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个人比较喜欢 台湾省《音响论坛》里的写手
Sonus Faber
成就,何止改款而已
評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II楊德宜
您有沒有想過,一件音響器材可以讓您用多久?您或雪|覺得這個問題有些籠統,因為這其間牽扯到了個人換機的習慣,器材的故障率,還有時間改變所引起的產品適用性問題。不過排除掉聲音搭配的盲點以及音響迷喜新厭舊的心理外,我發現所有製造品質良好的器材不太容易被請出門,唯一會被理性消費者換掉的最大可能性反而來自於原廠的改款動作。
這個情形和汽車消費市場有點像。如果以相同製造品質的狀況來說,二手市場上最容易見到的車型往往出自於改款動作頻繁的車廠,而堅守傳統風格與設計概念的車種不但較少出現在二手車行,普遍轉手行情也有一定的水準。
當然,我對汽車的瞭解儘止於一般程度,「音響論壇」也不會有多餘的篇幅來和讀者們大談汽車經。我之所以會拿汽車來作比喻,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最近打算買新車,多花了一點時間觀察這個市場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是接下了這對全新改款Sonus Faber Electa Amator II的有感而發。
Hi-End小喇叭長青樹,二手價格仍居高不下
全新改款的Electa Amator II和二手汽車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試著想想看,如果您今天花了上百萬的代價買一部新車「×××」,過不了幾天卻發現電視上正在廣告「All New×××,風雲上市」,心裡會是什麼滋味?尤其以日系車種平均三年一改款的情況來看,除非您在新車一推出就馬上下訂單,否則傾全力購置的愛車可是無法讓您風光太久的。
雖然我也知道這種想法其實不算太健康,但是每當我向擔任汽車雜誌主編的好友透露自己心儀的車種,卻又立刻引來「明年就要改款了,還想買?!」的嘲諷和一陣白眼時,自然就會想起同樣改款機率頻繁的音響器材,還有我輩可憐的音響迷。
現在,您知道經歷八年才改朝換代的Electa Amator有多麼討人喜愛了吧!
八年,恐怕還不止,我只曉得Electa Amator第一次出現在國內音響雜誌上,便得到了「音響論壇」19期的「最佳推薦」讚譽,而且那據說還是Sonus Faber史上的首度正式評論 。老經驗的讀者們一定很清楚,在那個品牌競爭還不算太激烈的年代,一個來自陌生國度(在Sonus Faber之前,台灣音響圈對義大利器材可說是毫無所悉)的陌生品牌能夠得到如此讚譽,簡直是當下為銷售前景鋪好了康莊大道;加上Electa Amator原本就實力不凡(這有點像在說廢話,當然是有實力的器材才能獲得『最佳推薦』),於是它便成為中高價位小喇叭的長青樹,包括前任主編在內的多位「音響論壇」工作人員也都曾經是Electa Amator愛用者。
第一代Electa Amator延續了八年以上的時間未改款,最明顯的好處便反應在二手價格上,但這也讓釵h音響店老板商透了腦筋 ?因為客人都不願意換喇叭,自然生意就少了。這個情況有多嚴重呢?讓我舉個例子來說明。編輯部偶爾會接到「二手音響跳蚤市場」回函中出售Electa Amator的訊息,價格也大多符合它的一般轉手行情,可是其中卻有幾位偏偏以不到二分之一的賤價出清,而且還不時出現重複的聯絡資料。剛開始我們還以為那只是特殊的個案,沒想到有興趣購買的同仁打電話詢問之後,才發現真相是業者的惡意競爭手段 ?根本沒有人要出售Electa Amator,只是意圖造成低廉二手行情的假象罷了!雖然我們對這種情況深惡痛絕,但也不得不對Electa Amator肅然起敬,畢竟一對小喇叭能夠有如此影響力,其實力之深厚的確令人側目。
八年來首度改款,內容更動幅度頗大
既然Electa Amator如此深具實力,原廠為何還需要為它進行改款動作呢?其實在去年Sonus Faber公司Cesare Bevilacqua來訪時,我就已經針對市場上盛傳的這個消息向他查證,不過Cesare當時只表示Electa Amator等多款型號由於日本代理商大量掃貨,造成其他地區訂單大排長龍的現象發生,各種謠言自然也就甚囂塵上。但是在深入瞭解新版Electa Amator的設計差異之後,我倒寧願相信Cesare是因為改款尚未完成而不輕易發佈消息,因為這次的更動幅度實在是太大了,無論從何種角度看都是長期規劃下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來瞭解Sonus Faber原廠到底為它作了什麼改進。新舊版Electa Amator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於八年前的型號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而這次則在背板上加了一只被動輻射器,儼然一副同廠頂級型號Extrema縮小版的模樣。這種設計方式不僅出現在Sonus Faber上,Ensemble全系列的產品也都有被動輻射器,只不過Ensemble老板華格納先生堅持使用特別訂製的KEF SP-139,而Sonus Faber先前用在Extrema上的則是外型酷似KEF B-139,實際上出自TDL的產品。至於這款Electa Amator II所採用的被動輻射器呢?因為它本身沒有音圈磁鐵,所以也看不到任何廠牌型號標示,不過光從外觀就可以斷定,原廠是將這款喇叭的中低音單體簡化後加以應用。
