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期令我欣喜的录音 [复制链接]

41#

原帖由 kreisler 于 2011-8-10 19:50:00 发表
德律风根潜藏了很多好东西。

德律风根的历史宝藏真不少,门格尔贝格、老克莱伯、库伦坎普夫等的经典制品都是诸多人的追求对象。个人认为该品牌最负盛名的制作应该是1951年现场《帕西法尔》(克纳佩尔茨布什指挥)。
TOP
42#

原帖由 qsyd 于 2011-8-11 5:47:00 发表
说的就是录音方面的不足已经令人无法领略演绎的伟岸了。听历史录音,有限的声效那是没有办法。当下的录音,音效的欠缺是无法回避的。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8-10 11:01:00 发表
亚当兄,俺们主要根据它的演绎水准来评价的,录音在其次。录音的干与润与各人器材特性有一定关系。

我近日再复习一下,印象中录音并不干,声场与音色还是有水准,主要是被那激情四射的演奏吸引了。前天偶尔翻到陈小斌的著书,还对这款录音大唱赞歌呢,当然我并不完全苟同。
TOP
43#

一套CD三首交响曲,四和六的录音比五高出一大头,这恐怕不是器材的问题。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8-11 8:59:00 发表
我近日再复习一下,印象中录音并不干,声场与音色还是有水准,主要是被那激情四射的演奏吸引了。前天偶尔翻到陈小斌的著书,还对这款录音大唱赞歌呢,当然我并不完全苟同。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8-10 11:01:00 发表
亚当兄,俺们主要根据它的演绎水准来评价的,录音在其次。录音的干与
TOP
44#

印象中第4、6的录音的确比第5要润泽、流畅、自然。
TOP
45#

老柴的音乐,音色变化特别重要,尤其是弦乐和木管。哥季哥属于过度处理型的指挥,把老柴的弦乐蹂躏得特别纠结,录音有闪失,哥季哥苦心孤诣地料理出来的弦乐和木管的味道就没了。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1-8-12 23:17:00 发表
印象中第4、6的录音的确比第5要润泽、流畅、自然。
TOP
46#

引用“哥季哥属于过度处理型的指挥,把老柴的弦乐蹂躏得特别纠结”
I agree with you

格吉耶夫在这部作品的处理上与他俄裔前辈有别,强调细致刻画,着重表现个人心理冲突。
第一乐章,开端的演奏稍轻柔、且踟蹰犹豫,营造的阴沉气氛少了许感染力,对主题的交替对比虽带来强大的情感力量,但嫌缓慢沉滞,不能一气呵成、痛快淋漓。
第二乐章,同样的问题,分句比较细碎,给我们的感觉是多愁善感、沉溺在个人自怨自艾的小天地里,这正是他细腻处理乐段的结果。
第三乐章,表现的意蕴与其他人相差不大。
第四乐章,塔兰台拉舞曲过于拖沓,但胜利进行曲则能给人带来振奋的享受。许多版本在这一乐章容易出现过火而控制不住各声部的现象(相比之下罗津斯基的诠释尤为可贵,各声部的细节和层次、顺序比较清晰),因此我认为格吉耶夫采取较慢处理有他的道理。
录音方面,我认为管乐稍受压抑,各声部的层次感还有上进空间。

以上可说是吹毛求疵,不可否认它仍是好版本。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1-08-13 18:49:5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