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重新了解声音~~~~~~~~~~~~~~~~~~~~~~~~~~ 评价声音品质是一项很主观的工作,而学会听音也并不需要什么天赋,Soomal一直在相关的测评文章中穿插一些听感小知识,希望帮助各位菜鸟朋友尽快“中毒”,在这里,我们将推出一套试验性质的系列文章,尝试例举一些
图像处理中的近似例子,给大家一个更亲切更容易理解的直观感受。
● 声音的亮度 在形容声音时,会常常使用到一个词汇——亮度,主要用于形容中高频。亮度是一个无法测量的听感指标,我们尝试用灰度图像的例子来让大家理解亮度。很多朋友知道颜色值可以用灰度值表示,8位灰度图像的颜色变化范围在0-255之间,这个值和图像的亮度有密切关系,由低到高是暗到弱的关系,灰度值全部为0时,就是一张黑漆漆的图。
听音入门-原图-正常
这是我们在搭乘某次航班时拍到的一张很漂亮的云图。
听音入门-原图-暗
如果调低灰度值,你马上就会感觉到这副图像太暗了。这张图与原图的最大差别,就是“白色区域”少了很多,或者说灰度值高的象素少了很多。我们演示这两张图就是为了演示一下图像亮度和这些“白色区域”的关系。高灰度值可以带来明亮的视觉效果,而高频信号的高电平值能带来明亮的听觉效果。
人耳可听最小响度曲线
人耳对高频信号并不是最敏感的,调高8-20K段的高频信号的电平值,能够明显让黯淡的声音变得明亮起来。过于明亮的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容易造成视觉或者听觉疲劳。但明亮的视觉效果或者听觉效果都有助于描述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听音入门-原图-亮
我们尝试把浅灰色区域的灰度值提高,为获得更明亮的效果,也就是上图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它失真了。任何过渡的修饰都会造成明显的失真,在许多多媒体音箱设计当中,都是以拔高10-11kHz信号来获得明亮度,这种设计也会明显造成声音的失真,就像上面这张图一样,过亮的效果会损失很多细节。伴随亮度的提高,颗粒也会变得明显,过度的明亮,也会造成轮廓过于突出显得生硬。
听音入门-相邻像素明暗对比示意
图像颗粒变明显的原因是因为某一段灰度值内的象素的灰度值变高导致相邻的灰度值的值差变大造成。
听音入门-相邻时间的信号强度对比示意
而声音的颗粒感变明显是因为相邻的时间点的信号的电平值的值差变得更大的缘故。如果看到形容某音箱“颗粒感强”或者“声音有些毛刺”,过亮的声音也许是原因之一,当然,造成这种不良听感的还可能是其他原因。
●
外设音频群组更多精彩内容
"听音入门"系列二!声音的清晰与模糊 ● 声音的清晰与模糊
评价声音时经常会用到“清晰”或者“模糊”这个词,什么是清晰,什么是模糊?我们很容易在图像处理当中找到近似例子。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1
这是我们拍摄一张某音箱的高音扬声器振膜的微距照片。这是一张相当清晰的照片。正如不同的相机表现同样事物会得到不同的效果一样,不同的音箱表现相同的原始信号也会得到不同的效果。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2
而这是一张比较模糊的图像了。图像为什么会模糊,模糊有很多原因,这只是其中一种,这种模糊是因为相邻的象素相互浸染造成。而扬声器振膜振动时,由于振膜材质或者形状的原因导致相邻时间点的波形叠加导致模糊,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种模糊不可避免,只是程度不已而已。在低音扬声器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很多扬声器根本无法表现出低频的细节,常常有人形容低音浑浊,就是说其低音清晰度不够。造成这种模糊程度加深也可能是因为倒相结构造成,或者摆位的问题,反射或者倒相后的信号与扬声器当前信号也会形成时间差,导致波形衍射变形,变得模糊。在大部分时候,密闭结构的音箱比倒相箱的低音要来得干净。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3
让原始图像产生重影也会让图像变得模糊,这种模糊不是简单的象素浸染,而是象素被复制一份之后然后坐标偏移到坐标A。偏移到A后的象素又和原A处的象素重叠,导致原A处的象素颜色被改变,造成失真。类似失真也在能体现在声音表现当中,这种失真叫做回音。回音会导致声音整体变得模糊起来,这种模糊和扬声器的关系不大,而是和听音环境有关。如果你感觉声音模糊,可以击掌,如果听到隐隐的回音,那么这个听音环境还有待改善,多摆放一些不光滑软表面物体,例如沙发、枕头等,这些物体本身可以吸收一定声波,他们较大的外形可以改变环境中的声学结构,让声波反射变得更加不规则而不易叠加。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4
