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清音频,想说爱你不容易...... [复制链接]

查看: 35110|回复: 163
21#

回复 44# HZSHZS 的帖子

您说得问题其实不难解释,以最高频率为22Khz的CD格式来说,的确无法不失真的复原7Khz的方波,LP也不行,但是这并比影响听音,因为人耳不能听到超过20Khz的声音,换句话说,高于两万赫兹的那些谐波分量人耳根本不能响应,其实人耳就是一个带通滤波器,你如果将7KHz的方波通过一个20Hz到20KHz的带通滤波器的话,你会发现方波已经变圆了,也就是失真了......对了,虽然激励的是方波而你听到的已经是失真的波形了,这个失真是人耳先天的滤波特性决定的,而CD的标准也就是将人耳听不到的部分滤除了,他的确不能重现7Khz方波了,但是人耳听起来却没区别,因为方波进入人耳就是失真的......
TOP
22#

回复 28# 老浦东 的帖子

俺不能同意您的说法啊,什么是失真啊?这个“真”是什么呢?如果进入放大器的是正弦波,出来的也只正弦波是不失真,如果进入放大器的是三角波呢?那么出来的必须是三角波才叫不失真嘛,进来的是三角波出去的是正弦波,那就是大大的失真啊,嘿嘿......由于正弦波(或者余弦波)是基础波,所以一般都采用正弦波来检验放大器(或通道)的线性度,线性好的失真比较小,但是真正在工作状态的放大器又有多少机会放大的是正弦波呢?
TOP
23#

回复 60# 老浦东 的帖子

您如果用示波器看看各种乐器的波形,就明白您听的不是正弦波了,否则就无法区别各个乐器的音色了...
TOP
24#

回复 59# HZSHZS 的帖子

不知怎么了,我的浏览器不能“引用”回复,否则就提示回复内容是空的...所以只能这样回复了。

我认为人们对高清音频的好感往往来自于24bit量化精度对16bit量化精度的优势,而非频响的延展...
TOP
25#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1-3-30 10:08:00 发表
Friday007兄不要忽略了,应用这条定理是有前提条件的.

您是说理想低通?这的确是个问题,这也是当年第一代CD的音质大受诟病的原因,因为为了防止频率混叠,第一代CD采用了高阶低通滤波器,从而破坏了拐点高频端的相位特性,使听感变差,后来由于采用“倍频解码”的技术,就是将44.1K的数字流通过DSP倍频到88.2Khz甚至更高,由于采样频点远离音频,因此,低通滤波器就可以做得很平缓了,其相位特性也大大提高,这才使CD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TOP
26#

原帖由 lens1663 于 2011-3-30 10:41:00 发表
优势总得有个外在的体现,不是频响延伸是什么呢?


体现在量化噪声降低,动态范围大!听感上就是感觉声音更“密实”,细节丰富,动态宽广...
TOP
27#

原帖由 szlghyj 于 2011-3-30 10:57:00 发表
取样点-----是在0点?正,负峰值?1/2π1/4π1/8π1/16π?

记得是在正负峰值上的......
TOP
28#

原帖由 Dr kuang 于 2011-3-29 23:09:00 发表
从理论分析是这样,不过用支持24/192的顶级专业解码在同一套器材上对比过同一录音的24/96和24/192规格文件,24/192格式的细节和动态表现都比24/96的好。文件是LL公司提供的,这个现象要么说明24/192比24/96多出来的信息通过音响系统能被人的听觉系统感知,要么说明唱片公司刻意做了手脚。
关于超高频信号的人耳听感问题,我觉得可能用纯音信号测试听不出,并不代表把这些信号加入到人

我其实非常尊重忙听的结论的,不过我依然怀疑人耳能够分辨截止频率为48Khz与96Khz音频的区别...
第一,如非特制,现有音响器材极少有能够将频响做到100Khz的。
第二,即便放大器能做到100Khz,音箱似乎也没有,见过有能到50Khz的音箱,幸运的是俺的音箱是带式高音,能到40KHz,嘿嘿...
第三,即便能器材能达到100Khz,人耳也听不到啊,像我等40岁往上的,很多人连电视机的15625Hz的行频都听不到,更别提什么20Khz以上的声音了。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可以做一些不同截止频率的音频大家试试,我以前做过类似试验,没有人能分辨出截止频率是15Khz与25Khz,40Khz的区别......条件是要忙听!
TOP
29#

原帖由 ray_ji 于 2011-3-30 12:19:00 发表
高规格音频文件是不容易爱。但楼主这理论水准也太。。。。哈哈

望您不吝赐教,帮我提高一下理论水平啊!
TOP
30#

回复 74# szlghyj 的帖子

呵呵...我不认为照抄奈奎斯特定理是“天真烂漫”的行为,“该定理是1928年由美国电信工程师H.奈奎斯特首先提出来的,因此称为奈奎斯特采样定理。1933年由苏联工程师科捷利尼科夫首次用公式严格地表述这一定理,因此在苏联文献中称为科捷利尼科夫采样定理。1948年信息论的创始人C.E.香农对这一定理加以明确地说明并正式作为定理引用,因此在许多文献中又称为香农采样定理。”以上这段也是从百度抄来的,但是,在这些定理还没被推翻之前“我本人并非搞理论研究的,也自认为没能力推翻”认真学习并应用于指导实践,应该不是什么天真的的行为吧?
如果您的聆听频率上限是18Khz的话,我确保您不能分辨18KHz的正弦波与方波抑或是三角波...我自己亲自试过,但是,我一直标榜自己是木耳朵(虽然上限可以听到19Khz的声音),我的聆听体验是不能代表您的,所以最好您自己亲自试试...对于聆听极限的音频,听起来就是若隐若现了,说白了,最多也就是将将听到,根本谈不上分辨什么音色的问题,人耳的衰减特性虽不是锐截止特性,但是,对于临界频率的分辨能力已经很差了,换句话说,超过15Khz已经大幅度衰减了(还是那句话,听15625Hz电视行频就是一个标志,连这个都听不到,其他的就免谈了),除了若隐若现的丝丝声,还能分辨什么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