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168挺有意思!----------浅议网上交流 【谢绝“老... [复制链接]

查看: 65612|回复: 362
11#

原帖由 luss 于 2011-10-5 18:27:00 发表
音场很多时候环境起的因素更大.

环境的确会影响声场声像的还原,甚至能使唱片原本的声场声像最终变得面目全非。原因在哪里呢?简单的说就是反射声压和混响声压太强烈时就会严重干扰了直达声的声强和相位,引起了声场声像的改变。
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应付或解决这个问题也可以有选择:关键就是听音者必须处于混响半径之内。

选择1、我们知道,只要使听音位处于混响半径之内,就能使反射声压和混响声压相对于直达声而言被削弱了,这时候我们听到的直达声相对就多了。听到的直达声越多,声场声像还原就会相对越好。不过在没有进行声吸收处理的房间里,由于反射声压和混响声压会比较强烈,因此声源(音箱)的混响半径会很小,小空间里情况会更严重,常常出现混响半径不足一米的情况,要使听音者处于混响半径之内,就得在距离音箱不足一米的范围内去听音乐,这严重影响了听音者的活动自由,显然这个应付办法只适合听音环境面积较大的听音室,原因是较大的听音环境空间里混响半径也会相对较大,不至于使听音者被约束在一个太小的范围内。因此在面积较大的听音室里,听音室的反射及混响干扰可通过适当的摆位使听音者处于混响半径之内时,它们对声场声像的还原就变得“影响不大”了;而小房间由于混响半径太小对听音者产生了严重约束,似乎就显得不太实用。【温馨提示】摆位时需注意:基本方法是要避免出现中低频单元振盆中心与最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射面的反射距离相等。

选择2、基本原则就是把听音环境里的反射面变成吸收面,这样就能有效的降低了反射声压和混响声压,从而使混响半径明显增大,我们就可以相对的远离声源(音箱)而同样可以听到以直达声为主的声音,声场声像还原效果就会较好地获得发挥,同时听音位(皇帝位)也会较宽阔,听音者也就有了更多的自由活动空间。可以说,将反射面变成吸收面的方法适用于任何听音环境,它的好处还能降低室内环境本底噪声,让我们听到更多的细节。【温馨提示】另外,应注意的是:低频能量大,反射损耗小,混响时间相对也长,因此听音室吸收处理的重点是吸收处理低频。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2#

原帖由 consequence 于 2011-10-5 20:50: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10-5 18:32:00 发表
对!
任何的音响系统,只要唱片的信息不丢失太多的话,都会有音场.
沿着两只音箱的中轴线向前走,只要中间不发虚,肯定会听到的.


信息量是一方面,作为HIFI系统,准确挖掘唱片的信息并将其尽可能不失真地再现是HIFI系统最核心的职责. 对于音场而言,应该讲对于正确的音场而言,相位的准确性是极其重要的,在个人看来,比起信息量也许更重要些 .若大家听听目前很多高解数码音源,其信息量远比一般CD丰富,但音场(包括定位)却很不令人满意.

正确!!
现在玩黑胶系统,就说说黑胶相关的例子。细小的唱针,可获得更多的信息量。相对而言较粗的唱针,获取的信息量就会少些。这已经成为共识,也是事实。
尽管它们存在信息量的差别,但是,当它们同时播放一张全新的黑胶唱片时,它们表现反映出来的声场声像却是基本一样的,只是声音的质感及其密度感等其他方面会有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尽管它们获取的信息量大小不同,只要相位失真情况基本一样,声场声像还原的程度水平就基本一样。【注明】这里强调用“全新的”唱片对比,是因为存在明显磨损的唱片用较粗的唱针播放时就会出现相对更明显的相位失真,而用细小的唱针播放时相位失真的情况却会明显好很多,这个结果容易误导为:信息量多声场声像就会更好!在显然是不对的。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05 22:39:17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3#

回复 225# 八先生 的帖子

音箱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位失真,这方面B&W公司的现代音箱设计上的确有一些优势,箱体圆弧设计降低了障板的指向反射面积,异曲同工地降低了前障板的早期反射失真(能与直达声叠加引起相位失真),高音单元独立出来安装几乎完全解决了前障板早期反射失真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理念。由于高音单元采用金属振膜,在超高频段容易出现强烈的谐振峰,可能这是引起高频听感不够细腻自然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提供一段关于金属振膜高音扬声器评测的短文供参考,是一个外老写的。

金属球顶高音

80年代中期德国在冶金技术上的进展(ELAC 和MB公司)使得薄型钛,铝球顶诞生,现在德国,挪威和法国有多家厂商可以供应此类单元。它们的声音可以做到非常透明,假如设计得当其表现与静电式扬声器不相上下。

其缺点在于欠缺自阻尼,但铝膜在超声波频段的性能要比钛膜略胜一筹。在现阶段,所有的金属球顶高音单元都具有显著的超声波段峰值,其幅度从3dB(优秀的)到12dB(一般的)不等。

……………………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05 23:32:01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4#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10-5 23:17:00 发表
对楼上松香味大侠关于信息量和音场关系不大的说法举双手反对。
我自己实际的经验是:当一套器材(包括声学空间,摆位,器材搭配)设置达到比较准确的状态时,音源信息量的变化对音场的改变立竿见影。不要说换唱头影响这么严重的改变,只是更换一对声源到前级的讯号线,音场就已经会有极大的变化了。

只是更换一对声源到前级的讯号线,音场就已经会有极大的变化了。这句话非常对,我遇到的情况即使更换一条电源线都会如此,原因到底在哪里?是信息量多少的改变引起吗?大家不妨另外开贴讨论,我一定去关注支持。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5#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10-5 23:49:00 发表
“换信号线导致的音场变化主要原因是换上去的信号线相位更好了,信息量更大只是次要因素。”
老实说,我对咸菜的材料和构造和声音关系是一知半解,但我觉得您得出上面这个结论好像可能在前面加上“我觉得”会比较合理些?

