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重回战国年代——回顾2010年古典唱片有感(ZT) [复制链接]

查看: 3243|回复: 5
1#
重回战国年代——回顾2010年古典唱片有感2011-01-07
作者:赵毅敏
在回顾2010年的时候发现,2010年古典唱片业有十个势头:
1. 廉价的套装唱片横行,甚至到达泛滥的地步,唱片公司几乎已经停止了廉价的单张唱片的出版;
2. 广播录音资源被高度重视,不少广播录音被集中出版;
3. 拥有音乐资源的机构,如乐团、演奏家甚至经纪人公司,纷纷自建唱片品牌出版唱片,而这些唱片几乎都是现场音乐会的实况录音;
4. 历史录音(指在立体声技术诞生之前生产出来的录音)的资源几乎被开发殆尽,再版数量继续减少;
5. LP复苏,古典音乐领头;
6. 高格式的古典音乐录音出现涌动的迹象,但未成潮流;
7. 非法的古典音乐下载开始走向明处;
8. 古典音乐唱片的实体店面销售继续萎缩,开始向网络销售靠拢;
9. 除了环球集团,其余三大唱片巨头在古典音乐方面几乎无为;
10. 新录音出版最积极与活跃的是像Harmonia Mundi、Naive这样的中型公司或者像Onxy等这些小型公司,无论价格与销售数量,在市场上基本上有一定的保证。
从以上的看出,古典唱片业尚未走出低谷,没有解决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出现的问题:找到新的增长点,并且走上增长发展的路径。
就古典唱片的消费人群,依旧没有怎么增长,听众总体结构偏向老龄化的问题依旧,相反由于在前几年很活跃的跨界古典,在2010年呈现颓势,而使古典唱片的听众规模有缩小的可能。不过,倒也省心,留下来的消费者都是古典音乐的死硬派了,很稳定。
正是由于游离的消费者离开,忠实的消费者老龄化严重,整个古典唱片业无法脱离以圆形碟片DISC为载体的唱片形式,转向网络或者数字格式的新的唱片形态。载体无法转换,整个行业也没有了发展的动力源泉,超级廉价套装的热销,只不过是这个行业苟且残喘的表现,消费者也不再像以往那样,等着场唱片公司来左右消费的意向,所以有LP复苏和非法下载走向明处的势头。版权只不过是唱片公司赖以保持原有地盘的手段。
对卖唱片的代理和经销,2010年的日子不好过。面对经济衰退,消费意欲低下,经营成本增加,结束实体店面的生意,转向网络销售是减低运营成本的办法。
对四大唱片集团,古典音乐的生意是多做多亏,少做少亏,不做不亏。因此,除了环球集团之外,其余的三大索尼、EMI和华纳,几乎是没有新的录音推出,充其量是炒炒冷饭,用廉价套装再版一些旧录音来维持生意。这些廉价录音都是想成本倾斜的产品,在制作上能省就省,因此,虽然价格便宜,但是出来的效果大多是粗制滥造。现在是利用乐迷收藏大全的心态去赚取收入,一旦乐迷发现这些产品的质量低下到影响原有音乐艺术的效果,那么对原有唱片公司的品牌的依赖度就会大大降低,一旦品牌效应中最重要的美誉度不行,那么这些唱片巨头的品牌是很难再用。现在这种大量出版廉价超级套装的做法是饮鸩止渴。现在的经营者勉强可以交财务报表,但是其恶果就要由后面的经营者来承受。
即使是最活跃的环球集团,他们也是采用快速降低成本,在有限的发行量和在特定的固定消费群中寻求利润最大化的思路。旗下的Philips已经结束了使用许可,全部并入Decca,而Decca在2010年,也结束自己的制作,制作全部交给在德国的DGG负责,在英国只保留品牌的运营中心,连宣传业务也和德国的DGG合并了。以往环球旗下各个品牌均拥有自己的多个制作团队(监制和录音师的组合),具有各自品牌自己的声音特色已经成为历史。德国的DGG日子也不见得多好。制作不像以往,都是自己来做,有相当一部分的录音是外包的,大型的交响曲和歌剧的制作尽量不投资,采用与歌剧院、乐团或者艺术家合作,获得音乐会现场实况的发行权的策略。业内有位朋友曾经和我感叹,现在唱片公司就是你为经纪公司打工。因此,DGG的唱片在压片等加工方面的素质和其他三大比还是保持不错,但是在每个品种之间的音效,就比较参差。而且,环球的古典部门是向德国环球公司汇报,德国环球是向全球总部汇报,从此可以看出古典部门在整个唱片集团的地位是多么的低,与以往全盛时期也是无法比。大集团的古典部门也必须采用这种小公司的运作模式来维持。和古典唱片业全盛时候的盛宴狂欢,现在是一片凋零。似乎,古典唱片业已经走到最低谷了,出路比较茫然。
