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4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初哥聊天 [复制链接]

查看: 69137|回复: 185
11#

举足轻重的空间因素
文·【杨伟鑫】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我们家中的聆听环境,对整个音响系统的再生效果有着绝对的影响。根据著名扬声器设计家Mr Dave Wilson的一番话指出,一对良好的扬声器不能在任何环境底下充分地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换言之,它只能在整个音响空间的某一处理想地带才能发挥至最佳状态。能够拥有一间舒适理想的聆听室是许多发烧友一直响往的目标。这不只是建立自己的发烧园地这么简单,它更可能是整个音响的延伸及音乐生活的所在。
一般人在追求High-End的过程中,最普遍的便是更换较好的器材以捕捉更理想的效果。器材间的优势固然是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是绝对的升级。若处理不当,却弄巧反拙,降了级。其实整个再生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起决定性的作用。但许多人在追求升级当中,往往忽略了聆听空间的因素。而空间在音响再生中却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所听到从扬声器中发出的音波,是已经通过周围的空气作为媒介,并且具有折射,反射等特性,因此我们所处的空间可以视作这种输出的负载,如果负载条件有缺陷,那么完美的输出也随着大打折扣。
我们从厂方所得到的一些器材规格,都是在无响室中测试出来的。这些资料只能拿来作参考比较,因此它未必符合实际使用情形,除非你是使用无响室来听音乐,其实一间理想的聆听室所要求的特性跟无响室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是要造出一间适合听音乐,而不是测试器材的空间。从这点也提醒了那些完全依赖杂志的介绍而去选购器材的朋友,有时会碰到货不对办的经验,其实不是货有问题而是空间在作怪,若你能深切地了解这个问题,所得的效果很可能比试听室的更好。
一间理想的聆听室不能像无响室般的绝对隔音以及内部无反射、无残响的状态。为了保持一定程度的鲜活气氛,最好能有适当的残响。过于死寂的环境虽然能让扬声器表现其原始性能,但音乐听起来毫无感情,沉闷无味,那么要营造一个理想的聆听环境应具备神明条件呢?
(一)噪音控制
周围的噪杂音,对聆听音乐是非常不利的。因为我们吸收入耳的音波已渗入了噪音,而这些杂音正是我们要全神贯注去欣赏音乐的绊脚石,若能尽量把噪音抑制在最低的程度,对再生效果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残响控制
一般上我们会碰到的是某个频段的残响过剩,而形成驻波的问题,而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也是环境的结构所带来的。要有效地控制整个音频的残响,必须利用各种不同的素材,作适当的吸音及反射。至少要能判断出那个音频出现问题,然后对症下来,千万不可随便贴上吸音绵或反射素材就了事,残响的控制是绝对影响再生音色的主要关键。
(三)响应均衡及反射状态
这点与整个聆听室的空间息息相关。错误的反射会造成音频失去平衡及音场混乱。譬如说,开口式扬声器与密封式的摆法上就有所不同,开口式的设计对某一频段所产生的共鸣较大,尤其是开口处在扬声器背后的设计,尽量能与背墙保持一些距离,才会使音场的深度及定位更显著,有些扬声器甚至摆到整个房间长度的三分之一效果更理想,适当的摆放扬声器有时是不简单的。若是碰到恶劣的环境,往往是费时费力,还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能够把问题解决。
空间的问题只能由空间本身来解决才是根本的方法,市面上所售卖的任何吸音绵及素材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与价值,问题是如何正确的运用它才不至于带来反效果。总的来说,若要获得最高的聆听享受,就必须加强自己对这方面的修养为最实惠。



TOP
12#

鸟枪换炮 决战斗室

文 · 炜哥


鸟枪换炮喜若狂

自从上次拜访过谭老编的山寨后,喇叭、功放、CD机等一直在脑袋里盘旋,令小弟天天三餐无味,寝食难安,时不时琢磨着,想找到一个更换器材的美丽借口。
古人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与谭老编和Sam的“洋枪洋炮”比起来,小弟的“大刀长矛”如同石器时代那么落后。柔美的女声皆成半老徐娘,雄浑的男声急需滋阴补阳……曼妙的乐曲经过小弟系统的一番折腾,面目全非,一无是处。想到这里,小弟当然是忍无可忍,旋即立下毒誓,要省吃俭用,辛勤工作。攒足了银子鸟枪换炮,以不辜负自己的一双尊耳!
接下来的几个月,小弟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辛苦打工赚来一笔小钱(主编按:悲壮!)。
老实说,小弟原来的Creative SoundWorks 2.1多媒体音箱和Marantz CD5000,只够资格用来填海。不过,要将伴随我多年的老战友舍弃,也实在于心不忍。于是,我决定放他们一条生路,以跳楼价让他们投奔新东家发挥余热去了。

且把旧爱换新欢

把旧爱送走,当然要迫不及待地开始寻觅新欢咯!
先从讯源开始,小弟银弹有限,老编和Sam用的数码金三角就甭提了,就算哪天推出一套铁三角,我也未必买得起。
但是资金再紧张,CD机也不能马虎了事,毕竟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讯源不够班,怎么能指望有好声呢?
小弟踏破铁鞋,数度挑选,最后决定在Marantz CD7300和Jubilaeum CD1之间作出抉择。
Marantz的机子一向坚固耐用,声音甜美,具有浓郁的音乐味。Jubilaeum这牌子虽不常见,却是由日本著名胆机厂Zanden Audio设计的。Jubilaeum CD1具有环形变压器和IEC电源插座,可换电源线,所以在电源方面比Marantz CD7300略胜一筹,而且CD1内置96kHz/24bit DAC,可令声音密度更高,更加顺滑。权衡再三,最后选定Jubilaeum CD1。
喇叭是整个系统的代言人,喇叭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成败。小弟众里寻他千百度,便宜的瞧不上,好的买不起,看得眼花缭乱,结果还是拿不定主意。
最后,实在没辙了,只得向Sam求救:“Sam,我要声音甜美斯文,但又要动态兼具的喇叭箱!”Sam二话没说,拍着胸脯力挺Wharfedale Evo30。Sam都推荐了,我就不再犹豫了,当即拍板定下Wharfedale Evo30。
万事俱备喜开颜经过CD机和喇叭两记大放血,小弟已潦倒得差点上街行乞了,那功放怎么着落呢?
嘻嘻,幸好小弟有先见之明,稍早时托人从家乡带来一台Korsun μ2小型合并式功放。
千万别小看这个才比字典大些的小家伙,小弟曾亲耳听过μ2小不点推动JmLab Electra 926这样的庞然大物,居然还有板有眼,着实不简单!
μ2在8欧姆时有50瓦的输出,4欧姆时更提升到80瓦,加之Evo30灵敏度不低,希望他们能合作愉快!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器材各就各位,就等我来享受啦!”
哼哼,想得美!

