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80181182183184185186187» / 2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新片速递! [复制链接]

查看: 721052|回复: 2182
1831#

法里内利《任我流泪》:

https://v.qq.com/x/page/v0511dblvw1.html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2#

《任我流泪Lascia Ch'io Pianga》

(编写自网络)

《任我流泪Lascia Ch'io Pianga》是由十八世纪意大利著名阉伶法里内利演唱的最著名的歌曲。《任我流泪》选自亨德尔的歌剧《里那尔多Rinaldo》,剧本由罗西根据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塔索的同名叙事诗所改编。歌剧叙述十字军战争时期,巴勒斯坦的圣殿骑士里那尔多爱上了贵族少女阿尔米列娜。《任我流泪》是阿尔米列娜在花园里悲叹自己不幸的遭遇时咏唱的。

塔索生于1544年,是著名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运动晚期的代表。出身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大学时期学法律,但对古典文化和哲学十分热爱,跟人文主义者交往甚密。先受阿里奥斯托影响,用浪漫情调写骑士业绩的长诗。继又作为宫廷诗人写牧歌剧。代表作是叙事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李斯特以塔索为题材写过交响诗,著名的录音版本有卡拉扬、索尔蒂等人的版本。塔索的故乡是意大利那不勒斯的苏莲托。也就是那不勒斯民歌《重归苏莲托》里面的那个苏莲托。

卡拉扬指挥的《塔索》: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9-12 16:31:2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3#

古诺与歌剧《浮士德》

(摘自网络)

古诺的父亲是法国颇有名气的雕刻家Francois-Louis Gounod,1818年出生於巴黎。古诺自幼即颇有音乐天份,在Institut Leteillier与Lycee St Louis就读时便已经颇有名气。古诺很早就确立志向,以成为一位作曲家为终身的目标。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当时法国重要教师都曾经指导过他,包括雷夏(Antonie Reicha)、哈勒维(Jacques Halevy)、黎苏耶(Jean-Francois Lesueur)、皮尔(Ferdinando Paer)。古诺18岁就挑战著名的罗马大奖赛(Prix de Rome),但是二度挫败。经过第三次努力,1839年,古诺终於赢得了罗马大奖,得以前往罗马学习三年。在这段期间,歌德的《浮士德》法文译本一直伴随著他。凡人被魔鬼诱惑的故事,深深吸引著他。玛格丽特的影像,也一直在心头萦绕不去。因此古诺也曾造访歌德的故居,并著迷於充满传奇的雕刻与古迹当中。因此在1842年的《安魂曲》中,已经可以听见玛格丽特向上苍祈祷的音乐主题。1846年,白辽士的戏剧音乐《浮士德的天谴》首演,这个四部八景的作品,虽然不是以歌剧形式演出,但仍让古诺感受到大的冲击。

古诺在1856年,曾在Gymnase-Dramatique戏院观看过凯瑞(Michel Carre)根据《浮士德》第一部所改写的戏剧《浮士德与玛格丽特》(Faust et Marguerite)。古诺因而发现了将《浮士德》谱写为歌剧其实是可行的。经过介绍,他认识了为凯瑞写剧本的巴毕耶(Jules Barbier),并且取得了巴毕耶的剧本改写版。事实上,巴毕耶的剧本是老早就完成的,但是巴先生的目标是伟大的梅耶贝尔,当时在法国剧界最有权势的作曲家。梅耶贝尔对此剧不感兴趣(事实上,梅耶贝尔是怕因改写《浮士德》若不得其法,恐怕会被德国人抵制)。古诺找上他,正好一拍即合。但歌剧院方面却希望古诺能先考虑将莫里哀(Moliere)的《突变的医生》(Le Medecin malgre lui)写成歌剧。古诺答应了,结果《突变的医生》於1858年1月15日(莫里哀的诞辰)上演,成为古诺第一部受到欢迎的歌剧作品。剧院方面对他信心倍增,於是剧本在凯瑞与巴毕耶的「窜改」下迅速完成,古诺的进展也相当快速,在1858年5月4日完成总谱。剧院方面,老板要求女主角必须用蜜欧兰-卡瓦沃(Miolan-Carvalho)担任玛格丽特一角(因为她是该剧院的老板娘),男主角则是葛鲁耶(Hector Gruyer),原本在挑练时就已经存在著剧院干涉演出的困难,到了正式彩排时,葛鲁耶突然「骚声」,失去了他的声音,古诺被这些事件弄得焦头烂额。后来由当时著名歌唱家戴萨特(Francois Delsarte)的学生中伯特(Barbot)代替。梅菲斯特在教堂胁迫玛格丽特一景,由於教堂是神圣之处,竟有魔鬼横行,因此被当时的文化大臣要求删除。

