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声音的终极奥义。。。!静听天地 [复制链接]

查看: 13066|回复: 63
51#

回复 50# 670707 的帖子

请PM告知牌子型号,谢谢!
TOP
52#

我们在测试音响器材时总离不开口水碟,然而是否想过一个问题,经过严格歌唱训练的歌唱者是否会有大把口水含在口腔内,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练声功课中有一吐字清晰的技术练习,要求快速、干净利索的唱词,口沫四溅是不及格的;故此,我更愿将中国民歌唱法和西洋歌剧咏叹调作为人声测试标准,以取得真实而平衡的声音效果。当然,口水碟作为再加工的唱片一般休闲聆听能达到娱乐、休闲之功效而未尝不可。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1-21 16:48:33
TOP
53#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21 16:29:00 发表
我们在测试音响器材时总离不开口水碟,然而是否想过一个问题,经过严格歌唱训练的歌唱者是否会有大把口水含在口腔内,回答是否定的,因为练声功课中有一吐字清晰的技术练习,要求快速、干净利索的唱词,口沫四溅是不及格的;故此,我更愿将中国民歌唱法和西洋歌剧咏叹调作为人声测试标准,以取得真实而平衡的声音效果。当然,口水碟作为再加工的唱片一般休闲聆听能达到娱乐、休闲之功效而未尝不可。

我觉得不完全是 口水碟可以成为负面的试音碟 系统播出来 要显示出口水碟到底哪里不好 照样能从一方面测试音响 人们都想到首先是从正面测试音响的水准
TOP
54#

口水碟是把口水含在口腔内?你真是高人!佩服得我五体投地。
TOP
55#

请先生勿激动,如联系我上下文结合以下链接,至少证明我的话还是有点根据: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0%CB%D9%D5%BDSEO.htm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1-22 00:23:09
TOP
56#

回复 53# 潇湘水云 的帖子

先生好,我上贴中建议采用民歌唱法和西洋歌剧唱片作为人声测试标准之一,是基于以下原因:
1.录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大都口水碟都是采用伴奏乐队与人声二次灌录合成问题,并且很多是在狭小录音室内完成,故此难以形成真实空间感和现场感,致使一般聆听者产生器材调声的偏向性;
2.很多口水碟在录制完毕后期制作加工痕迹非常明显,有些频响范围明显突出,乐器发声夸张而缺乏真实感;
3.一首优秀歌曲是歌者与曲作者(或改编者)为主体合作完成的,乐队起辅助作用,可是有些口水碟不仅没有二次创作的默契配合,甚至是先灌录伴奏部分再由歌手跟随伴带进行录制,这样二者前后关系发生颠倒,其他至于情感表现和作品理解的艺术化体现皆打折扣。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11-22 01:02:19
TOP
57#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22 0:47:00 发表
先生好,我上贴中建议采用民歌唱法和西洋歌剧唱片作为人声测试标准之一,是基于以下原因:
1.录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大都口水碟都是采用伴奏乐队与人声二次灌录合成问题,并且很多是在狭小录音室内完成,故此难以形成真实空间感和现场感,致使一般聆听者产生器材调声的偏向性;
2.很多口水碟在录制完毕后期制作加工痕迹非常明显,有些频响范围明显突出,乐器发声夸张而缺乏真实感。

您所言甚是 不过作为测试音响 既然口水碟不好或者不喜欢 那好的系统就应该很清晰的反映出您所说的二点
TOP
58#

回复 57# 潇湘水云 的帖子

回先生,我推荐的上述二种唱片都有客观、自然的录音效果,如果我们的音响器材能将该类唱片原有信息清晰还原,那么口水碟真是小菜一碟,甚至感觉出某些口水碟弊病所在;谢谢。
TOP
59#

回复 57# 潇湘水云 的帖子

举个例子:一首乐队与人声同期录制的优秀唱片,歌者与伴奏之间定位关系非常清晰,比如二胡的结像高度必定低于歌者,而且位置靠后,激越之时能感觉二胡晃动的结像;但是在拼凑灌录的唱片中则显得前后关系不清,一把二胡是直挺挺的拉响,有质感无表情。差异可见一斑。
TOP
60#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11-22 1:09:00 发表
回先生,我推荐的上述二种唱片都有客观、自然的录音效果,如果我们的音响器材能将该类唱片原有信息清晰还原,那么口水碟真是小菜一碟,甚至感觉出某些口水碟弊病所在;谢谢。

我非常赞成您的观点 只不过我是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我的浅见 问题是很多朋友的系统并不见得能将该类唱片原有信息清晰还原  那么是不是能轻易的分辨哪些口水碟的弊病所在 我看也未必全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