斗室恶战真悲壮

小弟的房间奇小无比,大户人家的洗手间可能还比我这房间宽敞些。
器材统统搬进了屋,小弟才惊觉房里已无立足之地。若不将房里的大衣橱挪走,喇叭会将走道完全堵死,届时小弟将只剩两个选择:1、跳过喇叭,飞身跃入室内;2、在窗口装一架绳梯,如飞虎队般由窗口进出。
事不宜迟,为了发烧的崇高理想,必须给房间来一次“外科手术”!
小弟乃一介光棍,无牵无挂,在“修理”房间时自然如鱼得水,为所欲为(可怜诸位有老婆大人压寨的……唉,有得必有失嘛)。
为了给喇叭腾出空间,小弟须将二米多高的大衣柜移到过道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阵“轰隆隆”的地动山摇之后,衣橱安排妥当,却突然发现过道太窄,橱门卡死不能开了。糟糕!
万般无奈,只得对衣橱下毒手,将橱门拆掉(倒也省却开橱门这等麻烦事)。
螺丝壳里做道场七手八脚地把器材铺开,新系统就要开声了!小弟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打开电源,放入了一片CD……
俗话说: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乐声一响,才发现不仅声音混沌不清,低频更如黄河决口,一片泛滥(和原来的电脑多媒体喇叭倒是有得一拼)。投入的血本难道就这么打水漂了?!一定是还未run in的缘故!
小弟驴劲儿大发,将系统没日没夜地煲炼三天,电费花掉不少,可惜系统恶声依旧。看来,一定是房间的acoustic在作怪。
所幸天无绝人之路,Sam兄雪中送炭,献上锦囊妙计一个:用纸制鸡蛋托贴墙来减少声音反射。小弟如获至宝,下午便去巴刹大肆抢购来两打蛋托。
小弟房间的正墙和左墙乃光板一块,声音反射指数极高,再加上墙脚完全未做扩散处理,定为恶声之源!
于是,我在正墙正中贴上蛋托九块,左墙距喇叭一尺处贴蛋托八块,右墙有窗帘,故只贴5块,墙角全部以泡沫材料做扩散处理,喇叭前再加地毯一块。大功告成,就等系统咸鱼翻生了!
小心翼翼地打开电源,先试试人声的表现。播放Ayako Hosokawa“I Touch The Star”的Track 6 “Old Cape Cod”,第一记大鼓明显比先前结实许多,“嗡嗡”的低频残响收敛不少,与此同时,细川绫子的嗓音也一下子玲珑浮凸了出来,声音如同拨开了混沌的云雾,显露出清丽的本色。
接着登场的是Jennifer Warnes “The Well”的Track 4 “Too Late Love Comes”。一开场,Jennifer的清唱历历在目,人声聚焦在喇叭后二尺处,虽然嘴形稍许偏大,但是Jennifer的嗓音质感相当真实,呼气声口水声更是一网打尽。
人声表现及格还不够,大场面的重播能力也一定要测试,上场的CD是雨果的《长征交响曲》。乐曲描写红军克服万难,翻山涉水,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气势磅礴雄浑,动态澎湃无比。记得曾有唱片评论家说,此CD能让大多数系统脚软,但是不用上这等十八般酷刑,怎么能考验出系统的功力呢?一不做二不休,大刑伺候!
Track 3 火热的快板在2分08秒处是个转折点,当滚滚的低频如排山倒海般涌来时,系统开始有些力不从心,打击乐声部开始混浊不清,当2分28秒铜管乐声部也加入战围后,各声部如浆糊般粘在一起,一塌糊涂,完全表现不出乐曲雷霆万钧的庞大气势。悲哉!此乐章的表现不及格。

革命未成须再战

经过了十几张CD的狂轰滥炸之后,小弟总结出了系统的几点问题:
1、房间太小,宽度仅2.15米,喇叭离侧墙22厘米,后墙27厘米。声音扩散空间小,反射多,不利于压制多余低频,音量也开不大。虽然Evo30音场还原不错,但受空间所限,声音层次不够分明,大编制乐队各声部挤成一团,缺乏广阔的空间感。
2、房间电源供应恶劣,器材与电扇、电灯共用一路电源。CD机,功放和电扇(给功放散热用)共享一个插座,痛苦至极。结果是电源不够纯净,声音透明度大受影响,大动态时功放脚软,而且低频一多就有点溃散。
3、使用的讯号线为无品牌垃圾线,喇叭线为顶级便宜6元一米的Audioquest线,讯号传输质量不佳,间接影响到系统的表现。