尽管事故不断,1859年3月19日,歌剧版本的《浮士德》还是在巴黎与世人见面,反应非常两极化。音乐优美,让许多一般民众无比欣赏,但是学者们则认为此剧亵渎了歌德原著的神圣地位。当时的《浮士德》是以「喜歌剧」之名上演,并且加入口语对白,事实上与一般的义大利歌剧没有两样,不同者仅在於唱的是法文罢了。撇下争议不管,《浮士德》在首演当年演出了57场-若以数字来看,此剧的确是相当成功的。首演之后,《浮士德》沉寂了两年,但在1862年时,《浮士德》再度在史特拉斯堡上演,同年11月,义大利文版本也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演出。此后,《浮士德》便盛演不辍,并成为古诺最著名的音乐作品。古诺在年轻时期,曾被《唐.乔万尼》结尾前石像要求悔改的段落所深深震慑,因此特地安排了第四幕里梅菲斯特在教堂恐赫玛格丽特的段落。但是这个段落也因而受到重视,至少在首演时是被劝说后而删除的。此外,当时流行在歌剧里安排芭蕾舞段落的作法,古诺也不能免俗,加入了七段芭蕾音乐。但是就法国作曲家而言,古诺在学理与应用的结合上,的确是有所突破。他的前辈奥伯(Auber)、波瓦第乌(Boieldieu)、哈洛德(Herold)与亚当(Adam),无论作品多麼好听、学养多麼丰富,但是只要写起剧院作品,本身的优异作曲技巧就完全被抛在脑后;古诺是真正将技巧、剧院、群众结合在一起的第一位法国歌剧作曲家。

抒情男女高音必经之路

从萧伯纳对《浮士德》的看重,可以知道此剧在歌剧史上的重要地位。饰唱浮士德的男高音通常必须有清亮美妙的嗓音,饰唱玛格丽特的女高音则必则有轻盈的歌喉与演唱花腔的能力。这两个角色,是男女高音向戏剧性角色迈进时必经之路。廿世纪以来,情况或许稍有改变,具有戏剧性的庞大音量男高音也介入浮士德这个角色,如卡罗素(Enrico Caruso)、毕约林(Jussi Bjoerling)、柯瑞里(Franco Corelli)等人的演唱,就以戏剧性取代抒情。但是《浮士德》一角仍是抒情男高音的指标剧码之一。以纯法国血统演唱者而言,约恩(Karl Jorn)、雷兹克(Jean de Reszke)、维萨尼(Cesare Vezzani)、蒂尔(Georges Thill)都是著名的浮士德演唱家。在玛格丽特方面,早就已经被外国入侵,梅菲斯特一角更是几乎由东欧男低音一手包辨,尤其是夏里亚平(Feodor Chaliapin)的演唱最富代表性。今天,《浮士德》已经是一部国际色彩浓厚的歌剧,并且深受歌剧迷的喜爱-优美的音乐、精采的剧情,会有谁不被吸引呢?玛格丽特的〈珠宝之歌〉、浮士德的抒情曲、梅菲斯特的〈金牛犊之歌〉、第四幕的士兵合唱,无一不是耳熟能详的名曲。在《浮士德》之后,古诺的歌剧能够留名的,只有根据莎士比亚原著改编的《罗密欧与茱丽叶》(Rome et Juliette)而已。

古诺自己怎麼看待这部作品呢?他说:「这是我最成功的一部剧院作品,但是否就是我最好作品呢?我不能这麼说。」毕竟古诺的歌剧版本,在人物的性格刻划上与歌德的原著出入甚大,这一点古诺自己颇有自知之明。读过歌德原著的朋友,请不要太在意此剧与原著之间的庞大差异,将之视为另外一个独立的故事,享受诺美妙的音符安排,会是欣赏歌剧的一大乐事。

吉布森指挥的古诺《浮士德》芭蕾舞音乐: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4#

歌德著名诗剧《浮士德》





(编写自网络)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 它根据十六世纪―民间传说创作而成,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提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全书由一系列叙事诗、抒情诗、戏剧、歌剧以及舞剧组成,涉及神学、神话学、哲学、科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同样,《浮士德》与荷马的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同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欧洲文艺复兴以来最后一位“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他一生著作等身,一部较完备的全集(如“苏菲版”)竟达一百四十三卷,《浮士德》则是他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从头到尾共计一万二千一百一十行的一部宏篇巨著。从一七七三到一七七五年他动手写出了《浮士德片思》;一七九七年在席勒的鼓舞下重写《浮士德》。

顺便说一下。习主席在青年**就读过歌德的《浮士德》。当时习主席步行几十里路去借这部歌德的名作。习主席还热爱俄罗斯文学,读过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肖洛霍夫等人的著作。

古诺歌剧《浮士德》精选试听:
https://www.xiami.com/artist/104460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5#

