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011121314151617» / 97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好声是由哪个环节起决定性作用的? [复制链接]

查看: 2897083|回复: 9777
131#

回复 367# 7r988 的帖子

我深知发烧论坛中老师、高人如云,我等仅是泛泛之辈,尚在学习、积累阶段,诚请众人指点、批评、提拔;我也想通过论坛尝试着能将古典音乐的理解结合目前水平的音响器材听感向大逐步汇报,偏颇、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另外曾有高人教导我:音响器材不仅是技术,同时也是文化、是艺术;听音响不是听声响,它需要学习、积累,只有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才能听懂、理会正真的音响艺术;高级声音无高低之分,它是烧友(或音乐爱好者)人生、文化、艺术、音响技术的结晶;好声会须臾感动人,也后日后让人想起而恍然大悟;谢谢!
TOP
132#

回复 377# xin889 的帖子

请问先生这张DECCA唱片的曲目、演绎者,便于我查找,谢谢!
TOP
133#

回复 384# xin889 的帖子

这张我没有,待以后听过再写吧,不好意思让你失望了。
TOP
134#

回复 386# xin889 的帖子

我的联系方式可以给你,CD唱片就不要借给我,请谅解我不愿借东西,我以后会去购买,听过后再写心得体会,感想你的美意与信任,为了你的热请我也应该完成这一功课,谢谢!
TOP
135#

回复 386# xin889 的帖子

你好,我已将联系方式通过短信发送给你了请查收,谢谢!
TOP
136#

回复 390# xin889 的帖子

先生对于音乐软件方面如此用心让人敬佩,我已将联系方式发送与你,考虑前几日有一帖引起不小波动,我想慎重期间能私下交流一下,免得引起别人误会;你所说的DECCA的莫扎特钢协(维格、希夫版)到引起我想起DECCA也有一版是莫扎特小协(韦勒、藤川舞美),该版如果同你介绍的是同一录音师、制作人的话,那就是双壁争辉了,其原因是我在录音方面比较过以下全集版:
1.PHILIPS的格鲁米欧、考林.戴维斯版;
2.DG的克莱默、哈农考特版;
3.DG的帕尔曼、列文版;
4.RCA的苏克、赫拉瓦切克版;
5.EMI的奥义斯特拉赫版;
以上各版在演绎、录音等方面各具特色,但是就录音的模拟温暖性、丰富的堂音及空间感上,莫扎特小协(韦勒、藤川舞美)可谓独领风骚。
TOP
137#

回复 376# 聆听之乐 的帖子

lz先生,你好,前贴中写道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一贴(未完待续),后文已完成过半,同时发觉对于该曲第一乐章表达主题存在着各位大师理解的不同,也就决定了以何种方式演绎,他们的琴声、触键、踏板的运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故此我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修改未发表的文章,至少自己能过得去才能上传,为此需耽搁数日。
TOP
138#

回复 393# xin889 的帖子

可以,我对莫扎特是情有独钟的,不怕人笑,我有时会把他的乐谱片段描成曲线进行欣赏、把玩,奇妙无比!
TOP
139#

回复 480# xin889 的帖子

先生如有兴趣尚可比较一下美艺三重奏团在69年以后录音是否存在者乐团音色上的差异,原因是他们的小提琴手发生过变化,69年以前是女性(D.Guilet),以后则是男性(I.Cohen);两者的小提琴音色也不同。你听的是早起的美艺演奏版,在莫氏早起的钢琴三重奏作品中演绎者突出表现莫扎特的恬静、纯美、协和;小提琴声部犹如娇亭亭玉立的少女娇小可爱;大提琴声部犹如长者起着画龙点睛作用;钢琴颗粒饱满、欢快愉悦,恰是英俊潇洒的少年,充满青春气息。录音上即便是小提琴声部略显“干”少点“丰润”那也是瑕不掩瑜。从作曲角度讲这些作品把它作为学校教材也不为过,因为至他以后也就只有贝多芬才能以浪漫派手法拓展钢琴三重奏的表现手法与深刻的哲学思考了。
注:我现在外地是请他人用网络来回复、跟随你的帖子以作回应,时间仓促较为毛糙,请谅解。
TOP
140#

风尘仆仆回沪,准备把修改后续完的莫扎特第27钢琴协奏曲诸位大师演绎方式问题向楼主发帖,同时也是为同好们汇报,不想该帖以下,为了这一问题我研究了多日,明眼同好不难发现对于该曲的“主题表达的理解“已经带有学术性了,更何况我是凭着唱片听感的记忆在他乡纂写;但是打开网页却见该帖以下,遗憾、可惜之心油然而生;算了,不发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