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在此让我说得更清楚些:喇叭后墙绝对不要有空腔形成的墙面,因为空腔会增强木板振动时的吸收声波能力。好,喇叭后墙说过,最后要说聆听位置后墙。在这片墙面的二个墙角上,我们已经安置二次余数扩散器,而剩余的中间墙面我们要做成吸收区。最简单的作法就是像许多旅馆内的墙面作法,以漂亮的布内绷吸音泡棉,在墙面上做成美观的一块块造型。这种作法当然需要木工师傅,一般人大概做不来。软硬适中的要诀到此为止,我们已经把硬调空间成功的转为「软硬适中」的空间。来,让我们再复习一次天花板、地板以及四个墙面的作法。我们把天花板与地板当作第一组,这第一组要把吸收与反射面积分配成各占二分之一,原则上以整个天花板为吸收区,整个地板为反射区。天花板还可以更换一些反射或扩散表面来做残响时间长短的调节,地板上那些家俱与杂物则当作扩散之用。第二组就是二侧墙,二侧墙我们把吸收、反射、扩散面积分配成各占三分之一。您可以把吸收、反射、扩散区平均分散在二侧墙,也可以整齐的分三区,如果要分三区,靠近喇叭处的侧墙可以规划为反射区,中段侧墙规划为吸收区,靠近聆听位置侧墙规划为扩散区。第三组就是喇叭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我们也把它分为吸收、反射、扩散面积各占三分之一,不过其配置方式与二侧墙不同。反射区设在喇叭后墙,扩散区则设在四个墙角,吸收区设在聆听位置后墙。三分之一不是精确的数字在此我要提醒您,我所谓的三分之一面积或二分之一面积并不是绝对精确的数字,它只是个大约的数字而已。为什么?因为每个空间的各项条件与所使用的音响器材都不尽相同,您必须依照自己耳朵所听到的音响效果去做更精细的微调,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所谓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数字仅供大原则的参考而已。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您能够听到甜美、丰润、有光泽、有弹性、有活力、饱满健康的音乐。
经常看我所写有关空间处理文章的人,现在一定会有一个疑问:既然反射与扩散都各占三分之一,为什么不干脆不要反射区,而让扩散面积占三分之二呢?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表面不也是光滑的吗?既然是光滑的,就等于是反射,如果我们用二次余数扩散器来取代反射区,是否效果会更好呢?没错!如果单以声波扩散的角度来看,用扩散来取代反射,其声波扩散的效果将会更好。不过我考虑的是,一旦室内使用太多的二次余数扩散器,这些扩散器都是木板做成,它们是否会吸收掉太多的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呢?一旦中频段与中低频段被吸收得太多,音乐听起来就会不够有劲,不够饱满,这是我所担心的。当然,假若实际听起来并不会产生中频段与中低频段太少的问题,您就可以用扩散来取代原来的反射。看到这里,或许您又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以上「软硬适中」的作法好象与我以前我在「刘氏好声歌」所提出的「前硬中吸后扩散」原则不太一样?其实大原则还是一样的,所不同的仅在于聆听位置后墙除了墙角的扩散之外,多加了吸收区而已。事实上这块吸收区可以依照实际情况调整,如果高频量感不会太多,聆听位置后墙采取全面扩散的方式会更好。但是如果高频段听起来太多,聆听位置后墙最好采取吸收声波的方式去做。第三大恶形空间:不对称或畸零空间病症:左右墙面不对称或前后墙面不对称;凹凸畸零空间破坏整体格局;前段有侧墙后段没侧墙;喇叭后墙只有一半,另一半是空的等等都属于这种不对称或畸零空间。这种空间除了视觉上无法取得平衡美感之外,声波的反射也无法取得对称的平衡,其结果就是音场的宽深高低会打折扣,同时乐器与人声的形体也无法达到很高的实体感觉。您可以听到各种该有的声音,但是音像却始终无法清晰的凝聚成型,聚焦也比较模糊。甚至,中频段无法享受到饱满的真实感,而低频段也无法凝聚成形。解决之道:要解决这种畸零或不对称的空间,我们唯一的方法当然是想办法让空间恢复对称与整体。作法有三种,一种是以大型柜子当作墙面,补足该对称的墙面,高度几乎达到天花板的书柜或唱片柜就是最好的柜子。另一种则是装潢师傅来做玻璃墙,玻璃墙的表面反射能力与光滑的水泥墙差不多,二者不同的是玻璃墙没有视觉阻隔,还是可以保持空间的开阔感。最后一种方法当然就是干脆请泥水工砌砖墙,把不对称或畸零的空间改善为我们所需要的空间形状。