妙趣无穷自开怀

系统还有改进的余地,又怎能视若无睹?!针对以上症状,小弟自己开了张药方:
1、喇叭一定要替换脚垫并以大理石承垫,杜绝震动;
2、更换线材;
3、购买一只电源滤波排苏以提高电源质量。
当然,小弟先要稍事休整,囤积银弹。若有哪位读者大人热心慈善事业,请一定记得向谭老编索取小弟的联系地址。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经过这一番折腾,小弟的简陋系统总算是有了个模样,但距真正的好声尚有十万八千里。
其实器材的高级与否无关紧要,只要自己在改善声音上花的努力和心血得到了回报,也就感到无比的满足与乐趣。
说到底,广大发烧友劳民伤财,提心吊胆,忍辱负重,宁死不屈,惨遭妻儿老小天天念经,这玩音响到底玩的是什么?
囊中羞涩时的朝思暮想;大战恶声时的苦辣酸甜;筋疲力尽时的彻底绝望……起起落落,悲欢离合,喜新厌旧……玩的不就是过程嘛!
恶声我不怕!有恶声才有玩的方向。若是一开始就玩到了“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终极境界,悲哉,那就真的“玩完了”。

TOP
13#

和初哥聊天之一
发烧迷乐颠颠的星期天

文 · 子旋


小弟家住新加坡西部12楼。客厅朝东,正对青翠葱郁的小桂林山,窗外悬挂的冷气压缩机被翘舌八哥占为鸟巢,清晨山岚还沉睡在静谧迷蒙中,我就被鸟儿吵醒。起身下楼,直奔对面售报小摊,买份新鲜出炉的《联合早报》。回到家挑一片CD滑入音屉,坐到皇帝位,翻到副刊谭舵主的“音响”专栏,猜那张素昧平生却又再熟悉不过的吟吟笑脸,今天又给读者奉上什么真经?

这是一个普通的星期天早上,也将是典型“乐颠颠”的一天——为了音“乐”,东奔西“颠”。

说起来,如果不算中学年少组装自己OTL高传真,学鲁班手艺乒乒乓乓自己动手做喇叭箱的初哥时代,真正在狮城迷上Hi-Fi,兜里也有几个闲钱让自己“烧”,也就这3几年功夫。正式“烧”劲正旺,乐颠痴狂的发烧龄。

狮城乃卧虎藏龙之地,环岛Hi-Fi商店星罗棋布,天下名器应有尽有。但初哥误闯此阵,却很容易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晕头转向不辨东西南北,甚至上了餐桌连鸽子蛋鸡蛋也分不清了,就怕白花了银子,想品尝鸽子蛋到头来却买到鸡卵。因此,苦读天书,按图索骥是省缺不了的入门功夫。然天书亦分高下,描图献宝者更有良莠之别。我面壁三年,览经书无数,真金白银也烧了一摞,方才醒悟到,要取Hi-Fi真经还是要拜读谭舵主的文章,好处是中肯实在,言之有物,读了就大概知道是不是自己要的那杯茶。即便是风花雪月,沉鱼落雁似的感性形容,抑或穿墙破壁,撼山摇海般的夸张表述,都不会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谭舵主出天书传真经,我等则乐颠颠地环岛追追追。我拥有的第一台纯甲类合并式胆机,就是前年某星期天读了“小功率胆机的迷人世界”,当天下午即电召同为发烧友的阿Lah私家车,一路打探寻到厂家。听了几曲,果然如天书形容的那般“音色甜美”、“有血有肉”、“音乐气氛旖旎迷人”、“音响丰满开扬,敲击乐器的爆发力及瞬态迅速,干净利落……”。更重要的是,连谭舵主都用它,自己买了绝不会没面子的。当下刷卡取货,回家就换掉刚买不到一年的名牌AV晶体管机,无怨无悔用到现在,系统提升了也舍不得卖掉。

我早晚必诵的天书除了《早报》副刊上每周一期的“音响”专栏,还有谭舵主主编的双月刊《视听艺术》。舵主和他麾下几位高僧(主编按:哈利路亚)撰经文介绍的发烧器材,往往都是我追读了又去追买,买不起至少也要追看追听的。我的书架型喇叭Leisure 2 SE,SACD播放机Marantz 17 S1,NBS电源线,多声道Super Cables Ply 3.4/S喇叭线,乃至现已铁了心必买的Richard Gray RGPC 400Pro电源供应器等,都是读了这些天书后自己再试听,满意后方才下槌的。目前的系统已经使用两年多,虽然简单,价钱也不贵,全套加起来也才六千多块(想象中大概和谭舵主书房里的那套“随便牌”还勉强有得一比),但却是非常喜欢的一套系统,能带给我真正的音乐享受。特别是夜深人阑,万籁俱静的深夜,从窗口望出去,正恰半个月亮爬上山坡,这时小功率胆机的本色尽显,半醒半梦中把我引入迷人的音乐世界。


Marantz 17S1 声底温馨甘醇

每星期被谭舵主无形的指挥棒吆喝,乐颠颠地跑遍全岛各角落,见识了林林总总的发烧行老板,真可谓一种米养百种人。同为精通Hi-Fi的生意人,有者让人一见如故,浑身没沾半点铜臭味,像发烧友多过像老板,这种人最后会和他成为朋友;但有的店家,你推门迈入的那一刹那就感到脊梁上冷嗖嗖的,仿佛暗处安装了一架高精密扫描仪,有双眼睛在审估你是真会掏腰包的送财童子,还是只是“看爽”的闲客。遇到这种窘况只有赶快逃之夭夭,免得自讨没趣。下次要再来除非等到中“多多”,腰缠万贯不怕仍十万八万到老板脸上。不过,我有个小贴士和你分享:谭舵主天书见报的那个星期天,是微服私访最好的时机。是日店门四开,顾客如鲫,进门就见天书放在你要看的器材旁边,如同炫耀贵族血统出身证明。再看老板喜笑颜开,有问必答,最让人安心的是,无论你是因为相不中还是囊中羞涩,又或者必须先回家请示太座,总之不买也很容易悄悄开溜。

还有一个发现让我惊奇,所谓货如其人,如果老板亲切友善,平易近人,他代理的器材和调声效果,听起来也会那么温馨可人;如果进门就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十之八九那音响发出的也多半是生硬冷漠的音调。倘若你坐下来搞到很舒服,像回到自家一样没压力,肯定试听的器材就是不买心里也会喜欢;反过来若是觉得“逼仄”压抑,局促不安,这件器材的音色也绝不会让你舒服的。为此征问过多次和我一同乐颠颠到处跑的好友阿Lah,他也有同感,这真让我好生奇怪,莫非老板的脾性乃至灵魂都潜入所代理的器材中了?

