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6789101112»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爱蜂鸟(最新款乌木白金蜂鸟)!!! [复制链接]

查看: 240360|回复: 814
81#

热烈欢迎八缸老大的加入!
确实白金鸟阻抗的匹配范围太大了,我的KRELL唱放500欧以上的只有825欧和1000欧,也是觉得1000欧的声音稍微钝些不够活,现在就调到825欧的档位。非常期待老大的试听结果,到时照着买电阻就是了。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2#

老大最好也试试不同牌子的电阻,相信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3#

再说昨晚在邝领导的带领下,阿杰兄和L君再次光临寒舍,这次目标主要是试试L君的AT-33PTG在我的系统上究竟有几多功力。我的器材同之前有变化的就是喇叭由BC1换成了枫叶之声MT1, 但PTG这次要挑战是身价比它高十倍的白金蜂鸟。
挑战结果没有太大意外,PTG的表现完全对得起它的身价,不过白金蜂鸟也表现出其应有价值,听大编制的新年音乐会,白金蜂鸟能将乐队的层次表现得清清楚楚、整整有条,巴托的表情真的十分细致。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4#

原帖由 jacky70 于 2011-3-23 17:20:00 发表
坊间还有个说法,也不知道是否科学.

就是当年的录音标准是以当年的唱盘播放为参照标准的.我们今天听的大部分古典唱片都是那个年代录音的,所以古董盘播放起来比较对路.

现代的录音是以CD播放为参考的,很多录音参......

Jacky兄的这个说法曾经听过,应该也代表了一部分烧友的想法。不过我却比较赞成另一种说法,RCA唱片专家J.A. MITCHELL在他所著的《THE GOLDEN ERA OF RCA RECORDS》(1985年) 开头就写到:现代音响就像一副照妖镜,可以将RCA为人忽略的音响细节一览无遗!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对这一说法可是深有体会,我深信当年人们所听到的这些唱片的声音,绝不如现代人们听到的精彩。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5#

古董与现代之争早已有之,各有各精彩,而拥趸们通常对声音的取向、要求都不大相同,无必要勉强。
vifone兄说得没错,任何一种唱盘都存在震动,或多或少而已,不过古董盘加工精度高这一点我却无法同意。要知道现代的什么电脑化CNC机械加工的精度是过去的七、八十年代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现代运用电脑技术进行的检测,记得曾经看过台湾《音响论坛》论坛对 德国clearaudio厂的一篇专访,clearaudio厂的转盘加工打磨等工序完成后,还要用一部贵价仪器对整个转盘质量是否平衡进行分析检测,如发现有不平衡的地方还得用仪器计算再用激光在某个地方刺个小孔以保持转盘转动时的平衡,这样的转盘才算及格了。还有现代的材料技术,什么合金、陶瓷、碳纤维等等的应用,所以现代的唱盘看是简单,但内里的高科技含量和精度却是古董唱盘无法比拟的。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6#

谢谢Jacky兄的宝贵心得!我觉得玩黑胶乐趣之一,就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调整,玩出自己想要的声音。
作为一套音响系统的最前端,我比较介意声音是否真实,我的要求就是尽可能忠实地还原唱片里面的信息,也就是说将当年唱片制作人希望我们听到的信息充分还原出来,而不管这里面的信息是否适合自己的喜好,我觉得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演奏家们演绎一部作品的意图,至于个人的听音喜好则通过后端器材调整。
因此对于唱盘,虽然知道震动是无法避免,但目标当然是越少越好。
记得台湾黑胶达人何湾岚有个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唱头、唱臂的关系就应该像一对传统的夫妻,男(唱头)主外,女(唱臂)主内,唱臂就应该当好一个现内助的角色,给唱头予足够的支持而不是喧宾夺主,试想当一个大男人发言的时候,他的女人却在一旁也喋喋不休的,这算怎么回事?我觉得这个比喻也同样适用于唱盘,也就是当唱头这个大男人发言的时候,唱臂、唱盘最好就安安静静的,要说话也得尽量小声点。如果唱臂、唱盘说话也很大声,那下面的听众(我觉得这可以用来形容后端的器材)怎么能听清这个大男人在说什么呢?
TOP
87#

原帖由 markh 于 2011-3-25 0:42:00 发表
原帖由 阿杰 于 2011-3-24 16:45:00 发表
[quote] 原帖由 我爱LP 于 2011-3-23 23:08:00 发表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我对这一说法可是深有体会,我深信当年人们所听到的这些唱片的声音,绝不如现代人们听到的精彩。  

就顶你这一句!!!
曾在LP的插页中见过威尔金生在录音现场的图片,他所用的耳
各位听众,私下认为这是新材料新工艺下的唱头对信息拾取量的大幅提升所致。

这个我认为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但唱臂、唱盘的设计和制作技术的进步也是一个主要原因,很多音响评论员包括HP、刘汉盛等都认为CD的出现,使得LP急起直追致有今天的成就。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8#

昨天将借来的SME V臂装上唱盘,既然老范、大草都这么推崇SME V加蜂鸟的搭配,有机会没理由不试一下。
SME V臂不难装也不难调整,花一个小时多一点搞定了,针压设在1.4克,侧压老范建议是0.1克左右,V臂的侧压0.5克以下没量度,白金鸟比黄金鸟稍重一点,就设定大约0.15-0.2这个范围,臂是借来的没敢加阻尼油,先听听再算,当然没忘记将唱头线换上阿杰版。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89#

不过装好这两天,还真是坐不下来,声音的差别太明显了。
一开声第一听感也是低频有点“壮”的感觉,但再听下去就觉得不对了,中高频的细节有点少,蜂鸟原来的活生感打了折扣,质感、线条感也稍变得模糊,于是调一下、听一下,休息两天就过去了。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90#

我觉得应该没这个必要了,这两天听的盘里面,除了一张歌仔还可以之外,其他都不怎么对味。
所以,唱臂这玩意还真得自己听过、搭配过才知道是否合适。
另一个出黑胶的帖子:
http://bbs.hifi168.com/bbs/showtopic-231849.aspx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