非矢量图像局部被放大的时候,清晰度会随之下降,就像上面这幅图一样。在声音处理过程当中,也存在很多处放大处理,例如前级放大和后级放大,多次的放大也会让信号变得模糊。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5
同样是放大,也可以获得不同的效果,这幅显然比前面那幅要清晰一些。声音放大处理一样存在品质差异,使用不同的运算放大器,得到的清晰度是有差异的,使用不同的功率放大IC,也能得到不同的音质。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6
当图像被掺入杂讯是也会变得模糊,这些杂讯会干扰原有象素的色彩值,从而导致模糊。在声音表现当中,类似的模糊效果是最多的,例如箱体的谐振。箱体谐振产生的噪声和扬声器发出的声音重叠,会导致声音变得模糊,此时你需要安装加强筋或者在箱体上压放重物来降低谐振。在某些听音环境中,声音稍大时,你还能听到衣柜、CD盒在振动,这些振动产生的干扰效果类似上图中的杂讯,你需要尽可能让这些东西不出现在听音环境中。还有一些杂讯并不来自谐振或者共振,而是来自电气部分,所有的功放都会有交流声,只是交流声的大小程度不一而已,交流声也会对声音信号的准确性起到破坏作用。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1
原图
听音入门-“清晰”或者“模糊”-07
修改浅色区域的亮度后
适当的增加图像浅色区域的亮度可以获得更强烈的对比度,图像对轮廓的描述能力能够获得提升。
在声音处理当中也是如此,适当的提高高频信号的亮度可以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而过度的增加亮度会导致细节丢失。 要获得更加清晰的回放效果,需要从多方面着手,回放设备的升级,升级音源升级
功放升级
音箱,这是一条不归路,小心为之。我们提倡改善听音环境来提高声音的清晰度,减少回音和谐振,常常能不花钱的升级系统。不要轻易提升声音的亮度来获得清晰度,它其实是以损失部分细节为代价的。清晰度常常用解析力这个词汇表达,实际上清晰度不应该是第一追求目标,清晰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更重要的就是音色了。
"听音入门"系列三!声音的冷色与暖色 ● 声音的冷色与暖色 冷和暖最初都不是形容颜色或者音色的,它们是人对温度的一种感觉。
听音入门-冷暖渐变
太阳给人带来温暖,而太阳的红色也能让人产生“温暖”的假相。蓝色的天空或者水面能给人带来清凉,久而久之,蓝色能带来“冷”的感觉。这种感觉是环境造就的,如果太阳是蓝色的,或者天空是红色的,人对颜色的“冷暖”认知也可能是相反的。
听音入门-云图-暖色调
这是我们在飞机上拍摄的一张云图。经过修饰后,这张图看上起就很暖
听音入门-云图-冷色调
而这样修饰,就会感觉有些凉。蓝色成分少点,红色多一点,就会产生暖的感觉。而在声音当中,低频多一点会让人产生暖的感觉,高频太多会产生较冷的感觉。而太暖的东西容易让人觉得没灵气,太懒散,过冷的东西让人容易感觉难以持久看或者听。
听音入门-肤色
人的肤色总是偏暖,人对肤色这种暖度的颜色最为敏感,君不见各种相机评测中,把肤色的表现力当做很重要的一项。人耳对人声也是最为敏感的,因此人声部分的表现也在音箱测评当中占有很重要份量。
听音入门-肤色-暖色调
如果拍摄出来的照片比正常的色调要暖,人眼是比较容易适应的,偏暖的色调容易产生亲切感或者温馨感,它让人觉得柔和,柔和这个词经常是跟着温暖这个词汇一起出现的,大部分家居设计中都喜欢用淡淡的偏暖的色调。
听音入门-肤色-冷色调
而偏冷的色调就会让人产生一种距离感,但偏冷的色调很多时候让人产生更清晰明亮的感觉。在声音的表现当中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更容易接受偏暖的声音,偏暖的声音适合长时间聆听。而偏冷的声音适合表现有一定空间感的音乐类型,日本不是录音公司都喜欢用极冷的音色表现古筝,不过都显得有点过了,偏冷的声音会让大部分觉得耐听度不好。该冷的就冷该暖的就暖,往往被评介为中性的声音,这也是一种讨好的音色。
导致音色变化有很多因素影响,从数字信号到最终被扬声器回放出来,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能影响到音色。
在无法改善硬件环节的时候,可以尝试通过均衡器来改变音色,喜欢冷音色的可以稍微拔高10kHz以上的频率,而喜欢暖音色的,可以适当的调高低音增益或者衰减一点高音,就像在图像中加入点红色或衰减一点蓝色一样。
"听音入门"系列四!浅谈声音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