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对红音堂《琴赋》的一点疑问,以及意见~ [复制链接]

21#

有说法了没有?
TOP
22#

预想的回复:对不起,由于......原因,造成了我们工作上不够严谨,造成了这个无心之失,我们感到十分抱歉。我们绝无欺骗及误导之意,十分感谢楼主指出我们的错误,为此特送几张我们新的作品作为礼物给楼主,请通过短信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尽快与楼主联系及寄送礼物。今后我们将精益求精,认真严谨,制作更多好的音乐回馈广大知音。

趁唱片公司还未回复,请楼下继续预想,看谁最象。最终答案由红音堂唱片公司给出,哈哈。
最后编辑Rossi 最后编辑于 2011-07-19 17:04:19
TOP
23#

不了了之
TOP
24#

无言以对,无颜以对。
TOP
25#

感谢大家对红音堂唱片的支持,提出宝贵的意见。
《国乐宝典》系列唱片为当年采用模拟录音技术的开盘母带进行高动态多细节顶级重制。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D数字转换,尽可能的将那最原汁原味的美好声誉还原到极至。简单的说,它的精神就是保证"原音重现"。在母带的处理上,我们的制作群这次特别邀请了德国金耳朵工作室的首席录音师来进行。耗尽心血将这些技术提高到能将声音鲜活地保存到CD的水平上。以发烧天碟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后期录音制作,可彻底测试音响器材的真正实力。清晰透明的音场感,每一件乐器的音色精细无疑,和像真的效果,均是录音的优点。
TOP
26#

《琴赋》里的曲目没有标注演奏者,严谨的唱片制作不应该出现这种状况。
TOP
27#

德国金耳朵工作室,让我想起来国内另外一家“很有名”的唱片公司 .............. 呵呵。
享受音乐,享受生活!
TOP
28#

原帖由 红音堂唱片 于 2011-7-20 15:44:00 发表
感谢大家对红音堂唱片的支持,提出宝贵的意见。
《国乐宝典》系列唱片为当年采用模拟录音技术的开盘母带进行高动态多细节顶级重制。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A/D数字转换,尽可能的将那最原汁原味的美好声誉还原到极至。简单的说,它的精神就是保证"原音重现"。在母带的处理上,我们的制作群这次特别邀请了德国金耳朵工作室的首席录音师来进行。耗尽心血将这些技术提高到能将声音鲜活地保存到CD的水

