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关山月_ 于 2010-11-7 21:52:00 发表 这首曲子与贝小协,我没有听过百分百满意的. 贴几个我喜欢的,大家交流,HUHU...!
克莱斯勒二十年代在柏林的录音,状态极佳,勃小协拉的不费吹灰之力,(包括贝小协), 发音迷人极了,胜过三十年代在HMV的录音. [...... |
刚才仔细将克莱斯勒的1927年版与1936年版作了比较,顺道回温一下克氏充满磁性的琴声(因时间关系只比较2、3乐章,外加贝小协第1乐章的26年及35年版),用EMI ICON 套装。
先听27年版第2乐章,克莱斯勒拉得很快(这一点已经快过米尔斯坦,要接近海菲兹了),原本内省甜美、富有诗意的沉静乐段被演变成跳跃性旋律,再加上小提琴家使用较多的滑音,多了几分沙龙气息与嬉戏味道......
接着再试36年版,这下比较正常了!速度慢下来,琴声多了沉稳与高贵,不得体的滑音也少了许多,作品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在第3乐章,两版的速度差不多,符合作曲家“生气的快板,但不可过度”的要求,27年版的琴声更连贯润滑扎实,36年版的发音稍嫌轻浮,但乐队表现明显胜过布莱赫麾下的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气氛烘托更佳,当然这与录音技术的提高有关系。
从以上的对比来看,我更愿意选择36年版。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贝小协里,35年的录音不仅更好,而且克氏的发音更甜美,但比26年版稍干,稍欠顺畅。26年版的琴声稍显直白。我想这与录音技术的好坏并无关系,而是克氏的琴风的改变。里奇曾说:随着年纪增大,克莱斯勒在自己的演奏中增添越来越多的糖份......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克氏越往后,越喜欢采用降调而不用升调......
综合比较,贝小协我愿选35年版。
相反的情形是:克氏的门小协还是早期的版本更好,在这个充满美丽韵味的作品里,26年版的琴声更有高贵气息,清新、华美、自然。
呵呵!话有点跑题了!
请大伙继续提供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