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评述以下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的珍贵录音 [复制链接]

查看: 22661|回复: 93
11#

我没有这个版,但很有兴趣听你讲述喜欢她的理由。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0-11-07 16:32:08
TOP
12#

呵呵!企鹅评鉴里都有很多类似的评语,说明他们也搞“假、大、空”?
TOP
13#

原帖由 桂猪 于 2010-11-8 1:17:00 发表
勃拉姆斯听过胡贝尔曼拉过这部协奏曲啊,对他评价很高,汉斯立克也是力捧。
他演这个曲目,长期和瓦尔特搭档,但是没有二人合作的录音。很可惜。二人好像只有莫扎特小协的录音。莫里尼倒是和瓦尔特有一个勃小协。


这里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10来岁的胡贝尔曼被引荐到勃拉姆斯跟前演奏小提琴协奏曲,让作曲家怆然泪下......
    胡贝尔曼很惊异:“人们不应该在我拉琴的时候哭泣啊!”
    “这只能怪你,因为你拉得太好了!”汉斯力克回答说。
   汉斯力克甚至宣言:“在这个伟大的小孩面前,所有的批评和指责都应该被制止。”
TOP
14#

原帖由 maninov 于 2010-11-8 1:26:00 发表
原帖由 桂猪 于 2010-11-8 1:17:00 发表
勃拉姆斯听过胡贝尔曼拉过这部协奏曲啊,对他评价很高,汉斯立克也是力捧。
他演这个曲目,长期和瓦尔特搭档,但是没有二人合作的录音。很可惜。二人好像只有莫扎特小协的录音。莫里尼倒是和瓦尔特有一个勃小协。

莫里尼和罗津斯基那个版本真是听起来索然无味,柴小协也是如此,独奏拘谨协奏不给力,或许和


我已很久没听玛茨的版本了(TESTAMENT),记得当时聆听的印象也挺不错......改天抽空再复习复习!
不知兄台的这款与TESTAMENT相比如何?尤其是演绎水准......
TOP
15#

原帖由 中庸无为 于 2010-11-7 22:26:00 发表
原帖由 sutao0688 于 2010-11-7 16:31:00 发表
我没有这个版,但很有兴趣听你讲述喜欢她的理由。

1。略显中庸的速度正好默契了勃拉姆斯作品应有的深沉和含蓄;
2。与莫里妮华贵的外表形成反差,作为女性,风格略显粗犷;
3。雄浑的气魄和辉煌的技巧彰显了勃拉姆斯小协应有的伟大。
4。她的那把琴的声音很美。


多谢!
TOP
16#

原帖由 关山月_ 于 2010-11-7 21:52:00 发表
这首曲子与贝小协,我没有听过百分百满意的.
贴几个我喜欢的,大家交流,HUHU...!




克莱斯勒二十年代在柏林的录音,状态极佳,勃小协拉的不费吹灰之力,(包括贝小协),
发音迷人极了,胜过三十年代在HMV的录音.
[......

刚才仔细将克莱斯勒的1927年版与1936年版作了比较,顺道回温一下克氏充满磁性的琴声(因时间关系只比较2、3乐章,外加贝小协第1乐章的26年及35年版),用EMI  ICON 套装。
先听27年版第2乐章,克莱斯勒拉得很快(这一点已经快过米尔斯坦,要接近海菲兹了),原本内省甜美、富有诗意的沉静乐段被演变成跳跃性旋律,再加上小提琴家使用较多的滑音,多了几分沙龙气息与嬉戏味道......
接着再试36年版,这下比较正常了!速度慢下来,琴声多了沉稳与高贵,不得体的滑音也少了许多,作品的意境表达出来了......
在第3乐章,两版的速度差不多,符合作曲家“生气的快板,但不可过度”的要求,27年版的琴声更连贯润滑扎实,36年版的发音稍嫌轻浮,但乐队表现明显胜过布莱赫麾下的柏林国家歌剧院乐团,气氛烘托更佳,当然这与录音技术的提高有关系。
从以上的对比来看,我更愿意选择36年版。
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贝小协里,35年的录音不仅更好,而且克氏的发音更甜美,但比26年版稍干,稍欠顺畅。26年版的琴声稍显直白。我想这与录音技术的好坏并无关系,而是克氏的琴风的改变。里奇曾说:随着年纪增大,克莱斯勒在自己的演奏中增添越来越多的糖份......这样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克氏越往后,越喜欢采用降调而不用升调......
综合比较,贝小协我愿选35年版。

相反的情形是:克氏的门小协还是早期的版本更好,在这个充满美丽韵味的作品里,26年版的琴声更有高贵气息,清新、华美、自然。
呵呵!话有点跑题了!
请大伙继续提供意见......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0-11-08 22:39:41
TOP
17#

如果立体声算“现代”的话,老奥/克莱姆佩勒、柯冈/康德拉辛算不算?

曾经有过克莱默/伯恩斯坦等等数个DDD版本,不过后来都出了......

流转下来的数百个录音,能经得起长时间考验的版本恐怕也不多......

LS对音效要求非同一般,或许只有“现代”录音才能让你感受到音乐、理解到音乐?否则,就不能听?

按楼上的理解:似乎“震撼”仅指乐队的气势???一个简单又感人的单声部旋律就不能称“震撼”???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0-11-10 07:54:35
TOP
18#

原帖由 mmxh 于 2010-11-10 11:17:00 发表
“流转下来的数百个录音”
这句话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错别字,不过这不是重点,第二个问题,勃小协录音迄今还不足两百个,何来的数百,呵呵。

兄台说的是,多谢!
TOP
19#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1-11 1:18:00 发表
mmxh is very correct! Szigeti's later/stereo recordings are very bad. I had some Szigeti's Mercury LPs. It was a torture to listen to those recordings. In many cases, writers and critics don't know wh


非常感谢您说的一切,本来对他那个晚期版本有些好奇,但经兄台一说,便打消这个主意。我相信您的艺术鉴别力。大概批评家也没怎么认真听过(给他们留点面子吧),呵呵!

我原来一直困惑:如果这个版真那么好,为什么PHILIPS 不重新发行?
最后编辑sutao0688 最后编辑于 2010-11-11 07:32:22
TOP
20#

原帖由 qsyd 于 2010-11-11 1:42:00 发表
I think there are easily more than 200 recordings. Oistrakh himself left at least 14 recordings:
Concerto in D, opus 77
  • with Abendroth, Berlin RSO (live, 31 March 1952)
    • Tahra TAH 1

总版数是否有那么多,没人做过统计,不过这并不重要。

兄台对老奥可谓知之甚详,佩服!!!他的至少14个录音——一大半我都没听说过,谢谢您提供的信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