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中文网的文章我早就看过了,我觉得后面有个跟贴的话,更值得我们自省:
来自江苏省扬州市 [ chenyehe ] 的原贴:
这篇文章的价值观,整体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真”,或者“求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种善,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但有些时候却不是。
对阿炳的理解必须要有历史感,如果我们单纯站在今天这个时代,来认为阿炳的塑造不过反映了“政权的虚伪”,那就很肤浅了。
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话语和民间信仰是同一的,阿炳的形象,套用波伏娃的话,“是被建构的”,但这种建构在当时来说具有正面和积极地价值。在当时那种历史环境下塑造阿炳,犹如今天基督教对于耶稣形象的建构一样,用理性来去“求真”,是不正当的。
时代的要求不同,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那一套当然已经走不通,但如果可以地抹杀历史感,以今天的立场来评述历史,那并不合适。
从之前的回复来看,中国虽然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但中国人当下的文化则似乎很蔑视历史感,而更倾向于历史功利主义——凡是今天看来对的,当时就是对的;今天看来错的,当时就是错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态度和将阿炳塑造**民艺术家,在价值上难道不是一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