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习马勒1:
《TITAN》,可以译成《巨人》,在希腊神话中是‘囚在地狱里受苦的英雄’,似乎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巨人。在德国名小说家尚·保罗的小说中,TITAN是指沉溺在自己的感情世界、既不能掌握现实,也缺乏对现实世界的责任,只有病态的妄想与自杀的想法。这正与30岁的马勒有着相同的心态。总之,TITAN所指的英雄是浪漫主义的英雄,而不是象贝多芬所描述的拿破伦一样风光受人崇敬的英雄。
了解了标题以后,还可以把它看成一部马勒的心理自传:
1,对乡村的怀念在第一和1-4乐章都很明显;
2,年轻时所受恋爱激情与失恋痛苦,在第一、二乐章的中段就可以听出这样的色彩;
3,马勒创作很勤奋,但一直被归属于‘非主流派’,因而受到许多压力 ,这些压力多少也反映在乐章之中, 在第四乐章一开始就可以听到;
4,生命之轻贱—马勒的父母生了14个孩子,死了7个,马勒是剩下孩子中的老大。在《巨人》创作之前,马勒最爱的弟弟恩斯特去世,马勒在恩斯特幼年时常在其床边唱着‘BROTHER MARTIN,ARE YOU SLEEPING?’,这就是第三乐章开头的‘两只老虎’旋律,这非常怪诞的第三乐章正代表了生命的轻贱,刚好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心态。
5,马勒本身宗教信仰和对宗教的质疑。马勒一方面信神,一方面怀疑神能否对他有所救赎,这种矛盾心情在当代作曲家中显得非常特别。
上述五个要素使马勒的《巨人》变得五花八门—一方面有维也纳的优雅,一方面又有波西米亚的粗俗;而且他非常喜欢把优雅和粗俗混淆在一起,尤其是第三乐章。所以第三乐章非常难演奏。
除此之外马勒的音乐中还有童稚的幻想和命运的打击,有大自然的音响,又有军营的号角;听他的音乐就象在电视上所看到的‘意识流’广告,有些歇斯底里,有些前言不搭后语。这对指挥来说要能将前后贯穿的很好,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考验,指挥必须乐思非常成熟。很多指挥家都将马勒指挥了两次以上,象阿巴多、苏提、伯恩斯坦等人,都至少录音了两次以上。这些指挥的录音,第一次都比较有青春活力,而第二次在乐思上就较为成熟。马勒的第一交响曲虽然是他30岁的作品,但要能完全的表现出来,仍需要指挥有成熟的乐思才能作到。
要能指挥马勒并不是没有没有任何条件:
第一,首先他对死亡必须要有特殊的感受,否则就会把马勒的音乐演奏的太过轻浮;他最好也能了解一位‘边缘人’的痛苦,体会生命轻贱的人是怎么样来看生命的,如此才能充分掌握乐曲的生命特质。
第二,他的生命中不应该只有阳光,也应有些阴暗的东西;不能只有爱情,也应有失恋的痛苦;他不只具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坚定的信仰,对生命中的扭曲、失落与不确定也应有所感受。
马勒的音乐就是两面的音乐,其中有矛盾的性格在内,一个思想简单的人要去指挥马勒,一定会有所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