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5678910» / 5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的一般通病就是重器材轻调整 [复制链接]

查看: 183427|回复: 589
61#

与现场声效或乐器真实声音作准,个人认为欠妥!因我家装不下几十人的乐队,更何况椅子也不够坐!更别说天花板了与空间了!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62#

首先就是要学懂听音,再强化耳朵和大脑认知!对音准这一概念必须深入浅出,把握到位。

如果是不懂听音又如何进行系统调教呢?
难道还整天都谈什么高、中、低音和演唱者的嘴大、嘴小、嘴前、嘴深问题吗?这些都是音响界里的 “ 笑话 ” 。

总之,如果不是经过多次从音乐厅里用真正乐器或音乐学院修炼出来的耳朵和大脑,得出的声音方向认知只属个人幻想出来,如谈上系统调教声音方面,等同奉上一首《幻想曲》的白纸溪谈。

很多人说音响无标准,这是不正确的;其实,音响是相当有标准的,标准就是真正的乐器和音乐,如不清楚和明确这些的人士当然会说音响没有标准,虽然这个标准无法用数据来量化,但可存在每个人的大脑和心中。

标准从何而来呢?
标准就是从音乐厅里的氛围和真正乐器发音而整合得来的,只要多去音乐厅认真听音、尽情把音乐厅里的氛围和真正乐器发声的特点存在大脑里,日子有功后,标准自然会出来。

打个比喻:一个朋友打过几十次电话给自己,自己最终都能在电话里认出对方是谁打来的吧!就连一台电话价值不到50元的喇叭和麦克风,并且是通过无线传递信号的电话都能辨认,难道使用几W、几十W、甚至几百W的音响系统反而不能准确辨认,这应该不可能吧?如果出现这种问题是什么原因? 音响不行、还是调声不行?这问题应该不用我说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3#

回复 61#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原帖由 远去的村庄 于 2011-12-31 18:51:00 发表
与现场声效或乐器真实声音作准,个人认为欠妥!因我家装不下几十人的乐队,更何况椅子也不够坐!更别说天花板了与空间了!

在家中就是等同把音乐厅缩细搬回家,一切乐器的摆放位置、形体大小和间隔距离按家中的听音环境大小比例缩细。
还是,先从音准方面着手后,然后到几重奏、后到交响曲、再到大型歌剧,这样一步步来实现!最终会达成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2-31 19:14:0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4#

如果拿现场与重播器材声音作对比,连近似都很难!所以个人不建议以现场或乐器实际形体或声音作比对,两只音箱六把嘴就想还原百人大合唱,那只能是近似幻想。如果用缩字,那只能说是骗,既然是骗,何来真实?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65#

精辟的高见,受益匪浅。。。。。学习谨记。。。。。感谢!
TOP
66#

我听音响要的是写意,不求真实还原。
我想听什么样的声音,把器材与空间调配到想要的调子就好了;听真实的声音,那是到现场的事。
TOP
67#

回复 64#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只是以音乐厅的效果作为一个参考基准,如要求做到绝对一至是无可能的,中间还有最重要的唱片录音和制作问题嘛!只能尽量模仿靠近或接近音乐厅和真正乐器的效果。

在日常使用的软件方面录音是非常重要的,如录音、制作本身不佳的唱片是无法达成的。
在音响播放环节中,唱片的录、制品质是排首要地位的!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1-12-31 19:36:07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68#

回复 67# 中山张 的帖子

如果想近似,只能倚靠仪器把自家的空间残响调整到与音乐厅相同,每个著名的音乐演奏厅都有公布残响时间的,至于录音棚或录音师作混响调整的,那只能每间公司都打电话问问了。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69#

现场的缩小版这样调教,我认为好难好难,每一种乐器的声部,现场是横着一排,每一把共同出声,但器材是一团出来。现场子是清晰的前后左右有致,声音没有压迫感
TOP
70#

回复 68# 远去的村庄 的帖子

老兄把话说到点子上了,与你握一手:乐队几十人用几个单元如何还原。好!我来回答你:前者说到蔡医师(注意我对他的评价),请上网查阅他使用何种箱子,为何采用这种箱子,道理就是发声单元多,大口径(解决还原中“数量”和“体积”问题)。现在是否明白我说的声音“形”的问题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