舊款Electa Amator採用了Dynaudio頂級高音單體T-330D Esotar,中低音單體則為一款標示有「MW-180SF」與「Handcrafted in Italy」字樣的訂製品。新款Electa Amator II呢?全部改用挪威Scan的產品,其中D20SF1的20mm凸盆高音單體採用絲帶振膜,在設計上與T-330D Esotar有異曲同工之妙。18WSF1中低音單體的支撐架構和單體外型都像極了舊款中低音單體,不過原廠特別為它在紙盆上加了碳纖維強化處理。細心的讀者這時候可能會聯想到:碳纖維,這不是Wilson Benesch的專長嗎?沒錯,Wilson Benesch是目前將這種材質在音響上運用得最徹底的廠商,但這只是他們家的專長而已,並非他們的專利,也就是說任何廠家或設計者都可以將碳纖維隨意運用。不過話雖如此,我相信任何一位熟悉Wilson Benesch喇叭的讀者,在看過Electa Amator II後都會像我一樣的驚訝 - 實在是太像了!同樣採用來自Scan的單體,不約而同採用絲帶高音振膜的型號,以及碳纖維強化中低音單體處理,差別僅在於Sonus Faber的高音單體尺寸較小,還有單體編號加上了「SF」的特別訂製字樣罷了。去年音響大展期間Wilson Benesch老闆之一Andrew Scholey來台灣時曾經向我表示,碳纖維振膜處理只有極少數廠家能夠勝任,所以Sonus Faber所使用的中低音單體是來自於Wilson Benesch訂製的同一家工廠也說不定。至於這種振膜設計的好處,我已經在Wilson Benesch ACT-1的評論中說得很清楚了,有興趣的讀者們不妨找出來當作參考。
音箱局部進行修正,外觀作工水準一流
單體型號更換,尺寸也有了變化,音箱自然得跟著作一些修正。雖然我手邊沒有舊版的Electa Amator可供比較(別忘了,它是二手市場的搶手貨),原廠在這方面透露的訊息也不多,不過我相信任何一位實際接觸過Electa Amator的讀者,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出新舊款之間的外觀差異。以前Electa Amator剛推出時最令人讚嘆之處,就在於它配合單體外框的音箱弧度,乍看之下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故意把前障板的尺寸做得比單體小,然後再大費周章的把木頭切割出弧狀呢?不過說實話,這種詭異的設計還真是好看,讓人成天會忍不住取下面網來欣賞撫觸一番。更有趣的是,我發現這個弧狀造型雖然只是整個音箱設計的一小部份,對於釵h第一代Electa Amator的用家來說卻是意義非凡。這話怎麼說呢?當初Electa Amator II的圖片首次送到雜誌社裡時,幾位曾經使用過Electa Amator的同仁看到後第一個反應便是:「啊!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理由無它,就是因為中低音單體尺寸不同,連帶使得兩側的弧狀造型跟著縮小;換句話說,整個看起來已經沒有那麼「誇張」了。或閉O因為我自己不曾身為Electa Amator的用家,所以對這種看法不以為然,但是這也確實證明了一件事:外型,仍然是音響迷選擇Sonus Faber的重要因素之一。
Electa Amator II可以使用Bi-Wire雙線分音接法,端子的尺寸與配置方式都很合理,在使用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至於分音器的部份呢?從第一代Electa Amator開始,Sonus Faber就堅持在安裝於音箱底部的分音線路板上塗瀝青,所以即使您費盡心思拆下那個極為牢固的中低音單體,也確實看不出內部有什麼巧妙之處。不過我還是要再為Sonus Faber的木工水準讚賞一番:實在太有水準了!前幾天我把這對Electa Amator II連同腳架搬回新家,設計師正帶著幾位經驗老到的木工師傅來進行一些細部修正,結果一進門就把就它給團團圍住。
「實木的喔!印尼紫檀,打磨得很『幼工』,真『水』!」一群人好奇的對它上下其手,讚賞的意味大於品頭論足。
「師傅啊,如果我們自己做一對,會不會很貴?」沒辦法,我就是會忍不住發揮起「學習」精神。
「自己做?你頭殼壞去了喔?這麼難做,還要用到大理石......」接下來便是一連串的議論紛紛。最令我傻眼的是,他們討論了半天的結論竟然是用國語回我一句:「智障才給你做!」
唉!同胞們的「學習」精神都到哪裡去了。
雜誌社裡擴大機全部陣亡
我之所以會在新居剛落成,整間房子都還佈滿迴音(因為搬進去的東西太少)的時候把Electa Amator II搬回家試聽,主要還是肇因於它的「難推」特性所致。請您特別注意,我這裡所指的難推並非一般常說低音推不太出來、控制力不夠那種問題,而是貨真價實的「難以驅動」。說來也很奇怪,Electa Amator II在說明書上明顯標示它有88dB/m/W的效率,可是當我在雜誌社裡初步聆聽時,先後出動的Ensemble ecco、Bryston 4B、CR 325與McIntosh MA6400擴大機都全部「掛點」 ?要不是音量控制開到底還無法提供足夠音壓,就是一開大聲就失真連連,情況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這個結果讓我大吃了一驚,怪喇叭我見過不少,不過這種在數據上與實際聽感有如此差距的現象可還是頭一遭,況且這幾部擴大機可都有百瓦以上的實力,其中CR 325還擁有175瓦8歐姆的輸出能力,而Bryston 4B甚至是錄音室使用的專業機種呢!