乐颠颠到处跑不只为看名器,也琢磨行家怎么摆位调声,发烧房有什么独门暗器,各人有什么发烧秘诀;另外还可以顺便去唱片店看看新出了什么好唱片,就好比读书人爱逛书局,几天不翻翻新书心里就空落落的。音响器材不可能月月更换,好唱片却可以每星期都买一张回家细细欣赏。谭舵主或麾下高僧介绍过的发烧唱片,当然可以当作踢馆的利器或压箱底的镇山之宝,不过现在Hi-Fi唱片公司冒出得比雨后春笋还快,各家每月总抖出几张好料来,可惜在天书上就不曾提到。哈,看来“走宝”之事还不只发生在文物收藏界,发烧好唱片也得自己勤于发掘了。

东奔西颠,乐此不疲,一晃几载,聊感欣慰的是,Hi-Fi经验一点一滴地在积累,知识的增长快过器材的换手率,说明少走了不少弯路。这并非在学狐狸说“葡萄酸”的话,谁都知道若能把贵价音响器材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岂不美哉!然我毕竟是工薪族,同时我更体会到,玩Hi-Fi不妨套用两句熟到滥的市井谚语:“有钱不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自己“最好的系统,是下一套系统”。不断地追求,比不断的拥有更让人满足。乐颠颠度过的一个又一个星期天,追逐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不满足之无尽乐趣也。
TOP
14#

烧游记之
简单就是美

文 · H K Lee

我的Hi-Fi资历可以说十分浅,也可以说非常深。
大约五、六年前,我才算正式玩Hi-Fi。那时,我的一位德士司机朋友,因为要搬家,送了我一对Goodmans十二英寸全音域喇叭,于是我购置了一部300B胆机,又从二手店买一部Philips CD机来搭配它们。此后,我一直钟情Goodmans这对喇叭,发烧友中,像我这样从一而终的,简直是稀有动物。
不过,我还是敢夸口自己玩Hi-Fi属于元老级。为什么呢?这就要追溯至孩提时代,大约五、六岁,我就开始听收音机,一听便听了半个世纪之久。
在我心目中,听收音机不光是听音乐那么简单,当然,我今日能够对粤曲、华语老歌、欧西流行曲、古典音乐,甚至爵士乐都有一点点认识,全拜收音机所赐。
此外,我发觉我有许多普通常识,都是从收音机里学习得来。以前的广播节目,没有那些“口水多过茶”的DJ。过去的节目主持人,多少有点文化(俗语所谓墨水),才可以站得住脚。他们谈古论今,学贯中西。所谈内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有。我记得,香港一些电台节目,甚至开栏目讨论中国文学、诗辞歌赋,不像现在的DJ,整天嘻嘻哈哈,听完节目,脑海中一点值得回味的片段都没有(主编按:强烈同意!)。

陪伴我成长的,一直是爸爸早年购置的那部德国德律风根灯胆收音机。从小学开始,每逢做功课,我必定扭开收音机,就算第二天要考试,我都没有离开过它。
我相信,跟我年纪差不多的朋友,都会有相似的回忆。从前读书根本没有升学压力,完全可以一面听收音机,一面读书,其乐无穷。不象今天,几乎每一个小孩子读书,都要由母亲陪伴在侧。这种读法,既枯燥又乏味。
但有收音机陪伴就不同了,不但音乐上起到潜移默化、薰陶感染的作用,多收听时事广播、文化评论节目,又可以吸收到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即使现在,如果我是一个小孩的话,我也一定宁愿选择收音机,而不选择唠唠叨叨的父母亲作为我学习的良伴。

我钟情古董灯胆收音机,听过及玩过的收音机,也有一定的数量。直至今天,我依然保存着一部大型座地式收音机。

大家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部收音机连同喇叭箱、唱盘,好似一个大雪柜。这是四十年代Philips的超级豪华大制作,整部收音机都采用一英寸厚的柚木为材料,要三个壮汉才搬得动它。
我一直以为,只有我才比较喜欢古董收音机,直至认识了亨利,才知道他是比我道行更高的超级收音机玩家。


亨利家住马林百列,客厅面海。这种环境容易形成浪漫的氛围。大家可以想像,亨利一面品一杯浓浓的咖啡乌,一面收听着怀旧气息浓郁的音乐,何其自在惬意。
进入亨利家中,犹如进入古董收音机森林。细数一下,竟然有十多二十部旧款收音机,有些大如书桌,有些小如烘面包的烤炉。种类之多,连我这个古董收音机迷,也大开眼界。
亨利以前在乐队曾经担任鼓手,喜爱音乐,搞过不少音响系统。想不到他今天竟然返朴归真,独爱古董收音机,他甚至用古董收音机来听CD,自得其乐。
跟亨利谈起六十年代的音乐,话题特别多,可能是年纪和兴趣相近的缘故。
其实,听古董收音机,先要做好心理准备,你千万不可用今天的音响标准来看古董收音机,什么音场、动态、聚焦,完全欠奉。你从古董收音机身上,可以闻到一种特殊的古董气息,而这种味道是五、六十年代才有的“独门秘技”。
我觉得,玩古董收音机,最能够体现“简单就是美”的艺术准则。