当然,要在已经有人居住的家里砌砖墙那将是一场「大灾难」,太座可能会誓死反对。可是,如果用木板隔间,则木板墙会吸收过多的中频与低频,对于音响效果会有不可预测的负面效果。总之,假若您想改善这个问题,就必须在这三种方法中择一而行。
第四大恶形空间:吸收面积远少于反射扩散面积病症:音乐不够温暖,趋向冷硬,不耐久听,较吵杂,乐器的甜味与木头味都不够。解决之道:请参阅第二大恶形空间的解决之道,终归一句,我们必须把这种偏向硬调的空间转变为「软硬适中」的空间。
请仔细观察、分析空间内吸收声波的面积到底与反射、扩散面积成何种比例,再慢慢的增加吸收声波的面积。一般而言,最不影响居家生活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天花板动手,让天花板上的吸收声波面积增加,这样应该可以大幅改善问题。假若从天花板着手之后还是无法完全改善问题,再继续从二侧墙着手,这样一定可以把问题解决的。第五大恶形空间:吸收面积远多于反射、扩散面积病症:音乐闷闷的、死死的、呆板的、听起来没有光泽、没有活力、缺乏甜美的味道,乐器与人声的形体瘦瘦的,不够丰润。解决之道:在此我们要使用「拆」字诀,把多余的吸收声波面积拆除,增加反射或扩散声波的面积。不过我要提醒您,当您决定要拆之前,请先按照「软硬适中」空间的作法浏览一次自己的空间,看看到底从那边动手最省事最有效,千万不要随性东拆西挖,这样不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会把空间装潢弄得惨不忍睹。在一个视觉污染的空间中听音乐,您不会如坐针毡吗?
第六大恶形空间:正方形比例病症:中低频与低频驻波一直盘踞在室内,只要听到Bass弹奏或管弦乐低音弦乐部演奏、或大鼓敲击时,就会感受到一股低频压力上身,让人充满压迫感。此外,由于160Hz以下的中低频或80Hz以下的低频峰值太强,以致于把许多中低频、低频的音乐细节掩盖,您所听到的中低频与低频一直处于浑成一团、痴肥的低频,而非凝聚有弹性的低频。解决之道:正方形空间因为长宽甚至长宽高的长度都一样,许多相同的频率会不断重叠而增强了声音的能量,这是最严重的驻波。有些人往往把中低频与低频驻波当作正常低频、而沾沾自喜于低频量感的丰富,其实这是错误的。要让自己了解这种错误,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找一张测试CD,内中录有200Hz以下的各段频率。当您在听这些200Hz以下的各段频率时,正确的声音表现应该是每个频段量感都要相近才对。不过,在正方形空间中,您将会听到某些低频的量感会特别多,如果这些200Hz以下的频率连续播放,您所听到的低频声音线条就好象一条高低起伏的曲线,而实际上我们应该听到一条高低起伏很小的类直线(完全直线几乎不可能)。要解决正方形空间中低频与低频严重驻波的问题容易吗?很难!因为驻波的量实在太强了,无论用什么方式去吸收,都无法精确的把多余的量去除。此外,还有一个更糟的问题就是,假若您设计一个物体来吸收100Hz的频率时,这个物体也同时会吸收到100Hz的二侧频率,也就是80以下与100以上的窄频带。这样一来,原本像山峰的100Hz量感是被减少了没错,但是它却像一座山峰往下沉,连带山峰二边也往下沉,这使得原本量感刚好的100Hz二侧反而变成量感不够了。把正方形当作菱形看待既然驻波的处理那么难,那么我们到底要怎么来改善正方形空间的问题呢?第一、我们要把正方形空间转成菱形空间来看待,把喇叭放在菱形尖端的二边,聆听位置则安排在对面的菱形尖端之前,这样一来,二侧墙就变成非平行墙面,喇叭后墙与聆听位置后墙也变成非平行墙面。第二、在四个墙角放置二次余数扩散器或Tube Trap类的柱形低频吸收器。如果您以二次余数扩散器「拦住」墙角,最好在二次余数扩散器的背面(也就是墙角里面)放置一些重量较重的物品,这对于低频驻波的降低会有帮助。第三、其余墙面请按照「软硬适中」的空间处理原则去做。我再次强调,以上解决之道无法完全解决正方形空间的问题,它只不过是把症状减轻而已。即使如此,我想也比换屋还好吧!