遇上了這種狀況,如果不是喇叭本身出了問題,就是它的功率需求確實有過人之處。以前曾經聽不少人提起過,Sonus Faber喇叭驅動不易,唯有大電流、大功率後級才能讓它發出好聲音。上回Cesare Bevilacqua來訪時也向我表示,他個人聽過最佳表現的Sonus Faber喇叭,則是在Mark Levinson系統驅動下的結果 ?雖然他並不鼓勵Sonus Faber用家買太貴的擴大機。既然有這麼多線索顯示Electa Amator II並非等閒之輩,我當然就義不容辭的把它搬回家去,成為新居第一對開聲的喇叭。
大功率後級一出,深藏潛能表露無遺
關於我新居中的聆聽室,會另外有一篇空間實戰的詳細說明,所以在此先簡單介紹。我一共設計了兩間聆聽室,空間較大的約近八坪,準備用來糧]ATC SCM-100P為首的主要系統,目前則是以Ruark旗艦Excalibur作為主要調整參考。另外一間只有三坪多,是以聆聽室書房兼用弁鄋熙]計取向,參考器材尚未定案,目前的想法是小必v管機搭配書架型小喇叭,未來將可能會作為評論平價小系統的參考之用。雖然以Electa Amator II的尺寸來說,兩間聆聽室理論上都可以適用,不過初步還是以大聆聽室的參考標準為評論依據,如此才能盡量發揮出它的極限。
當我以全套Mark Levinson驅動,而糧]位置只有約略調整的情況下試聽時,Electa Amator II一出聲的表現還是讓我鬆了一大口氣 ?方向對了。這話怎麼說呢?很簡單,用那張老掉牙的「熱帶情事」來試就知道了。釵h人愛聽這張錄音,是為了最後一首「O Vazio」的「極低頻」震撼,可以讓低音單體晃得像是要跳出喇叭箱。不過您如果有機會在G Ⅰ等大型系統比較過,就不難發現那幾聲經由音色調變合成的滾動並非真正的極低頻,充其量也不過是40Hz左右的延伸罷了。能量集中在某段頻率附近,加上寬廣的動態範圍自然可以發出令人驚訝的衝擊性,單體劇烈震盪自然就不足為奇了。那麼拿這種效果來測試有什麼好處呢?對喇叭而言,瞬間承受功率將會是一大考驗,但是遇上了Electa Amator II這種被動輻射式設計的喇叭,後級的控制能力反而會赤裸裸的瞼X來接受考驗。
您可能會覺得我離題太遠,所以乾脆換個方式來說明吧。還記得幾個月前評論Dynaudio Confidence 5時,我曾經深為來自喇叭的反撲訊號所困擾嗎?由於Confidence系列採用「Compound」結構設計,在巨幅度動作下會使單體本身產生反電動勢,沿著訊號路徑傳回擴大機去;另一方面兩只單體間的空氣擠壓動作本來就難以控制,所以功率太小、電流量不足的擴大機一上場,在大音量播放時根本就無法有效控制單體運動,甚至會發生類似爆衝的怪異聲響;不明就裡的人還以為是Dynaudio單體承受功率不足。被動輻射式喇叭雖然不會有那麼明顯的反電動勢,但是在空氣擠壓動作方面幾乎是相同的道理,對擴大機的控制能力自然也有強烈需求。先前在雜誌社用前述的幾款擴大機推動時,只要一播放「O Vazio」就會立刻出狀況,單體間空氣擠壓不順暢連帶使得振膜動作受阻,聽起來像是用失真向您抗議擴大機太小。單體的物理特性改變,低頻延伸與音色正確度當然也會受影響,如此一來對於喇叭聲音走向的判斷就不可靠。
幸好,Mark Levinson No. 23.5XL碰上Confidence 5時束手無策,面對Electa Amator II卻是游刃有餘。這時候不要說是「熱帶情事」的低頻衝擊,就算是動態範圍更大的「Bass Power」出動,低音單體與被動輻射器的動作也依然平順,「鬼打架」的現象也不再發生。所以,如果您打算在中等尺寸以上的空間使用它,而且偶爾會聽聽大動態音樂段落的話,重量級擴大機恐怕還是免不了的配備。
中性的Sonus Faber