亨利拥有的收音机,大多数是单声道制作,声音非常纯朴、直接,绝无花巧成份在内。但很奇怪,只要这些收音机发声,就会有一种魅力,叫人一直追听下去,舍不得关机。
现在很多发烧友,都是胆机的“自作派”。说实话,要做一部胆机,虽然不需要像考试一样过关斩将,但却不能缺少一双懂得音乐的耳朵。当你听惯古董收音机,你对什么是靓声,必然会有一套标准。
据我所知,在本地要找古董收音机,既要运作正常,又要有FM的话,比较困难。
很多朋友都愿意在网上投标,一来价钱合理,二来选择甚多。当然,你也要冒险,网上货不对办的情况很多;而本地师傅懂得修理收音机的,却是少之又少。
我自己收藏的一两部古董收音机,都是从本地一些发烧老前辈手中接棒过来。因此,我也特别珍惜这种类似于薪火相传的关系。
简单就是美。古董收音机多数线路简单,声音却妙不可言。我觉得,从古董收音机身上,也可以得到一点小小的启发。我玩Hi-Fi,喜欢把复杂的东西简化。正如我家中的主力系统,只不过是一部合并式胆机加一部CD机,喇叭则选用简单到无可再简单的全音域。这样的系统,我一听就听了六、七年,绝对没有换机的念头。


当然,我也认识一些发烧友,他们的Hi-Fi哲学,与我的见解完全相反。他们喜欢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也是一种玩法。并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不过,我觉得今天的社会,不论玩Hi-Fi也好,人与人之间也好,已经越来越复杂。比如小孩子读书,艰深的英文越念越多,但他们以及老师们可能忘记了,除非是较高深层次的文学创作,外国人的日常英语都是简单而直接的,让人一目了然。
玩古董收音机的道理其实也一样,一颗简单的心灵,更容易真正进入它的世界。
TOP
15#

一步一发烧

文 · 章鱼

求学的时候,因为参加了乐团,所以开始接触音乐,除了在家时常听音乐之外,也经常出席音乐会。日子久了,自然而然地对音响有了要求。工作三年后,开始有了些积蓄。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天地,便买了我的第一套音响系统,开始了我的发烧生涯。
这套系统是当年老编刚好要转让的,包括了Audio Research SP6 前级、Adcom 555 后级和 Celestion SL6S 喇叭,另外自己还买了一部Denon 3520 CD机来搭配。后来在老编相助之下,添了两对Straight Wire Interconnect 讯号线,又蒙老编慷慨相赠一对Monster M1喇叭线, 从此漫游于音响世界,不亦乐乎!
由于当时新婚,只有两个人住在五房式组屋,地方大,就用了一间睡房来当发烧房,生活非常写意。几年后,我因为想听更好、更多的低音,便把SL6S换成“天外飞球”——Mirsch Rondo RF2-42。当“飞球”降陆后,将我的音响系统提升到令我非常满意的境界,觉得世界非常美好,万事都可解决!唯一的遗憾是每当上老编的家听了他的系统后,回来便会对自己的系统产生“无理”的要求,但往往以失望收场。所幸的是当时工作繁忙,上老编家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一颗玻璃心得以保住。
第一个孩子出世后,生活起了变化。虽然还有听音乐,可是却没有以前那么随心所欲。十年前搬了新家,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由于地方比以前小,加上老妈和姐姐跟我同住,又多了老二,家里地方虽说还够用,但要有间发烧房就是奢求了!
开始的时候,我把系统安置在客厅内,和电视放在一起。可是那地方的音响效果实在差, 而且如果长时间占住那个“公用”地方来听音乐,剥夺了家人的娱乐时间,免不了会引起公愤, 苦不堪言。为了顾全大局,我只好牺牲小我,久而久之,那音响系统便成为了装饰品,被束之高阁了!

“天外飞球”——Mirsch Rondo RF2-42

直到前几年,孩子长大点,我的发烧细胞又开始蠢蠢欲动, 便在家里找寻理想的地点建立发烧天堂。一天灵机一动,突然想到了一个法子——把系统搬到睡房,在睡房里听音乐。理由有二:一来是在私人空间,不受干扰;二来,如果需要开大声量,只要把房门关起来,便与世隔绝。就这样,睡房内的可用空间都被器材给填满了——喇叭放在床尾,CD 机放在床边小台,扩音机放在床边地板上,听音乐时就坐在床上,舒服极了!
这个布局的缺点是空间较小,回音较大。我的对策便是上网搜购吸音海绵粘在墙上,又在天花板上加了扩散板,声音改善不少。

充满专业色彩的偏压电流表

至于器材方面,由于它们都一把年纪了,前级和后级送去修理好多次,零件换了不少。喇叭哑了,换了低音单元。不知道是器材快要寿终正寝, 还是换了零件伤了元气,听来听去总觉得声音扁扁的,舞台深度不够,在听大型交响乐时各个声部混淆不清,听到我一头雾水兼朦查查。当然,我岂能就这样混混沌沌地过一辈子呢?于是下定决心提升器材,找了老编详谈。他说CD机技术一日千里,相比之下,扩音机的技术比较成熟,所以更换CD机的成效应该会比较大。于是我先着手把Denon老机换了新的Marantz SA11S SACD机。换机以后虽然在播放SACD效果上比CD好,可是在播放普通CD时,音效改进不多,令我百思不解。心想,下一步应该是换扩音机了。之前看了《视听艺术》介绍的一些合并式胆机,便想这回换机不如从简,虽说是从分体式“降级”到“合并式”,但找一部较好的“合并式”,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当私房钱存到差不多时,正好老编在报章上介绍一部低价位、美国出产的Rouge Cronus合并式胆机。在老编的大力推荐下,令我对这部机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打了个电话给老编,请他介绍一部合并式胆机。他居然一开口便说出Rouge Cronus,还说他家里有一部试听胆机, 可以让我听一听才做决定。事不宜迟,我当天就飞车到老编家把这部重重50磅的胆机搬了回家。
试听之后,觉得音效比以前进步许多,尤其在立体感和层次感方面,突飞猛进,但在听交响乐的时候还是觉得系统的分析力不能令我满意。接着我想到了系统接线也用了二、三十年,肯定该换一换了。于是再找老编诉苦,老编也真慷慨,二话不说便借了一对Lieder Leads La Canzone讯号线,一对Sonic Art银质喇叭线及两条Onix电源线让我试听,看看是不是系统接线出了问题。
我换上了讯号线,发现我的 Straight Wire Interconnect 还是宝刀未老,略胜一筹。换上喇叭线之后,系统分析力马上有了改善。听《红旗颂》的时候,各个声部都清楚分开来,而且小号的音质嘹亮了许多,听起来特别有精神。看来,用了近三十年的Monster M1已到了收山的时候了。自从使用了那两条Onix电源线之后,又发觉了电源线在提升系统的功能上,起了相当显著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Marantz SA11S 、Rouge Cronos和Mirsch Rondo 的潜能,接下来就得在电源洁净和电源线运用方面动脑筋才行。但目前我却不急着搞这个,因为一步一步慢慢来改善系统,享受其中过程,也是发烧一大快事!