声学研究的许多实验和结论都告诉我们,时间差Δt及其“相位”对声场声像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声强的大小与它们相比起来其影响力就可说是“很小”了。

因此,从线材引起的信号传递群延时(时间差Δt)及其引起的相位失真去解释这些现象,切入点就相对有依据。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6#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6 0:37:00 发表
请问:大家更换了音响器材上的一些外部器件,如订脚、器材架、信号线、电源线、音箱线..........等后,有没有对音箱进行重新摆过位??

哈哈!!报告,我的音箱摆位是固定的,音箱不换,摆位不变。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7#

回复 255# 670707 的帖子

只能羡慕!!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8#

回复 256# 中山张 的帖子

要求得“各频段平衡度排第一”,就必须使导线传递信号过程中时间差Δt、相位差同时做得越小越好。

各频段平衡——是现象;信号群延时引起的时间差Δt、相位差是本质。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19#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6 0:55:00 发表
这样的话,怪不了您说换了器件后,信息量多了,而音场没变。下次您就要注意音箱的位置变动了。信息量增多后音场一定会变的。更换任何器件后,音箱都要重新摆过位。

为什么?有什么科学依据?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20#

原帖由 xin889 于 2011-10-6 4:16:00 发表
原帖由 松香味 于 2011-10-6 1:04: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10-6 0:55:00 发表
这样的话,怪不了您说换了器件后,信息量多了,而音场没变。下次您就要注意音箱的位置变动了。信息量增多后音场一定会变的。更换任何器件后,音箱都要重新摆过位。

只有在设计良好的消音室才会有自由场空间,在这样的无响室内才会没有反射体和反射面,也才有可能不用考虑音箱的摆位对声音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想知道摆位对声音的影响有多大,就必须明白我们在听音室听到的声音是如何来的?更要明白舞台是什么?音场又是什么一回事?当然也要搞清楚频率响应与音场的关系,还要知道最佳摆位是什么一个状况。首先,我们都知道在听音室听到的声音是器材发出的直接音与房间的反射音合成的复合音,所以在器材不动的情况下,改变反射音就能改善声音,当然方法不止一种,我们只讨论摆位这一种不花钱的有益健康的方法!第二舞台简单的说就是乐队与歌者所在的地方,而音场是乐队与歌者所在舞台空间的大小。就像您在房间讲话和在室外讲话,您还是您的声音但您给人的听感自然不一样,空间不同这就是音场,您站在哪里那就是舞台。第三我们知道越高的频率有往上,往后及往前扩散的现象低频也同样如此,而中频部份扩散的程度较高频及低频少,我们知道乐器的直接音大部是中频,由于声音高中低三段的扩散性,为此我们可以知道各种不同的频率形成音场,换句话来说就是频响营造了三度空间感(音场)。所以,只有软件与器材好,系统信息全频响宽音场就好。而中频(乐器的直接音)确定了乐器与歌者的定位感,定位处就是舞台。第四如果您常玩摆位,您就会感觉到大多情况下,喇叭距离后墙一段距离后,自然就会形成一个音场出来,这是因为反射音源比直接音音源慢4到6M秒(音箱距离后墙50到100公分),有了音场就能很好的区分舞台的大小比例,各种乐器的定位与形体感就会出来了!我们如何判定最佳摆位呢?我想这对每一个烧友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有意义的问题,可是我的经验告诉我每个人的感觉都会不同,自然结果也就不会一样,只要您喜欢怎么摆都可以。不过最终只要当音箱距离后墙某一距离时,各频段的比例恰到好处,此时各种乐器的声音最清楚,音场与舞台的比例越合理,您就可以更清楚分辨出音场与舞台。难度虽高但只要您不断努力,紧抓重点,把反射音与直达音的相位调到最准确的重合,此时乐器的线条轮廓最清楚,频响的三段也最平衡,律动感最强烈,声音最真实感人!

1、所谓(声源、音箱)“摆位”,个人认为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将室内界面反射干扰降到最小程度,这与【用“摆位”去适应系统的缺陷获得好声】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怎样可达到这个目的效果呢?是我们需要讨论和考虑的问题。欢迎xin889兄参与这个帖子的讨论。http://bbs.hifi168.com/showtopic-143608-28.aspx

2、如何改善和提高音源混响半径使听音位处于混响半径之内从而获得较好的声场声像,这又是另外一个室内声学的问题,可以与界面反射问题合并讨论,也可以分开出来讨论,愿听高见。
最后编辑松香味 最后编辑于 2011-10-07 02:40:56
对于音响器材来说:绝对“理想的、忠实地还原”是没有的,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只是在朝着“音响器材各自应该具备的基本性能”方面尽量努力,使其各尽其责而已。目的就是尽可能地做到“理想的、忠实地还原”。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