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zelenka 于 2011-2-14 15:25:00 发表 有一问题:蓝光是大容量,但会被装满吗?显然不会!会弄成蓝光和普通的播放时值是一样的。就像是大街上的美女中看不中用,也只过把眼瘾,偶尔理疗一下心理病。说白了就是一心理医生,最终还要解决设备问题——再投钱!!! 从技术创新的的角度上讲的确的好事,但它能否被普也是一个问题。看看HDCD吧,现在基本死翘翘了。还有SHM-CD、HQCD、AQCD的出路在那?就像当的VCD、DVD技术一样围死中国,后来新科 |
蓝光本身不存在普不普的问题,因为他是大容量光存储的唯一选择,和HDCD等改良型CD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现在稍微大众化一点的电影都会出蓝光,音乐会歌剧的录像产品也基本上必有蓝光了(不过标准稍微低了点,1080i居多)。况且蓝光播放器的价格并不昂贵,伴随着高清乃至全高清平板电视的普及,蓝光是必然的选择(否则光有高清播放设备,却没有高清内容,岂不是大大地浪费?)。
作为视频蓝光,蓝光早就填满了。BD25对于一部时间稍微长一点(或者要加个花絮,双结局版本等等)的1080p电影来说早已不够用了,现在一般都用BD50了(单面双层,容量50亿字节)。
作为音频蓝光,把它填满只是我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当然有其符合节能减排的一面啦,不过在蓝光还不普及的当下,这种设想自然是不会被市场接受的。但是填满是迟早的事情,一种方式是我的那种走量的设想(比较适合重放条件一般的);另一种是EMI的走质的设想——EMI之所以从不跟进SACD或者DVDA,除了当时自身资金并不充裕之外就是他们认定,真正的王道还是超大容量直接上原盘,当时他们等待的就是蓝光这样跨越式大容量存储介质(比较适合重放条件很好的高端用户,比如家里有至少录音室级别器材的)。
至于中国能不能在这种标准之争中取得主动权,作为消费者我是不关心的(实际上中国离争标准还远着呢,最多只能像EVD,移动3G一样自说自话自欺欺人一下)。消费者只关心**能在有关环节少揩揩油就不用万税万税万万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