TOP
16#

浅说真空管

文·【杨伟鑫】

[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size=+2]


1883年爱迪生在试验他所发明的灯泡时,发现灯泡用久了之后,玻璃管内璧有发黑的现象。为了测验此现象,他用一金属板插于灯丝之间。他发现当把金属板接上正电压,灯丝接上负电压时,电流表的指针动了,表示有电流通过。灯丝和金属板之间是真空,没有电线相连,以当时的电子知识,认为是不可能的。这种现象称为爱迪生疚。后来科学家对此现象不断地研究,发现原来烧热的物体会发射出电子,就好象煮熟的水会变成蒸气一样,这些热电子会被带正电压的金属板吸引过去,形成电流通过。
二极管
二极管是由阴极和屏极两个电极组成。阴极又分直热式和旁热式两种。
直热式是灯丝通电流加热灯丝,使其热至通红以发射电子,灯丝本身就是阴极。300B、211,845,2A3都属于直热式电子管。
旁热式阴极是把阴极造成管状,管的表面涂上一层氧化物如氧化锶或氧化钡等。
阴极本身不发电,由灯丝在阴极的内部把阴极烧热,屏级是用铜、铁、镍等金属造成圆筒型,阴极就在正中央和屏级保持一定的距离。当阴极被灯丝加热时,由于热电子效应放射出电子,这些电子会在阴极附近漂浮。当屏极加上正电压时,带正电压的屏极会把带负电的电子吸引到屏极造成电流的流通,这种流通的电流称为屏流,屏压越高屏流越大。虽然如此,但屏流增大到某一点便停止,这就称为饱和电流。饱和的现象是受到阴极发射电子的限制,要增加电流,必须加大阴极,加强灯丝电流,提高阴极温度。二极管的主要用途是用作整流,把交流电变成直流电,另一个功用称为检波,主要用在调谐器(收音机),把调幅波(AM)、调频波(FM)解调变为音频讯号。
三极管
在二极管的屏极和阴极之间加入一个网状的电极,称为栅极。这个网状的栅极包围着整个阴极,目的是阻挡电子的流通。三极管的运作和二极管一样,如果新加入的栅极不加上电压,热电子从阴极飞出,穿过栅极的网孔,向屏极飞去而产生屏流,如果在栅极和阴极之间加上一个很小的负电压,这负电压虽然很小,但因为很接近阴极,其阻挡电子的能力还是十分显著的,使得通过栅极的电子数量减少。如果栅极电压不断地下降到某一点,所有热电子均被栅极所阻挡,无法到达屏极,屏极电流便为零。此时的栅极电压称为截止电压。 三极管的表态特性曲线如图一,图二则是它的线路。
在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到屏压为200Volts时,屏流是20ma;当屏压降至150Volts,屏流也下降至15ma,少了5ma。
改变栅极的负电压也能使到屏流改变。如屏压固定在200Volts,栅压为零,这时屏流为20ma,把栅极电压由零减至-5V,屏流就会从20ma降到15ma,少了5ma。由此可见,改变5ma电屏流,屏压得改变50Volts(200V-150V=50V),而栅极只须-5V就能轻易把屏流改变5ma。三极管就是利用这一特性放大电压。










TOP
17#

原帖由 古典包子 于 2011-4-4 11:11:00 发表
版主能否谈一下音乐传真A5.5功放怎么样


印象中推力一般
TOP
18#


有拉专线就好声? 检查自己的电源专线吧!




张贴者:
叙荣工作室
时间 20:04





        
有非常多的网友认为自己已经请人拉设音响电源专线,便可以完全放心的听音乐,电源专线已经不列入影响声音的项目之一,当然也不会去检查电源专线的状况,等到有一天让叙荣「拆箱开奖」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来听了那么多年的「衰声」,还为了补强这样的衰声,使器材与线材的搭配矫枉过正,不然就是千调万摆怎么搞都不对劲,白花银两还换了一肚子气,真是受罪听音乐。


. 您的音响电源专线真的有 100% 的发挥吗? 还是死在某一个环节上而不自知?



点图可放大!





上图是电源专线的基本架构示意图,叙荣将带您一同检视自己的配电状况,为了好声,也为了「安全」。



检查一,总开关与进屋线:

        
基本上,进屋线都要采用压接端子来接驳到总开关,只有部份设计用「缩口式」的无熔丝开关可以免用压接端子。
        
以台湾最常见的士林电机 NFB 为例,它是采用直径 5mm 的压板螺丝,所以进屋线应当采用 R-5 的压接端子最为稳固牢靠,压接的方式当然无法强求一般电工采用六角压接,但最基本的确实压接与端子厚度,就要好好的仔细检查一番。

常见问题:
进屋线未采用压接、总开关额定安培数过大端子开孔过大于螺丝直径、使用Y型压接端子、压接端子偷薄、压接不确实



检查二,合压线串 or 铜总线:

        "
合压线串"常出现在
平底式配电箱

横式配电箱
中,一般电工对制作合压线串并不用心,几乎9成的合压线串都有问题,问题种类也非常多,最理想的合压线串应该是依照NFB 极数多寡来制作,让每一个NFB 都有独立的配线8 NFB 就应该有 8 5.5mm平方
电线各自分配,不应该有
跳接、续接、缠接
等情形发生,每条 5.5mm平方
电线也应当采用压接处理。
        
相较于合压线串,"铜总线"的配置就显的更为安全与方便,它避免了「人工因素」所造成的种种不良,但铜总线也因为架构做死,难以大幅改装与日后扩充。

"
合压线串"常见问题:
总开关下方过度锁接压接不良、使用Y型端子压接端子偷薄缠接分线、无交错分配、未采用压接、跳线引接



检查三,专线开关与专线接头:

        
发烧友在选择专线开关时,往往有那种「额定安培数越大越好」的「错误观念」,专线开关的额定安培数应当为 20A 15A 更佳,专线接头也应当要压接处理 (六角压接),并且要小心剥线,若伤到线,声音就再见了。

常见问题: 专线开关额定安培数过大、使用Y型压接端子、剥线损伤芯线、未采用压接处理、压接端子偷薄



检查四,插座接线:

        
插座接线往往也是影响声音的一大要素,一般电工与一般网友多是以裸线直锁居多,但若能采用六角压接去锁上,声音绝对更佳。另一个问题则是当您采用 8mm平方
以上的电源专线时,电线无法直接插入插座 (电线太粗),一般电工很有可能会将「芯线剪掉数股」,这种破坏行为,也只能说「枉费粗线」。

常见问题:
裸线接触面积不佳芯线被剪、水火线接反



检查五,电源专线:

        
您的电源专线是采用正规电力线吗? 若不是,请检查绝缘皮的
耐压等级

耐温温度,是否有达到 600V
耐压等级
60c
耐温标准。
        
再来则是电源专线的粗细问题,很简单,细线(2.0mm-5.5mm平方) 弹跳佳、声音活,粗线(8-38mm平方) 低频多、声音大。小系统别挂粗电线,细节与活生感会损失很多,声音听起来会很粗的。

常见问题: 专线耐压耐温等级不达安全标准、配线未考虑装置空间、小系统搭粗电线



检查六,水、地线铜排 (中性、接地端子板) :

        
火线要经过 NFB 保护,水线、地线
则要经过铜排来做电线汇集,重要性比火线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处的成败,大部份就在于「人事」,遇到「电会通就好」的电工装配,那也只能任其宰割,而螺丝压线式的铜排,也是声音与安全的一大杀手,能换掉与改善是最好不过了。

常见问题:
螺丝压线式铜排、压接端子偷薄、未确实压接、乱接一通铜排孔数不足



检查七,螺丝:

示意图上并没有检查七阿! 怎么多出个螺丝要检查?
        
因为螺丝是会变松的,每年定期检查螺丝的松紧度是必要的,并且还要注意配电箱内的
氧化、生锈
情形,让每一条电线都有最良好的接触状况,才是安全与好声之道。

常见问题: 螺丝松脱、铁螺丝生锈、电线氧化、铜绿



        
有拉电源专线只代表您有多拉一组电线,仅此而已,有拉专线并不代表您就一定会好声,也不代表您就可以将专线 100% 的发挥出来。叙荣见过太多太多的"惨案",唯有
良好的装配工法
正确的搭配观念,才能将音响电源专线发挥的淋漓尽致。

check_1.jpg (, 下载次数:0)

jpg(2011/4/4 15:39:00 上传)

check_1.jpg

TOP
19#

http://syurong1116.blogspot.com/2010/02/sitemap.html#hex


2010年1月30日星期六
规划音响电源专线前,新手必读
张贴者: 叙荣工作室 时间 18:48


        有鉴于很多网友在询问叙荣要如何规划自己的电源专线时,往往心理无底、不知从何问起,所以叙荣汇整了这篇文章给新入门的网友们参考,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1. 先了解基本的电工名词
电源专线相关名词解说


2. 了解专线的前后组件
整套电源专线的各别影响


3. 评估 环境、走线、空间、线径
电源专线到底要用多粗的电线才好?


4. 了解配电箱的型式,参考他人的改装范例
电源专线 (记录)


5. 懂得怎么"玩"专线,而不是让水电工玩你
六角压接


6. 了解各个接口的size,选择厚度足够的正规品,挑选压接端子也是一门学问,规格表一定要看的懂
各式正规压接端子


-------------------------------------------------------------------------------------


特别提醒:


1. 无熔丝开关不是买了就代表可以用
        很多网友并不知道,配电箱的型式也会影响到 NFB 的适用架构,一时不查或发烧心态作遂,家中的橱柜就会多出一颗拿来"观赏用"的 NFB,白花银两而无用武之地。购买 NFB 之前,要确实了解自己的配电箱是否能够装设,再来挑选,才是合宜之计。


2. 拉专线不是只有那条电线而已
        有些网友的想法也很单纯,只要拉一条电线给音响用,就算大功告成,除了加拉的那条电线之外,其它一律不管。配电箱内的 螺丝是否生锈松动? 压接是否正常? 铜线是否氧化铜绿? 配线是否合宜? 这些皆不予处理,更别说是讲究 工法、细节、配置。拉一条音响专线,绝对不是增加一条电线就叫大工告成的。


3. 强调! 再强调! =>「装置空间」
        这个「装置空间」真的是叙荣一再强调的重大问题,讲到连叙荣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啰嗦。不管是 装NFB、改红铜排、拉电线、装插座,没有良好的装置空间,乱挤、乱塞、乱装、乱接 甚么事都会发生,一般的水电工只求完工,各式各样的"惨案"就由此而来。不管您想要做怎样的专线装配,第一考虑永远都是「装置空间」。


4. 电线 2mm平方 & 2.0mm 永远搞不懂!
        2mm平方 是指铜导体"截面积"为 2mm平方,惯用于 花线、绞线 之标示。2.0mm 是指铜导体"直径"为 2.0mm,惯用于 实心线 之标示。家中常见的插座配线都是用 2.0mm 实心线,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别再搞混了!


