜欢的声音或者最愿意听的声音而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