No. 23.5XL可以和Electa Amator II在驅動力上形成不錯的搭配,那麼在聲音走向的部份呢?也相當令我滿意,至少可以讓我相信Cesare Bevilacqua所言不假。如果要我用最簡單的話來形容這時候的聲音,我會告訴您:「這是我聽過最中性表現的Sonus Faber。」
以前我對Electa Amator第一代的感覺相當不錯,在買下ATC SCM-100P之前還曾經將它列為重要選購目標之一,不過在音色豐潤、質感漂亮與諸多傲視群雄的音響特性之外,我從來都沒辦法將它與「中性」這個形容詞聯想在一起。即使是後來出現更令我驚訝的Extrema,或是前一陣子紅透半邊天的Guarneri Homage,都沒能在這方面有所改變(請注意,不是『改進』,因為我認為中性並不是任何器材都應該追求的目標),反而會在全面性稍有遺憾之處。不過眼前的這款Electa Amator II,卻硬是在完美銜接的頻率範圍內,傳達出一種直接而透明感十足的聲音特色來。這種聲音很熟悉,好像在哪一款喇叭上曾經體驗過......對了,就是Wilson Benesch,而且還是頂級型號ACT-1的那種特色。這個結果可以說是意外,但也應該是在理解範圍內的狀況。單體選用幾乎完全相同,音箱製造又是同樣穩固異常的水準,聲音走向會相近當然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令我驚訝的是,第一次聽到ACT-1時總覺得它遠離了傳統英國喇叭的聲音類型,現在Electa Amator II所表現出來的特色,又和我印象當中的義大利喇叭有所差異。難道這代表著材料改進可以促使廠商簡瘨Е峊]袱嗎?我認為確實有這個可能,否則原廠沒有必要進行如此大的改款動作。從另一個方向來看,Sonus Faber去年推出的首款落地型喇叭Grand Piano,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
有實力坦然面對不同搭配的挑戰
在八坪大的聆聽室中,Electa Amator II的低頻延伸算是頗有水準,雖然我聽不到原廠標示的35Hz極低頻,但至少不會讓我有「少了一截」的遺憾。釵h人喜愛在大空間裡使用小喇叭,為的是享受小空間裡難以表現的輕鬆感覺,但是我曾經在幾個專門經銷小喇叭的店家或代理商處,發現他們所謂的輕鬆優點早已被密度盡失的缺點所淹沒了。換句話說,如果喇叭本身(或是器材搭配的聲音)密度不夠高,就不應該為了那些釭獄棺P質感移師大空間使用;很幸運的,Electa Amator II絲毫沒有這方面的問題。雖然和第一代產品比較起來,它的聲音走向已經是建立在精準路線之上,但是這絲毫不會影響它的整體密度,到了中型空間當然也不會出問題。密度夠,低頻延伸夠,自然就讓我有更大的礎鴘韃‘i以發揮,從「三一七」到近場鑑聽的糧]方式,Electa Amator II都能夠展現出極佳的平衡性。音場表現呢?能夠讓我進行大幅度礎勴嚝隉A又佔有小喇叭體積上的先天優勢,而且實木音箱對共振還能降低影響程度,您說音場表現能有機會不好嗎?舊款Electa Amator原本在這方面就可圈可點,現在又佔了聲音鮮明的好處,音像凝聚的程度自然更勝一籌。
等一下,我剛剛提到了「聲音鮮明」嗎?請讀者們特別注意,我並不是在告訴您換了單體之後的Electa Amator II,聲音有任何清瘦的現象發生,而是它在中頻以上的部份加上了些備v麗色彩,進而表現出不一樣的味道來。我相信即使您對Mark Levinson或Wilson Benesch的無味風格不甚欣賞,在聽了它這時候的表現也不得不承認,豐滿和苗條代表了不同的美感,但您就是無法硬生生抹滅它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