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告别 [复制链接]

查看: 30625|回复: 120
11#

格式搞不好了,修改后重新发一遍:
感谢各位新老朋友的支持与帮助,我就试这蛋黄先生的《欢庆锣鼓》,试着讲述我们的音响器材如何表现改首乐曲,这里重点是“热烈气氛”和乐器的“质感、定位”如何做到这些,我们可以短息和电话联系,但就听感和还原问题,我试着分析如下:
1.欢庆锣鼓(表现喜庆),它是中国鼓的一种,在重力敲击下鼓皮的振动引起鼓声传播不同于西洋鼓和打鼓,它的震荡波相对短促些,因此击点较清晰,欢快的气氛易表现,声场的位置基本在中低音部分。
2.腰鼓是表现舞姿,他的频响比欢庆锣鼓窄,但是因为击鼓人数多,其发声具有群体性和节奏的统一性,并且节奏变化较自由加上击锥子的技巧性花技形成独特音乐风味,他的音场位置高于欢庆锣鼓;
3.唢呐具有高亢、嘹亮的音色,在整首曲中是最活跃的乐器,它的放音明亮但不能刺耳,要求气息的连贯性,发声紧张但不紧绷;其发声位置较高具有,结像具有因演奏者情感激越而产生的晃动性;
4.小钹节奏急促在本曲不占主导地位,配合整个乐队起到附和与点缀作用;发声位置高于腰鼓而低于唢呐;
5.大钹具有极强的金属感,它的发声震波长而远,铜质声具有“内质”感,以显其厚度,抡起的声音是基本与唢呐发声高度接近;
6.音乐表现力问题,我们知道该乐曲节奏欢快,但是我的器材表达不能显得匆忙,“匆忙”二字体现在节奏的律动性是分清极快、适中的快和之间的连接是自然衔接,强弱对比错落有致而有控制力,不可一发不可收拾显示出吵闹感,这些和器材搭配之间有关系;
7.音乐的音场问题,纵深感在以前帖子中遇到非议不讨论了,就说乐器的各自声部的井然出场,如果你发现某一(组)乐器刚演奏到最后一音而后面的乐器紧跟而上,这样就显得“急吼吼”,这不是器材速度偏快,而是箱子摆位有问题。
好了不知不觉讲到调声问题了,这也是缄口避谈的;以上仅是我个人的听感,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先生们见谅。
最后编辑670707 最后编辑于 2011-08-15 19:29:28
TOP
12#

回复 25# 蛋黄 的帖子

先生已经提醒我几次了,恕我未能完成作业,我写完后上贴;不知《欢庆锣鼓》这个帖子喜欢吗?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TOP
13#

回复 28# zl2211 的帖子

谢谢先生鼓励,我是试验性的,以后如能在本论坛逐步上贴,敬请先生批评、斧正。
TOP
14#

回复 25# 蛋黄 的帖子

先生几日前言及有同好器材声音有“趴”着感觉,请烦请先生告知他,试着按我的建议试一下,看结果如何,谢谢。
TOP
15#

回复 31# 八先生 的帖子

感谢老哥的建议和提醒,我在前帖中有过构思,可以把它复制、黏贴过来,请同好们看后对题宝贵意见,谢谢。
TOP
16#

回复 32# jacky70 的帖子

先生您可不能说“板凳”二字,我看了羞愧难挡啊,哈哈。。。
TOP
17#

回复 31# 八先生 的帖子

老哥啊,前帖确实太长,翻箱倒柜才找出来,现丑了,哈哈。。。
我大体构思为以1000首古典音乐为基础,综合平均每首作品为5张唱片版本,每首作品分以下步骤介绍:
1.古典音乐作曲家介绍:
1.1生平;
1.2音乐风格;
1.3该作曲家在古典音乐中地位与作用;
1.4作曲家经典曲目;
2.本作品创作年代、曲式机构、音乐内涵音乐(思想性、情感性、叙事性等);
2.1本作品作者本人聆读理解和感受(听感);
2.2本作品在细节表达上对于音响器材的考验与要求;
3.各唱片版本演绎大师的表现方式与独特魅力;
4.各唱片版本灌录时间、录音工程师、制作人、录音地点;
TOP
18#

回复 37# LSQ 的帖子

不敢、不敢,请先生以后能给我多指点才是,谢谢。
TOP
19#

回复 38# 蛋黄 的帖子

老哥教导有方,小弟明白了,谢谢!
TOP
20#

回复 40# 聆听之乐 的帖子

兄弟啊,我是半瓶子醋晃荡,请有空多提醒我哦,你知道我做人方面是有欠缺的,你要时刻让我脑子清醒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