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提琴家基顿·克莱默致音乐爱好者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查看: 7964|回复: 24
11#

原帖由 deRud 于 2011-7-20 16:14:00 发表
7月26号的那场明星音乐会。穆特、巴什麦、乔舒亚·贝尔、卡瓦克斯、夸斯托夫、王羽佳、基辛、卡普松、麦斯基、莱宾……

原来如此,那场演出的确是挺乱的,曲目安排也没什么逻辑,那么多大师新人走马灯一样的上,协调不好的确容易得罪人。
TOP
12#

伟大的克莱默,好一个清醒明白人!
TOP
13#

哈哈,bbc4网友显然是看了kremer的信非常不爽。你要是仔细读了的话应该会发现kremer的信写得很拐弯抹角了。

原帖由 chrisspher 于 2011-7-20 22:10:00 发表
LS这么分条缕析的.....

1. Verbier Festival 可以说的理由很多,最含糊的可以说是 Personal reason,为什么要说一个不真是的理由,撒谎是哪个业界的通用说法?

2. Verbier Festival 没有取消任何音乐会,只是用了别人替代,不知道后面那个言下之意怎么出来的?

3. Kremer 没有抨击商业化,也没有抨击明星制,请仔细阅读译文或者原
TOP
14#

一、比起古典音乐的“媚俗”,我确实更加厌恶“媚雅”。很多古典音乐的从业人士,包括古典音乐的爱好者,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不雅不行,非雅不可(切利乃是其中的典型)。反观流行音乐,无论是乐手还是听众,都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不是过的好好的?其实古典音乐这个词,是最近才出现的,维瓦尔第、莫扎特他们那个年代,古典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自娱且娱人。看看莫扎特的信,”我新写了一首钢琴协奏曲,普罗大众都会喜欢,但是行家一定会更加欣赏我的巧思“(大意如此)。。。这是什么精神境界?

二、我确实不待见克莱默的所为,明明是梁山好汉排座次出了问题,自己的江湖地位没有得到尊重,为何非要拿明星制度、商业化说事儿呢?
TOP
15#

回复 1# deRud 的帖子

呵呵  基顿·克莱默是个不错的音乐家
TOP
16#


“音乐历史中,所幸有许多录音存世。那些录音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材实料,什么是炒作包装。”克雷默这句说得太好了!
记得一次围棋直播,讲评人说“职业棋手们心里都知道,比赛是有棋谱记录的,如果下出这样的棋会弄脏了棋谱。”异曲同工。
TOP
17#

原帖由 bbc4 于 2011-7-21 10:22:00 发表
一、比起古典音乐的“媚俗”,我确实更加厌恶“媚雅”。很多古典音乐的从业人士,包括古典音乐的爱好者,都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不雅不行,非雅不可(切利乃是其中的典型)。反观流行音乐,无论是乐手还是听众,都从来没把自己当回事儿,不是过的好好的?其实古典音乐这个词,是最近才出现的,维瓦尔第、莫扎特他们那个年代,古典音乐就是流行音乐,自娱且娱人。看看莫扎特的信,”我新写了一首钢琴协奏曲,普罗大众都会喜欢,但是


我明白您的意思。如今,像您这种说法挺普遍的。似乎这样才能显出自己资深、有思考能力,跟那些煞有介事、盲目崇拜的音乐爱好者划清界限。

然而,我不同意把各种音乐(或文化形式)无差别化、均质化。在如今世界,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相比,无论技术难度和精神深度上,确实可以把自己“当回事儿”,而且也应该把自己当回事。

更主要的一点,您混淆或者没有理解的是:“莫扎特他们那个年代,古典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并不意味着古典音乐可以与如今的流行音乐(等文化形式)划等号。您难道不知道在莫扎特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有多高么? 您这是无视具体历史、文化语境的刻舟求剑。
最后编辑reinhart 最后编辑于 2011-07-22 02:03:42
TOP
18#

有人愿意开口毕竟是好事,即便是破口大骂,总比你好我好合伙赚钱更健康,更符合逻辑。

毕加索就是个骂架积极分子,萨特亦很突出,霍洛维茨的嘴巴也不小,可惜那种“骂并被骂着”的艺术风气与原则,如今气短。是什么原因呢?无能?

俺觉得,艺术家无论对错,抓紧时间先骂起来才是正事儿! Yeah~
茶树菇没问题。
http://shop33364517.taobao.com/ 维特根斯坦音乐小店
TOP
19#

可不是,论坛淡出个鸟来,出来搅个局多好。

另外,回reinhart兄,“您难道不知道在莫扎特的时代,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有多高么?”。。。这个我实在难以苟同。柴可夫斯基因为同性恋被一群正人君子活活逼死,我还真没觉得古典音乐时代的人,精神有多崇高。

回到克莱默身上来,我仔细看了他老人家的发言,怎一个矫情了得!印象中克莱默喜欢发表类似的言论,习惯成自然了也。您就不能跟老实巴交但是水平一点儿不低的席夫他们学学?
TOP
20#

回复 17# reinhart 的帖子

流行音乐圈子的人才真叫把自己当回事儿吧,他们本质上都是让音乐为他们个人服务的,一个个有才没才都拽得二五八万一样,恨不得把自己当皇帝供起来。

不管这次Kremer是否借题发挥了,但他信中所指的年轻音乐家在快速商业化的包装下过早陨落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一方面古典音乐的商业化越来越不成功,唱片工业日薄西山,坛子里还在买新碟的人可能十分之一都不到吧。另一方面,唱片公司对新人的包装越发穷凶极恶,每个人都在一遍遍的录同样的曲目,走一样的路线,这样做出了让艺术家和录音工业本身都在恶性循环还有什么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