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4567891011» / 15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摆位实战 请各位指点 [复制链接]

查看: 40531|回复: 145
71#

原帖由 欢欢乐乐 于 2011-10-19 20:53:00 发表
不用音乐会,也不要麦克风,让你女朋友站在你前面给你清唱一曲,听听针尖否?


哈哈,针尖是一种夸张的比喻而已.最多可以说女朋友是樱桃小口,没有可能是针尖小口.
TOP
72#

好贴留名.
TOP
73#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10-19 21:31:00 发表
原帖由 欢欢乐乐 于 2011-10-19 20:53:00 发表
不用音乐会,也不要麦克风,让你女朋友站在你前面给你清唱一曲,听听针尖否?


哈哈,针尖是一种夸张的比喻而已.最多可以说女朋友是樱桃小口......

很赞同JACK兄的观点,尤其是对录音与现场听感之间差异的阐述.在实际发烧过程中,合唱场合中的数人头确实有点难度,但是对于独唱的人声录音,音场结像好的话,确实能得到前面有个真人在歌唱那样的感觉.而要做到这点,结像的聚焦性与声音密度感的确至关重要
TOP
7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替苍生说人话!
鸟声、虫声、核桃声轻声入耳,
花事、鱼事、葫芦事诸事关心。
lp-33@hotmail.com
TOP
75#

的确,针尖只能理解是一种夸张,但是否有良好的定位感还是能识别的,现在的系统也能满足。只有两种地方的点发声可以最接近针尖感,消音室或空旷的户外,混响接近0。细小的聚焦有不真实感,但并不表示不需要良好密度营造的声场定位。
TOP
76#

对了,有些单声道录音会有比较聚焦的定位,仅指正中间,但失去了演绎者的活生感。好的立体声录音略大的聚焦让听者似乎能看到歌者生动的表情。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在地球上看月球,如果用肉眼看是一种较小的聚焦,我宁愿喜欢用天文望远镜看到月球上凹凸的表面。
最后编辑欢欢乐乐 最后编辑于 2011-10-20 09:02:01
TOP
77#

回复 70# 欢欢乐乐 的帖子

听女朋友清唱要看在什么环境,是车水马龙的大街,还是在消音室,二者都试试或许会有不同的结论。要知道能感觉针尖定位的信息大多出自录音室,并且拾音器距樱桃小嘴仅仅几寸而已。
TOP
78#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不为君王唱赞歌,只替苍生说人话!
鸟声、虫声、核桃声轻声入耳,
花事、鱼事、葫芦事诸事关心。
lp-33@hotmail.com
TOP
79#

原帖由 luss 于 2011-10-18 2:18:00 发表


人倒是觉得喇叭内坳是必须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喇叭的指向性问题的存在。众所周知,喇叭的低频基本没什么指向性,但是随着频率越高,指向性越严重。当一个人正对着喇叭聆听的时候,全频的声音是平衡的(所谓的喇叭频响曲线也是正对着喇叭测试,而不是在他侧边上测),但是如果聆听位置与喇叭法线方向成一定夹角的时候,角度越大,你所听到的中高频就衰减越厉害,而且这种指向性随着频率越增高就越严重。回到立体声的摆位这个问题上,如果喇叭不内坳,而人一般是坐在两个喇叭中间的线上,就必然与喇叭法线方向成一定夹角,当人到喇叭的距离小与两只喇叭之间距离的时候,这个角度就已经超过30度,那么你所听的的高频实际已经比中低频衰减了很多,那么前面的音源,功放,喇叭的频响曲线再怎么平直都是白废。
  所以,理论上喇叭的摆位必须内坳,而且喇叭正面方向(法线)应该垂直指向皇帝位。只要这样,你听到的才是真正平衡的声音。有人觉得内坳摆位的音场不如平行摆法的宽,声音基本集中在两只喇叭中间,这个估计就是很多人反对喇叭内坳的主要原因。但是内坳以后所造成的音场变窄并不是绝对,如果喇叭离后墙与侧墙的距离足够的话,适当的内坳根本不会使音场变窄,而是更宽更深。尤其是音场的纵深上,不内坳很难能获得良好的纵深感。很多喇叭内坳后造成音场变窄,根源喇叭靠后墙太近所造成。
    以上是音场方面的考虑,回到音色上,人与喇叭法线之间的夹角越大,中高频就比低频衰减越厉害,在听感上,明显感觉到中高频声音稀薄,密度感差,而且结像聚焦也发虚。对于一些系统放在房间的长边的摆法,喇叭离后墙近与人到喇叭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但喇叭之间距离拉得比较开,再用平行摆法的话,表面上听起来感觉场面挺宽,但是音场平面化,没有纵深感,而且结像不聚焦,中高频密度感差。
    不过如果内坳过大后似的喇叭法线垂直指向皇帝位后,还有一 个不利的因素,就是造成皇帝位过于窄小, 不过从喇叭单元指向性曲线来看,聆听位置偏离喇叭法线防线角度不大的情况下,频响变化不大,而是小角度缓慢变化,到某个角度后急剧衰减。所以内坳角度的调整范围还是比较大的,并不是非要人与喇叭垂直。
    因此,个人的观点是,如果喇叭离后墙与侧墙有足够的距离的情况下,适当的内坳能使音场纵深感更好,同时中高频(人声与乐器)的结像更聚焦,声音密度感,穿透力更好。最终内坳多少合适,这个还是得看实际环境与自己的听感为准,我想我们调整喇叭的摆位,无非就是想获得一个有一定宽度和深度的三维立体音场,音场内的乐器之间有良好的声音分隔度和清晰度,而且在保证声音清晰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声音的聚焦性与密度感,最后这一点对于听人声与独奏乐器尤其重要,良好的声音聚焦性与密度感,能似的声音更有穿透力,更能抓住人的心灵。西电声音要说起来,其实也是密度感好,穿透力强,所以能使很多人中毒,不过可惜的是西电的超高部分还是稍稍欠缺了一点,所以穿透力是强了,但是缺少了超高成分的渲染,场面就显得稍稍单调一些,声音也少了点光泽高贵感。这也是体外话了

这些方法俺来回折腾无数次,支持你,完全同意。
81805994513599.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10/20 20:29:58 上传)

81805994513599.jpg

如果您只想永远做个雇工, 下班的汽笛可以让您停下手中的工作, 如果您想开创一番事业, 那汽笛仅仅是您重新思考的信号.
------亚靈
TOP
80#

内倾个人觉得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内倾可以调整结像,音场,密度,声音能量分布。音响这东西没有绝对的公式套路,专家建造音乐厅都有要调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