第七大恶形空间:长宽高互为整数倍数病症:其病症与正方形空间差不多,许多「峰峰相连」的中低频与低频的驻波会严重影响到音乐的平衡性,把原来的演奏破坏得面目全非。其实,台湾的音响迷由于音响空间大多属于狭小尺寸,大多数人从听音乐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不自觉得与中低频驻波成为好朋友,久而久之,误认为这样的低频才是正确的。反而,有朝一日听到没有驻波(或驻波极少)的干净低频时,会不习惯,甚至认为这么干净但「量感不多」的低频表现是不正确的。在此请不要误会我说「低频量感不多」才是正确的,真正表现良好的低频就是指挥或录音工程师所营造出来的低频量感,过多或太少都不对。至于指挥或录音工程师所营造出来的低频量感到底是多少呢?的确,录音时不会有音响迷在场,没有人知道当时的低频量感有多少。不过,我们有一个方法可以判断,那就是「平衡」。要知道,一位杰出的指挥一定能够把整个交响乐团的高频段、中频段、低频段雕琢到最平衡的程度,让听众的耳朵听起来最顺耳。
而录音工程师的第一要务也是平衡(录音工程师又称平衡工程师),除非特别需要,以他们的专业训练,绝对不会弄出不平衡的音响效果。到底高频段、中频段、低频段要达到平衡的状态时,高、中、低频段的量感分别应该是多少?三频段的量感都一样多吗?不!高、中、低频段量感一样多时,听起来并不会让我们感受到平衡的美感。真正让我们觉得具有平衡美感的高中低量感分配应该是金字塔型的结构,金字塔底部庞大的基础是低频段,再往上的金字塔中段就是中频段,最上面比较尖的部分就是量感比较少的高频段。解决之道:话说回头,我们到底要怎么解决长宽高互成整数倍数空间的问题呢?声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如果让相对的墙面不平行,就能够有效的降低驻波强度。问题是,一般人很难忍受不平行的墙面,因为这样看起来太奇怪了。再者,要「制造」这种不平行墙面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很高,您可能要砌砖墙,或请木工做木板墙,这二种作法都会缩小空间,木板墙处理得不好还会大量吸收中频段与低频段。声学教科书也告诉我们,设计一些低频陷阱的装置也可以相当有效的吸收某些特定的驻波,问题是一般人根本没有这种能力。至于花钱请人处理如何?请相信我,台湾大概找不出几个人能够打包票完全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无效免费倒是可以一试。所以,为了避免花冤枉钱,我们还是必须自己动手。喇叭摆位与聆听位置调整解决的方式就是尽量在墙角安置比较重的物品,藉此吸收低频段,不过这种吸收方式是不精确的,而且碰运气的。比较可控制的方式就是自己先想办法量测出哪几个频率是比较严重的驻波,然后再依想要去除的频率去计算设计出扩散该频率的二次余数扩散器要怎么做。有关二次余数扩散器的基本作法请参阅我所着的「音响AV圣经」,不过我也要提醒您,能够扩散低频段的二次余数扩散器,其栅格的宽度与深度都相当大,体积也会很大,放在家里不仅占空间,而且会很丑陋。既然如此,到底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的经验是:除了在墙角放置比较重的物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借着喇叭摆位与改变聆听位置这二项法宝来避开驻波。千万不要小看这二项作法,这是我研究音响空间多年,所发现不必花钱又能够有效改善空间驻波的方法,您所要付出的只是努力变化不同位置而已。第八大恶形空间:五面皆软病症:音乐虚软无力,或干涩死板,光泽与甜味不够,某些中频段与低频段量感相当不足。