5. 善用压接端子,勿死守裸线直锁
        压接端子的作用是「化圆为面」,当接触点是平坦的,而电线是圆的,两者就很难有一个良好的稳合状态,再加上裸线容易被锁接处 压散、破坏,还有氧化等等问题.....,经过实际测试,善用压接端子对声音都是有正面的帮助(六角压接)。裸线直锁是「理论上」少一个介质比较好,但「实际上」若介质提供良好的 稳合状况 与 结构保持性,其声音是比裸线直锁还要更佳的。


6. 六角压接宁缺勿滥
        叙荣公开发表六角压接是一片好意(热诚),六角压接的效果真的很棒,但无奈特别订做一只改良过的六角专用工具成本高昂,很多人舍不得购买专用的六角工具,进而使用其它 非正规 或 未改良 的一般型六角压接钳,却不知道非专用型的六角工具很容易造成压接不良,这可是事关安全的重大问题,叙荣宁可网友们继续采用传统压接,也不要胡乱使用不良的六角压接工具,火烧房子可不是开玩笑的,安全第一,望君三思。
最后编辑leslie 最后编辑于 2011-04-04 15:44:06
TOP
20#

电源专线到底要用多粗的电线才好?
张贴者: 叙荣工作室 时间 09:10


点图可放大!



电源专线(音响专线)到底要用多粗的电线才好?


这个问题,是个 大问题!
而这个问题也几乎是所有网友 必问 的问题!


        叙荣相信 90% 的网友,心里都觉得越粗越赞啦! (线粗阻抗低,爽度也高!),所以往往在构想时,就已经想好要用XX平方的粗电线来架设专线,而这样的想法,往往也会衍生出非常多的问题。



        一个电源专线的架设,并不是只有"选用电线"而已,您还必须要考虑到走线的问题(家中"河东狮"晚上会不会把你踢下床,或隔天"老母"会不会跟你拍桌子),还有装置空间的问题(插座要如何装?),还有总开关箱的配置空间,总开关箱的状况是否良好? 更重要的是,是否是赶时间又不耐烦的电工帮您装配?

        专线的每一个环节处理都非常重要,它的影响绝对不小于喇叭线、讯号线,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糟糕的装配,其影响的程度绝对比粗电线细电线来的更重要,这点不用怀疑,叙荣见过数十件惨案,例例在证!

        叙荣要告诉您的意思就是,拉专线前,您必须要反过来想,不要用某个大平方数的电线来做为您的先决条件,要先用现实环境来决定您的架构模式,再用您的系统来考虑怎么配置应用,最后才是评估装置空间的大小,来决定您的电线粗细。



有玩摄影的都知道,相机有 快门先决、光圈先决、全手动
所以拉专线的原则,一样有 电线先决、架构先决、全自主

        全自主就是当您自己盖房子或重新装潢,您当然可以配置很粗的电线没问题,但请不要忘记给它一个"很大的装置空间",切勿依照传统的配置空间,却给予极粗的电线,那完工之后,您有99.99%会是惨案的苦主!

        一般的情况下,叙荣还是建议您采用架构先决,诸多粗电线硬塞的惨案,都是发烧友在规划初期,未考虑到现实的装配空间是否足够,仅以粗电线做为先决条件,要求电工强制装配,最后往往都以"惨况"做收,得不偿失!



使用细电线(泛指5.5mm平方以下) 怕不够力? 吃不饱? 有拉等于没拉?

5.5mm平方绞线可耐电流 25A (PVC配管)
2.0mm实心线可耐电流 19A (PVC配管)

一般音响用电 => 5A 以下 (大多数不到3A)

        有人会抗议! 我们指的是"那一瞬间"的电力所需(大动态的瞬间所需),这电流勾表量不出来,阻抗是越低越理想。叙荣当然也知道"那一瞬间"的意思,还有线路阻抗的问题。但是叙荣要反问: 请问您的系统有多大台? 装置空间有多大? 线路有多长?

        假若您的系统超大,装置空间也很宽裕,那您用粗电线合适,但是在台湾这种拥挤的小岛上.....,大多数的发烧友其实并非如此。大部份的朋友依然还是屈就在台湾这个拥挤的小空间里,采用小系统,更有一半以上的朋友将音响摆设在客厅,而总开关箱就在旁边,线路长度连5公尺都不到,这种情况下,是否真的要用到特粗的电线?

        就叙荣的测试,在小系统上,使用 2.0mm实心线,声音反而更为 精致、有深度、定位感佳、密度好。而且在小系统上挂个特粗电线(叙荣也测试过了),叙荣还觉得它"粗声粗语"。当然,以上纯属个人偏见或个人喜好,或许您就是喜欢粗电线的声音(或预设喜欢),这说不准。

        台湾的埋墙暗盒,仅适用5.5mm平方以下的电线塞入(硬塞还会割破电线绝缘皮),屋内走明线仅适合8mm平方以下的电缆走线(14mm平方以上的电缆太难弯曲),但是这样的条件对于一般的系统来说,已经非常足够了,绰绰有余。而且只要您有拉一条独立的电线回路,给这些影音设备使用,不管电线粗细,也不管是 声音上 还是 影像上 都会有很好的效果,绝对没有白拉这种事!



2.0mm实心线 是由实心铜线组成,故 其声音特别精致有深度,若您对声音的要求并不须要"气盖山河",着实值得一试 (叙荣目前使用此线)

7股绞线(如: 5.5mm平方 8mm平方)则随着平方数越大,中低频量感越多,但线越粗,声音也略粗,依您的系统调配之 (5.5mm平方绞线,较广为使用)



特别强调!
        叙荣绝对不是要反对您用粗电线! 而是要告诉您,采用粗电线之前,您一定要考虑到 现实环境 与 装置空间 是否已经符合条件? 切勿硬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