彼得•冯•柯内留斯所作的歌德《浮士德》插图:

彼得·冯·柯内留斯(Peter von Cornelius),德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拿撒勒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任杜塞尔多夫、慕尼黑、柏林等地的美术学院院长。他使拿撒勒画派与古典主义合流,创立了正统的德国学院派美术,作为官方美术的代表,影响极大。代表作品:《最后的审判》、《愚蠢的和睿智的处女》、歌德《浮士德》插图等。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6#

德国画家柯内留斯

彼得•冯•柯内留斯1784年出生于杜塞尔多夫,1867年死于德国柏林。柯内留斯是德国拿撒勒运动著名画家,德国官方美术的代表,创立了德国正统的学院美术,使拿撒勒运动与古典美术合流交融。

柯内留斯曾经受到他的精神导师法国现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的影响,对后来的印象派也有着很大影响。彼得•冯•柯内留斯的父亲是杜塞尔多夫画廊的巡视员,在画家15岁时,柯内留斯的父亲就去世了,做为长子,为了帮助维持家境只得放弃继续学习绘画。但彼得•冯•柯内留斯一直坚持画画。 

彼得•冯•柯内留斯26岁时的第一件重要作品是为教堂进行装饰。1811年,彼得•冯•柯内留斯去罗马访问,很快和一群德国年轻的画家融合到一起,组成以宗教画为主的拿撒勒画派(拿撒勒是耶稣的家乡)。在罗马,彼得•冯•柯内留斯和其他画家一起合作一些作品,回国后受聘主持杜塞尔多夫学院的重建工作,当时慕尼黑的巴伐利亚王储,后来的路易一世邀请他主持为收藏古希腊、罗马艺术品的格里陶德博物馆的装饰设计工作,彼得•冯•柯内留斯发现这个工作任务量非常大,只好辞去杜塞尔多夫学院的工作,全力以赴地在慕尼黑工作。1825年,彼得•冯•柯内留斯成为慕尼黑学院的院长。

彼得•冯•柯内留斯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大约在1839年,彼得•冯•柯内留斯离开慕尼黑到了柏林,受威廉四世的委托,为皇家墓室装饰,彼得•冯•柯内留斯著名的素描《启示录四骑士》就是为墓室壁画作的草稿。这可能是他最后的作品了。作为一个油画家,彼得•冯•柯内留斯的技巧并不高,对色彩的运用也不高明,即使他的壁画的绘画技巧也并不高超,他的绘画风格遵循着意大利画家的精神,但受丢勒风格的影响,画面安排比较满,人物纤细,轮廓不清晰,衣物褶皱有明显的哥特风格,这些在他的《最后审判》中都表现得很明显。彼得•冯•柯内留斯虽然对颜色不敏感,但他有一种设计的气势和自信心,他的这种精神成为以后主导德国画家风格的主流。彼得•冯•柯内留斯的座右铭是德意志具有一切,充分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热忱。

在19世纪时,德国并没有自己的画派,在造型艺术上当时德国落后于同**的欧洲其他国家,彼得•冯•柯内留斯开创了德国自己的画派,令欧洲开始瞩目慕尼黑,1841年,英国在西敏寺举办了一次素描比赛,柯内留斯也受邀访问英国。

彼得•冯•柯内留斯个子不高,但有一双鹰般锐利的眼和浓眉,浑身充满力量和气势,吸引了众多年轻的艺术家在他的周围。

柯内留斯所作歌德《浮士德》插图: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9-17 10:12:3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7#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8#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39#

宗白华:歌德之人生启示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1840#

唱片封面里的歌德:

这幅画叫《歌德在坎帕尼亚》,又名《歌德在罗马平原上》,画家是蒂施拜因。

蒂施拜因是德国画家。生于德国一绘画世家,1829626日卒于奥伊廷。早年随家人学画。后到荷兰学习肖像画。以后又潜心研究德国文艺复兴大师A.丢勒等人的作品,在历史画创作上颇有所得。曾多次游学欧洲各地,在意大利达16年之久。由于他的艺术修养和考古学方面的知识,使他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1787年结识了着名文学家歌德,两人交谊甚笃,作有《歌德在坎帕尼亚》(17861788,藏美因河畔法兰克福)。17891799年任那不勒斯美术学院院长。1791年起,专心研究汉密尔顿爵士所藏的希腊瓶画,并负责翻制成版画集出版,对新古典主义美术起了一定的作用。

1799年回到德国后,主要以新古典主义手法作画。作品强调素描和构图的严整性,表现出对清新、纯朴的审美理想的追求,部分作品含有伤感情调。德国的柏林、汉堡、魏玛和其他一些城市的美术馆都收藏有他的作品。





最后编辑shinelb 最后编辑于 2019-09-17 12:32:11
音乐是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的方式之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