挤掉行业最后一滴的泡沫,古典唱片行业不被看作是赚钱的行业,不被上市集团看重并购,不被基金、投行看作是投资取巧的工具,这个才是整个古典唱片行业翻身的机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整个的古典唱片业就过分商业化,整个行业不重视古典唱片作为艺术产品的特性和基本点:保持个性与对待艺术的诚意,过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才出现后来的整个行业普遍都存在“笃数”——虚报销售数字的现象、依赖唱片公司的代理或者经销商纷纷结业、唱片公司反复被倒卖(直到现在,EMI还卖不出)等连锁反应。做唱片缺乏诚意,只想赚钱,为了赚钱不注意产品素质,消费者在一次又一次不能感受到唱片作为艺术产品的性质,最后只会抛弃这些产品。
可以看到,DGG转向采用中小型公司那种快速、务实的运作形式,一方面是商业运作的规律驱使,另一方面,Harmonia Mundi、Naive等公司也作出榜样。这些公司的制作普遍都很认真,艺术家不见得是什么大牌,唱片公司不需要为所谓的大牌支付巨额的版费,艺术家、制作方和投资方都可以很认真的共同去做一件事:如何把演奏和录音做得更好,在2010年,甚至之前的好几年,卖得最好,业内口碑最好的,基本上都是这些公司的产品。
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全球的古典唱片公司有大概2000-3000家,到了千禧年之后,通过不断地并购,大概只剩下几百家(有资料说是600多家)。现在,很多曾经经历过唱片黄金时期的人,包括业内人士和乐迷,都在感叹那个时候的辉煌,也在依仗着那个时代的东西来“维生”。大型化合集团化,不能为整个古典唱片也带来生机,相反是大公司化和大集团化后对利润的过分苛求引发的过度商业化,使整个行业走向衰败,那么现在古典唱片公司回顾小型化、个性化,以灵活、务实和真诚的态度去制作生产不同个性、百花齐放的产品,重回百家争鸣的状态。现在,唱片录制的成本比以前是降低很多,做古典唱片准入的门槛低了,相信有很多音乐家、个人、或者小型机构会争着进入这个行业,大家竞争的就是艺术的质量和制作的水平。到了这个时候,整个行业就会恢复黄金时期的兴旺,甚至过之。
冬天已经深了,古典唱片业的春天还远吗?
对利益的过度苛求,是人类罪恶的根源。整个人类一直和它作战。
ZT From http://www.wunderhorn.com/node/143427
本主题由 版主 eric 于 2011/1/24 0:35:50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年轻,不过是时光中的偶然,青春,却是种永久的心境。
TOP
2#

其余的三大索尼、EMI和华纳,几乎是没有新的录音推出,充其量是炒炒冷饭,用廉价套装再版一些旧录音来维持生意。
=========================

是不是把Virgin给忘了?
TOP
3#

古典唱片的黄金时期,只能从书里和影像里寻找了
http://t.qq.com/bach_and_mahler
TOP
4#

原帖由 AChCarol 于 2011-1-21 21:22:00 发表
其余的三大索尼、EMI和华纳,几乎是没有新的录音推出,充其量是炒炒冷饭,用廉价套装再版一些旧录音来维持生意。
=========================

是不是把Virgin给忘了?

Virgin属于EMI.
我的MSN空间地址http://spaces.msn.com/members/berlinerdeutsche84/
最近成了星战迷……Go!Darth Vader!Go!用你的黑暗原力!
TOP
5#

所以,EMI还是有些新录音的,不仅仅是烫剩饭...
TOP
6#
芒格:"不要同一头猪摔跤,因为这样你会把全身弄脏,而对方却乐此不疲。"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