谢谢红音堂唱片的回复。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29#

除了做广告,没看到任何对乐友提出的质疑的回答,就算侧面回答也没。这也算回复了。嚯嚯
TOP
30#

以下是红音堂唱片公司负责人林烁老师给网友的回复:
非常感谢朋友们给与的批评和指正;关于maninov 提出疑问;我们也在这里做如下回复:
1.关于专辑内页文字的遗漏(徐立应为徐立孙,此处孙字都漏打了);我们工作上的确存在疏忽;文案编辑人员在抄录2010年11月《视听前线》第122页对此专辑的乐评时打漏文字;并且后期校对没有发现如此严重的错误;我们深表惭愧。
2.录音品质的问题:《国乐宝典》系列专辑的曲目属于不同时期的录音作品;大部分为早期采用模拟录音技术的开盘母带录音档案和DAT卡带;是我们与国内各大音乐出版社合作共同开发的项目;旨在进行抢救性的制作保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让大家在时隔这么多年的今天能再次听到这些传神的音乐;感受大师们精湛的音乐演奏技巧。通过各大出版社提供的音频文件;我们委托日本JVC音频技术处理中心及德国老虎鱼录音室进行全程后期处理。希望能尽最大努力以发烧天碟的高标准要求进行后期录音制作,将这些中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大师的演奏和录音完整收录其中。《琴赋》亦是《国乐宝典》系列唱片中的一张;大家能听到如此好声音皆因感谢现代科技和广大的录音工程大师们对音乐作品进行后期修复的辛勤努力,感谢他们让我们重温二十世纪最佳的录音。
3.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古琴钢丝弦的发展史:宋以前琴弦多是琴家自制,明以后多为商品弦,明清以后琴弦最好首推杭州回回堂,其第一代李世英自明代开始生产古琴弦,所造的弦叫‘冰弦’,指定为内府贡品。传三百余年……清末用老三泰招牌发售的回回堂琴弦…… “回回堂琴弦”在1939年停业断市。在弹琴人无弦可弹的情况下,“吴景略、张子谦、庄剑丞渐从文献取制弦之法,授予苏州普通弦工方君裕庭,始于1943试行恢复。”(查阜西《查阜西琴学文萃.琴弦生产之旧愁新恨》)琴弦生产得以恢复,其生产一直延续到“文革”之后,断断续续,因原料等问题不能保证质量。吴景略先生也指导过一家名为“振昌成”的作坊造弦。1941年11月8日张子谦先生在《操缦琐记》中写道:“振昌成所制弦已有八分成功,再事研究可瑧完善,景略指导之功不可没。”第二年琴弦造出来了,1942年9月1日,张子谦先生又写道“振昌成所制弦已相当良好,每付须新币廿四元,未免太贵,余购二付。”振昌成制弦未能经久,可能与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大约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革开始;民族乐器琴弦也全盘发生变化:从传统丝弦变化为金属的钢丝弦。其中除扬琴本来就使用金属弦之外,胡琴、琵琶、古筝、三弦几乎无一漏网。这一变化是因为手工业生产的丝弦遇到原材料稀缺、制作工艺后继乏人等种种困难,厂家逐渐改用金属的钢丝弦或者钢丝外缠尼龙细丝制作,并为广大演奏使用者接受,其间没有经过任何涉及音乐文化层面的争议。一个极大的改变悄悄地、顺利地完成了,这么大的“音色革命”就此过场。究其原因,或许当时大家注意的是文艺作为政治武器的功能,而忽略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的思考吧。参与古琴钢弦研制的古琴老师有吴景略、刘景韶等,他们都不是参与一个研制的组织,而是单独地去与乐器厂的师傅讨论,林友仁、龚一等也都分别参与过。乐器厂不同的人接手制造,总会再找弹琴人去讨论。不同的时段,不同弹琴人的不同要求,再加上进厂的原材料有差异,直到今天,上海音乐学院古琴钢弦的质量和规格从来就没有稳定过。
4.唱片的封底也未有对曲目演奏者的说明:在数字音乐下载,唱片载体没落的今天;很多资深的音乐编辑、录音师及出版人纷纷转行另谋出路;各大音乐出版社的人事也在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因为很多音乐作品时间跨度比较大;作品保存比较分散;出版社人员更换频繁;很多宝贵的文字资料没有很好的保存下来,此次出版之唱片所有文字资料出版社均已无法提供明确的演奏职员表….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求助于中央民族乐团;广东民族乐团及星海音乐学院民乐的专家和教授;进行大概的鉴别;小部分专辑的意见有些不同;所以我们不敢明确指定是那位大师演奏;但是能确定是,即使不是他们演奏也是他们整理、改编或打谱的;根据出版规定音乐改编人员和演奏人员同样享有署名权;所以我们将他们并列署名;同时我们也积极的邀请古琴大师李祥霆;杨青两位老师帮我们做进一步的鉴别。
在现在的制作成本不断提高;翻版和高清数字音乐免费下载泛滥;唱片行业如此不景气的现在;愿意做音乐编辑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又无法出很高的薪酬去聘请高人…但是我们;因为热爱音乐而做音乐;我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广中国的民乐;民乐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制作;我们很想做好它;当然也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或是犯一些错误;我们不知道未来还能走多远;如果大家愿意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请给我们理解和宽容。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颗对音乐虔诚的心!
最后感谢大家意见和要求;音乐因你们而更加动听;我们也将因为你们而更加努力!
最后编辑eric 最后编辑于 2011-07-20 17:09:26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31#

      “在现在的制作成本不断提高;翻版和高清数字音乐免费下载泛滥;唱片行业如此不景气的现在;愿意做音乐编辑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又无法出很高的薪酬去聘请高人…但是我们;因为热爱音乐而做音乐;我们只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推广中国的民乐;民乐已经很少有人愿意投资制作;我们很想做好它;当然也会走很多很多的弯路;或是犯一些错误;我们不知道未来还能走多远;如果大家愿意支持我们继续走下去;请给我们理解和宽容。我们所拥有的就是一颗对音乐虔诚的心!”——林老师的这段话说得很真诚。
    有什么比购买唱片去支持他们的工作更给力呢!
TOP
32#

谢谢红音堂方面的回复,就此我提出如下几条:

1、对于1、2、3,这三点,没有什么意见,这三点也不是主要问题。但要谢谢林老师的仔细回复!

