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58699|回复: 9777
11#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8-10 10:48:00 发表
我已跨入中年队伍,听古典音乐已经二十余年,为此付出时间和精力诸位能够看清,如今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做减法,前述赛尔的唱片我会留下,马泽尔的发烧片将会送人了(留着不听不如在他人身上体现固有的非金钱价值),我曾经遇见一位“怪人”,他说:我只听65年之前录音的唱片,之后一概不听。现在想起此话,我好像也向老年队伍迈进了,哈哈。。。请诸位不要讥笑我。

我是爱听57-65年的,只是爱听而以,但85年以后用数码灌录的黑胶基本不买。
TOP
12#

原帖由 中山张 于 2011-8-10 18:53: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名琴LP 于 2011-8-10 11:08:00 发表
我是爱听57-65年的,只是爱听而以,但85年以后用数码灌录的黑胶基本不买。/quote]

您好名琴LP兄!多日不见,近来不错吧?

     名琴LP兄您非常试货。很多都不明白模拟录音黄金时期1957-1965,小弟细说一下吧:人类记录声音的技术初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至颠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无与伦比的古典音乐演奏家,两者相辅相成,促使录音工业的逢勃发展。

        随着唱片的大量发行,古典音乐过去的阶级、地域与文化隔阂从此被打破,成为一种人人可以享受的娱乐,连带地扩大了其市场的规模。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有这么多人聆听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成为全人类共通的语言。

      随着时光的流逝,这批杰出的音乐家逐渐凋零殆尽,幸运的是,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有声记录。唱片所带来的,不光是使我们得以聆听音乐家的技艺,唱片的背后还包含了录音工程、压碟、图文美术设计、封面印刷以及各种材料的质感,这一切加总代表了当时的文化成就和遗产。于是,聆听唱片时,我们更直接地接触到了那段历史,这与后来重新制的CD是截然不同的。  

多谢张兄给我的夸奖及细致的解说.
TOP
13#

原帖由 红茶 于 2011-8-21 10:53:00 发表
要得到好声是很难滴!!!就系统而言希望从名牌上获得好声那是异想天开,首先是认识上的问题,认识错了结果肯定是错了,那是规律也是法则不随个人意志!就像的到目前为止时下还有很多烧友梦想一套能摆的上谱的名机名......

马克没水份的东西。
TOP
14#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9-1 10:48:00 发表
我以前写听感但怕人家误解而长篇累牍,现在采用简约、提示性的语言表达,可减少“婆婆妈妈”的缺点;音响器材hifi性技术词汇我不擅长,但我试着将听感中的细节阐述提供hifi音响的信息,以取得音乐性和高保真性的融合效果。

是的我现在也是采用你讲的这种提示性的语言表达,给人多回味.
TOP
15#

原帖由 670707 于 2011-9-8 11:03:00 发表
我去现场听音乐会,坐定会暗自嘀咕今晚的演出是否会到位、出彩、千万不要让我失望;可是人家不一定这样想,大明星、著名乐队能不好吗?能参加现场演出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能请朋友听音乐会是有面子和文化修养的事情,凡此等等,我没有说错吧。。。

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
Sir Simon Rattle and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Concert
音乐总监:西蒙·拉特尔
Music Director: Sir Simon Rattle
曲目:
细川俊夫 给圆号和乐团的协奏曲-花季
(独奏:斯戴芬·道尔)
布鲁克纳 d小调第九交响曲
  西蒙·拉特尔与柏林爱乐乐团音乐会
时间:
2011.11.13 - 11.13

场馆: 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这是我11月13号看的演出,兄你认为会好听吗?当晚的演出是否会到位、出彩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