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718192021222324» / 5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的一般通病就是重器材轻调整 [复制链接]

查看: 183704|回复: 589
201#

回复 166# 670707 的帖子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1-3 10:47:00 发表
音乐专业工作者下视发烧友,理由是:声音好听但不是乐谱里的音乐。发烧友不敢与专业工作者交流就是不懂专业而心里没底。

嗯.....这个就到位了!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02#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1-3 11:11:00 发表
老哥,关键是会听才有可能调整好器材,试想:一架钢琴弹奏莫扎特,在唱片播放中,右手弹奏主旋律,左手伴奏和装饰音;我在聆听时能将右手和左手区分,这样演奏者的左右手匀称性和节奏处理、强弱对比的反差、和声关系,演奏者音色变化,这些就比较清楚;他们专业工作者也是这样做的。

对啦.....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在听《钢琴奏鸣曲》嘛!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叫什么曲好啊,难道叫钢琴独奏吗?呵呵

不过这回您要扣分,原因是您忘了说用脚收控钢琴的共鸣!哈哈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1-03 18:35:20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03#

回复 202# 中山张 的帖子

呵呵,感谢先生认可。
TOP
204#

回复 203# 670707 的帖子

哈哈.....这不是认可,而是标准!如果连这么肤浅的标准也不清楚的话,怎样调音呀?

我常听到一些人士在说:“ 看看我播放钢琴时多好听 "

一听后,便笑了起来;答他:这次的钢奏和钢协,独奏得不错,不过还需努力!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1-03 19:01:31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205#

一人听乐,演奏者音色鲜活我没在意,演奏者的技巧处理我也没在意!我只偷偷享受并体会着演奏者的轻重与快慢,从而感受与共鸣那份无形的情感传递!我不听形,只听传神!我不观表象,却察气节!
淘宝网店:http://shop71227468.taobao.com/

发烧同好交流群号:211352456
TOP
206#

我今天在淘宝网上订购了1999年朱利尼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乐团录制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但是发现整部作品演奏时间为62:18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11022FIV.3-zt2v.h-3BhKdU&id=15088864980&
同时有DG公司出版的他1988年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播放时间为68:30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194438798&
为何时间上产生如此大差异,查阅资料原来如下(转载):
第9交响曲
    1896 稿 (I-III: [Löwe], Orel, Nowak, Schoenzeler; II: Cohrs; Finale: Orel, Phillips)
    直到去世布鲁克纳也只完成了这首交响曲的前三个乐章。1903年由Ferdinand Löwe出版。Löwe版的总谱和布鲁克纳的手稿有很大的出入。随后Orel,、Nowak,和 Schoenzeler根据布鲁克纳的手稿分别出版了这首交响曲。
    布鲁克纳还留下了两个三声中段的草稿,第一个为F大调,做于1889年;第二个为升F大调,做于1893年。最后定稿的是第三个,也是升F大调,做于1894年。这三段音乐由Benjamin Gunnar Cohrs出版,作为全集的一部分。
    关于终曲的问题。布鲁克纳留下了几乎是一个完整乐章的草稿,包含呈示部“A”段和“C”段的主题。此外还有大量总谱片断,提供更多的细节。常见的补完版终曲有1) Carragan 2) Samale和Mazzuca、 3) Samale Phillips Mazzuca和Cohrs
由此辨明维也纳版本是Nowak,版,而斯特加特版本是Ferdinand版本;接下来去聆听寻找之间的差异吧。
一位完美主义指挥大师在其晚年将一部作品推向高峰,但是他还在探索,我们是否应该脱帽致敬呢?
TOP
207#

我是想被音乐感动之余,试图拓展别的艺术表现风格展现的可能性和历史演变,探求经典奥秘所在。
TOP
208#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2-1-3 16:32:00 发表
请先生注意设计者对于材料物理特性对声音色彩的影响,至于别的无需关注,因为这玩意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


这类文章只能当做文学作品来看,作者写枪文的习惯已经病态到语无伦次,逻辑不通,其言语中自相矛盾而不能察觉的地步,没法站立于技术理性的立场来判断虚实。
你还怎么让人相信——所谓材质与声音之间的种种假设呢?换句话说,如果简单的理由连作者都能理清的话,别人模仿的山寨工艺品早就哗众取宠了。
赖先生的名声仅仅生存在枪文广告圈内,基本不入技术流的法眼。
TOP
209#

回复 208# 闲聊音响 的帖子

请问先生使用何类器材,我问这问题只是想知道你对器材之声是如何理解的,谢谢。
TOP
210#

回复 206# 670707 的帖子

《布九》以这样评述的确不妥,如用这样的评述来推介一张唱片只属闷人。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id=9194438798&

最后编辑中山张 最后编辑于 2012-01-04 14:25:45
音响发烧友太容易被一些音色和音效所忽悠,而忽略了音乐本质。
很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清醒地离开音乐厅,仿佛品了一盏清茗,而
不是一大桶甜腻的冰淇淋,得到的是满足的回味而非肤浅的兴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