2、对于录音是与不是,我们也不能断言。但对于这个署名,认为还是不妥。既然无法明确的确定,还是以不署名为好。若要因他们进行了整理和打谱就署上名,而且还是指模糊的挂上了几位大师的名,实在有些牵强,这样多少会误导消费者。这个看上去似乎不可笑,但是想想如果某某唱片上写着“贝多芬参与录制本套贝交”或者”瓦格纳指导了本次歌剧录音“那就可笑了。再者,既然不能明确演职人员,如果某天有人跳出来说,这是他的录音,那岂不是要吃版权官司?
凡事只怕认真二字,我相信这些个小问题的解决只需要严谨的态度,要不了拿高薪的高人。而只有严谨的态度才可能塑造出一家好的唱片公司,才能走的长远。国内的唱片公司总是开了关,关了开,少有出现能够一路走的长远走的踏实的。大环境是一个问题,而自身的态度也有那么一些影响。这问题,一直令我们爱乐者心寒。

希望红音堂能够日益精进做得更好,你们越给力,我们才能给力的支持。
潜水是王道,王道未必是正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
TOP
33#

到底是德国金耳朵还是老虎鱼
TOP
34#

感觉林老师还是挺诚恳,我们还是要多支持那些国产的踏踏实实用心做的唱片公司。
ps:赠碟里边的“密语”听着不错,要入一张的。
TOP
35#

原帖由 znd_one 于 2011-7-20 19:35:00 发表
感觉林老师还是挺诚恳,我们还是要多支持那些国产的踏踏实实用心做的唱片公司。
ps:赠碟里边的“密语”听着不错,要入一张的。

谢谢,大家都不容易,期望红音堂步步高。
您的时间在那里,您的成功就在那里!
TOP
36#

这不是一个无心之失,至少这是一个马虎的态度,甚至是一个以虚假的知名度谋取不当利益的问题。如果已知演奏者不能确认,为什么不将详情说明,而给出一个不正确的资料造成误导?我们可以容忍无心之失,但绝不能容忍马虎甚至可能是欺骗者。这会污染传统文化,误导大家的认识。这不是一个大环境的问题,大环境也是由小个体组成的,如果这样的唱片公司存在,我认为还不如不存在!

如果为为的我的逻辑不成立,那么可以看看以下逻辑成立否:

饭店里出产地沟油炒的菜给你吃,饭店老板还扮可怜地跟你说,现在大环境都是这样的啦,人人都是这样的啦,现在开个饭店也不容易啊,要交那么多税,明的要给暗的也要给,黑的来要钱白的也要,人工铺租原材料都在涨,我不用地沟油做菜没钱赚啊,大家就多支持,多来吃饭吧,然后你就回复,对啊,我很同情,我就多来吃吧,天天都来你这吃地沟油,支持你的饭店使你发展下去。
最后编辑Rossi 最后编辑于 2011-07-21 09:46:47
TOP
37#

原帖由 shotchen 于 2011-7-20 17:16:00 发表
    有什么比购买唱片去支持他们的工作更给力呢  

点解要支持,是你亲戚?你有股份吗?收了他的宣传费?噢,都不是,应该是喜欢他出品有误导资料说明的CD. 虽然资料不对,但录音好象不错,听着很爽。
TOP
38#

录音的版本、演绎的由来、产品制作的严谨……音效好与否……
一是一,二是二,做全了,成功唱片公司的基础条件。
TOP
39#

老在感叹做民族音乐有多难,怎么听上去像是达芬奇的版本!你说做民乐难,可人家老易不比你难?他不照样做得那么好?!而且,他以自己的执着和真诚,赢得了爱好者发自内心的敬意。只要不是他经手录音的,他都会一一标注出处,这是对演奏者和该唱片购买者的最起码的尊重。红音堂,还是虚心向老易学习吧,可别歪嘴和尚念经似的,更别想忽悠消费者。否则,落个达芬奇第二,日子就不好过了。
TOP
40#

老易的录音比较可靠,其录音资料准确详实是重要原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